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春温

春温

春温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健康生活、中国卫生产业、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等;春温的相关文献由137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元金、不公告发明人、展照双等。

春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92.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96%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6.73%

总计:104篇

春温—发文趋势图

春温

-研究学者

  • 黄元金
  • 不公告发明人
  • 展照双
  • 王加锋
  • 苏云放
  • 韩小飞
  • 亦云
  • 何首君
  • 余廷林
  • 佟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洪利; 李玫琦
    • 摘要: 一、会议概况为纪念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逝世85周年,进一步整理、总结百余年来鲁迅及鲁迅研究的丰厚遗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鲁迅的跨时代价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彷徨呐喊两悠悠——纪念鲁迅14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1月13—15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位鲁迅研究专家与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张光芒教授主持。他以鲁迅的诗句“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起兴,对诸位专家学者莅临会场表示欢迎。张光芒指出,本次会议的宗旨是为了继承与发扬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遗产,弘扬鲁迅精神,深化鲁迅研究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时也是重新体验“春温”与“秋肃”之间的鲁迅式存在。
    • 孙小梅; 张津铖; 程志强
    • 摘要: 陆廷珍《六因条辨》一书围绕温病时疫展开,书中融汇前贤伤寒与温病论述之长,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但流传却不广泛。本文依照同时期温病大家之论述,遥遵仲景伤寒之意旨,并参当代医家之思辨,从传承和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梳理全书内容,发现陆氏师古而不泥古,虽传承伤寒、温病大家之学术,却不将外感病以伤寒与温病的观点截然区分,而是选取“伤寒六经”定病位和“卫气营血”辨浅深的优势,主张将伤寒与温病的思想融合,提出“寒温融合论”辨治外感病的新颖见解;虽传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宗旨,却不仅仅从五行生克等角度入手,而是集病位与浅深为一体,重新梳理外感邪气之传变规律;虽深谙经典之源流,却不奉其为圭臬,批判性地指出疾病之辨的重要性,其“辨病—辨证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当下仍极具先进性;虽谨遵《内经》“冬伤于寒”之论,却不赞同“伏寒化温”之引申,认为“不藏精”才是“春必温病”之内涵。此外,本文还将陆氏之见化为己用,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略加发微,以增强其学术思想的临证指导意义。
    • 佟琳; 王琳; 贾紫涵; 王进宝
    • 摘要: 目的挖掘分析清代温病医案中治疗春温遣方用药规律。方法选择古代温病医案数据来源,制定数据提取规范原则,采用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进行统计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20部温病医案类古籍共计记载225个春温医案,涉及37个方剂,应用方剂主要为白虎汤、复脉汤、六一散等,功用主要为清热剂、补益剂、祛痰剂;应用药物219味,主要为连翘、茯苓、石菖蒲等,功效归属主要为止咳化痰平喘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药物四气多为温、寒、平,药物五味多味甘、苦、辛,归经多为肺、胃、肝;常见药物结合为橘皮-杏仁-贝母,甘草-杏仁-贝母,杏仁-西洋参-贝母等。结论古代春温医案遣方用药是以清热为主,兼解表邪,同时顾护阴液。
    • 许光; 王加锋; 黄德彬; 孙源梓; 李少波; 王彬; 展照双
    • 摘要: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妥,实则是伤寒水蜇藏之令气而形成“热邪内伏”的体质。并从“两感于寒”与“不两感于寒”的角度,探讨春温之病机,以期对温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 周改球
    • 摘要: 1966年6月,读中学的我辍学回到农村。我的父亲是县里的一名老中医,我一边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一边跟着父亲学中医。每天散工回来,晚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中医书籍。通过两年多的自学,加上父亲的传授,懂得了一些春温夏暑秋燥冬寒之疾,了解了脏腑基本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也掌握了外感内伤、七情六欲的致病因素以及一般常识。
    • 刘党珍
    • 摘要: 以春温形成机制、疾病特点以及用药研究,阐发合养阴法春温气分郁热初期的理论依据和系统用药,证明其重要。同时在古 方基础上给出更深入的用药探索。明确指出养阴法对春温“气分郁热”诊疗优势和在内伤杂病的扩展。
    • 满天; 姬永宽
    • 摘要: 春温是一种因"冬伤于寒"导致"热气内伏","伏热"入春发于少阳,而具有明显季节特征,以温热为主要性质的疾病;少阳病是一种"气郁"引起"邪热"稽留少阳的疾病。二者病邪均属"郁火、伏热",病位均在"少阳",治疗上的主方分别为"黄芩汤"和"小柴胡汤",二方在方义上亦有诸多同源。然而,较之于临床辨证,两病的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春温病因单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冬伤于寒,春发于少阳",而成为一种特有的疾病形式,因属"伏热"而无外感,故可直清里热;少阳病的疾病来源相对较多,如《伤寒论》中所讲的"表证传变"或"误下、误治"等所导致的邪入少阳。少阳病来源虽多,但疾病性质却统一为"邪伏少阳",治法统称"和解",并依据邪热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兼有表证,而有变方、合方、加减及缓急之法。
    • 高恩宇; 蔡荔; 曲苗
    • 摘要: 通过对叶天士所存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叶氏关于伏气温病中春温、伏暑、冬温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并比较伏暑与伏邪冬温的异同点,为伏气温病及因伏邪所引发的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春温为冬不藏精,伏热外发,叶氏治疗以清里热并重视顾护阴液;伏暑由于内伏暑湿而发,叶氏重在辨暑与湿的轻重,在气在营不同,并根据患者体质,采用相应治法;伏邪冬温因积劳或正气不固而生伏热,叶氏以实者清热以存阴,虚者滋阴兼清热为主。
    • 姜德友; 王金贺
    • 摘要: 春温作为温病的一种,好发于春冬季节,初起即见里热证候,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多样的特点,历代医家大多将其归属为伏气温病范畴。随着温病学的逐步发展,人们对春温的认识亦愈加深入广泛,特别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背景下,对温病学派理论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查阅历代相关书籍文献,按历史脉络梳理春温病名,并讨论历代医家关于春温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的认识,以期对现代春温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所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