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十八届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全国第十八届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全国第十八届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0-07-24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十八届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金匮要略方论》以整体观和恒动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疾病观。其中,病因方面:特别重视外因致病。伤寒、杂病病因主要为一种——外邪致病。外邪经六经传变,即为伤寒;外邪经经络而脏腑,即为杂病;异常气候为主要致病因素;异常气候致病有规律可循;外邪侵犯人体有其内在规律。发病方面: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发病的关键,是正气虚否。正气虚的程度,虚的部位的不同,发病的部位、程度也不同。“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都是来源于外的病因,是一类不可抗的外力所致。病机方面:疾病发生的根本机理是阴阳失调,即“厥阳独行。”病变方面:患病后疾病不会静止,时时都在变化。对待疾病的根本原则是治未病。未病先防与适病早治为两大原则。以上启示我们,应将伤寒、杂病放在一起研究才更能理解张仲景思想的原貌;上工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细菌感染的本质就是微生态失调”的现代认识与“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实为异曲同工之妙。医生要顺应正常自然气候变化,熟知各种病邪的致病规律,有针对性的提供预防措施,治疗手段和方法。
  • 摘要:《经方实验录》是伤寒大家曹颖甫先生的临床医案汇编,曹氏善用经方,注重实践,精于变通,难症顽症均能应手而愈。书中活用小方如芍药甘草汤治难症,擅用峻剂如大陷胸汤等起沉疴,不被世俗成见拘泥,重视辨证等特色突出,个性鲜明。曹氏专宗仲景,用药寒热不拘,以善用经方而闻于时,“其间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值得我辈深入学习。
  • 摘要:《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是《金匱》全书的总纲,但其间也不忘妙论杂病,这主要体现在第2、13、3、4及第5条中。其中前两条为总体揭示,余为具体揭示。其总体揭示中分为“为外皮肤所中”之病(四肢重滞之病、九窍闭塞之病及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之病)及“为内所因”之病。此外尚有服食未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以及触犯王法所致之病,作者认为这是对“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最好补充;其具体揭示中分为望诊揭示(间接及直接)和闻诊揭示。通过学习和研究,作者发现其意义至少有四:①管窥总论对杂病的重要启示(点明杂病的少见证如痉病“目正圆”、强调杂病的主证如肺痿病“息张口短气”、强调房劳伤肾在杂病中的重要作用);②兼顾五邪中人的一般与特殊(第13条大邪、清邪所致之病基本上都属于“为外皮肤所中”之列,此为“一般”;但大邪即风邪也可中里,如“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即是,此为“特殊”。小邪、浊邪所致之病基本上都属于“为内所因”之列,此也为“一般”;但小邪即寒邪也有诸多中表者,如湿病麻黄加术汤证、痉病葛根汤证、历节病乌头汤证、血痹病、肺胀病小青龙汤证、寒疝病大乌头煎证等此俱为“特殊”);③宏观与具体地看待脏腑生理功能(脾主四肢,但四肢俱病者并非都关乎脾<胃>。如臂脚直则关乎肝,因为其病在筋,而痉主于肝。若但上肢病或但下肢病则更是另有所因了。如两臂不举、手指臂肿也关乎肝,趺<跌>蹶由外伤所致;一侧的上下肢俱病则关乎多脏腑,如中风病;脾开窍于唇,但唇口之病并非只在脾(或胃)。如暍病、消渴病之口干或渴则责之肺;中风之口、舌即难言及口吐涎则责之多脏腑;目乃肝窍,但目病并非只在肝。如狐惑病之目不得闭则因于脾胃湿热虫毒,伏饮病感受风寒而发作时的目泣自出则系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不利所致);④正确看待脏腑功能的病理变化(第2条“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告诉我们,元真不通畅能导致所有杂病,而九窍闭塞则是其不通畅的形式之一,但九窍闭塞并非单指闭塞型的病症,开放的向外的病症如口开、多涎唾、<鼻塞>清涕出、衄;目衄;小便数、尿血及下利清谷等,同样属于不通畅的范畴)。
  • 摘要:《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是编著者广收博采古今名医大家、现代众多学者及自己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所取得的成果,提炼精华,潜心创作而成。本文从“三纲”、“五求”、“十项内容”对该书进行阐述。三纲:以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注重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三大方面为纲。五求:一曰求全,竭力对仲景书的理、法、方、药作全面的研究;二曰求通,努力把一分为二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融会贯通;三曰求精,力求本书内容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四曰求实,中医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治愈疾病,本书在切合实用上下功夫;五曰求新,与时俱进,衷中参西,本书以新的体例,新的内容献给广大读者。十项内容:一是必要的校勘,加在原文括号之内;二是注脚,对原文的字、词、句、脉象以及特殊的方剂、药物加以注释;三是提要,对原文内容提纲挈领;四是简释,学习古今注家之注本,择取精华,结合心得,对原文作简明扼要的解释;七是大论心悟,将古今医家、现代学者及笔者对《伤寒杂病论》之理、法、方、药的独到见解,摘要而录;八是验案精选,精心选录古今名医、现代学者及笔者的经方验案,分门别类;九是临证指要,提炼、概括出经方运用的要点与规律,为临证之指南;十是实验研究,收集近几十年来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经方所取得的成果,摘其要点,以佐证经方的科学性。此外,在上述部分项目之下加了许多按语,以阐述未尽之义。本书的最后有附文、附录。本书既可以通读以系统学习仲景医学,又可以作为案头工具书查阅,其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可想而知。
  • 摘要:“察类”、“求故”、“明理”三物,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贤哲们提出的逻辑命题。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密切相关,互相包容。《伤寒论》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有受中国传统逻辑“推类”思想影响的痕迹。本文将运用“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及“以类取,以类予”的推理原则,结合《伤寒论》原文对“故”“法”“类”三物逻辑推理的运用实例做一诠释。先以假言命题说明之。
  • 摘要: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概念隐喻,基于此,笔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为语料,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遴选中医病因病机领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痰饮、瘀血;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等基本的概念隐喻,应用概念的定义属性理论、概念的原型理论,来探求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形成,明辨这些概念隐喻是如何得来的?古人如何经概念隐喻构建出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体系,这一概念体系将如何解读?中医病因病机学隐喻概念的研究无疑有利于中医理论体系的阐发,昭示中医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与科学价值,有利于中医理论的学习和传播。一言以蔽之,研究中医学,必须研究中医学的语言,特别是中医经典著作中众多的“概念隐喻”。
  • 摘要:众所周知,《伤寒论》成书于建安时期或曹魏时期,在那个崇尚华丽文风的时代,仲景语言却没有迎合当时的文坛习气,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通俗而生动的医学巨著,但也没有完全孤立,在一些修饰的运用上刻求传神、逼真、易于理解,这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些影响。例如篇中用到了很多凝练的叠词,或用来解释,或用来说明,或用来强调。今人研读,觉得词义古奥,晦涩难通,但可以肯定,仲景所用的叠词在他生活的年代是常用的语言,之所以如此肯定,因为他著书的最终目的是“活人肉骨”,是一部“活人书”,因此大可不必刻意修饰。本文依据成无几《注解伤寒论》中的条文,对仲圣文中部分叠词的运用罗列出来,效仿江户时期吉益君之《类聚方》,不做过多解析,待高明者赏之、析之。
  • 摘要:仲景不仅将理论与临床有机的结合,而且更重要的是确立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原则,特别是对于确立了外感疾病的总治疗原则—六经辨证论治。六经辨证是仲景为外感热病确立的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故六经辨证被后世誉为辨证论治之祖。六经病辨证,实质上是对外感疾病不同阶段的综合性认识。它包括了人体正气的强弱、外感邪气的轻重、机体的反应程度、病情的转归趋势以及体现在外表的各种症状的综合反应。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病证,都根据发病的不同脏腑、不同部位、不同阶段而分清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来决定治疗原则。
  • 摘要: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是在文学和艺术中所使用的暗喻手法,是一种修辞语言的修辞工具,具有修辞和认知两大功能。《金匮要略》中蕴含着大量隐喻语言,它们是隐喻修辞和认知这两大功能的体现。隐喻语言的使用,成功地弥补了纯由形式逻辑词汇构成的理论语言“僵硬”、“封闭”的缺陷,极大拓展了科学理论陈述所提供的意义空间。为了更客观地理解和发展中医理论,其独特的隐喻语言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针对当前中医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对当代岭南中医传承模式进行分析。当代岭南中医传承主要由师徒相授传承、院校教育传承、多学科交叉传承以及民间经验传承模式构成。岭南地区以其独特的中医发展基础及历史人文环境,对以往的中医传承模式进行了继承与发展。通过对当代岭南中医四种传承模式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探讨,从而提出适合当代岭南中医传承和发展的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摘要:从《本经》原文可以看出,《本经》中药物的药性是通过具体疾病及具体症状来描述的,可以说,《本经》是一本用纪实手法写成的药物学著作。本文从《本经》中对半夏的记载和《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含半夏的经方条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本经》中半夏的记载充分体现了经方中半夏的运用。在论述中,我们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有理有据,不牵强,不随意发挥。
  •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代医家对五苓散证的论述,笔者认为五苓散证病位在胃、涉及三焦,机属“水蓄于胃、三焦不利”,主证当为“渴欲饮水”,五苓散方类属“苓桂剂群”,当以茯苓、桂枝二药为君。
  • 摘要:五苓散与猪苓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两首以治疗小便不利为主症的著名方剂。本文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以及历代医家对两方的解释简要论述二者异同,以帮助辨证,指导临床。
  • 摘要:本文通过对半夏泻心汤原文分析及与小柴胡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剂比较,认为不能笼统的把半夏泻心汤定为“寒热错杂互结中焦,辛开苦降”,而忽略寒热之轻重,寒热病在何脏何腑。半夏泻心汤的病机当为少阳误下伤正,邪传入里,病在胃肠,胃寒呕逆,肠热下利,热重于寒。
  • 摘要:气血津液,贵在通调,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最先提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体的气血津液,同为五脏元真之属,故仲景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常着眼于通调气血津液。水分与血分相伴相行,生理上联系紧密,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仲景在《水气病篇》专门讨论二者关系,并辨治处方,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了水血同病的原文精义、方证辨治等,以期有助于临床。
  • 摘要:方证对应是经典中蕴藏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疾病诊疗模式,其诊疗模式可表示为“疾病=方证+药证”。在方证对应原则指导下,运用经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良好疗效。并举六味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方证医案各1则以说明。
  • 摘要:《金匮要略》第二篇提出:“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风湿的发生与肺脾关系较为密切。肺主宣降,外合皮毛,为水之上源;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风湿在表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肺卫失宣,脾失健运,气化不利,腠理元真通会与气血津液流注输布失常而出现以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病机主要责之腠理失和,阳气运化津液失常,且这种病理状态的纠正相对较慢,即所谓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难以速去。仲景根据病情或用麻黄、杏仁宣发肺卫之气,或用黄芪、白术、薏苡仁益气固表、健脾祛湿,或用防己祛风行水,或用桂枝、附子温经助阳,等等。使用上述药物时注意配伍、用量,并辅以护理措施,纠正腠理失和、阳气运化津液失常的病理状态,使腠理津气畅行,微汗而病解。
  • 摘要:通过整理《金匮要略》关于崩漏的论治,总结崩漏的病因病机有冲任虚寒挟瘀、冲任虚寒、肝络血瘀、癥病漏下、胞阻下血等,崩漏的辨证主要在于分清病机属虚、属热、属瘀以及病属何脏,治疗上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按塞流、澄源、复旧三法论治。
  • 摘要:清·吴鞠通先生对仲景条文领悟之深刻,堪称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典范。吴氏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均有发挥。本文从吴鞠通使香附旋复花汤来讨论其对《金匮要略》的发挥。
  • 摘要:对《伤寒论》方证对应源流、内涵及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仲景“方证对应”的基本内涵是指“用方的指征与证据”,但现今已由“证据”深入到了病机和症状的结合,关键还是病机。同时应认识到仲景既有“一方一证”,还有“一方多证”,另外,方证之间还存在动态对应关系。当今中医界,临床上对仲景方证的研究主要是“验证”方证对应,并扩大方剂的适应证和适应范围;实验研究方面主要局限于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和配伍规律研究,而真正着眼“方证”的高质量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甚少。因此建议:对“方证”的研究,临床上应着重进行方证证治规律和“类方证”的研究,实验应该着眼“方证”关键机制的探索。
  • 摘要:本文从最佳证据提炼、重视评价思想运用、蕴含荟萃分析的雏形,以及具有证据推荐的分级四个方面,再次阐述《伤寒论》具有循证医学的框架,只有认识到《伤寒论》是循证医学框架的有效载体,才能更好地理解仲景确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是基于古代循证医学思辨过程与获得的最佳外部证据融为一体的产物,进而才能领悟到六经辨证是凝练最佳证据而得到的,因此作为外感与杂病的辩治指南,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 摘要:诊疗模式的不同决定了临床思维的专业选择,本文在分析中医临床诊疗模式与中医临床思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伤寒论》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现实意义,并在《伤寒论》诊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兼容中西医疾病内容的临床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路径与方式,为建立符合中医思维特征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发生心室重构后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变化及中药降糖三黄片对其影响。rn 方法:49只清洁级Wistar大鼠以高脂高热量饮食诱导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心肌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组采用降糖三黄片,西药对照组采用卡托普利片灌胃治疗8周,实验末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各组空腹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胰岛素;超声心动图评价各组大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摘取心脏称重计算左室重量指数。rn 结果:①实验末降糖三黄片组血糖、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同模型组和卡托普利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大鼠心脏结构,超声测定的治疗组与模型组在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药降糖三黄片能够改善超声心动图监测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各项指标,降低左室重量指数,其作用与西药卡托普利相似,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超声心动图是可以准确评价造模大鼠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变化的无创方法;降糖三黄片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逆转其心室重构,其效果与西药卡托普利相似。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信号转导机制入手探讨该方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rn 方法:49只清洁级Wistar大鼠以高脂高热量饮食诱导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心肌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组采用降糖三黄片,西药对照组采用卡托普利片灌胃治疗8周,①实验末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各组空腹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胰岛素;②超声心动图评价各组大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摘取心脏称重计算左室重量指数;③电镜观察各组心肌超微结构;④放免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⑤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ERK1/2的含量;⑥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c-fosmRNA的表达。rn 结果:①实验末降糖三黄片组血糖、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同模型组和卡托普利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中药降糖三黄片能够改善超声心动图监测的心功能各项指标,降低左室重量指数,其作用与西药卡托普利相似,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电镜结果显示降糖三黄片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肌超微结构,其效果与西药卡托普利相似;④模型组大鼠心肌AngⅡ、ERK1/2及c-fos 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降糖三黄片组及卡托普利组心肌AngⅡ、ERK1/2、c-fos mRNA水平明显下降,且二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rn 结论:降糖三黄片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室重构,其效果与西药卡托普利相似,其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ngⅡ/ERK/c-fos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摘要:本文着重从疾病的传变与体质的关系、疾病的预后与体质的关系、用药及调护与体质的关系、治疗禁忌与体质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体质学说在《伤寒论》中的体现问题,对于分析和理解张仲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注重患者体质差异,做到因人制宜,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摘要:《伤寒杂病论》是后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他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的辨证论治水平,为后世辨证论治做了很好的典范,他是将唯物辨证法最早应用于医疗实践中的伟大医学家,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法则的奠基者。他所制定的一系列辨证论治法则,直致今日,依然为我们所遵循。他的灵活辨证法思想,为后世医家所效仿。例如:抓关键的体征和症状,全面地,历史地,客观现实地进行分析,正确的区别真假现象和吸取经验教训,以及针对主要原因,确定先后缓急,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组方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读经典,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实质。做临床就是将经典理论用于临床,才能把经典理论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知识,并从中有所感悟,升华为经验理论,更多地去指导临床。
  • 摘要:卫气营血理论导源于《内经》,继见于《伤寒杂病论》,辨证体系成熟于清代叶天士。《内经》为卫气营血辨证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最早将卫气营血理论运用于临床,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叶天士则创立了系统地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伤寒与温病同为外感病,在辨证上都离不开卫气营血的内容,但证候实质却有差别,因而其治法也就大不同。本文以《伤寒论》太阳病为例,讨论伤寒与温病营卫气血证治的差别。
  • 摘要:本文从证和方药的因素角度对“方证相关”理论与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方证相对”与实际存在着的“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现象不一致。而“方证相关”在逻辑上蕴含着“方证相对”与“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现象,体现了“方证相关”理论具有高度的逻辑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 摘要:《金匮要略》诊治杂病的的理论源于《素问》、《九卷》等,全书虽未见原文的引用,但《黄帝内经》的经义却贯穿了杂病诊治的全过程,本文将择其发病原理、预防疾病、治病思想、治病方法及服药五个方面试述其中的联系。
  • 摘要:《金匮要略方》的现存版本状况略有复杂。近年来,随着学习与研究的深入,《金匮要略方》的整理成书过程,逐渐得以理清。《金匮要略方》曾经宋臣校正为大字本及小字本二种,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 摘要:“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而要帮助青年中医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缩短中医人才成长依赖临床经验的长期性,就必须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因此,整理与建设中医临床思维学就提到当前的议事日程上来。而要提出中医临床思维学,就不能迫被地必须先明晰中医思维原理,重新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医思维的基础及原理。一、中医思维基础及原理:通俗明确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涵义是古人观察天地自然的常态,概括而来,是内涵质、能、时、空四要素的观察描述自然与人的思维座标。人与天地自然是相应的,自然界可分阴阳、四时、五行、六气,人体也相应有五脏六腑与三阴三阳的辨病分类。从自然演变──生物遗传──人体脏象生理的相应,就是天人相应在作主线。以此认识人体,就是中医思维的基础原理,在道法自然的防治思想指导下,进行临床验证,从而积累成中医学这一伟大宝库。二、基本临床思维:就是《伤寒论》的基本临床思维三阴三阳或脏腑辨病及“诊病审因,辨证察机,随机选方,无方立法,对症用药”。三、临床思维方式:事实上,《伤寒论》时就有辨病选方的思维、辨证论治的思维及对症用药的思维。实际临床中三种思维方式各有适应面,同时互补。辨病选方能消除病因,解决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辨证论治多解决疾病的某阶段主要矛盾,而对症用药是解决一个或几个简单矛盾的复合。人类疾病谱性质是多元的。临床思维方式应是多元的。
  • 摘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原系东汉末年,南阳大医张仲景(名机)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之流传遗本。他在天下大乱,战乱纷争,疫病流行的时代背景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原著问世不久,因逢乱世,遂遭散佚,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重新校订编次,遂再度问世,其后几经传抄,成多种传本。该书自问世以来,甚得医家青睐,后世奉之为医学经典,为业医必读之书,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不仅不失其历史文献地位,而且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也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因此,《伤寒杂病论》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读典籍之一。
  • 摘要:通过对《伤寒论》的研读,全文是对枳实在方药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枳壳在功效、用量大小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分析比较,推断出小承气汤的枳实大者,皆为枳壳。
  • 摘要: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文中有“病下利数十日不止”一句,过往注家一直有“下利”和“下血”之争,而当前学界也认为当是“下血”,属崩漏病。可是根据本方与葛根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比较,可证“下利”更接近原意。再将温经汤多首经方比较,分析其“证机药效”关系,乃知温经汤功效包括三大方面:补益气血、逆流挽舟止利;活血祛瘀,通利血脉;滋阴润燥,补益气液。
  •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探讨了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的感想。1.良好师德代代传:爱岗敬业勤躬耕;为人师表又育人;厚德精诚学做人;团队精神齐协作;树立正确世界观;校园文化要传承。2科研接力有来人。3以老带新培师资:培养高素质师资;博学多才炼内功。
  • 摘要: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根据伤寒选课学生来自不同层面,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时间偏短的情况下,《伤寒论》教学侧重于对仲景原文原意的理解;六经病证的概括性总结;经方与临床各科的结合;及国内外经方的现代研究等几个方面。要求学习者,把熟读、理解、运用经方,尤其是《伤寒论》方作为提高中医水平的首要任务和基本方法。因为熟读是基础,理解是深化,运用是提高。提倡学习者应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 摘要:网络教育是信息社会教育现代化的表现之一,是一种结合现代教育手段的新型教学思想,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论述了《伤寒论》网站的创建思路与方法,从制作工具的选择、网页设计的要素、网页设计原则、目录结构与链接结构、网站内容的的设计与编排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 摘要:《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创新《伤寒论》教学通过提高《伤寒论》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多途径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开设选修课等方法,将《伤寒论》的教学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伤寒论》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 摘要:《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伤寒论》教学中除了讲透学术观点,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外,着意于讲解仲景原序进行医德教育,细辨重点汤方证的禁忌症培养常变思维以及分析方药剂量变化深化辨证论治意识,不仅有深化《伤寒论》教学内容,亦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摘要:200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立项建设,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过两年多苦练内功,扎实推进,全面打造团队精神,在梯队建设、基地建设、教学与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此基础上也颇得到些体会。
  • 摘要:200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课程获得国家立项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之后的三年里,实施了完善师资队伍、推进教学改革、创建信息平台、拓展教材建设、凝练教学成果、强化科学研究、彰显特色优势、致力人才培养等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了全面统筹、全员参与、全程策划、全球分享等经验。
  • 摘要:目的:观察大黄蟅虫丸对荷H22肝肿瘤小鼠的生存质量、生存期,探讨活血化瘀药对生存质量、生命延长率影响。方法:以H22腹水瘤细胞悬液浓度为1×107/ml,腹腔内接种制备好的腹水悬液0.2ml,次日将小鼠随机分六组,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卡莫氟组、大黄蟅虫丸小剂量组、大黄蟅虫丸大剂量组、大黄蟅虫丸联合西药卡莫氟组,各组给药10天,30天为一观察周期。观察存活状态、存活天数,计算生命延长率。结果:大黄蟅虫丸对H22肝肿瘤荷瘤小鼠有延长生存期。结论:大黄蟅虫丸能改善荷瘤H22小鼠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从而验证了该方具有“缓中补虚”的作用。为肝肿瘤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焦虑症是由于情绪忧郁日久导致的现代都市病,近几年来,随着竟争的剧烈,工作的繁忙紧张,生活压力的增加,在香港地区有逐渐增多之势,其病因错综复杂,病症轻重不一,治疗颇为辣手。而《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对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依靠的是能洞析病机,纯熟地辨证论治,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病有轻重,症有标本,分淸主次,或攻补兼施,或扶正袪邪,有的放矢,则病症一般都能迎刃而解。此外,除了服药调理之外,适当的心理疏导亦不可缺少。
  • 摘要: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是糖尿病中的主要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若治疗控制不理想,陆续地出现心血管、脑血管、肾脏、眼部、皮肤等并发症,而各阶段的病症复杂多样,特点各异,病因复杂,除了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絶对或相对不足引起之外,饮食不节和精神刺激也可影响病情。若采用经方中的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肾气丸和桃核承气汤等方治疗,必须谨守病因病机,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病症灵活加减应用,自有其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STAT6的表达。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模型组、美莎拉嗪西药组和乌梅丸中药组,模型成功建立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3ML灌胃,西药组用50MG/ML的美莎拉嗪混悬液50MG/100G灌胃,中药组给予0.515G/ML的乌梅丸液3ML灌胃,各组均连续给药15天后,取结肠组织用RT-PCR法检测STAT6的表达。结果:STAT6的表达在正常组中较少,在模型组中其表达显著上升,经过乌梅丸和美莎拉嗪治疗后STAT6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但在乌梅丸组和美莎拉嗪组中其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乌梅丸可以通过降低结肠组织中STAT6的表达而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 摘要:临床上的缺血性中风往往是多种疾病共同存在,单一的药物治疗和以往的实验研究并不能有效应对。目前对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多采用单一疾病模型和针对单一机理的药物进行,除组织纤维蛋白酶原外,并没有研究出能通过临床实验证明有效地药物。现在的经方药效评价模式不能更合理的表现出经方的复方组合系统论思想及其系统疗效,尤其在评价诸如缺血性中风之类复杂性疾病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经方的多靶点、全方位的治疗效果。复合动物模型是在同一个动物上同时重现两种或以上的疾病模型,与单一疾病动物模型相比较,其更符合临床患者的实际发病情况,也与患者实际的机体整体性的生理病理状态更趋一致。因而,经方的复方配伍思想和综合疗效在复合疾病动物模型上才能更合理、更全面的体现出其整体性疗效。在以整体性为特点的复合模型下运用系统论在真实状态下而非理想状态下进行伤寒论经方药理药效学观察,注重对模型多种共存疾病的整体恢复作用,对模型各影响因素调节后结果的综合性分析方能更好的评价经方的复方配伍疗效。由此可见复合模型,是一种更符合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疾病动物模型,运用复合模型才能更好的研究和阐释中医药尤其是经方的科学内涵。
  • 摘要:目的:研究大黄蟅虫丸对荷H22肝肿瘤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造模时以H22腹水瘤悬液0.05ml接种在BALB/C小鼠右后肢爪垫下,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黄蟅虫丸小剂量组、大黄蟅虫丸大剂量组四组,10天后的小鼠处死取脾脏,以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用酶联免疫检测仪,以490nm波长测定吸密度值,BioTek酶标议读取吸光度值,计算刺激指数,分析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大黄蟅虫丸对H22肝肿瘤荷瘤小鼠有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大黄蟅虫丸能提高荷瘤小鼠的细胞免疫机能,从而验证了该方具有“缓中补虚”的作用。为肝肿瘤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从十个方面探讨了《金匮要略》对退行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有肝肾亏虚是退行性关节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正气不足是退行性关节炎的重要病因病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是退行性关节炎的诱发因素;补肾是退行性关节炎之治本之法,方如八味肾气丸等;补气养血是退行性关节炎的重要治法,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薯蓣丸等;温阳散寒以治阳虚寒盛之退行性关节炎,方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等;祛风寒湿热以治退行性关节炎,如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白虎加桂枝汤;利小便祛湿以治退行性关节炎,方如麻杏苡甘汤;微微发汗以治退行性关节炎,方如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等;外治法以治退行性关节炎,如敷药或针刺。
  • 摘要:胸痹以胸膺部疼痛为主症,包含了心、肺、食道、胃、胸膜及胸壁等疾患。其主要病机是“阳微阴弦”,“阳微”是寸脉微弱,指阳气亏虚,主要指心肺胸阳不足;阴弦是关、尺脉弦,指脾肾阳虚而阴寒、痰浊阻滞。胸痹辨证特点是本虚标实,治疗原则祛邪以散寒、豁痰、活血、行气为主;扶正以益气助阳、滋阴养血为主。
  • 摘要:肾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宅。阴阳(水火)易虚也易盛,故肾既有虚证又有实证,治肾须补亦应泻。金匮肾气丸方中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泽泻、茯苓渗泄水邪,一补一泻,使肾阴得补,又无生湿之弊;桂枝、附子温补肾阳,丹皮清泄相火,一温一清,使真阳得温,而又无相火妄动之弊,全方滋阴温阳,又泻水降火,补泻兼施,充分体现治肾之法,从而否定“肾无实证”、“肾有补无泻”之说。
  • 摘要:《伤寒论》湿热发黄证因湿热郁蒸、不能外泄而成,其主治方有三个,分别为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笔者认为此三方是根据邪气的性质偏重及部位不同而设,因势利导,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来祛除邪气。偏实者,运用下法;偏热者,运用清法;偏表者,运用汗法,即所谓“一证三法”,这是运用不同途径解决同一问题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医的经典思维之一,亦是不同医者针对同一疾病开出不同处方的依据所在。
  • 摘要:《伤寒论》治病的方法离不开汗、吐、下、温、清、和、消、补等八法,但是对躯体的康复,主要注重扶阳。阳损正虚是《伤寒论》的病理基础,张仲景十分重视扶助人体的阳气,通过辨证论治去强壮和振奋人体阳气,以其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常常结合病症和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分别采用扶阳法,轻重有序,层次分明,发人深省。扶阳法既可治常见病,又可治疑难杂病,尤其是疑难杂病发展至阳气虚衰时,能果断地采用扶阳法治疗,往往可使病情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但在临床上,必须要根据病证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扶阳救逆法、扶阳通脉法和扶阳散寒,袪湿止痛法等。既要针对病,又要兼顾症,才能圆通活法,药到病除。
  • 摘要:《金匮要略》中肺系病证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前25篇40余种病证中,涉及到的肺系疾病就有16个篇章20余种,可见仲景对肺系病证极其重视。由于肺脏自病,或他病累肺,均可致肺失宣降。因此,本文在治法方面,立足脏腑相关,从肺脏自病、多脏腑调治两方面阐述了《金匮》的治肺方法,从而极大地充实了后世肺病的辨治理论。
  • 摘要:《伤寒论》第41条承接上条以补述小青龙汤证的辨证,关键在于口渴的辨证。仲师运用相对比较的写法,以服汤前的“不渴”,与服汤后的“渴者”前后对应,因而口渴与否,尤其是“服汤已渴者”是本条的重点。综述全篇,我们谨从病邪之属性、病证之表里、病证之寒热、病证之虚实、病证之部位和病证之归经探讨《伤寒论》中口渴与否的辨证意义。
  • 摘要:人以阳气为本,有阳气则生,阳气亡则死,故医者治病在于温养、调理人身之阳气令其长养、条达。仲景深知此旨,故善用温法治疗伤寒、杂病,故本文将仲景的温法的方剂按心、肺、脾、肝肾五脏分类,探讨五脏温法。
  • 摘要:目的:探讨猪苓汤合健脾益气药(黄芪、党参、白术)对MsPGN大鼠模型α-SMA和TGF-β1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α-SMA和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猪苓汤合健脾益气药能够明显降低α-SMA和TGF-β1表达水平。结论:猪苓汤合健脾益气药能够减少肾小球α-SMA和TGF-β1表达。
  • 摘要:目的:观察鳖甲煎丸对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HGF表达的影响,分析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与抗肝纤维化药物秋水仙碱对照,为临床防治肝纤维化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预防组、秋水仙碱治疗组、鳖甲煎丸预防组、鳖甲煎丸治疗组,选用猪血清诱导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各组于10周后随机取8只大鼠断头处死,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用图像分析法检测HGF。结果:鳖甲煎丸能够抑制肝脏纤维化病理改变,明显增加HGF的表达。结论:鳖甲煎丸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黄芩汤加减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血清组胺的影响。方法:用卵白蛋白(OVA)造成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滴鼻剂高、中、低频率组6组,连续给药4周后处死,抽取腹主动脉血,离心后用ELASA法测量血清中组胺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黄芩汤滴鼻剂高、中、低频率组血清中IL-4水平有极显著的降低(P<0.01);黄芩汤高、中频率组与西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频率组与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芩汤滴鼻剂能极显著降低变应性鼻炎血清中IL-4水平,从而对变应性鼻炎起到治疗作用。
  • 摘要:《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杂病治疗学专著。书中记载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三十余种,首创了多种内科疾病病名,创立脏腑经络辨证方法,确立多种疾病的分类及辨治原则,创制并记载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剂。记载了疮疡、肠痈、金疮、浸淫疮等外伤科病症,尤其对肠痈有较全面的认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剂。《金匮》妇人病三篇是中医妇科学最早的文献记载。张仲景把妇科疾病分为妊娠病、产后病及妇人杂病三大类,包括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证等各个方面。讨论妇科病证二十余种,其理、法、方、药悉备。该书所确立的妇科疾病辨治原则、妇科疾病的分类、内外治法、用药剂型等,都为中医妇科治疗学奠定了基础。急救医学是临床治疗学的重要方面,可以从总体上反映一个时代的医学水平。急症治疗学的内容,部分散见于《金匮要略》各篇疾病的辨治过程中,集中见于最后三篇,记载了大量中医急救的方法和方药,为中医临床急症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应用开窍醒神法抢救窍闭神昏者,温阳固脱法抢救卒死昏迷、阳气暴脱者;温散暑邪法抢救中暍暑厥昏迷者;应用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法,抢救自缢窒息者。介绍外伤急救方药;还针对食物、药物中毒急救有催吐、泻下、解毒三法,并介绍常用药物等。
  • 摘要:文章从寒温汇通的观点,提出了伤寒方与温病方联合运用,以辨治临床寒热夹杂、病位夹杂的疑难病症的新思路,并从寒温合方的含义与意义、寒温合方的配伍与举列、寒温合方的运用举例及体会与启示等方面,论述寒温合方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摘要:笔者搜集慢性胆囊炎患者60例,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运用常规疗法加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29例,运用常规疗法治疗。疗程均为14天。结果示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在右胁疼痛、痛引肩背、进食油腻加重、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症状,以及体征、舌苔脉象、实验指标等改善方面,疗效显著;在纳呆腹胀、进食油腻加重等消化道症状改善方面,以及舌苔脉象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摘要:眩晕一证,临床极为常见,其病因病机亦较为复杂。黄家诏教授治疗眩晕病症以补虚泄实,调整阴阳为主要治疗原则,活用经方与时方治疗各种眩晕,临床疗效显著。现将黄家诏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整理,以飨同道。
  • 摘要:雷正荣主任医师是重庆市名中医,学术上不断探索《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理论,擅长使用经方治疗内妇儿科多种疑难疾病。历多年临床四诊详察,认为更年期综合征起病于“阳明脉衰”,病机为气津两伤,郁热内扰,治宜益气生津,轻清透热为基本治法,方选仲景竹叶石膏汤加减,配合情志疏导,饮食调理和体育锻炼,疗效显著。竹叶石膏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是导师研究《伤寒论》的独特收获之一,扩大了经方的治疗范围。
  • 摘要:“以经释论”的学术思想源于金代医家成无己首注《伤寒论》。一方面,成氏之学重在引用《内经》原文对《伤寒论》进行注解;另一方面,“以经释论”所体现《内经》与《伤寒论》的契合之处,亦是《伤寒论》对于《内经》的诠释和发挥,即“以论证经”之所在。由此,“经”“论”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的学术继承关系,而且更是中医学由博杂至精深,抽象至具体,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更好结合的体现。
  • 摘要:清代医家尤在泾所著的《伤寒贯珠集》是一部有广泛而久远影响的《伤寒论》注释性著作。此书采用了以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归纳,并对书中方药的煎煮及炮制方法做了删节和改动。是伤寒依法论证派的代表性著作。文中对方有执、喻嘉言所倡导的“三纲鼎立”之说做出了修正与发展。认为“桂枝主风伤卫则是”;而麻黄汤是主风寒两伤营卫,而非寒伤营;至于大青龙汤则是治疗中风而表实之药。此外,对于三阴病的论述,更是依古而又加以权变,做到了古为时用。总之,《伤寒贯珠集》对于仲景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摘要:本文作者在研究、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三阴病》在六病中的最后阶段,以阴阳气血盛衰为主轴,演示了病情由衰至竭的病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三焦相连、藏腑相通,荣卫相连、气血相依在正衰、病邪的作用下,演示了三阴病的各种证候,在探讨这些病理中,作者大胆的用回到汉末时期那种文化背景下在先秦两汉文学大师所习用的写作笔法及秦汉时期的逻辑家先进论“辩”的思想影响下用譬喻类比、引申、连珠等逻辑语言溶入在《伤寒论》的病理病机的语言形式中,来推论病理机转。彰显《伤寒论》的病理过程,以阴阳盛衰、气血多少,来标示元阴元阳的损耗程度,用六病的病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经络脏腑气血表现出的相关证候逐步的演示发展形成符合生物发展规律的“初盛衰转”病理全过程阶段,用引申,比兴、譬喻、连珠、演释等笔法揭示出《伤寒论》在病理过程,以平和阴阳盛衰,扶阴护阳时时以鼓动真气,引邪外出为治疗大法。全书贯穿着以气血通畅“贵通勿滞”的先进理念,在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仍是医学治疗的基本准则。
  • 摘要:《南阳活人书》,北宋医家朱肱著。该书是整理研究仲景《伤寒论》较早的著作之一,是“伤寒学”上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他系统总结了北宋以前有关《伤寒论》的诸多研究成果,以类证、类方的形式综述伤寒证治。创立了全新的《伤寒论》研究方法,提升了《伤寒论》的临床应用价值。而朱氏本人也因此成为一位有创建、有成就、不甘墨守成规的著名医家。本文将从朱氏本人及《活人书》的版本流传两方面进行阐述,希望有益于同道。
  • 摘要: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的众多方剂为仲景经方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从继承的角度,比较了陈自明与仲景经方相同的方剂。从仲景经方的加减方角度,阐述了陈自明对仲景经方的发展应用。
  • 摘要: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的临床证治奠定了基础,吴鞠通撰《温病条辨》使温病的临证自成体系。作为中医学术的传承,伤寒和温病是一脉相贯的,作为中医临床的治疗,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相得益彰,不可分离。笔者结合自己体会,从几个方面试述其继承发展的联系。
  • 摘要:《太平圣惠方》卷8载录了《伤寒论》的一种传本,通常称为淳化本《伤寒论》,是宋以前一个十分重要的传本。内容有《伤寒叙论》、《辨伤寒脉候》、《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六经病篇”、《辨伤寒热病两感证候》、《辨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可不可篇”、《伤寒三阴三阳应用汤散诸方》等。所载内容见于《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也见于现行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脉经》等,是《伤寒论》流传过程中的一种辑录本。从其内容看现行宋本《伤寒论》的六经提纲条文在淳化本《伤寒论》已具雏形,并由后人修改完善而成。淳化本《伤寒论》的厥阴病内容是拼凑而成的,提示厥阴病内容当时就已佚失,而现行宋本《伤寒论》厥阴病内容也是缺失的,今人将“厥利呕哕病”内容误入厥阴病,不符合《伤寒论》精神。将淳化本《伤寒论》原文对比宋本《伤寒论》可以有许多新的认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所载方剂也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淳化本《伤寒论》独特的内容与学术价值使其流传于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当今缺乏对淳化本《伤寒论》的研究,应该深入系统研究,为现代服务。
  • 摘要: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伤寒论》作为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书,对腹痛一症有较多描述,其论述散见于六经篇章之中。《伤寒论》中论及腹痛的条文有近三十条,本文以《伤寒论》六经为序,集中讨论了有关腹痛的条文,并分析了腹痛发生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其腹痛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不外乎“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治法上亦随之灵活多变,或温或清,或补或泻,贵在于通。通过对腹痛一症的梳理,总结仲景辨治腹痛的规律,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际。
  • 摘要:本方从历史发展角度,对1842年以来香港中医及伤寒论学术研究发展概况进行了初略描述,对伤寒论研究中代表人物、代表著作进行了初步介绍,对了解伤寒论在香港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摘要:祖国医学中的各个学术流派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反映。为此本方仅从学术流派的概念、划分标准、影响因素及研究意义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阐述祖国中医学术流派,从而使大家认识到研究和总结中医学术流派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要的。
  • 摘要:浆水历史源远流长,临床价值大,各代医家对浆水的认识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本文笔者只做了一部分讨论。在《金匮要略》狐惑病篇第13条赤豆当归散证(亦可见于下血病篇第16条)、疟病篇第5条蜀漆散证、第五篇矾石汤证、呕吐病篇第20条半夏干姜散证,妇人妊娠病篇第10条白术散证中均提到用浆水煎服。张仲景祖籍南阳浆水的做法以小麦、绿豆、红薯为原料,通过发酵制成浆水,入药可分生、熟,生浆水味甘酸性凉可清热解毒不伤正;熟浆水具有和胃调中,降逆止呕,益胃生津等作用。张仲景充分利用浆水善行的特点,助宣通化滞物,用其性凉入血分之性以解热。因此寻仲景之所思所用,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
  • 摘要:麻黄为治疗风寒表实证的常用药物,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本文通过分析麻黄和白术、薏苡仁、赤小豆、甘草、石膏等的配伍,探讨其在治疗水气病和湿病中的配伍规律。
  • 摘要:《金匮要略》中关于“痰饮”的论述有44处,张仲景明确指出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其在制方中不仅重视方证对应、治法与方剂辨证统一,更重视制方的理论基础即中药气味配伍。通过对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痰饮病辨治的梳理,总结归纳其治痰饮病方剂的气味配伍规律。
  • 摘要:《伤寒论》是中医院校必修的经典课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其教学面临许多问题。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伤寒论》的学习目的,培养学习能力与兴趣,是目前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仅将本人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作以介绍,主要包括:1.注重培养兴趣,讲好第一节课。2.注重理论与临床的结合。3.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等几个问题。希望同仁指正。
  • 摘要:《伤寒论》阳明病以热证、实证为主,热证的病机特点在于入于阳明的燥热之邪尚未与有形之邪相结,无形邪热弥漫全身,充斥内外,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主要表现,治疗以白虎汤为代表;实证的病机特点是,阳明燥热之邪与肠中有形之宿食、糟粕相结,逐渐形成燥屎阻于肠道,治疗则需根据情况选择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本文根据仲景原文,从病机角度分析三个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以阳明燥热内聚肠腑,燥屎尚未形成,临床表现以燥热炽盛为主;小承气汤证以阳明燥热内聚肠腑,腑实初成,临床表现以腑气不通为主;大承气汤证以阳明燥热内聚肠腑,燥屎结聚,临床表现以腑气不通与全身热炽并重。
  •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伤寒论》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书言简意赅,理义精微,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故前人谓之“字字珠玑”。虽然作为中医著作中极富影响者之一,《伤寒论》对于中医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目前中医教学过程中,伤寒论难教、难学,已经成为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长期以来的共识。如何提高经典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教好伤寒论这门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伤寒论,成为伤寒论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伤寒论》是连接基础理论课程和中医临床课程的桥梁,在现在的经典课程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少问题,如轻视语法引起的原文解读上的谬误,脱离临床带来的枯燥感等,为此,本文笔者结合数年的教学经验,在语言文字、解读原则、结合医案病例及具体临床实践方面试述管见。
  • 摘要: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和中心任务,将“方证操练系统”、“医案检索系统”、中医腹诊等教研室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设计开展PBL教学,建立了一个体系三个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课内讲授与课外自学并重,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兼顾,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实施后教学效果良好,初步实现了让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 摘要:《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课程之一,是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必修课,由于它是以一部中医典籍作为一门课程的,而本科生、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不同,所以分层次展开《金匮要略》教学非常重要。学士层次是学习《金匮要略》的初级阶段,重在传授《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并让学生知道《金匮要略》涉及了哪些内容,便于今后遇到疑难杂症时从中寻求诊治思路与方法。硕士层次是学习本课程的中级阶段,着重要提升学生对《金匮要略》理法方药的认识水平,使之在临床能熟练运用《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并培养学生从事中医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层次是学习本课程的高级阶段,通过本课程的研习,着力于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学生临床灵活运用《金匮要略》理法方药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善于从《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发现科学研究的源泉和切入点。
  • 摘要:目的:研究姜辛夏冲剂对哮喘大鼠模型血清IFN-r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姜辛夏冲剂组。以卵蛋白(OVA)致敏激发法制备大鼠哮喘模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中IFN-γ的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清中IFN-γ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姜辛夏冲剂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模型对照组血清中IFN-γ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姜辛夏冲剂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IFN-γ含量的表达参与哮喘的病理过程;表明该冲剂从某方面对哮喘大鼠IFN-γ的合成与分泌有促进作用。体现了该冲剂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这也可能是中医药治疗哮喘优势所在。
  •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加味四逆泻心汤对胃癌前病变(PLGC)模型大鼠p53及细胞凋亡指数(AI)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论:加味四逆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能使大鼠胃癌前病变p53基因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指数增加,以中剂量为最好。表明本方通过影响p53基因和AI的含量而具有阻断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效果。
  • 摘要:本文从全方研究、拆方研究、君药研究三个方面对近十年关于半夏泻心汤作用机理和配伍机理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从所选用实验模型的角度对已取得的成绩、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强调了开展中药复方在机体正常状态和疾病状态下作用机理比较研究的必要性,期望能使读者在清晰迅速地了解以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痰瘀消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RI)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45min后再通,制备CRI大鼠模型,分别用痰瘀消胶囊、血塞通、阿司匹林治疗,给药两周后,检测大鼠血浆血栓调解蛋白(TM)、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含量。结果:该方能降低CRI大鼠血浆中TM、GMP-140的含量;并能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结论:痰瘀消胶囊对CRI大鼠有治疗作用。
  • 摘要: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的名方,用来治疗痰饮内停,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和临床应用认为在临证中凡见到水色,水斑,苔水滑欲滴,舌淡嫩,脉见沉或弦,水气上冲不一定必见,以上症状或单见或并见,只要能辨证为心脾阳虚者,苓桂术甘汤皆可加减用之。
  • 摘要:本文系笔者于2010年3月26日到4月27日使用大青龙汤治疗三例外感病例的介绍及总结。案例一、二均无明显恶寒发热,且全身疼痛也不明显。但脉浮提示病邪在表。周身不适与无汗提示伤寒表证。口渴,舌红苔黄提示里热。综合辨证外寒内热的病机可证。案例三症状表现比较典型,恶寒发热明显,有周身肌肉的跳痛,无汗,脉浮紧,同时有里热之口渴,舌红苔黄。因此大胆使用大青龙汤进行辨治,效果明显。本次大青龙汤辨治的三个案例可作为今后《伤寒论》教学中的佐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摘要:《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容理法方药为一体,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它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为中医临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也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伤寒论》之方,后世称为经方,其特点为立法严谨,配伍精当,药简效宏,为后世方药奠定了基础。迄今虽已历千年,但只要辨证准确,必然有桴鼓之效,尤其是古方新用,化裁变通,运用范围非常广泛,能治愈许多疑难重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余随师侍诊多年,应用经方的验案不甚枚举,兹汲取真武汤、大半夏汤、木防己汤、奔豚汤验案数则,以示仲景方证的临证科学实用性。临床实践证明真武汤对寒饮停蓄、水气凌心的怔忡、身瞤、小便不利疗效确切。大半夏汤具有补中降逆的功效,主治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木防己汤具有补虚散饮的功效,临证用于肺热而痰饮阻滞中焦和湿热阻滞经络之证颇见效验。奔豚汤主治肝气郁结、化热上冲的奔豚,根据方药组成和奔豚的特点,临证用于某些神经官能症、期前收缩具有良好效果。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有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迁延,经久不愈,易反复发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免疫发病机制及其和遗传、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免疫、遗传的影响和中医的气血阴阳,尤其是脾肾肝及肠腑的气血阴阳关系密切。因此,本文试从气血水的相关理论阐释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难治型溃疡性结肠炎以浅示。
  •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桃核承气汤合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半夏泻心汤桃核承气汤合方,对照组予吗丁啉口服。用药疗程均为30d。观察治疗前后胃排空率、血流变。结果:半夏泻心汤桃核承气汤合方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论:半夏泻心汤桃核承气汤合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有显效。
  • 摘要:笔者从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应用补肾通秘汤(生地黄、龟版各20g,黄芪、当归、白芍、川牛膝各15g,何首乌、桃仁、火麻仁、玄参、麦冬各10g,桑螵蛸、肉苁蓉、枳壳、枳实各6g)治疗老年糖尿病性便秘60例,并与莫沙比利(莫沙比利5mg,每日3次,餐前15分钟口服)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19例,好转37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27例,未愈21例,总有效率为65%。
  • 摘要:目的:研究白虎清解汤对甲1型流感病毒感染性肺炎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甲1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滴鼻感染NIH小鼠建立流感病毒感染模型,观察小鼠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与抗炎因子IFN-γ、IL-2的动态含量变化;结果:观察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动态演变过程,小鼠血清病毒模型组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病毒模型组相比,白虎清解汤各剂量组与利巴韦林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降低。结论:流感病毒感染后,肺脏氧自由基损伤贯穿在疾病发展始终,白虎清解汤具有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具有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 摘要: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性问题,主要是:过劳是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养慎是性保健的主要措施;虚、积冷、结气是性问题的病因病机;金匮所论性问题的主要脉象、主要症状;补先天以治疗性问题,方如八味肾气丸、天雄散;补后天以治疗性问题,方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丸;调阴阳以治疗性问题,方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活血祛瘀以治疗性问题,方如大黄蟅虫丸。
  • 摘要:本文将香港现行中医师按注册中医与表列中医分为两组,以问卷形式对390例中医师有关对伤寒学及经方运用态度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注册中医师由于受过专业教育,对伤寒学与经方认同度较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伤寒学运用的思路。
  • 摘要:本文例举三阳阳明、三阴阴气、阴尽阳生等三个问题,论证“阴阳气各有多少”这种分类理论在《伤寒论》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内容包括:①阳明病篇第一条(179条)“三阳阳明”是以阴阳气之多少为依据分型,否定了传统的成因和来路说。②通过对比论证三阴病口渴,即太阴病的“自利不渴”,少阴病的“自利而渴”,以及厥阴病的“消渴”,以证明太阴阴气较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病阴气最少的分类理论。同时论证少阴热化证是从“虚则补之”的角度提示保护少阴之阴的重要性,少阴急下证则是从“以攻为补”的角度提示保护少阴之阴的重要性。③根据《内经》厥阴为“两阴交尽”及“一阴至绝作朔晦”的理论,提出厥阴主枢的观点。并论证“厥阴病”之所谓“千古疑案”的思维误区,确立五大本证及厥阴病篇由本证和疑似证组成的观点。
  • 摘要:喘证,是指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一种证候。张仲景对喘证的辨证论治颇为周详,仲景在《金匮》中设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专篇论述,在《伤寒论》中论喘的条文长达20余条,都对于喘证病因、病机、证候、治法和方药的论述比较系统和全面,其总的治则方药严谨精当,笔者结合原文将仲景具体治咳之法通过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进行整理和归类,以期指导临床。
  • 摘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载於《伤寒论》,一般认为本方证属邪在少阳,因枢机不利使三焦决渎失司、气机壅滞,因而治在少阳。但仔细分析,本方应属小柴胡汤合桂枝去芍药汤化裁,证属三阳合病,而兼见心神浮越、水饮内停的证情,因此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阳并治。以三阳合病的角度解释本方证则更为准确。
  • 摘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咳嗽痰饮的有效方剂很多,其中应用细辛的有五方,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及衍生三方等,随证递加半夏、杏仁、大黄、寒温并用,为咳嗽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自拟细辛纾咳方由细辛、麻黄、茯苓、五味子、甘草等组成,方中细辛为治“痰饮咳嗽”要药,不仅具有发表温经的良好作用,而且善于豁痰逐饮、止咳平喘,对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症状有特殊效用。并认为细辛用量的轻重多少,与临床疗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重用细辛有利其解表温经,豁痰降气功效的发挥,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细辛不仅善治“寒水咳嗽”,而且亦可用于“痰热咳嗽”,关键是必须与清热泻肺的中药组合成方。重用细辛的剂量在6~5克范围,当然,能用小剂量取效者则毋须多用,以知为度,中病即止。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对肝着的认识,认为肝着的病因病机为外感湿邪,痰湿阻滞肝经气机。通过对历代本草及方书著作,认为旋复花主要消痰化饮,且具有发散之性,多用于痰湿饮邪所致疾病的治疗,其降气作用是消痰化饮的结果。旋复花汤非用来活血通络,而是祛除痰湿,宣通经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