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7242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第四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等;吴茱萸汤的相关文献由542位作者贡献,包括毕开顺、王智民、龚慕辛等。

吴茱萸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 占比:3.61%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7242 占比:96.07%

总计:7538篇

吴茱萸汤—发文趋势图

吴茱萸汤

-研究学者

  • 毕开顺
  • 王智民
  • 龚慕辛
  • 刘珍洪
  • 吴丹桐
  • 吴燕川
  • 安致君
  • 杨桢
  • 潘学强
  • 郭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钱龙秀; 吴文笛
    • 摘要: 通过分析胃脘痛病肝寒犯胃型的病机和吴茱萸汤的作用机制,结合吴氏扶阳学术思想“辨证尤重亚阳虚”、“扶阳抑阴承佩衡”理念,在临床上,胃脘痛辨证先别阴阳,尤重视对亚阳虚型的辨别,论治首重脾肾阳气,及早扶助阳气可较快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功效,临证加味可有效治疗肝寒犯胃型胃脘痛。
    • 向莉
    •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对于肝寒犯胃型胃炎的治疗采取吴茱萸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76例肝寒犯胃型胃炎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吴茱萸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指标、血清细胞因子、治疗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治疗疗效,但研究组患者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要比对照组患者好(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躯体、角色、情绪、认知、社会功能)评分、治疗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痛、腹泻、便秘、腹痛以及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于肝寒犯胃型胃炎的治疗手段实施吴茱萸汤的方式,可改善患者的胃痛、腹痛、打嗝等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7等指标的改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广泛应用。
    • 郑雪蓉; 黄学凤; 黄春元
    • 摘要: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吴茱萸汤的活性成分,预测其治疗偏头痛的潜在作用靶标和信号通路,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吴茱萸汤的活性成分和候选靶标,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去重、合并,预测吴茱萸汤的相关靶标,筛选吴茱萸汤的活性成分治疗疾病的潜在作用靶标;利用Cytoscape软件创建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凭借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创建潜在靶标蛋白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找到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的关键基因蛋白;使用Metascape对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的潜在作用靶标进行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通路分析;利用Auto Tools软件将核心成分和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并用Pymol软件对结合能最低的分子进行可视化。结果:吴茱萸汤中共筛选出72种有效活性成分,根据靶点预测技术预测出相关靶点201个;偏头痛与吴茱萸汤有106个共同靶点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关键靶点蛋白主要有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肉瘤病毒17癌基因同源物(JUN)、FBJ鼠科骨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FOS)、周期蛋白D1、IL-8等;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主要涉及有毒物质的反应、对伤害的反应、血液循环、活性氧代谢过程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主要涉及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成分和靶点蛋白的亲和力较好。结论: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预测了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的可能机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 刘杰; 俞芳; 翁文庆
    • 摘要: 呕吐是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常见的毒副反应,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畏惧甚至拒绝化疗[1]。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吴茱萸汤治疗化疗相关性呕吐并伴有焦虑状态疗效较好。本文尝试从“木郁达之”角度,论述吴茱萸汤治疗化疗相关性呕吐的理论依据。分述如下。
    • 王建东; 黄小波
    • 摘要: 吴茱萸汤首见于《伤寒论》,为厥阴头痛之代表方。作者认为,厥阴头痛不应局限于巅顶头痛,某些偏头痛、目睛胀痛不适者亦可归于厥阴头痛范畴,其人必伴有畏寒喜暖,尤其头部畏寒、畏风,舌质淡,苔白,脉弦,或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呕恶、吐涎、胃脘胀满等,其病机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方用吴茱萸汤加减。此外,吴茱萸汤尚能治疗痰饮头痛及某些久病头痛等,拓展了吴茱萸汤在治疗头痛方面的应用。关于吴茱萸的用量,作者认为当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体质,3 g-6 g-9 g,酌情增减,既不可照搬古方剂量,又不宜过分拘泥于药典,否则病重药轻,足以偾事。在此基础上,重视对吴茱萸饮片质量、煎煮法等的把握,是安全使用吴茱萸汤的前提。
    • 曾纪超; 李爱民; 李莲英; 孙巧杰; 洪荣庆
    • 摘要: 目的探究吴茱萸汤联合艾灸治疗厥阴寒证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阳江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厥阴寒证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采用吴茱萸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采用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评价治疗前后眩晕严重程度,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BA)与双侧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S)评价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A、V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H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吴茱萸汤联合艾灸治疗厥阴寒证眩晕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疗效更佳,可明显减轻眩晕严重程度,改善脑部血流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 张永康; 曲夷
    • 摘要: 从《伤寒论》原文解析入手,结合后世医家临证经验,探讨阳明中寒证的病机特征、诊断要点、治法方药,总结其证治规律。阳明中寒证属于阳明本证,其证候病机以胃气虚寒为本,阳明外热为标,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不能食、小便不利、六七日不大便,属寒热虚实夹杂的病证;治疗以温通胃阳、传散邪气为总原则,又当根据病势的轻重缓急,灵活采用标本同治、标本分治的方法;临证施治除采用吴茱萸汤外,大半夏汤、茯苓甘草汤、理中丸等经方及叶天士所拟参苓姜夏枳术汤皆可辨证应用。《伤寒论》阳明中寒证辨治方法对外感病与脾胃内伤病的诊疗均有启示意义。
    • 李甜; 陈飞; 吴叶晨; 王晓婷; 张卫红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吴茱萸汤对顺铂诱导的大鼠化疗相关呕吐及肠道黏膜炎症的药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灌胃复方(吴茱萸汤)使用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法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定性。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不同剂量吴茱萸汤组(5、10、20 mL/kg)以及阳性对照组(托烷司琼),每组8只。观察造模后1、3、5、7 d大鼠异嗜高岭土情况;液质联用方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5-HT)的浓度;HE染色和免疫荧光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变化以及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的表达。结果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为吴茱萸汤的主要成分。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吴茱萸汤高、中剂量组大鼠异嗜高岭土的量明显减少、血清5-HT浓度显著降低(P<0.01);病理形态学观察可见,吴茱萸汤高、中剂量组对大鼠结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并降低了γ-H2AX及CD45的表达(P<0.01)。结论吴茱萸汤能治疗顺铂诱导的大鼠化疗后呕吐,并能减轻其肠道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5-HT的浓度,抑制肠道γ-H2AX及CD45的表达有关。
    • 胡道达
    • 摘要: 目的 探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效果观察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104例作为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增加吴茱萸汤加减治疗,评价两组疗效,观察两组不良反应,评价症状缓解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为84.62%,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85%,对照组为19.23%,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嗳气反酸、纳呆食少、大便稀溏等中医症状积分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可采取吴茱萸汤加减治疗促使溃疡尽快愈合,消除症状,而且可减轻西药毒性,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杨芸峰; 朱凌云
    • 摘要: 朱凌云主任医师认为,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在于脾胃虚寒、肝胃不温、肾阳失煦、心火不暖及痰瘀内生,应以补中健脾、温阳下气为治疗要点,临床可用具温降功效之药,如丁香、桂枝、鹅管石、吴茱萸、荜澄茄等,常施以吴茱萸汤加减或吴茱萸汤之变方,根据患者证候中“虚”“寒”之程度,酌情调整用药.其认为本病的调护和预防亦很重要,常予患者健康教育处方,嘱勿食生冷、防寒保暖、避免疲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