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阳明病

阳明病

阳明病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5396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陕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论坛、第六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经方论坛、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等;阳明病的相关文献由34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国骏、梁华龙、冯学功等。

阳明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3969 占比:99.62%

总计:54173篇

阳明病—发文趋势图

阳明病

-研究学者

  • 张国骏
  • 梁华龙
  • 冯学功
  • 朱辉
  • 柴瑞震
  • 王军
  • 伍参荣
  • 刘姝晨
  • 刘福官
  • 刘禹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泽华; 周胜红
    • 摘要: 《伤寒论》中,由于对应脏腑以及循行部位、阴阳气血等不同,各经病汗出特征不同。太阳病汗出,汗出量较少,仅皮肤湿润;阳明病汗出,连续且量多,病性可为实热,也可为虚寒;少阳病汗出,特征为“目合则汗”,即盗汗;少阴病汗出,多为亡阳所致,若脉紧与汗出同时出现,表明寒邪已由太阳传至少阴;厥阴病汗出,为阳气恢复太过所致,多伴厥逆,曰“汗出而厥”。“但头汗出”可作为于阳微结中排除少阴病的关键症状。太阳病虚证汗出多,实证无汗;阳明病实证汗出多,虚证反无汗。汗出不仅出现于疾病向愈之时,亦出现于病情加重时,汗出太过多为病进。应用汗法可无汗出,汗出亦非全由汗法所致,故汗出与汗法不可混为一谈。
    • 洑晓哲; 张楷童; 赵进喜; 冯沁祺; 张耀夫; 刘江腾
    • 摘要: 小柴胡汤主要治疗少阳病,但《伤寒论》原文第229、230条小柴胡汤又用于治疗阳明病,对此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少阳病说、阳明传入少阳说、少阳传入阳明说、阳明少阳合病等多种观点。笔者认为,小柴胡汤固然与少阳病关系密切,但并非少阳病专方,提出三阴三阳系统论、三阴三阳体质论,认为此处“阳明病”是指阳明体质之人为病,但其证候仍为小柴胡汤证。其“潮热”“大便硬”等症状为阳明体质之人素体郁热,胃肠通降功能失调,肠道传导失职所致,而胸胁硬满、呕吐等症状则提示其病机当为“半在里半在外”的小柴胡汤证,治当宣透三焦,解郁清热,应用小柴胡汤可取得佳效。这一认识可以更好的解释《伤寒论》条文内涵,拓展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如急性胆道感染、慢性胆囊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或具有潮热、胁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的内分泌病、代谢病、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可应用小柴胡汤。
    • 杜威; 张文龙; 王献; 刘英莲; 谢毅强; 李凯
    • 摘要: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病多为里实热证,阳热之邪易伤阴液,阳明主胃,喜润而恶燥,津液的不足或者亡失常常是阳明病的关键。病邪从太阳传至阳明,疾病初期当清热护阴,方用白虎汤;热病伤津当清热补阴,方用竹叶石膏汤;热邪炽盛可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阳明热盛,津伤不解,疾病进一步发展加重,可出现热邪深入下焦,灼伤肝肾精血,方用猪苓汤;急下存阴亦是截断病程之法,方用大承气汤。邪热在阳明气分,热邪亢盛,“壮火食气”,损耗气津,用栀子甘草豉汤补其所伤之气;邪热易阻滞气机,治应祛除病因,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腹胀,白虎汤治疗热厥,热在上焦,用栀子豉汤;热留中焦,用栀子厚朴汤、枳实栀子豉汤等;用小柴胡汤恢复人体气机运转。阳明邪热波及血分,治宜清热凉血,兼益阴消瘀,方用抵当汤、犀角地黄汤。
    • 张雪; 布赫; 闫海鹏; 吕红艳; 王紫玄; 刘丽霞; 樊宇婷
    • 摘要: 卒中后抑郁作为继发于脑卒中后的一类精神疾病,具有脑卒中后偏瘫及抑郁的主要表现。而卒中后偏瘫患者因活动不利,常导致功能性便秘。因此,卒中后抑郁患者常表现为偏瘫、便秘和抑郁。《伤寒论》阳明病篇论述,“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指出阳明病之阳明腑实、阳明蓄血的便秘、神志表现。脑卒中患者多数都伴有肢体一侧偏瘫。从经络角度看,手足阳明经循行于上肢及下肢外侧面的前缘,《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针刺阳明经穴位可以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偏瘫症状。《伤寒论》阳明病篇所述的症状(阳明腑实症、阳明蓄血症)主要以大便难及神志方面症状为主要表现,正洽和卒中后抑郁常见偏瘫之外的表现为便秘和抑郁。而脑卒中后患者偏瘫症状又可以采用针刺阳明经穴位为主治疗。因此,基于《伤寒论》阳明病篇思想指导,采用针刺手足阳明经穴位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
    • 张永康; 曲夷
    • 摘要: 从《伤寒论》原文解析入手,结合后世医家临证经验,探讨阳明中寒证的病机特征、诊断要点、治法方药,总结其证治规律。阳明中寒证属于阳明本证,其证候病机以胃气虚寒为本,阳明外热为标,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不能食、小便不利、六七日不大便,属寒热虚实夹杂的病证;治疗以温通胃阳、传散邪气为总原则,又当根据病势的轻重缓急,灵活采用标本同治、标本分治的方法;临证施治除采用吴茱萸汤外,大半夏汤、茯苓甘草汤、理中丸等经方及叶天士所拟参苓姜夏枳术汤皆可辨证应用。《伤寒论》阳明中寒证辨治方法对外感病与脾胃内伤病的诊疗均有启示意义。
    • 刘潇蔚; 张欣; 蒋谦; 王宁
    • 摘要: 《伤寒论》论述的阳明病与《黄帝内经》中阳明经主凉、主燥的特点相符。阳明病的提纲证为“胃家实”,然而现代教材和部分医家将仅具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阳明病外证表现,但不具备“胃家实”表现的病证认为是阳明病,这是错误的观点。诊断阳明病需要具备“胃家实”的症状表现,“胃家实”无论是“寒实”还是“热实”皆可。正确认识阳明病对现代外感热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杜晶花
    • 摘要: 杨某,男,14岁,自幼手足多汗,尤活动、写作业时汗出更甚。曾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未予特殊治疗。平素口渴喜饮,恶热,食欲欠佳,纳谷不馨,大便干结难解,3~4日一行,小便调,夜寐多梦,舌质红,苔黄燥,脉沉迟有力。2021年6月12日来院首诊,中医诊断:手足多汗病(阳明腑实证)。
    • 李灵辉; 张喜奎(指导)
    • 摘要: 手足汗出是局部汗的一种,即指手足部出汗而其他部位无汗,其症见手足心经常潮湿、多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脾胃主四肢,故手足汗出与中焦脾胃阴阳失调关系密切。病机论治手足汗出首见于《伤寒论》,其临床表现可见原文第191条曰:“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 石琳; 李冰鹄; 张广梅; 赵协慧; 王树林; 陈湘宏; 刘占厚; 吴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阳明病(阳明腑实证)欲解时及大承气汤干预后变化的研究.方法 健康未孕SD大鼠2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90)、模型组(n=100)、大承气汤组(n=100).正常组每天给予等量蒸馏水,模型组采用给实验大鼠灌中药热药、自身粪便混悬液及脂多糖的方法造成大鼠阳明病(阳明腑实证)的模型,大承气汤组在造模成功后分别于卯时(5:00-7:00)、酉时(17:00-19:00)给予大承气汤干预,连续观察5天.造模结束与药物干预后,每天于卯时、酉时从正常组中抽取9只大鼠,模型组和大承气汤组中抽取10只大鼠,断头处死后获取组织匀浆,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变化.结果 正常组TNF-α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TNF-α表达呈现节律性,大承气汤组欲解时TNF-α表达有短暂升高后逐渐降低,低于非欲解时组(P<0.05),最后趋于稳定.结论 阳明病(阳明腑实证)模型组大鼠TNF-α表达呈现时间节律性,经大承气汤干预后,大承气汤组TNF-α表达逐渐下降,尤以酉时明显.
    • 潘庆兵; 孙里杨
    • 摘要: cqvip:张山雷(1873—1934),名寿颐,江苏嘉定人,中医教育家、著作家、中医药学家,与诸城张锡纯、慈溪张生甫并称为海内“名医三张”,弱冠后弃儒习医,开业讲学,1920年受邀执教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是中医现代教育的奠基者。其博学多才,融洽中西,尤精朴学训诂,勤于著述,一生编注教材及著作30余种逾250万字,浅近释奥义,对经典医著多有创见。《〈伤寒论·阳明脉证篇〉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解》(以下简称“解文”)收录于张山雷晚年论文汇编《谈医考证集》,明确提出三阳明证实为区分阳热之微甚,颇有见地,兹予略述管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