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少阳病

少阳病

少阳病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53975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第三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全国经方论坛等;少阳病的相关文献由4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英锋、王付、赵德喜等。

少阳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3975 占比:99.51%

总计:54241篇

少阳病—发文趋势图

少阳病

-研究学者

  • 刘英锋
  • 王付
  • 赵德喜
  • 王兴华
  • 孙成力
  • 张国骏
  • 李进业
  • 柴瑞震
  • 梁华龙
  • 高建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姿凡; 纪如峰
    • 摘要: 张仲景在前人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虽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次提到表里,但未在《伤寒论》中提出半表半里的说法,半表半里属于注家的演绎,从“少阳主枢”“少阳不可汗下”“往来寒热”“半在外半在里”四方面代表性原文,结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分析少阳病与半表半里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并通过分析《伤寒论》原文溯源追流探析《伤寒论》中表里是相对的概念,少阳病相对太阳病而言病邪已入里,病位在经络肌腠分肉之间。
    • 许泽华; 周胜红
    • 摘要: 《伤寒论》中,由于对应脏腑以及循行部位、阴阳气血等不同,各经病汗出特征不同。太阳病汗出,汗出量较少,仅皮肤湿润;阳明病汗出,连续且量多,病性可为实热,也可为虚寒;少阳病汗出,特征为“目合则汗”,即盗汗;少阴病汗出,多为亡阳所致,若脉紧与汗出同时出现,表明寒邪已由太阳传至少阴;厥阴病汗出,为阳气恢复太过所致,多伴厥逆,曰“汗出而厥”。“但头汗出”可作为于阳微结中排除少阴病的关键症状。太阳病虚证汗出多,实证无汗;阳明病实证汗出多,虚证反无汗。汗出不仅出现于疾病向愈之时,亦出现于病情加重时,汗出太过多为病进。应用汗法可无汗出,汗出亦非全由汗法所致,故汗出与汗法不可混为一谈。
    • 钱雄; 张银敏; 李宗起
    • 摘要: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和解少阳之功效。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 郭万林; 李润阳; 朱小龙(综述); 张丰正(审校)
    • 摘要: 《伤寒论》中,太阳、阳明病篇皆可分经证、腑证,而少阳病是否可分,鲜有人关注。本文首先论述经证、腑证源流,阐明二者定义。后从《伤寒论》原书出发,结合其成书背景,表明伤寒六经辨证法与《内经》以“脏腑”为核心的思想保持一致,外邪传变必是由经至腑的过程。再通过对太阳、阳明经、腑证进行分析,得出少阳同样可分,并结合书中具体条文进行探究,得出少阳经证为小柴胡汤证、少阳腑证包括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及大柴胡汤证,并结合现今临床病证进行说明,以冀其能更多运用于临床。
    • 王政山; 沈福珍
    • 摘要: “少阳为枢”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在《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和《灵枢·根结》篇中,关于“开阖枢”的观点,有机地把太阳、阳明、少阳联系在一起。“少阳枢”之三阳、表里、阴阳、脾胃、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元气运行、水液输布、相火敷布等功能特性及运行特点,构成人体枢路一体关系,起到沟通内外上下、枢转表里脏腑、调节气机、水液、相火代谢作用,进而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少阳为小阳,虽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但其性柔弱,故常出现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状态。《伤寒论》基于“少阳为枢”理论,提出了少阳病核心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以及少阳病提纲、主症和或然症,进而创立柴胡剂,以和解少阳枢机。后世医家和注家如成无己、许叔微等,在“少阳为枢”理论上不断探索、深研和发展并提出“半表半里”学说;朱丹溪、陶节庵等依托“少阳为枢”理论发明柴胡剂合方,扩大了柴胡剂的治疗范围;李东垣、张锡纯等围绕“少阳枢为阳枢、升枢”的特点,提取柴胡剂中合理内核,使其成为构成其它方剂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许多医家基于“少阳为枢”理论,亦在不断刷新柴胡剂的应用范围。
    • 高嘉玮; 余永鑫; 阮诗玮
    • 摘要: 本文对少阳病辨证纲要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辨提纲症、半表半里之排除法的运用及以“少阳主枢”为切入点,并提出少阳病的正邪辨证法。六经病的传变规律中邪正斗争呈动态演变,其中少阳病的邪正斗争状态主要有:正虚邪恋,胶持难解;正盛邪实,病似阳明;正不胜邪,少阳转阴。
    • 吴珺; 赵志恒; 任月乔
    • 摘要: 经腑证是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三阳病篇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的三阳病经腑辨证规律。由于少阳位处半表半里及其主枢的职责,少阳病常兼变他经病证,病情复杂,难以明确病位,故其经腑证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少阳病常表现为经腑同病。其经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而化火,治以小柴胡汤;其腑证包括少阳之邪初入胆腑的小柴胡汤证,三焦水饮内停导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在少阳、旁溢三阳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病在少阳兼有阳明里热的大柴胡汤证。
    • 郭智宽; 翟红印; 张勇; 崔文哲
    • 摘要: 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是以口腔及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同时可有口干或其他味觉改变的一种综合征,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也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改变[1]。据国外报道BMS的患病率在0.7%~8%,在女性中特别是中老年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女性是男性发病人数的7倍[2]。目前对灼口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 赵阳; 陈明
    • 摘要: 《伤寒论》中“柴胡证”指代小柴胡汤证,当下柴胡证多被视作少阳病方证,是明清医家在金元药物归经理论的指导下,接受“错简重订论”,对柴胡证重新解读的结果。本文认为,柴胡证是太阳病的重要证型,《伤寒论》将小柴胡汤列于太阳病篇集中论述,体现了张仲景的伤寒传变思想,即太阳病失治后,病邪由表入里,病性由寒转热,太阳病将渐趋阳明病的传变规律。柴胡证病位集中在胁下,以胸胁苦满为主症,主要病机为表寒里热、邪结胁下,治以清热解表护中,是太阳病向阳明病过渡的典型方证。如今,小柴胡汤被列于少阳病篇研读,是后世不断发展仲景学说,丰富其应用的具体体现。小柴胡汤寒热并施、表里同治、补虚祛邪、协调阴阳,一方之中概八纲,具有广泛的临床用途。
    • 肖海威; 林锋敏; 徐国峰
    • 摘要: 少阳病为六经病之一,历代医家对少阳病病机论述不一而足且未能详实具体.本文旨在探讨少阳病三焦不利的具体病机,从"少阳病欲解时"出发,从少阳之义探究少阳病基础病机,一为火气内郁,一为水饮上逆;继而基于《伤寒论》少阳病篇7个"或然证"及第230条所述,结合少阳病水火之变分述少阳病的三大病机即上焦火郁、中焦胃虚、下焦饮逆.通过对《伤寒论》少阳病篇的深入学习及临证体悟,认为少阳病的具体病机为胃虚而水火兼见,为临床运用少阳理法治疗杂病拓宽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