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太阳病

太阳病

太阳病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6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4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294826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等;太阳病的相关文献由47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付、李灵辉、张喜奎(指导)等。

太阳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4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94826 占比:99.88%

总计:295189篇

太阳病—发文趋势图

太阳病

-研究学者

  • 王付
  • 李灵辉
  • 张喜奎(指导)
  • 柴瑞震
  • 梁华龙
  • 张喜奎
  • 洪广祥
  • 田合禄
  • 童增华
  • 顾武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灵辉; 张喜奎(指导)
    • 摘要: 真武汤为温阳利水之名方,出自《伤寒论》原文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及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原为主治阳虚水寒,泛溢内外之证。
    • 许泽华; 周胜红
    • 摘要: 《伤寒论》中,由于对应脏腑以及循行部位、阴阳气血等不同,各经病汗出特征不同。太阳病汗出,汗出量较少,仅皮肤湿润;阳明病汗出,连续且量多,病性可为实热,也可为虚寒;少阳病汗出,特征为“目合则汗”,即盗汗;少阴病汗出,多为亡阳所致,若脉紧与汗出同时出现,表明寒邪已由太阳传至少阴;厥阴病汗出,为阳气恢复太过所致,多伴厥逆,曰“汗出而厥”。“但头汗出”可作为于阳微结中排除少阴病的关键症状。太阳病虚证汗出多,实证无汗;阳明病实证汗出多,虚证反无汗。汗出不仅出现于疾病向愈之时,亦出现于病情加重时,汗出太过多为病进。应用汗法可无汗出,汗出亦非全由汗法所致,故汗出与汗法不可混为一谈。
    • 邢加兴; 周雨龙; 司廷林
    • 摘要: 探索《伤寒论》太阳病中对津液的论治,通过梳理《伤寒论》太阳病篇发汗法及误汗、误吐、误下变证,古籍和后世医家中对津液理论的记载,论治津液在太阳病中的证治规律,得出津液是营卫之气功能体现的载体,卫气的亢进能将津液聚集于体表,是发汗法运用的基本条件,而阻碍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会造成水饮的产生。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对津液的充斥、亏虚、生成障碍、输布障碍及排泄障碍等方面进行论治,从而采取发汗解表、调和营卫、健脾通阳利湿等治法,从津液角度入手《伤寒论》太阳病,可串联起张仲景对于太阳病及其变证的辨证论治,对提高临床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 林子宜; 陈晗婷; 刘增荣; 王维广; 刘晓峰; 翟双庆
    • 摘要: 目的探索《伤寒论》太阳病的辨证要点,以及使用信息技术分析中医理论性古籍的方法路径。方法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章节条文为原始文本进行知识标引,形成知识图谱。采用广义力学模型(GMM)获得太阳病知识图谱中各节点的重要性,并进行聚类分析,以重要性高的症状集合作为太阳病的辨证要点。结果共获得1192个节点,24个关系,2986条三元组。通过GMM获得前30位节点重要性,对其中24个症状节点和附加节点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发热、恶寒、脉浮、汗出4个症状。结论通过GMM发现了太阳病最重要的4个症状。以知识图谱为研究对象,采用无监督模型分析太阳病主证的可行性较高,可用于中医理论性古籍的研究。
    • 赵阳; 陈明
    • 摘要: 《伤寒论》中“柴胡证”指代小柴胡汤证,当下柴胡证多被视作少阳病方证,是明清医家在金元药物归经理论的指导下,接受“错简重订论”,对柴胡证重新解读的结果。本文认为,柴胡证是太阳病的重要证型,《伤寒论》将小柴胡汤列于太阳病篇集中论述,体现了张仲景的伤寒传变思想,即太阳病失治后,病邪由表入里,病性由寒转热,太阳病将渐趋阳明病的传变规律。柴胡证病位集中在胁下,以胸胁苦满为主症,主要病机为表寒里热、邪结胁下,治以清热解表护中,是太阳病向阳明病过渡的典型方证。如今,小柴胡汤被列于少阳病篇研读,是后世不断发展仲景学说,丰富其应用的具体体现。小柴胡汤寒热并施、表里同治、补虚祛邪、协调阴阳,一方之中概八纲,具有广泛的临床用途。
    • 肖党生; 杨介钻; 方辉
    • 摘要: 汗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从新型细胞代谢模型上看,发汗过程本质上是热能推动水液离开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内代谢骨架的终端过程和细胞内化气过程的最后步骤.细胞内代谢骨架是一个氧化系统,细胞内所有有机物都将进入这个系统氧化成代谢终产物并释放热能,实现细胞内的化气过程.以细胞代谢骨架为基础,细胞内代谢过程可以归纳成为四个代谢通路,热能推动水液散失过程促使有机物进入细胞骨架进行氧化代谢.不仅如此,细胞通过气化过程实现对入侵病毒的灭活,此时细胞开放代谢骨架,强化水热和代谢终产物排泄,表现为发汗增强,为彻底氧化入侵病毒提供代谢通路.人体发汗过程受阻将导致细胞内水热排泄障碍、气化受限,为病毒繁殖和细胞因子风暴形成提供有利的代谢环境.因此,发汗法促进了生命体内气化过程,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
    • 摘要: 桑叶,气寒,味苦甘,有小毒,出汗。桑叶气寒,禀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外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除寒热。汗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 马玉杰; 程引; 宋长恒; 张治国
    • 摘要: 对太阳病的分类古今均有争议.本文回顾了历代医家对太阳病的认识,提出太阳病指的是邪气在表,正邪交争的一系列病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温病与太阳病的关系、温病与风温的关系,痉、湿、暍病与太阳病的关系等3个古今争议的问题.认为温病是太阳病的一种类型,主方为白虎汤,而风温从属于温病,是因发汗不当而导致的,痉、湿、暍病皆属于太阳病.同时,基于邪气性质和受病者体质,重新解读了太阳病的分类,认为太阳病应包含中风、伤寒、痉病、中湿、中暍、温病、风水7个类型,并探索治疗不同类型太阳病的主药,提出麻黄、石膏、黄芪为走表专药,而桂枝、葛根、栝楼根、白术、防己为表里同治药,表里同治药通过适当配伍,可使其在表发挥作用.最后,从《伤寒论》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导致太阳病分类争议的原因,认为太阳病提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张楠; 许二平
    • 摘要: 《伤寒论》第38条和第39条所述之大青龙汤证,其"热"既不在三阳经之阳明、少阳,亦不在三阴经之心、肝、肺,而是位于太阳之"表". 《伤寒论》大青龙汤证当属风寒化热表证,其主方大青龙汤当为辛温解表兼清表热之剂,并非解表清里之表里双解剂.太阳病风寒化热表证应确立为外感病独立证型,治疗可予大青龙汤加蝉蜕、僵蚕、浮萍、牛蒡子等清泄表热之品,亦可采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剂与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剂联合化裁治之.风寒化热表证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构成了外感病常见证型的三证鼎立格局,体现了外感病常见证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向叶霞; 刘锐
    • 摘要: 目的: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录入《伤寒论》中有关所有治疗太阳病的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用药规律.结果:①纳入处方60首,药物共计58味;②处方中频次最高的前5位药物,分别为炙甘草(38)、桂枝(25)、大枣(23)、生姜(19)、半夏(13),其中炙甘草和桂枝使用最广泛;③聚类分析得出3~4味药核心组合10组,前4位的组合为"栀子-炙甘草-枳实""麻黄-黄芩-人参""大枣-黄芩-桂枝""黄苓-黄连-半夏",挖掘了"大枣-黄芩-桂枝-炙甘草-生姜"等新处方5首;④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桂枝-炙甘草,支持度最高组合仍不离炙甘草、桂枝.结论:张仲景继承《内经》的阴平阳秘法则,并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治疗疾病注重辨证论治,体现了其"调理脾胃,调和阴阳"的学术思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