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535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建筑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1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82652篇;相关期刊301种,包括测绘工程、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测绘科学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201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测绘科学与技术)、2015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第十四届中国虚拟现实大会等;空间认知的相关文献由1078位作者贡献,包括艾廷华、张晶、高鹏等。

空间认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1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82652 占比:99.39%

总计:83158篇

空间认知—发文趋势图

空间认知

-研究学者

  • 艾廷华
  • 张晶
  • 高鹏
  • 宋朝伟
  • 陈玲玲
  • 安敏
  • 张恒才
  • 苑思楠
  • 刘勇
  • 刘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璐
    • 摘要: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一直是早期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母语习得发生在儿童认知能力的早期发展阶段,是探究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词汇是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指示语反映了说话人对所述对象与自身关系的认知,即其空间认知机制。本文通过综述前人对空间指示语的研究,展现了空间指示语的研究现状,旨在基于空间指示语的使用,探究儿童心理空间构建情况。
    • 高晓童; 秦华; 刘孟歆; 马靓
    • 摘要: 为了提高危机救援过程中团体内部与外部的空间共享效率,结合建筑火灾的动态建筑结构变化与人类空间信息的认知表征、空间信息的交互方式,设计了两种空间信息界面:静态朝向信息一致信息界面;动态朝向信息一致信息界面,探究动态环境中不同朝向信息对于寻路绩效的影响。通过Unity3D软件模拟实际空间环境的动态变化,采集虚拟环境中内部人员的寻路行为,并通过录像与访谈分析建筑内外人员的交互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静态信息界面下寻路时间与路径更短,寻路过程中的错误路径更少,但交互行为更多。2)动态信息界面下寻路时间与路径更长,寻路过程中交互行为更少,但错误路径更多。研究结果可以为消防救援队伍的内外协同提供支持,提升救援效率。
    • 王立晓; 刘晨; 孙小慧
    • 摘要: 为使应急疏散研究中引入的行人空间认知水平更符合实际情况,运用认知地图法和二元Logistic模型对行人的地铁站空间认知水平进行深度探究,不仅量化分析了样本总体对空间各要素的认知水平差异,也量化分析了样本个体的空间认知水平与个人属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总体对乘车必须通过要素的认知水平较高,对乘车非必须通过要素的认知水平较低;家庭年收入与到该站频率对样本个体的空间认知水平具有显著正影响。可见,研究结果不仅能为地铁站内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也能为地铁应急疏散行为决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 韩超; 刘桂林
    • 摘要: 在汉语“V满”类句式中,表达“使成义”的B式(形如“N_(物)+V满(了)+N_(器)”),较表达“存在义”的A式(形如“N_(器)+V满(了)+N_(物)”),在构成主宾互易句式的自由度上会受到更多限制。B式呈现“使成义”兼具“动态义”的特点,其所凸显的“使成义”因动名语义关系和动词前容物名词生命度高低的不同而呈现强弱差异,而A式属存在句式,不凸显“使成义”;B式中动词“动态”特征有强有弱,“动态”特征强和较强的动词主要是位移动词和附着动词,B式属于一类弱动结式,而A式并不凸显“动态义”。从空间域的“位移致使”出发阐释B式语义的认知基础,有助于将“V满”类主宾互易句语义功能置于较为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考察与识解,进而能为汉语教学特别是国际中文教学中相关句式的教学设计提供有效参考和启示。
    • 闫慧敏; 姜杰; 白晓东; 李艺
    • 摘要: 文章从书写者的空间认知角度出发,架构与书写相关的空间认知体系。通过实验证明了空间认知与汉字书写之间的关联与影响关系,将空间认知元素融入师范生汉字书写教学课堂中,并针对考评机制不够丰富、学生积极性较低、书写教学较为枯燥、书写训练较为低效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不仅对师范生的认知情况予以重视,还为书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思路。
    • 李华蓉; 李天童; 陈涛
    • 摘要: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室内空间越来越复杂,对室内位置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作为位置服务信息载体的室内地图产品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大多室内地图呈现的内容多于用户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用户需求的室内空间要素重要性影响因素的探究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认知理论进行不同室内空间的多组心理行为试验,分析组内、组间试验结果,提取用户需求共性,得到室内空间要素的影响因素;通过验证试验最终确定室内空间要素重要性影响因素为:要素知名度、空间位置分布、要素独特性和相对规模.
    • 侯盈竹
    • 摘要: 人对建筑主观的心理感受对于建筑设计与空间使用具有相当的影响,并且与时代背景、精神特征交叉融合。本文通过问卷法、认知地图法、格式塔心理学、环境行为认知等调查和分析手段,以重庆大学B区宿舍区为具体案例,从建筑环境视知觉感知、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色彩材质对人的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在使用者的视角下建筑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设计者的角度对该建筑的更好使用提出改进意见。
    • 刘珩; 刘思(整理); 李森(整理)
    • 摘要: 空间,是建筑学科的核心。“坚固、实用和美观”(维特鲁威)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也是围绕空间展开的。随着相关领域的拓展,人们对“坚固、实用和美观”的认知在不断改变,认知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空间及建筑学科的发展。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快速高强度的城市化进程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空间环境加速恶化。我们该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建筑学作为传统学科,何以应对这些认知的变化?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发起的“再南方”系列跨学科国际研讨会,2021秋季学期创新短课主题为“空间认知”,共设六讲,包括五讲研讨会和一讲汇报总结。五讲研讨会基于“不确定性”和“改变”,分别围绕五个主题:人·尺度、家·日常、设计(不)创新、气候变化和新新空间,从研究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研讨会由刘珩教授策划并主持,邀请国际国内的建筑师和学者,与艺术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展开跨界跨学科对话,将艺术、美育、人文纳入建筑学的探讨,探讨建筑学未来面临的问题。
    • 孙晨雪; 赵建波
    • 摘要: 针对街道界面虚实关系的认知问题,将街道界面的非实体构成元素定义为“隙”,由此提出“隙”的五种基本构型及界面节奏相关概念。结合空间知觉理论与心理物理学,尝试利用波形图的描述方法,建立“频率、振幅、稳定率”等参数关系,以认知视角展开对界面节奏整体差异性的定量描述。该量化方法可有效表征不同街道空间界面节奏的最主要特点,对于准确、便捷把握界面性状与行人空间认知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 张海静; 葛佳浩
    • 摘要: 针对如何在早期教育中提升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这一国内学界鲜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阐释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意涵,结合地理空间的特殊属性总结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设计一系列地理实践活动案例,以期为早期教育中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