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116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5篇、会议论文156篇、相关期刊367种,包括新闻研究导刊、高等建筑教育、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7种,包括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2015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暨华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高层论坛、2014(安徽·芜湖)全国科技馆发展论坛等;科学传播的相关文献由122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兵、姚远、王大鹏等。
科学传播
-研究学者
- 刘兵
- 姚远
- 王大鹏
- 贾鹤鹏
- 汤书昆
- 黄时进
- 刘萱
- 谭一泓
- 王国燕
- 吴琦来
- 李大光
- 章梅芳
- 金兼斌
- 陶贤都
- 张朝军
- 聂海林
- 聂馥玲
- 詹琰
- 任福君
- 周荣庭
- 孙宇
- 岳丽媛
- 张园
- 张增一
- 张婷
- 徐湮
- 楚亚杰
- 田松
- 白秀英
- 翟杰全
- 诸葛蔚东
- 赵霞
- 钟琦
- 付昌义
- 侯丙孬
- 刘佳
- 刘哲
- 刘小燕
- 刘飞
- 吴国盛
- 吴燕
- 姜照君
- 宋婉莉
- 展威震
- 崔悦
- 张开逊
- 张礼建
- 朱洪启
- 李东松
- 李红林
-
-
王炎龙;
吴艺琳
- 《现代传播》
| 2020年
-
摘要: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是国际公认的科学传播学英文权威期刊.通过对该期刊自创刊来所载文献进行定性分析,试图概括科学传播的概念内涵、主要议题和传播模式.研究发现,科学传播本质是为了实现特定目的、借由一定途径、在不同群体间进行的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活动.在科学传播中,科学家是主体传播者,对传播的信息起决定作用;媒介是传播的桥梁,同时建构了新的科学以及科学家与公众关系;公众作为受众,在互联网时代已成为新的能动主体参与科学传播实践中.其传播模式多元,以缺失模式、民主模式和语境模式为主要呈现形式.
-
-
-
李靓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20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以科学传播为诉求的科技期刊信息一体化融合平台的功能需求与构建框架.[方法]结合已有研究,重新界定科技期刊的科学服务价值,并采用系统分析法对科技期刊信息一体化融合平台的功能需求、功能设计和结构框架进行深入探讨.[结果]通过把握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中的“科学人”和“媒体人”的身份,从功能需求与设计出发,构建科技期刊信息一体化融合平台框架.[结论]科技期刊信息一体化融合平台是以科技期刊为枢纽构建的,以科学传播为目的的系统,包括科学信息输入整合子系统、科学信息分类验证子系统、科学信息媒体发布子系统、科学信息应急发布子系统和科学信息应用交易子系统5个部分,为科学信息管理、科学信息传输、科学信息转化等提供一体化服务.
-
-
姜肇财;
刘婷;
宋黎;
王雯
- 《标准科学》
| 2020年
-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传播效率呈下降趋势.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载体凭借高效传播、智能推送以及互动性强等新技术优势,给受众带来更舒适、便捷的信息获取体验.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改善产品质量,减少因产品缺陷而带来的安全伤害事故,维护公共安全的产品召回新闻传播现状开展分析,提出如何利用新媒介强化产品安全信息科学传播,提升召回新闻触达率及提供便民信息服务以增加受众人群及用户黏性等的实践思路.
-
-
-
李丹阳
- 《电视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多档新闻节目对疫情防控权威专家进行高密度访谈,及时追踪疫情发展中出现的最新防控科学话题,实现了对专业性较强的科学知识的大众化传播:同时,总台通过公益广告、宣传短片、节目专门板块、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在传统端和新媒体端对防疫常识进行广泛传播.此外,总台还通过对疫情相关谣言及时辟谣,邀请公众依托新闻节目与专家直接交流等举措,建立了疫情相关谣言的粉碎和预防体系.总台的这一疫情传播矩阵建设向大众精准、高效地传播了防疫科学知识,疏解了社会恐慌情绪,对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
-
-
-
-
王嘉昀
- 《出版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基于开放评审中外文献综述开放评审起源、定义、特点、必要性和争议等基本内涵.结合国内外开放评审实践和实施效果研究提出3个实施难点,即理论框架与实施规则未定,组织策划多样;参与者积极性有待激励和提高;评审效果和质量监控难以把握.提出3点策略,即深化理念发展,强化技术支持;完善评价体系,激励参与热情;根据学科和期刊实际,探索融合评审之道.
-
-
-
-
-
李娜;
程嘉宝;
张莉俊
- 《2017年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从信息技术助力武汉植物园科学传播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科学传播的研究现状.就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新型的信息技术在植物园的实际应用,使用掌上植物园App、NFC植物自助解说和远程观测植物园等这些应用实际案例全方位展现了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依托新兴媒体开展博物馆的科学传播与服务业务.
-
-
吴琦来;
罗超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研究选取大连、茂名、九江三地的PX事件为案例,以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和公众参与模型为理论依据,从传播理念、传播目的、传播内容、传播者与公众的关系、公众的意识和参与等维度进行观察和解析,发现我国的科学传播已经开始启用缺失模型,而公众参与模型还未真正开启,而与此同时,被归结为缺失模型的案例中有许多中心广播模型的特点存在,也有公众参与模型的要素存在.
-
-
张萌萌
- 《第十一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 2019年
-
摘要:
以互动体验为特征的科技馆体现了“玩中学”教育的独特魅力.任由学生自主体验参观是不够的,在展厅探究过程中,辅以“多感官学习法”,即通过对观众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同时创设良好的参观体验情境,可以达到更好的参观体验效果;充分利用展品操作性强、互动性强、趣味性强的特点,让孩子们主动体验、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论文以讲述抽象的伯努利定律为例,除了体验互动展品,利用游戏、互动性强的有趣实验,学生们了解伯努利原理并发现生活中的实例,探究科学知识,通过有趣的科学故事和趣味科学实验等开展多角度的立体传播,取得很好的科学传播效果.
-
-
Hu Zhouying;
胡周颖
- 《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视频网站的大量涌现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科普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传播方式出现.与传统科普视频相比,科普微视频具有播放时间短、科学内容深入浅出、获取信息效率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科普微视频的特点使其在大众传播关系中有了一席之地,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却抑制着科普微视频的发展.本文以杭州市科协举办的科普微视频大赛为例,结合当下中国的科普微视频发展现状,分析了科普微视频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
-
-
Luo Hong;
罗红
- 《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科学博物馆作为展示科学技术成果的地方,是科学普及和传播的重镇,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为启发公民的科学兴趣发挥积极作用.本论文作者通过考察欧洲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博物馆发现,为了最大限度鼓励参观者认识、了解科学技术,并激励他们参与到科学与技术的传播当中,博物馆方面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调查与比较,作者总结出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注重用酷与炫的手段来展示科学与技术,努力让参观者了解科学人性化的一方面,展览注重逻辑性,而且重视让一线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进来.
-
-
Luo Hong;
罗红
- 《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科学博物馆作为展示科学技术成果的地方,是科学普及和传播的重镇,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为启发公民的科学兴趣发挥积极作用.本论文作者通过考察欧洲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博物馆发现,为了最大限度鼓励参观者认识、了解科学技术,并激励他们参与到科学与技术的传播当中,博物馆方面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调查与比较,作者总结出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注重用酷与炫的手段来展示科学与技术,努力让参观者了解科学人性化的一方面,展览注重逻辑性,而且重视让一线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