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温病

温病

温病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2篇、会议论文132篇、专利文献115115篇;相关期刊310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江西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91种,包括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2012全国温病论坛等;温病的相关文献由2404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健、戴春福、杨进等。

温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2 占比:1.35%

会议论文>

论文:132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15115 占比:98.54%

总计:116819篇

温病—发文趋势图

温病

-研究学者

  • 马健
  • 戴春福
  • 杨进
  • 刘景源
  • 龚婕宁
  • 王灿晖
  • 张思超
  • 曹东义
  • 王庆侠
  • 郭选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文盈; 许二平
    • 摘要: [目的]分析何廉臣对鲜药相关内容的认识和阐述,总结其使用鲜药的用药特点和学术思想,以期能更好地为现代临床鲜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重订广温热论》《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通俗伤寒论》3本著作中,以“鲜”“汁”“活”“露”为检索词进行逐一筛选,对照《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规范鲜药名称,分析其性味归经,进而对鲜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何氏的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结果]共检索出66味鲜药。性味方面,何氏所述的鲜药以寒性药物为主,且以甘味、苦味、辛味居多,体现了何氏善治温病的临床特色;归经方面,以足阳明胃经最为频繁,其后依次为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这与何氏认为伏火多发于脾胃,喜用归胃经的鲜药有关。结合何氏的治温八法,上述结果证实其对鲜药的运用符合其善用轻灵之品的特点。[结论]何廉臣善用鲜药治热病,重视伏气温病的理论,认为鲜药具有药性轻灵平稳、清热而不伤阴、补而不腻的特点,并在其创立的治温八法广泛应用了鲜药。
    • 秦欢; 施庆武; 曾妮; 吴承艳
    • 摘要: 喘脱证是温病后期常见坏病。通过对温病中喘脱证病因特点、传变规律、病机见症研究的梳理发现:风温喘脱、湿热喘脱、冬温喘脱以邪实壅盛多见;温毒喘脱以气分热毒,闭阻肺窍多见;春温喘脱以虚实并存多见;特殊人群喘脱又分为产妇喘脱、幼儿喘脱。温病喘脱的危重性和紧急性在于疾病终末期阴竭阳脱的细微变化,需细审其传变过程。本文通过对温病文献的整理研究,以期对新冠病毒肺炎、人感染禽流感、大叶性肺炎、伤寒、流行性脑脊膜炎等疾病的危急喘脱证提供辨证类型参考。
    • 马焕瑞; 董增浩; 周爱民; 周计春; 张灵敏; 靳红微; 杨洪霞
    • 摘要: 透热养阴思想是叶天士治疗温病最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在《温热论》《幼科要略》《眉寿堂方案选存》《临证指南医案》等代表性著作均有呈现,本文从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分析叶天士透热养阴用药规律,阐明透热养阴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温病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王伟丽; 朱虹
    • 摘要: 温病,是指一种以温邪为主要病因、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温病多热象偏重,故易化燥伤阴。清代医家吴鞠通(吴瑭)以擅长治疗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在其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中,以三焦辨证为纲、以病名为目,开创了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先河,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笔者通过研习《温病条辨》及《吴鞠通医案》,探求其治病用药经验,对吴氏常用药对如金银花须连翘、石膏反麻黄、麦冬佐生地黄、半夏配生姜、龟板伍鳖甲、阿胶须鸡子黄等,颇有心得,不揣浅陋,探讨于下。
    • 胡坤; 徐舒欣; 何浩强; 朱爽; 冯岚岚
    • 摘要: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及病程演变规律与中医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理论体系极为相似,故其辨证分期可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以发热、脉象、斑疹的辨别为目。临证时若疾病处于卫分证期,则在卫汗之可也,可予辛凉平剂银翘散;若处于气分证期,则到气方可清气,可予小陷胸汤或泻心汤;若处于营分证期,则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可予清营汤加人参、黄芪;若处于血分证期,则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可予犀角地黄汤;若久病及肾,则应注重扶正祛邪,须在补阴的同时注重活血。
    • 钱琳琳; 张美伦; 马晓北
    • 摘要: 目的:探索《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下温热类病证药物使用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热类病证的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及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类病证用药规律。结果:对上焦32首方剂,中焦31首方剂,下焦30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到上焦高频用药24味,中焦高频用药12味,下焦高频用药12味;上焦多使用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中焦多使用清热药、泻下药、补虚药;下焦多使用补虚药、清热药;三焦治疗温热类病证高频药物皆以苦、甘、寒为主;上焦治疗温热类病证高频药物主要归肺、心、胃经,中焦主要归肺、胃、脾经,下焦主要归肝、心、肾经;三焦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上焦有6组药对,中焦有15组药对,下焦有3组药对。结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焦用药性味皆以甘苦寒为主,并创甘苦化阴之法,且养胃体,重视顾护胃阴。
    • 张林枝; 崔妍; 岳冬辉
    • 摘要: 清初温病医家周扬俊对疫病的论述有独到见解,对后世研究疫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周扬俊论述疫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探究,主要从运气角度认识疫病病因,发挥“三虚致疫”观点;阐发喻昌三焦传变学说,辨证认识三焦怫郁与三焦定位理论;发挥吴有性治疫学术思想,提出疫病应根据不同阶段治疗,倡导“疫邪贵乎早下”,先治疫病后顾旧疾;提出“寒凉解毒”为治疫大法等方面进行整理挖掘。
    • 何婧琳; 张晓琳; 孙艳红
    • 摘要: 介绍著名医家吴佩衡治疗温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吴佩衡认为,温病虽然种类繁多,但瘟疫与四时温病其在病因病机、病位、传变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在论治时应该区别对待。强调温病初起时大忌辛温苦燥之药耗劫真阴;温病中期表里证同在时,解经热与泻腑实可同时进行,表里双解;温病后期需清余热、益气养阴、补血活血。
    • 田国琴; 吴建林
    • 摘要: 因势利导是中医学治疗疾病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强调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个体差异、疾病发展变化趋势等诸多因素进行辨证论治。通过梳理文献,阐释因势利导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探讨其在温病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朱成凤; 郭栋; 孟丹丹; 张沁园
    • 摘要: 立足伤寒温病之经典,从概念论述少阳与三焦的生理结构与生理功能,强调少阳主枢机、三焦主道路的功能特性。明确少阳一证寒起少阳、热起三焦的病因。寒证邪陷少阳,气机不利致三焦失司、痰湿蕴阻;温证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遏阻少阳,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着重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与蒿芩清胆汤两方组方思路及治法异同,指出寒重和解温化、温重分消疏透的治法,举名家医案分述少阳寒温证辨治差异,总结出少阳一证以疏胆郁、畅三焦为主的总治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