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4年度学术交流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4年度学术交流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4年度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云南普者黑
  • 出版时间: 2014-06-17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

会议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4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现代社会推行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在城乡风景环境建设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建设城乡风景环境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载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将生态问题与生态设计理念应用在其中,从而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粗浅地探讨城乡风景环境对生态文明的影响,提出了城乡风景环境建设规划中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笔者认为,城乡风景环境中的绿地、森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城乡风景环境可通过普及生态知识转变人们认识观念,促进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的持续发展。
  • 摘要:随着2013年6月元阳哈尼梯田成功入围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增长预期,哈尼梯田也面临旅游产品丰富度不足、旅游环境容量限制、生态环境遭受威胁等问题,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对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发展进行新一轮规划.本文通过对农耕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背景、元阳哈尼梯田概述、新一轮《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背景、元阳哈尼梯田发展农耕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分析、元阳哈尼梯田发展农耕文化遗产旅游的动力和必要性,来探索发展农耕文化遗产旅游对元阳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发展.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尊重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遗产,提出“立足保护、生态优先、提升价值、内控总量、外拓容量、永续发展”的发展定位。将农耕文化融入旅游策划之中。基于哈尼梯田农耕文化的四大要素——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建六大旅游产品方向——森林及生态拓展旅游产品、民俗文化村寨体验旅游产品、特产学院旅游产品、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旅游产品、温泉及养生度假旅游产品、河谷游憩旅游产品。将农耕文化遗产体验升级慢生活的体验。基于哈尼梯田农耕文化的所在的核心区域(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和缓冲区)以周边区域,实施“一街、一镇、一综合体、三环、二十项目”先期启动的战略,有序控制引导,坚持可持续发展。
  •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229-589AD)约三百年长期战乱,建康(南京)作为都城是汉文化代表,此时诞生了山水诗词为基础的自然审美园林,城市建设融合自然山水风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辉煌篇章.文人学者以寄情自然山水作为人生境界的追求,园林景观不求壮阔绮丽,而是恬静淡雅,脱俗飘逸.玄武湖曾经是六朝帝王的园林,园林内有宫苑、有仙岛、也有猎苑,景观面向紫金山和玄武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园林建设发展的新纪元.
  • 摘要:传统聚落景观中丰富多样的空间如何对人的感知产生影响是传统景观研究中比较关注的问题.首先,本文基于格式塔心理学中“心力场”理论模型,探究景观空间中“心力场”的形成原因——力动关系的作用下感知心理的变化,基于此将其划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类.其次,基于该理论,根据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的实际状态进行分析,用点状、线性、面域的“心力场”要素对传统景观空间中街巷、院落、标志物的“心力场”进行解析,来探讨人在其中活动时的感知和心理本源.
  • 摘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村庄规划和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村庄规划归纳总结为四种类型,即整治型、新建型、保留型和试验型,明确每种类型的规划原则、应用范围及实践方法,并深入探究出每种规划类型所对应的园林景观体系及其应用策略,即生活型、生态型、生长型和生产型.本文旨在促进村庄规划体系制度的科学性、可实施性和前瞻性的完善与体现,以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水平,切实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
  •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要求,国家公园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少国家建立了国家公园体系,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笔者以国外有益经验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整的风景资源管理体制,并构想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家公园体制。首先要建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体系,其次要完善国家公园标准体系,另外要健全国家公园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最后笔者对国家公园管理工作提出相关建议:即要强化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广泛推行特许经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志愿者服务制度,淡化门票经济,探索公园建设保护管理资金的支持模式。
  • 摘要:黄山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风景区的规划管理进程对我国其他风景区有很大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本文对黄山风景区规划现状管理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且总结出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其中两个主要问题:风景区城市化问题与游客控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议:包括制定总体规划以做为日后规划管理制之依据,以及各种法规的陆续出台与发布;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工作;加强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等工作。希望能藉此对其他风景名胜区有启示作用.
  • 摘要: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问题关系到规划、管理、经营和建设等多个领域,所以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多行业多领域合作.本文针对龙窖山风景名胜区的居民社会发展现状及特点,在综合分析居民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对风景名胜区居民调控规划内容任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优化居民点职能结构、发展旅游经济、完善配套设施、分区分类实施居民社会调控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从而可为国内相关风景名胜区的居民社会调控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文章概括了云南城乡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通过对云南城乡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云南城乡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要求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优美健康的城乡环境能够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优美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 摘要:国家公园起源于美国,当今我国的国家公园刚刚起步,其对于我国的生态可保护和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得到了各学界的一致认可.然而我国现在所进行的国家公园规划在内涵特征、评价体系以及规划内容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国家公园存在认识偏差,国家公园评价体系有待提高,国家公园政策有缺陷等。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科学定义我国国家公园,明确我国国家公园的定义,确立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目标;转变资源量化评价的思想,优化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加强公众参与机制,以完善国家公园资源评价体系;优化规划内容保障规划的实施,在规划中重视国家公园政策的制定,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相关技术规范。总之,编制国家公园规划的原则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独特的价值观支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进行实践,以严谨的态度确保国家公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以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旅游概念规划为例,对世界文化遗产区的风景环境营造进行研究.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提出“三大圈层”的旅游区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的风景环境.包括:以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为引领,划定文化遗产区;划定风景名胜区,守护精神家园,创建优美风景环境;以不同的风景环境为特色,打造个性化的旅游度假区.二、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注重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指对风景资源实施分区保护与控制,促进协调发展、永续利用.三、挖掘个性化的风景环境特征,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包括:以自然要素为引导,打造多样风景环境;整合风景环境要素,拓展多项旅游功能;构建生态复合旅游带,将风景环境融入城市.通过世界文化遗产区风景环境的营造,推动区域城乡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城乡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文章介绍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内涵、实践和现实意义,重申景观作为开放的、组织城市形态和功能的空间结构和触媒的功能.通过对昆明世博核心区规划的实践分析,论述阐述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和策略,探讨景观都市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价值、社会意义,以及本土化实践的途径,来为当代中国继续深入讨论景观都市主义及其实践法则提供参考.
  • 摘要:古村落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资源,值得永久性的保护.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无疑为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而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对侗族古村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侗族古村落经济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古村落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坚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即要加强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重视古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强生态经济建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开展创建活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即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建立法规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教育,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古村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即要关注民生,抓好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生态优先,抓好建设控制和引导,改革创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 摘要:风景名胜区是全人类的瑰宝,对其研究、鉴定、保护、保存,并传之世世代代,永续利用,是人们的历史使命.在追求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更要非常注重风景区的价值性质与定位、功能与保护、规划与建设,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一宝贵资源,刻不容缓的问题是呼吁社会各界人事积极参与、共同研究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风景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产生这些现状问题的根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即立法层次较低;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对待风景区认识上各方面难以统一协调的矛盾;管理方法不合理等。通过对国外的国家公园制度进行比较和研究之后发现,各国的国家公园制度有许多优秀的成功经验,如重视民众意愿、贯彻环保教育、完备的法律依据、妥善处理景区与当地住民关系、适当吸收私人经济资本、土地权属处理得当。在了解我国风景名胜区现状,分析景区遭受破坏根源后,结合外国国家公园成功经验针对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宏观指导方面:完善我国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制定专门的法律,提高立法层次,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健全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各项制度。具体实施方面:使管理过程中各阶段内容具体化,目的明确,怎样处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设立标准细化,严格控制数量,控制好规划审批和建设阶段,维护和管理层面需注意的问题,加强环保主题教育。
  • 摘要:中国园林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千年的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创造出多变的艺术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通过探讨中国园林的属性,提出中国园林主题是和谐,灵魂是文化,本质是民生.
  • 摘要:文章分析和预测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阶段,不能脱离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孤立地进行分析和判断,而应当把行业置于个人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人类的进步途径这个大背景下.在彼此对照、不同需求和相互作用中,在共同的发展规律中进行定位.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必须要在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之间起到纽带和润滑作用,经过人化、诗化、神化三个发展阶段,才能达到全面的复兴和辉煌.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风景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风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当今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和风景区生态文明构建的内涵,并以笔者参编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为例阐述了在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体现的生态文明构建策略:基于城市整体空间的生态格局重建策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风景区规划理念策略;“景一城”过渡空间的生态处理策略;风景区生态空间的调整与重塑策略。藉以此对国内风景区新时期的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 摘要: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以及面临城市化转型的关键时刻,我国城市面临各种人口、环境与空间问题.生态城市理论致力于解决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问题,对于指导城市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北部新城是常德市开发的一个重要生态都市新区,将生态城市理论运用到北部新城的绿地系统规划中,是一次理论付诸实践的新的尝试;在本次规划中,不仅在整体格局上处理好规划区与周边生态基质的关系,而且将生态城市的思想灌输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每一个细节.新城建设遵循“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挥最大优势,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提供良好的天然骨架,突出北部新城的环境特色。在开放空间布局时,与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疏竣、基础设施和建筑风格环境相结合。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合理地安排城市开放空间,以达到绿色生态网络的构建和城市布局的优化。总体形成形成“两核、两带、一环、一区、多节点”的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两核:中央公园和戴家岗游乐园;两带:占天湖南岸休闲风光绿带、环柳叶湖休闲风光绿带;一环:环形水系绿环;一区:西侧边缘,邻花山河的生态湿地保育区;多节点:多个区域性公园、居住区公园。
  • 摘要: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城乡建设,绝大部分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与功能都已发生了质的改变.城市中的绿地景观也成为了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文昌湖滨湖公园一期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将城市空间结构中的绿地景观结构与城乡开发建设相结合,找寻适合城市发展建设的城市旅游景观发展模式.文昌湖滨湖公园是山东淄博城乡发展中关于建设城市形象的重要项目,易兰设计团队以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将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众多价值体系转换成让人留恋的景观形态,从基础建设入手,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稳步改造周边村镇,整体提升文昌湖片区的面貌,并保留了文昌湖周边的自然风景.
  • 摘要:玲珑隽秀的苏州园林是东方古典园林的典范,精致并富有情趣,苏州园林被称为“壶中天地”,以小见大,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苏州园林的审美,应当细细品读,层层深入,文中提出了直接审美、体会审美和醒悟审美三个审美层次,从形式布局到感性理解再到情感升华,不同程度的品读苏州园林,精致园林之中,惊叹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妙造园手法,方寸之间,感受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 摘要:日本园林历史悠久,发展初期大量吸收中国造园思想,随后结合其本国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独特的风格而自成体系,在这其中,尤以将写意发挥到极致的日本枯山水园林为代表.园林作为一门与时间、空间、形式和色彩密切相关的艺术,色彩在其意境的营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色彩是最先激发游园者视觉敏感的要素.文章基于日本传统的色彩观,对日本典型的枯山水园林的色彩表现及其产生的文化根源方面进行了探讨.虽然日本园林在发展过程中受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和宗教影响而先后呈现出多种形式,但在整体上始终保持着较为统一的脉络。从日本人的色彩观变迁来看,在吸收外来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过程中,日本采取的是有选择性的接纳和融合,因此他们的传统色彩观得到传承和发展。尽管镰仓时代的金阁寺建筑色彩异乎寻常,但它仅仅只是政治时期上层为了彰显权贵的产物。相比之下,脱胎于中国水墨画技法和审美的园林和禅宗的宗教哲学一起,形成的最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园林形式——枯山水园,才能最好地诠释日本的审美精神。
  •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独具风韵的珍宝之一,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每一个中国古典园林都是一种景观艺术,蕴含丰富的艺术理念、美学境界和艺术方法.本文旨在对中国古典园林之审美进行分析,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气质和迷人魅力.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由直觉意义和抽象意义上的两大审美要素构成,前者是能直接感受到的形式之美和艺术美感,后者包括哲学的、诗意之美。中国古典园林是人们生活起居、颐养心情之所,园林假山的堆叠、水的保护、植物的配植,都要科学合理。每一座中国古典园林都既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更是一个审美的场所。
  • 摘要:风景资源的保护问题,关系到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即要求游览活动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但风景区的保护需求与城市发展利用需求矛盾尖锐.本文基于对贵阳花溪风景名胜区天河潭景区自然风景和村寨社会经济的分析,分别从风景村寨保护、土地利用协调、居民社会调控、经济发展引导等方向提出协调居民经济社会发展与风景资源保护开发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之道,并给出具体实施措施建议:完善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统一管理,明确管理职责;提高村民参与风景旅游服务的层次,鼓励风景区内的居民参与风景区管理、参与分红,组建风景区管理机构与村镇的利益共同体;建立数字化景区,实现景区自身的办公自动化;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风景区的管理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的风景区规划、设计、建设的审批制度.
  • 摘要: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快速发展中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市民渴望自由,希望有更多的城市绿地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街头绿地作为城市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对城市风貌的塑造和创造自由和谐、亲切自然的城市空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成都金融城代征绿地景观设计这一实际案例的研究分析,阐述如何进行富有特色与个性的符号化的街旁绿地景观设计.项目设计中,为使得自然平和的“绿毯”概念与金融后援服务中心建筑及建筑组团内部环境相协调统一,将“绿毯”进行变奏,融入周边建筑的设计符号,形成与建筑及环境相协调的形态。同时,为使得整个场地从建筑到绿地景观保持空间上的均衡性以及场地的完整性,通过设置与建筑成环抱状的构筑物,将整个地块统一起来。通过在主要构筑物上设置自我循环的供给系统,使用新型环保技术,使其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雨水收集,给这块“绿毯”注入真正的活力,成为一个真正的生命体。
  • 摘要:风景名胜区乡村聚落发展演变的不同方式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效果影响差异巨大.本文在对重庆市奉节县天坑地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乡镇传统村落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兴隆镇六娅村五社卡麂坪改造为试点,在整合现有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村落空间肌理,保护更新乡土建筑,传承乡村民俗文化,提升乡村资源价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发展极具地方自然人文特色的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满足都市居民回归乡村、品味自然的需求,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民、游客、政府、投资商利益多方共赢.
  • 摘要:文章总结回顾了云南建设国家公园探索的历程,重点介绍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规划设计与建设10年的经验.规划设计遵循了三个原则,建设要与环境协调、设施是景观的构成部分、游客互为景观.最终实现了所有设施既是满足功能性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需要,建立了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景观系统,最大限度的展示了香格里拉高原地貌景观、湿地和森林的美景.通过设施建设和解说系统建设,达到国家公园所追求的保护环境、展示民族文化和科普教育的目的.文章还对云南省建立国家公园的工作提出了建议: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建立更有效的管理平台;由省政府研究室牵头,建立支撑国家公园建设的学术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建议向国家申请,以云南为试点区,理顺各种保护地的功能和隶属关系;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思想的平衡.
  • 摘要:生态风景林是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风景林,需要从设计要求、结构到应用步骤和技术措施等多方面来考虑.本文论述了生态风景林的水土保持和观赏游憩等作用,阐述了生态风景林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结合湖南省平江县绿地系统规划项目中的生态风景林为例,其以滨水为生态廊道,合理利用周围良好的山地条件,以山地旅游景区为支撑,形成了“一心,两廊道,三区”的生态格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风景林对于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另外,由于生态风景林建设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理论和技术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生态风景林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确定生态风景林群落模式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植被性质、群落演替规律、潜在植被类型来研究。在生态风景林建设的应用研究方面,要突出生态风景林的类型研究,加强生态风景林木本植物区系和森林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以获得生态风景林资源变化过程信息。以植被生态学、在功能和效益评价方面,要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摘要:文化景观是人、地关系的遗产,而古村落属于有机进化的持续性景观.本文以闽南福全历史文化名村为例,运用演绎法,从“物质”和“价值”两大系统对福全文化景观进行要素分类,并进行自然环境要素、人工要素、人文环境要素的深入剖析,揭示出古村落的空间形态、街巷空间、神缘与血缘相结合的文化空间,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归纳并解读了福全文化景观的内涵.
  •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众多问题,基于社区共管的理念与国际经验,根据生态系统弹性理论,提出自然保护区有机分区概念,以马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论述了有机分区的理论、模型和关键技术,提出基于保护区土地单元的生态价值差异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的整合来构建有机分区模式,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分区的差异化管理方式.
  • 摘要:本文是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之际,结合新时期首都建设和发展的的新变化、新老问题、新需求对现行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绿地规划及实施情况进行基础性分析,指出北京绿地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平原地区森林总量不足,北京周边绿化不足以提供良好的生态大环境;因统计口径的不一,以往的园林绿化统计指标存在虚高,结合北京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北京的绿地总量仍显不足等。并从区域、市域、城区三个层面对北京市绿地的结构布局、总体规划应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的思考和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规划的科学性,笔者认为仍需进一步开展以下相关研究工作:即与绿地实施评价分析相结合,与气象研究相结合,与生态研究相结合,与政策、法规研究相结合。
  • 摘要:以泰国为典型的东盟国家,非常注重自然生态区域的保护,制定了统一的法规,设立了完善且统一管理的保护体系。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注重更大区域和总体的研究,优先确定边界,强化巡护管理,通过对居住在国家公园外围社区居民的教育与培训,引导他们改变生产方式,发展非林产品,减少对森林和林产品的依赖,支持社区发展旅游业等保护与管理措施,园内建设控制严格。对我国建立完整的自然保护系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是与国家公园最为接近的保护类型。风景名胜区在功能上与国家公园最为接近,都具有“供人们游览、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和环境教育”的功能。在设立国家风景名胜区体系的30年过程中,在管理、规划、经营等多方面借鉴了国家公园的经验,打下较为牢实的基础。然而当前风景名胜区到国家公园还存在不少问题:风景名胜区等同于国家公园得不到认同;遗产资源管理体系混乱;风景名胜区体制缺少国家意识;法律方面的缺陷等。对此笔者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工作建议:建立统一的遗产保护体制;进行保护区类型划分;推动动国家公园立法工作,建议以《风景名胜区条例》为基础,制定《国家公园法》;对遗产保护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增加国家投入,资源的经营收入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营开发之间的关系等。
  • 摘要:云南元阳县新街镇是哈尼族部落的聚居地之一,没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同时受到工业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影响,本民族非物质文化与传统风貌受到巨大影响.文章聚焦其哈尼梯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契机下的村镇风貌改造和旅游综合体建设,展示了新街镇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努力.总之,城镇化不能丢弃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尤其要处理好本民族文化继承与开发的矛盾,处理好工业文明下的现代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守护的关系,树立文化城镇化的思路是关键。通过以建筑、传统村寨肌理要素等为代表的物质空间的修复和创造性继承来重构少数民族村镇的生态风貌,是实现文化城镇化的基础;传统生活方式的活态传承与场所还原是文化城镇化的灵魂;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综合功能的合理发展是激发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城镇化的动力与保障。
  • 摘要:江西省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跻身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大省行列,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热点地之一.文中从江西省风景名胜区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阐述区域协同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江西省要逐步构建以风景名胜区为核心,风景区域为基本单元,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水系和旅游交通为纽带的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框架,形成“一廊两环七区多点”的空间布局,以及实施区域协同的措施保障.
  • 摘要: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在往后的一百多年中,北美、南美、非洲以至欧洲的多个国家都逐步创建了各自的国家公园.目前全球已有1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9832处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建立的实证告诉人们:国家公园的建立既达到了一个国家对本国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适应性的局部合理利用,实现整个国家公园大范围甚至涉及一个地域的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又为本国以及国外公众游客提供了更丰富、更独特的游览目的地.国家公园已被证明是一种能够更合理的承担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任,并能够使区域“三驾马车”(生态、经济、社会)都取得一定成果的当下,仍然会出现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类生态学研究的主题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只有当人类进入到“自觉人”的阶段,人类才有这样的“理性思维”,有意识的去认知自然。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与解决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关系,是对于我国国家公园未来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本属于哲学范畴的“人类生态学”,在全球环境危机加剧;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之时,给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箴言:“过去将人类和自然截然分开而进行研究的做法己不能满足人类对解决各种尖锐环境问题的需求,将人类生存发展及自我完善所产生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视为敌对因素是不可能真正解决这种危机的,只有把这些影响纳入整体生态系统中进行系统研究,而不是将这视为干扰。”这样的思维方式应该成为探索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录,也许这正是国家公园的精神之所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