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1年内共计3264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艺术理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2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61篇;相关期刊662种,包括东京文学、大众文艺、参花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2014第八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第七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等;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文献由312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筱蓉、郑成阳、周珏等。
视觉传达设计
-研究学者
- 张筱蓉
- 郑成阳
- 周珏
- 彭李千慧
- 李云歌
- 李博
- 李晓宁
- 王莉
- 魏坤
- 余森
- 侯建华
- 侯杰1
- 刘燕
- 刘若根
- 刘锐
- 刘雪琴
- 古婷
- 叶静波
- 张婷
- 张媛
- 彭利娟
- 戎晨
- 李正周
- 李莹
- 杨伟
- 殷莉晶
- 殷莉晶1
- 毕军涛
- 温雪
- 王婵婧
- 王静
- 王黎黎
- 蒋杰
- 赵天华
- 赵巧香
- 邵云
- 陈志权
- 陈绘
- 马洁
- 马莉
- 魏雅楠
- 任慧娟
- 冯柯
- 冯鹤
- 刘一峰
- 刘书含1
- 刘亚军
- 刘卓
- 刘淼
- 刘畅
-
-
李海洋
- 《辽宁高职学报》
| 2020年
-
摘要:
针对新媒体信息平台传播的特征结合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以举例法、 分析法来研究新媒体信息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以及新媒体信息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的影响,并主张在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中应用好视觉传达设计手段,从而提升信息平台品质并提升人们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认知.在新媒体信息时代背景下,新技术应用能够对视觉传达设计优化起到推动作用,从而相互促进行业稳定发展.
-
-
陈磊
- 《装饰》
| 2020年
-
摘要:
毕业创作是春季学期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近几年毕业创作选题内容的变化趋势,可以窥见专业领域的一些发展变化.本文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生近三年的毕业创作选题内容进行了比对分析,进而对后疫情时代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毕业创作教学环节的发展做出预测.
-
-
刘平云;
钱磊
- 《装饰》
| 2020年
-
摘要:
本文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visual与vision词义辨析入手,强调该专业的核心是:创造Visual,但其根本任务是传达Vision.同时,结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历史,介绍了其自创立以来的教学特色、目标与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专业发展思路在原来“宽口径、厚基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实践”“创新”的理念之下强调“特”和“新”的专业建设方向.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0年的毕业设计也正是对这一教学思路的延展与提升.
-
-
佟雪霏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实践教学体系在适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缺乏创新、手段陈旧、不能对接服务区域社会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达成在互联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育人策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
-
毕学锋
- 《装饰》
| 2020年
-
摘要:
当前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所引发的“危机意识”已成为设计发现问题的契机.自2015年起,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试行将课程融入到“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室项目制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针对某些社会问题组织调研并开展设计思维方面的思考.毕业设计延续了这一教学思路.2020年设计艺术学院的毕业创作以“危机设计·设计危机”为主题,由“关怀共情”“文化续承”“生态伦理”“叙事未来”四个部分所组成.通过并列递进又互相关联的四个展览内容,展现学院设计专业毕业生在深化设计可读性、演绎设计可能性方面的探索成果.
-
-
曾敏
- 《装饰》
| 2020年
-
摘要:
由于疫情原因,2020届视传专业的毕业展首次整体以线上方式呈现,加之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这从客观上加速了视传专业与线上传播生态的融合.基于2020届毕业设计所启发的上述思考,本文从专业名称内涵、传播生态、用户体验、设计教育生态等方面,阐述视传专业之“变”;从专业核心价值、设计教育使命和毕业生素养能力等方面,阐述视传专业之“恒”.
-
-
陶霏霏
- 《装饰》
| 2020年
-
摘要:
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首次为毕业展定名“实验”.此后,几乎所有的教学、艺术创作均围绕“实验”展开,至今已经7年.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平面设计方向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设计语言与路径.本文结合近年平面设计方向的毕业作品,对作品提示的“社会”“科学”“媒介”议题展开分析,记录视觉符号表象之下的“实验”所指.
-
-
张欣荣
- 《装饰》
| 2020年
-
摘要:
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实施了系列教学改革.五年来,设计学院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空间改造、管理机制等有效措施,以多学科融合的意识进行教育结构的新布局,从而助推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个人价值整合、战略意识形成以及知识体系建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以课题研究切入,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
-
-
-
贾煜洲
- 《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以设计实践为切入点,以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广告、标志、包装、书籍等色彩设计为探讨的案例,论述了色彩构成原理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关系及具体运用方式,提出了在强调专业色彩设计特点和研究终端接受者的需求同时,以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创造规律与运用方法为基础的设计创新,是做好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
-
-
宋瑜;
葛菁
- 《2014第八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在数字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不再拘束于那个传统的视觉空间,新一代的数字技术帮助设计在传达途径、传达方式、传达效果和用户体验等各个方面打破了传统设计模式,将视觉传达设计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将包涵更多的内容,承载更多的信息,肩负更大的使命.视觉传达己逐渐全面升级为多元化传达甚至包括全方位的感官传达,视觉传达通过各种新的传播媒介和接收工具将海量的信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达给更多的人群.视觉传达设计本身也烙上动态化、人性化的标签.本文从数字信息时代的媒介发展情况入手,分析了可穿戴技术、智能化传播、交互设计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和视觉传达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在这个大环境下新一代的设计师将面临的变革和挑战.提出开拓思想、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新技术、以人为本、坚持自我,将会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需要具有的必要品格.
-
-
刘键
- 《2014第八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器"与"道"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无所不在,形而上的思想与主张为"道",是无形的、抽象的思维方式.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即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主体."器"与"道"既是独立的概念,又是相通相汇的整合体.对两者的深入研讨,将提升设计师对作品内涵本质的深层理解和把控能力,有益于设计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自然融合.
-
-
陈洪
- 《2014第八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人们正在亲身经历着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一次变革.互联网的家庭普及、无线网络、移动通讯终端的发展,让人们实现了即时上网.信息民主化让用户不但成为信息的消费者,也成为信息的制造和发布者.这种实时的信息交流方式带来了社会对信息服务新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以信息传达和沟通为目的的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现代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贮存及传递方式,实现同用户或提供用户之间更有效的沟通.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论文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要利用传统技术媒介的优势,给用户创造更新形式的设计参与空间;并通过对近年来的国际设计项目的深入分析,总结了现代平面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新型关系;提出了 "设计过程"才是设计的价值的设计观念以及在信息时代设计师如何面对新型技术媒介的问题.
-
-
王庆
- 《2014第八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移动时代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趋于整合跨界性、参与互动性和体验分享性的发展趋势.移动时代重新构建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带给社会前所未有的影响."移动"本质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创造出一个全新的高度动态、无限开放的社会系统.设计者要顺应设计变革,及时更新思维模式,转变设计观念,未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征程任重而道远,将在创新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
-
-
-
赵绍印
- 《第七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 2013年
-
摘要:
基于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地方高校职能的有效发挥这一原则,以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践为实例,论证了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对于地方视觉艺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施行1+1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最佳结合点,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地方视觉艺术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资源,在当下设计教育进入特色时代,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时期,作为地方院校的专业应该具体地结合当地的视觉艺术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和创造。培养出地域性特色人才,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
-
赵璐
- 《第十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以美国著名互动设计机构RGA提出的"未来构想"项目为契机,将信息新媒介链接视觉传达设计,进而,提出数字技术介入视觉设计后产生的五个鲜明的特征与指向:个性化、操控性、对等性、体验性和娱乐性.并指出正是信息新媒介设计师凭借持续扩大的媒体选择机会以及对未来沟通方式发展的把握,将客户引导上正确的方向,进而创造出有效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和满足人类需求的优秀设计作品.
-
-
陆天奕
- 《2015第十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信息时代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趋势,这有利于媒体之间资源融合和优势互补.融媒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必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媒体间融合贯通的系统化设计.融媒体独特的系统化设计、一体化互动、综合化表达,形成了新颖独特、形式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融媒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跨越式的发展.
-
-
李韵如
- 《第七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中以笔者实际制作经验为例,大致解说视觉传达设计与科学传播之间的合作关系及面向,说明科学主题出版品之设计考量与科学专题展览设计规划过程.出版品包括平面纸质媒体之报纸、杂志、图书、DM等,也将提到目前逐渐受到重视的网路社群媒体,如何透过刻意设计的叙事手法和视觉效果,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接收讯息者的注意力.而展览设计则包括科学主题专题展览规划、周边产品设计、主视觉设定、学习单发想、道具制作等等.主修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平面设计师在此两种传播方式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