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986篇;相关期刊566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等;鲁迅研究的相关文献由121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漱渝、郑心伶、王得后等。

鲁迅研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9 占比:12.7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986 占比:87.18%

总计:13748篇

鲁迅研究—发文趋势图

鲁迅研究

-研究学者

  • 陈漱渝
  • 郑心伶
  • 王得后
  • 孙郁
  • 钱理群
  • 谢玉娥
  • 林非
  • 袁良骏
  • 张梦阳
  • 纪维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春雨
    • 摘要: 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提倡“回到鲁迅”“回到文学本身”,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中国反封建“政治革命的镜子”,而且首先应该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以此为基点,王富仁建构了重新阐释鲁迅的学术系统,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鲁迅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富仁指出,鲁迅毕竟是一个作家,他的根本价值在于从文学的角度促使人的精神觉悟,进而从思想启蒙的层面影响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鲁迅的思想高度代表了“五四”思想启蒙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自觉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进取的高度。
    • 王路
    • 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鲁迅研究方法与观念的不断拓展,在“元鲁迅”的研究视野下出现了一批学者,致力于回到鲁迅所处的社会文化空间,深入爬梳有关他的历史事件及其与周边人物的纠葛,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理和社会空间的鲁迅思想与文学特质,形成鲁迅研究中一种别致的“空间意识”。在诸多具有“空间意识”的鲁迅研究成果中,朱崇科《鲁迅的广州转换》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观察孔道,从革命者、写作人、教授/教务长、中年男人四个方面考察鲁迅在1927年广州历史空间中的转换和自我嬗变,在重构“广州鲁迅”形象的同时,以充实的史料考证对既有研究中的争议性问题阐发出新的观点,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对鲁迅生平史实的挖掘、考证、辨析,还在于拓展鲁迅研究空间,提供了解读鲁迅的新的可能性。
    • 蒋洪利; 李玫琦
    • 摘要: 一、会议概况为纪念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逝世85周年,进一步整理、总结百余年来鲁迅及鲁迅研究的丰厚遗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鲁迅的跨时代价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彷徨呐喊两悠悠——纪念鲁迅14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1月13—15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位鲁迅研究专家与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张光芒教授主持。他以鲁迅的诗句“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起兴,对诸位专家学者莅临会场表示欢迎。张光芒指出,本次会议的宗旨是为了继承与发扬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遗产,弘扬鲁迅精神,深化鲁迅研究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时也是重新体验“春温”与“秋肃”之间的鲁迅式存在。
    • 连子波
    • 摘要: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把“鲁迅研究”当成了大半生的事业,1996年为语文教师写了一本《名作重读》,开始回归离开了好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他在《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里提出一个观点,认为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是“以‘立人’为中心”的思想。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带入新课程改革,给新课程改革传递了最新的学术成果。
    • 王本朝
    • 摘要: 鲁迅诞辰140周年,国内举办了不少学术讨论会,不少刊物也组织了鲁迅研究专栏。今天再给学界奉献一组研究文章,承蒙主编和编辑的美意,嘱我写上几句话。三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有新意,运用的"方法"有启示。它们掘进鲁迅思想的深处和细处,揭示鲁迅精神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复杂性,可谓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长期以来,学术界十分重视鲁迅与佛学思想文化的关系研究,已发表或出版了不少著述,鲁迅的精神人格及其文章都受到佛学的影响.
    • 李怡; 毕于阳
    • 摘要: 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困惑与争议由来已久,如果将视野投向20世纪的鲁迅研究,也能发现诸多截然不同的观点。今天,我们试图从高等院校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层面来探讨,以期在某种程度上廓清"迷雾",为一线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本期《学人视角》特别邀请语文特级教师毕于阳对鲁迅研究学者李怡教授进行了专题访谈。二位老师的深度对话将分三期刊载,敬请关注。
    • 摘要: 本期含"中山大学学术名家访谈""鲁迅研究""宋史研究""经典与解释""新时代的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等专题专栏,专题专栏导语之外,刊文凡20篇。学术研究的基本宗旨在求真,而求真之法,实有多端。昔周光午曾有专文追忆受教王国维之经历,并记师训说:"先生尝谓考古之事,于古代材料,细大均不可放过。忽略其细处,则大处每不得通。此同一材料,而有所发明,有所食古不化者。又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
    • 郭垚
    • 摘要: 郜元宝的鲁迅研究,紧扣“立心”,指出鲁迅以“文学”为事业,以“语言”做载体,以“文章”“化”人。受鲁迅感召,郜元宝形成了以文学为本位的批评观,并发展出特色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式批评,即评论当代文学会自觉联想到鲁迅,时时回顾鲁迅之言,对照鲁迅之行,以这种“活用”的方式参与建设鲁迅传统,以鲁迅传统之月,照当代文学的千江之水。鲁迅的文学不仅是他的研究对象,更是他进行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标尺。而他实现文学本位批评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聚焦新文学语言,关注语言问题。郜元宝以“音本位”“字本位”为切入点,详解当代作家语言构成,指出南方方言因更不易“言文一致”,反而存在更多可能性。
    • 李斌
    • 摘要: 张恩和是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突出代表,他做过郭沫若、郁达夫、郭小川等作家研究,参与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协助过唐弢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在书法方面造诣较深。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鲁迅研究上,他的成名作是《对狂人形象的一点认识》(1963),晚年最看重的论文是《鲁迅——伟大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战士》(1985)和《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2002),将其作为自选集《踏着鲁迅的脚印——鲁迅研究论集》的前两篇。
    • 马峰
    • 摘要: 古远清的鲁迅研究视野宏阔,他起步于对鲁迅小说的语言、修辞、技巧等的写作学研究,而后逐渐转向境外及域外的鲁迅传播研究。他的境外鲁迅研究最具特色,突出表现在对台湾鲁迅学术史及香港鲁迅学术史的脉络梳理与深度评析,这与其台港文学史研究的系列专著密切关联。同时,他的鲁迅研究视域也涉及世界华文文学领域,尤其是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鲁迅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