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
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

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4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对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了解扶正化瘀胶囊的远期疗效,为制订提高疗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资料.rn 方法:采用历史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自2006年1月1日年至2008年12月31日各种类型肝硬化患者的住院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运用生存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扶正化瘀胶囊对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影响.rn 结果:2006年至2008年随访的430例肝硬化患者有191例死亡,239例生存或删失,平均死亡构成比为55.6%,平均生存构成比为44.4%.运用寿命表法得出半年生存率为70%,1年生存率为64%,2年生存率为58%,5年生存率为48%.未服用扶正化瘀患者中位存活时间为112.1周,服用扶正化瘀组的中位存活时间为351.6周,2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将患者分为病因为乙肝的患者313例和病因为非乙肝的患者117例.在乙肝患者中未服用扶正化瘀组中位存活时间为195.9周,5年生存率为44%;服用扶正化瘀组的中位存活时间为336.9周,5年生存率为59%;2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8).在非乙肝患者中未服用扶正化瘀组中位存活时间为78.1周,5年生存率为32%;服用扶正化瘀组的中位存活时间为277.4周,5年生存率为53%;2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代偿期肝硬化2组患者的中位存活时间均为440周,其中未服用扶正化瘀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5%;服用扶正化瘀患者为82%;2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7).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未服用扶正化瘀组中位存活时间为60.3周,5年生存率为33%;服用扶正化瘀组的中位存活时间为267.7周,5年生存率为51%;2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rn 结论:服用扶正化瘀胶囊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 摘要: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我地慢性乙肝活动期的患者,大多属于中医辩证之气滞湿阻型.虽间夹有热、瘀、虚等病理特征的不同,但肝郁气滞、脾虚湿阻之征象贯穿于大部分乙肝活动期.对上述证型的慢性乙肝,临床使用石茵退黄汤加减配合抗病毒治疗,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给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文章将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应用石茵退黄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100例的相关疗效。中药复方制剂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胆红素血症,肝功能异常之乏力、纳减等有很好的疗效。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4%),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常规治疗(总有效率为70%,P
  • 摘要:目的:观察茵陈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茵陈胶囊,对照组给予口服双虎清肝颗粒,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7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茵陈胶囊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方联合水冷微波消融术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病探讨其对患者AFP水平、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rn 方法:收取40例符合本次研究入选标准的PLC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水冷微波消融术及对症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健脾补肾方并随症加减,疗程为2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D3-、CD4-及CD8-T细胞绝对值、CD4-/CD8-比值、AFP水平、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健脾补肾方可明显提高PLC微波消融术后CD3-、CD4-T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P<0.05),而对CD8-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AFP水平较治疗前均所的下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在对PLC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rn 结论:健脾补肾方可改善PLC水冷微波消融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分析慢加急(亚急)性乙肝肝衰竭湿热证和慢乙肝湿热证患者的血清代谢产物,从小分子代谢物水平比较慢加急(亚急)性乙肝肝衰竭湿热证和慢乙肝湿热证的生物标志物,为慢加急(亚急)性乙肝肝衰竭湿热证和慢乙肝湿热证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选取慢加急(亚急)性乙肝肝衰竭湿热证患者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证患者20例分别作为实验观察组,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联合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各组血液样品进行代谢产物检测,分别获得各观察组与正常组对比后的样品分类信息和差异变量,在与代谢产物数据库HMDB进行对比后,最终鉴定出其特征代谢物,然后比较研究各观察组的代谢物质.rn 结果:经过初步分析,研究显示:表征肝衰竭湿热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19个,表征慢乙肝湿热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18个,肝衰竭湿热证和慢乙肝湿热证有4类15个共有标志物:氨基酸类、胆汁酸类、肉毒碱类和溶血卵磷脂类,特异性表征肝衰竭湿热证的标志物有4个,分别为L-2-氨基-3-亚甲基-己酸、泮托拉唑、月桂酸二乙醇酰胺、溶血卵磷脂(18∶1),特异性表征慢乙肝湿热证的标志物有3个,分别为吲哚丙烯酸、牛磺胆酸钠、溶血卵磷脂(16∶1).rn 结论:本研究在基于UPLC/MS代谢组学研究技术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比较了慢加急(亚急)性乙肝肝衰竭的湿热证和慢乙肝湿热证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ALT小于2倍正常值(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相关因素.rn 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安徽省中医院感染科住院的ALT<2ULN的CHB患者147例,均进行肝组织穿刺术,分析肝脏病理特征及与性别、年龄、病程、血清HBeAg状态、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ALT及HBVDNA水平的相关性.rn 结果:本研究纳入147例ALT<2ULN的CHB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学改变,肝组织中重度炎症以上(≥62)115例(78.2%),肝组织中重度纤维化以上(≥S2)80例(54.4%),其中S4者3例(2.1%).性别、血清HBeAg状态、肝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对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损害的影响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程度和年龄呈正相关(rs=0.566、0.185,P<0.05),与病程、ALT及HBVDNA水平并无相关性(P>0.05);肝脏纤维化分期与年龄、ALT水平呈正相关(rs=0.317、0.227,P<0.05),与病程、HBVDNA水平无相关性(P>0.05).rn 结论:对于ALT<2ULN尤其是年龄大的CHB患者,尽早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研判病情、指导抗病毒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升麻葛根汤治疗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rn 方法:100例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升麻葛根汤,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双虎清肝颗粒12g,2次/日,24周为1个疗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ALT、AST、ALB、TBIL,乙肝两对半、HBV-DNA.rn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差异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显著改善,胁肋疼痛和食欲不振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TBIL、AST、AL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升麻葛根汤治疗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能够抑制病毒复制,疗效可靠.
  • 摘要:目的:该研究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纤维化的逆转作用,了解一贯煎对该过程的作用,阐释一贯煎逆转肝纤维化的机制.rn 方法:60只雄性Sprague-Dawlay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一贯煎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均建立肝纤维化恢复模型,在CC14停止注射后3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每只动物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贯煎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每只大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给予一贯煎浓缩液2mL/200g灌胃,1次/d.阳性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灌胃,0.25mg/kg,1次/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按相同方法灌服等量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荧光显微镜下示踪肝组织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n 结果:(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一贯煎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较模型组和阳性组在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较好,P<0.05.(2)一贯煎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分布面积较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rn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一贯煎对该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 摘要: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功能失调或障碍的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中医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与肠腑传导功能失常关系密切,笔者认为腑气不通,浊气上攻,蒙闭脑窍为其发病原理;腑气不通为本,脑窍蒙闭为标,是故从"肠"治理肝性脑病不失为临床治疗肝性脑病的方案之一.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通导肠腑的治疗方法,兼顾开窍醒神、调理气机(肃降肺气、疏理肝气、健益脾气),对于肝性脑病的恢复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柴荷化痰活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将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以疏肝健脾,利湿化浊,活血通络为法,组成柴荷化痰活血方(成分:醋柴胡15g,荷叶20g,丹参20g,陈皮10g,泽泻15g,草决明15g,生山楂15g,葛根10g,枸杞10g,连翘10g)为院内协定处方.基础治疗与对照组同.对照组50例,口服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肝脏超声影像学等变化.rn 结果: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运用自拟柴荷化痰活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明显,优于口服水飞蓟宾葡甲胺片组.
  • 摘要: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lc)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NAFLD病理变化形成中的作用.rn 方法:研究对象为NAFLD患者20例,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同期住院行肝活检无活动肝病组织学证据且肝脂肪变<5%的慢性HBV携带者(ASC)设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患者肝组织SREBPlc的表达,并比较血脂(TG、CHO)、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血清肝脏酶谱(AST、ALT、GGT)等的组间差异.rn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NAFLD组肝组织呈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组织SREBPlc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此一致,血清ALT、AST、TG、CHO、FBG、FINS水平升高(P均<0.05).rn 结论:NAFLD患者肝组织SREBPlc表达增高,在人NAFLD脂肪变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养阴柔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干眼(Dry Eye,DE)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CHB合并DE患者64例(128只眼),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68只眼)口服养阴柔肝方,对照组30例(60只眼)用人工泪液,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和眼科检查改善情况.rn 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治愈率17.65%、显效率32.35%、有效率41.18%,对照组症状体征治愈率3.33%、显效率10.00%、有效率26.67%,2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泪液分泌减少治愈率22.45%、有效率32.65%,对照组泪液分泌减少治愈率8.89%、有效率37.78%,2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泪膜稳定性下降治愈率11.11%、有效率33.33%,对照组泪膜稳定治愈率5.17%、有效率48.28%,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养阴柔肝方治疗肝肾阴虚型CHB合并DE患者效果优于人工泪液治疗,不仅明显改善患者眼部症状、体征,泪液分泌量减少也得到一定改善.
  • 摘要:本文将主要基于中医对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学的认识,结合近年治疗概况,同时以安络化纤丸为例,简要概述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医药在防治肝纤维化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如何进一步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把这种特色和优势转化成能有效解决临床问题的成果,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在发展中逐步完善。首先,方药的配伍设计必须符合不同病因所致肝纤维化的病机特点,而病机特点的总结归纳必须来源于中医思维指导下的专科临床实践。所谓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这是形成有效方药的必要前提,而部分抗纤维化的中药新药的研究缺乏这个前提。有的是源于某经验方而未经循证医学证实;有的是源于对历代文献整理形成的组方;有的是直接源于实验研究的有效方,凡此种种,均未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其次,多数抗纤维化的方药均以固定方为主,基本淡化辨证论治的思想,临床应用并非体现方证对应。一个抗纤维化新药上市后,基本等同于西药,无论中医医师或是西医医师,均能处方应用,完全不分寒热,不辨阴阳。理想的方药应该是能对肝纤维化的证候规律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既有共同的病机如瘀血阻络,叉有素体寒热之别,应该归纳总结后,分别针对不同证候开发系列不同方药。第三,临床有效性的验证需要更严格的RCT研究,疗效的判断需要遵循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学的“金标准”。多数临床报道均未体现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临床研究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病理组织的盲法判断更少。这导致多数药物经不起临床实践的验证,疗效难以重复,进而影响其推广应用。第四,抗纤维化的治疗应该积极联合病因学的治疗。如戒酒对酒精性肝纤维化至关重要,而抗病毒治疗是逆转乙肝和丙肝肝纤维化的前提。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研究设计中,抗纤维化的治疗应该积极联合病因学的治疗,病因学的治疗与抗肝纤维化治疗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第五,有效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应该更深入,药理、药效、药代动力学、毒理等研究均应进一步规范,研制出真正的有中医理论支撑、疗效肯定、机制明确、成分可控的现代中药新药。
  • 摘要:近年来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成为慢性丙肝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提高了SVR率,减少了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是现代医学治疗丙肝的重要手段,但临床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难治性丙肝,是目前现代医学治疗的难点,同时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等问题导致患者的低耐受性及低依从性.随着中医药在防治传染性疾病方面研究的的深入,发现中医药在提高抗病毒疗效、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扩大干扰素适用范围等方面,显现出优势作用.目前中医对丙肝治疗缺少确实有效的规范化标准,多根据临床经验论治,中医研究人员从病因病机、证候学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一定进展.截至目前,对慢性病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也初步明确了CHC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减轻IFN的不良反应,减缓丙肝慢性进程,扩大干扰素适用范围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中医治病重视整体,强调辨证,标本兼治,以人为本,中医药疗效持久,毒副作用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恢复肝功能、防治丙肝慢性化进程、减少干扰素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医药简、便、廉的特点,使中医药治疗CHC更易被患者接受,适合我国国情。因此,积极利用和发展我国传统中医药,更具有实际意义。虽然已初步明确的CHC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还应进一步进行广泛的临床验证,以检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HC方案具有十分重要临床指导意义。另外,加强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研制新型中药制剂,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样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创新。
  • 摘要: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的关键病理过程,本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抗肝纤维化以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法.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治疗本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有效者寥寥无几.近年来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的显著疗效,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就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西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发病机制,总结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抗病毒治疗、抗炎护肝治疗、抗纤维化治疗等治疗方法。近年来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已经证实肝纤维化的过程是可逆的。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影响肝纤维化进程的新的关键因子或信号转导通路将会被发现,为进一步抗肝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成为未来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纤维化的发展方向。
  • 摘要:细胞凋亡是导致肝衰竭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作用机制在于由TNF受体家族、FADD、caspase家族、细胞色素C、Bcl-2家族、JNK信号通路、NF-κ B等所组成的死亡信号通路发生紊乱,促进肝细胞凋亡,肝细胞大面积死亡,最终导致肝衰竭发生.本文综述了肝衰竭相关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生理状态下,细胞凋亡在维持肝内环境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细胞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将启动死亡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凋亡,内环境平衡被打破,肝细胞大面积坏死,最终导致肝衰竭发生。故调控相关细胞因子及基因表达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措施,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也为相关药物研究提供方向。
  •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篇就原发性肝癌资料进行相关整理,了解其研究进展及中医药治疗原发病肝癌的特点与思路.介绍了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分析了原发性肝癌的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同国对比该病的西医治疗及研究进展,总结了中医对肝癌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临床诊断的研究情况。最后总结了中医辨证论治及相关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肝癌的治疗及研究方向仍需强调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中期、晚期,中医药治疗及其联合治疗方面具有着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势,前景广阔,有待进一步开发挖掘。
  • 摘要:在我国,乙肝病毒是诱发和加重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慢加急性肝衰竭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为主的内科治疗方法已使慢加急性肝衰竭取得一定疗效.本文结合中西医治疗HBV-ACLF的典型病例着手,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ACLF的疗效.通过总结各位医家的临床实践证明,对于HBV-ACLF的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为主的内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确能取得一定疗效,尤以清利湿热、解毒凉血化瘀为主要治法,为以后能够更好的治疗HBV-ACLF提供更多的借鉴,虽然现在中医对于认识HBV-ACLF还不够充分,多位医家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去论证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是否有效,但是中医药对人体的作用研究机制尚不够完善。总之,中医药在治疗HBV-ACLF方面有着充分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探寻,以使之能够对ACLF临床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结肠透析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4月期间,在本科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0例采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85例仅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110例患者行492次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较治疗前平均下降42.9μmol/L,总有效率可达45.55%,与单纯内科治疗相比,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高,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于肝癌的治疗,早期切除疗效较好,但在临床上大多数肝癌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对于病程较晚的选用介入治疗等方法,综合治疗方法也常局限在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上,而放化疗对本病的治疗毒副反应大,疗效也较差.由于绝大多数病人已无手术指征而有赖于药物治疗,中医中药在治疗肝癌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治疗的特点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缓病情发展,少数病人肿瘤亦可缩小或带瘤长期生存.文章通过实际病例分析了中药在治疗肝癌方面的独特优势。中医治疗采用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大法。首辨虚实,治病求本,注重扶助正气;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肝,注意疏理肝气;注重精神及饮食调摄;以扶正消瘤汤加减治疗,很多病人获益,临床观察能改善病人体质,减轻痛苦,防治病情进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等作用。因此说明中医中药治疗肝癌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与采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测量的肝脏剪切波速度(SWV)的相关性.rn 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月于本院就诊病人100例,根据大体形态学病理诊断及临床诊断标准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组31例、肝硬化组69例(包括肝硬化临床前代偿期组19例、临床代偿期组22例、临床失代偿期组28例),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分为肝气郁结(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6个主要证型.应用VTQ测量所有患者的肝脏SWV,并分析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肝脏剪切波速的相关性.rn 结果:(1)慢性病毒性肝炎、不同时期肝硬化各中医证候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3,P=0.00).各中医证候中慢性病毒性肝炎、不同程度肝硬化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7,P=0.00).(2)慢性病毒性肝炎、不同程度肝硬化、各证型与肝脏SWV之间的关系:①100例患者中,慢性病毒性肝炎组的肝脏SWV为(1.20±0.18)m/s、肝硬化临床前代偿期组为(1.44±0.20)m/s、临床代偿期组为(1.80±0.45)m/s、临床失代偿期组为(2.19±0.56)m/s,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4,P=0.00).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脏SWV最小,与临床前代偿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5,P=0.18),肝硬化临床失代偿期组肝脏SWV最大,与临床代偿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39,P=0.00),临床代偿期组肝脏SWV较临床前代偿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36,P=0.02).②100例患者中,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的肝脏SWV测值分别为(1.30±0.24)m/s、(2.52±0.47)m/s、(1.73±0.74)m/s、(1.56±0.10)m/s、(2.10±0.43)m/s、(2.04±0.45)m/s,6种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6,P=0.00).③以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为顺序,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脏SWV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中医证型肝脏SWV呈正相关(r=0.66,P=0.00).rn 结论:不同时期肝硬化肝脏SWV与中医各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中医证型客观诊断指标提供了可靠依据,有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和中医中药诊断的客观发展.
  • 摘要:目的:观察敷和备化方防治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3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治疗间歇为1个月.治疗组同时服用敷和备化方治疗.所有病人在行TACE治疗前24h及第3次治疗后1个月,检测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PCⅢ),细胞因子(TGF-β1、TNFα),彩超检查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rn 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较前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组升高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细胞因子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门静脉、脾静脉内径明显减小,脾脏厚度明显变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敷和备化方具有防治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TNF-α水平有关.
  • 摘要:基于临床观察,以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的"中和"理论为指导,初步探讨肝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认为原发性肝癌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主要为先天之本肾精不足,后天之本脾气亏虚,标实则有气滞、血瘀、痰湿、癌毒.治疗时应扶正为先,固本为要,辨清标本虚实之主次,分别采用相应治法,从而达到减缓肝癌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 摘要:文中介绍赵文霞教授临床辨治原发性肝癌经验,赵师认为肝癌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临床辨证治疗强调在健脾补肾,培补正气的基础上辨证加减,并提出调免疫、慎攻伐、囊西医、畅情志、调饮食等治疗原则.另举验案一则以资印证.本例患者为乙肝后肝硬化、肝癌,病久肝气郁滞,气机失畅,故见有胁不适;多次介入术后,正气受损,脾胃失健,运化失司,气血津液不归正化,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四肢,故乏力,纳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细为脾虚气滞化火之象。治疗应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方中西洋参、黄芪、茯苓、炒白术健脾益气,扶助正气,醋柴胡、枳壳、炒白芍理气以助健脾,薏苡仁、半夏、陈皮健脾化湿,以助脾运,丹皮、栀子清热凉血以防滋腻化火,蜂房、半边莲、半枝莲清热解毒以抗癌,炒麦芽消食和胃,全方共奏健脾理气、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效。二诊辨证去除清热寒凉之品,稍佐消食和胃之品,以顾护胃气。体现了赵师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原则,始终不忘顾护脾胃,使患者正气渐复,祛除毒邪,而癌肿未见复发。
  • 摘要:田玉美老师是全国名老中医,其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师从田老,现将田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案进行整理并总结.表邪黄疸证治:张仲景采用桂枝加黄芪汤祛风散黄、解肌发汗,祛除在表之湿热的前提是有汗,而本病身无汗,应与之区别。治以发散风寒,解表祛湿,方用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出自《摄生众妙方》,该方以荆芥、防风、羌活解表散寒,羌活、独活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羌活偏身之上,独活偏身之下;川芎止头身痛,柴胡、薄荷解表疏风,太阳、少阳均治;枳壳、桔梗宽中下气、宣通肺气,一升一降,将胸中之郁气散开,茯苓、甘草化痰和中,可缓和辛燥之气‘副。全方可使表里宣通,湿热蕴结之邪得以外泄,其疸即愈。胆胃不和黄疸证治:该病一派脾胃证候,病位在脾胃而不在肝,当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为治法兼疏肝泄热,活血止痛,方用黄连温胆汤与金铃子散加减。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方中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胆胃不和于中焦,故不用枳实而用枳壳,重在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郁金、菖蒲开窍醒神,黄连泻心火,酸枣仁养心安神。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整方共凑清热化痰,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之功效。产后黄疸证治:故治当大补气血,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此方是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组成。方中以四君子汤大补脾胃之气,四物汤养血活血,滋阴和营,更以肉桂、黄芪温阳益气,鼓舞气血生长,佐以生姜、大枣,鼓舞脾胃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诸药合用,共奏补脾益气,滋补阴血之功。火毒黄疸证治: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方中以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以下行:地肤子利小便,清湿热;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银花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疏散风热;焦三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诸药合用,其泻火解毒之效甚著。
  • 摘要:介绍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陕西省名中医成冬生主任医师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在慢性肝胆疾病(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代偿期肝炎肝硬化及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方面的临床经验.提出慢性肝胆疾病痞证有别于一般痞证的特点是肝脾二脏互为影响,肝郁气滞,湿热内阻,脾胃虚弱,气虚及阳,阳虚寒湿内生,寒热错杂.同时患者素体偏热或偏寒的不同、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品或素喜寒凉之品的不同,辨证各异.依据其寒热、虚实及涉及脏腑的不同,又分为以脾胃湿热、脾胃寒湿、胆胃郁热、肝热脾寒、兼饮食停滞、脾胃虚弱、胃阴亏虚、兼营卫不和为主八种证型.采用辛开苦降法以和胃降逆,消痞散结,具体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基础上,依据上述八种证型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难治疾病,许多患者因久治无效或病情危重复杂而求治于中医药治疗.文章就本病医案一则进行研究。此例为乙肝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属中医臌胀范畴,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病变主要脏器在肝脾,久病及肾。此例患者肝病十余年,染毒时久复又酒毒加之,致正气损伤,肝脾失调,水湿内生,出现腹部胀满,纳差、神疲、乏力等症状。湿热下注于膀胱,则小便黄染。拟健脾化湿,方以胃苓汤为底方,佐以行气退黄之品。方中苍术苦温辛烈,运脾燥湿;厚朴苦温,除湿宽中;陈皮辛温,芳香化湿,行气;茯苓补脾渗湿:白术培中健脾;泽泻淡渗利湿;甘草调和诸药。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加用车前子、车前草合茯苓、泽泻等通利小便,使水湿从小便而走;茵陈利湿退黄;郁金、枳壳等行气以助湿化,鳖甲、龙牡软坚散结。二诊湿热疫毒,蕴结于头窍则神昏,头晕;肝藏血功能失常,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筋,则肢体震颤。病中患者因湿蒙清窍而致时欲寐,加用五味子、乌梅,味酸入肝合远志、菖蒲,开窍醒神。现代研究也表明五味子、乌梅可调节肠道菌群,清除肠内积食、瘀血等毒素,降低血氨,有助于肝性脑病的治疗。恢复期邪去正虚日渐显现,治则也由祛邪扶正为主,调整为补益肝肾,健脾化湿之扶正为主,然臌胀患者由于利尿等原因,每有不同程度的阴津耗伤,故必须注意补益而不伤津,依据本病肝脾肾三藏为病之机,以杞菊地黄汤为底方滋肾养肝,合用香砂六君健运调养之。张玮在临床中还倡导“四位一体”(药物、运动、饮食、心理)治疗肝病的综合疗法。通过这“四位一体”的综合疗法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最终达到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的目的。
  • 摘要:陈建杰教授在治疗慢性肝病善用经典方药,药少而精,直达病所.陈师抓住慢性肝病患者湿热内蕴的本质,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临床运用中有所侧重加减,达到方证相应.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药物品种不断问世,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因此充分了解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非常重要.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分析了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和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总结了药物性肝损伤的分类及其基本病理类型和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并提出了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由于药物性肝损伤缺乏特异性,故治疗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时停止使用致肝损伤的药物,绝大多数病人停药后可以很快恢复。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治疗方法:早期清除和排泄体内致肝损害的药物,服药6小时内可通过洗胃导泻、吸附等清除胃肠残留的药物。也可采用血液透析、血液超滤、渗透性利尿等促进药物的排泄;支持治疗,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无肝性脑病先兆时)、高糖、丰富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血浆或全血,有出血倾向时可用维生素K1;肝移植等方法,以期更加清晰药物性肝损伤的诊疗,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目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治疗存在一定短板,且缺乏"简、便、效、廉"且安全性较好的预防保健药.鹧鸪茶作为海南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代茶饮料植物和药用植物,具有减肥、健脾、养胃、降压等功效.本文从中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认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鹧鸪茶茶饮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可行性,以期在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方法上发挥茶饮技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优势,扩大患者的受益面.
  • 摘要:通过对近20年从脾胃论治慢性肝病的文献总结,从"脾胃理论"与"肝脾相关理论"角度探讨治疗慢性肝病的规律与方法,并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从脾胃论治对于慢性肝病中的一部分证型有确切疗效,对早期慢性肝病的治疗与预防有积极作用,对于慢性肝病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文献研究发现,从脾胃论治慢性肝病多为个人经验的总结与个人临床体会,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总结,在治疗方法上缺乏系统归纳,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全球性传染病之一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该病病发率高、病程长、难治愈,且易反复,常合并肝纤维化,对我国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和威胁.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中医药治疗有其优势.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资料进行梳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病因病机探索、辨证论治分析、以及单味中药作用研究。在扶正祛邪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疾病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较小,一定程度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地域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医的辨证论治不尽相同,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辨证标准,不利于广大基层中医学习运用。笔者认为,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发展空间广阔,利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因人制宜,结合西医的检查和抗病毒药物(核苷类、干扰素等)的治疗,发挥中医药的最大优势,并进一步利用好现代科研技术,通过临床经验与科研试验相结合,针对性研究抗乙肝病毒药物,同时实现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辨证标准的统一,让更多的基层中医掌握辨证论治标准,就能更好地为广大慢性乙肝患者解除痛苦。
  • 摘要:《金匮要略》阐释了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分类、证治及预后.其中,论黄疸病病因病机,以"湿"为重心;论黄疸病分类,以病因病机为依据;论黄疸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引领,八法兼备.这对黄疸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文章介绍了HCC中医病机和证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HCC中医治疗的现状,总结了HCC临床研究的困境。中医药在我国HCC的治疗中应用很广,但也非常不规范。在对HCC病因病机的研究中应吸收古代文献的精华,更应该与时俱进,深化对HCC的认识。HCC的中药治疗特别是中成药的使用亟待规范,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应该逐渐总结出较为可靠的证据。当前中医药治疗HCC的临床研究开展中存在巨大的现实困难,需要通过多学科、多中心的协作,逐渐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学还有针灸、食疗、心理调护等很多方法有益于HCC的治疗,但目前研究较少。
  • 摘要:肝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在肝细胞受到损伤后有许多机制促进其再生保证机体代谢的需求.本文对肝细胞再生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分子基础做一综述,除了以上所述外,辅助肝细胞分化的因子包括TNF、IL-6、去甲肾上腺素、Notch信号通路、jagged(Notch受体的主要配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胆汁酸、血清素、补体、瘦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和2等。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了肝细胞的再生。对于肝再生的认识,可以在临床上提高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是肝癌的认识,从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虽然目前对于其具体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仍然需要科研工作者继续努力。旨在对肝衰竭临床治疗提供一点理论依据.虽然对于肝再生的研究经过了很长时间,但是对于它的了解还有一定的缺陷.
  • 摘要:血管生成是从已有血管形成新的血管,肿瘤细胞借助形成新生血管获得营养得以继续生长,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近年来,从传统中药寻找新型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和突破口,并取得了可喜进展,本文综述了中药单体,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复方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进展.从研究情况来看,中药单体研究最多,其次是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和中药血清研究最少,这说明中药抑制血管生成研究所选中药层次较高。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多数研究方法单一,重复性差,难以得出肯定结论。机制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多集中在药效方面。尽管研究药物层次较高,但所用研究模型层次较低,大多缺乏在动物肿瘤水平的研究。今后,应该加大中药研究力度,在细胞、器官和肿瘤动物模型,以及临床等多层次多水平,进行深入研究。
  • 摘要: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病理过程.在细胞和分子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显示,激活的HSC是产生EcM的主要细胞,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胞因子参与其中.近年来,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一些中药和方剂抗肝纤维化显示出良好的效果,针对肝纤维化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中医药抗肝纤维化通过正虚血瘀病机,补虚化瘀,调节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延缓、阻止和逆转肝纤维化。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具综合优势,多途径、多靶点作用,进一步多学科合作,采用蛋白质组、代谢组学、植物化学等现代生命科学理论技术,多层次、多途径探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复杂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阐明其作用原理,对于研发抗纤维化中药,提高药物质量标准与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结合中医“阴阳平衡”学说,加强对THI/TH2细胞平衡理论在难治性疾病演变过程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但中医药的应用应是长疗程的。临床疗效是评价中医理论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应按照循证医学要求深化肝硬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提高肝硬化临床疗效。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的中医药优势,揭示中医药调控功能性基因(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侯与体内免疫水平变化的相关研究,有利于肝纤维化的体质学及免疫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进一步开阔。
  • 摘要:中医对肝的恶性肿瘤认识的新思路,对癌症的理解就是毒瘤.人的生病就是各种对人体构成侵害的内外病因在人体发生的病理表现,这些病理体征就是机体受到病因侵害时会有病理产物和代谢废物积聚,这些物质的堆积反过来又会加剧原来的病情,同时又会产生新的病变.病理环节循环叠加,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使原来的病情发生质的改变.代谢废物在许多人身上是以湿、痰的形式存在,在特定的情形或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又会是血瘀症状,如果在病理过程中人体自身不能战胜,又没有医疗干预使病理过程得到终止,湿、痰和血瘀病理的演变升华就化成毒,所以在肝癌症型的辨别上就分湿痰化毒和血瘀成毒这两种症型.治疗肝癌一定要仔细辨别症型,临证用药要掌握虚实并重、标本缓急辨证用药,不适合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癥瘕痞块的活血化瘀方法,切忌采用行血破血药物,大多偏重于扶正固本、攻补兼施的原则.
  • 摘要:本文从肝与大脑的关系、肝与大肠的关系、脑与大肠的关系、通腑开窍法的中医认识、现代医学对通腑开窍法机理的认识等方面探讨了"通腑开窍"法治疗肝性脑病的理论及历史渊源,为肝性脑病治疗学带来新的启迪.
  •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脂指标的作用.rn 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非诺贝特组(0.1g·kg1·d-1)、疏肝消脂方高、中、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分别为成人等效剂量的1倍、2倍、4倍).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予高脂饲料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各组相应药物,其中对照组、高脂模型组给予蒸馏水,连续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血脂(cholesterol,TC;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肝功能(alanine transaminase,ALT;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液流变学指标.rn 结果:疏肝消脂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液中TG[(1.51±0.18),(2.08±0.15)mmol·L-1,P<0.01],TC[(6.17±0.23),(7.24±0.45)mmol·L1,P<0.01],FFA[(196.26±40.24),(357.19±87.65)μmol·L-1,P<0.01],全血黏度(低切)[(17.7±1.9),(35.2±13.6)mPa·s,P<0.01],血浆黏度值[(1.79±0.06),(1.92±0.04)mPa·s,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7.5±0.7),(11.9±2.4),P<0.01],ALT[(54.21±9.42),(78.32±17.67)U·L1,P<0.01]和AST[(49.24±8.51),(67.49±10.23)U·L-1,P<0.01].rn 结论:疏肝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具有降低血脂水平和降酶保肝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方对ConA诱导的小鼠慢性肝损伤肝组织Th1/Th2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将150只Balb/c小鼠,根据完全随机原则分为5组,即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方组,秋水仙碱组,甘草酸苷组各30只.ConA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成1.25mg/ml浓度,小鼠按12.5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正常组生理盐水0.2ml尾静脉注射.每周一次,连续6周,构建ConA诱导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补肾方,秋水仙碱,复方甘草酸苷苷胶囊(凯因甘乐)灌胃.观察实验各组小鼠肝功能,H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数目.rn 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AST明显升高(P<0.05),补肾方组,甘草酸苷组血清ALT,AST较模型组组降低且有明显差异(P<0.05).2.流式细胞检测发现秋水仙碱组,补肾方组Th1细胞数量都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秋水仙碱组,补肾方组和甘草酸苷组Th2细胞数量都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补肾方组,秋水仙碱组和甘草酸苷组Th1/Th2比值多于模型组(P<0.05).rn 结论:补肾方能够降低ConA诱导的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中肝脏内浸润的Th1,Th2细胞数目,提高Th1/Th2的比值,降低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减轻肝脏病理改变,减少肝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
  • 摘要:急慢性肝炎临床辨证以湿热为标,湿热合邪胶着缠绵,亦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湿热偏于中上二焦者,症见恶心、厌油腻、纳呆、身重乏力;湿热偏于中下二焦者,症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粘腻难下、肛门灼热等;若湿热弥漫三焦,为病情笃重之象,除见上述症状外,亦可见发热、周身黄染明显、困重乏力。临床治疗除辨证施治外,还应注意清利湿热、活血解毒、兼以化痰,组方多用藿香芳香化浊、清利湿热,用于有中上二焦湿热者。
  •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临证常见病情反复迁延,缠绵不愈,患者常有疲乏、胁痛、腹胀、纳差、黄疸等症。廖志峰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患病程迁延多年,往往正邪俱虚,因此单纯清热利湿非其所治,应该重视正气的养护,肝功的维护。对于慢性迁延性肝病患者,较为常用益气固表、滋养肝阴两个方案。廖志峰用一贯煎滋肝阴、养肝体;加莪术、草河车、虎杖活血清热,杀灭乙肝病毒:何首乌、青蒿滋阴而清虚热;五味子、郁金降酶保肝;全方以一贯煎为基础,滋阴益气、清热活血、保肝降酶,一气呵成,使全方攻邪而不伤正,滋阴而不敛邪,适于较长时间的调理用药。廖老应用这些经方验方得于心而应于手,但不拘于一方数药,经常会随证加减,因人因证而调整方案,因此治疗效果显著。在肝炎活动期的病人中廖老亦常根据辨证应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龙胆泻肝汤等方药,但多是短期应用。对于肝炎后期出现肝硬化征象者,就会加用鳖甲煎丸等软坚散结之品以改善病情。
  • 摘要:"截断逆转"法是导师毛德文教授在辨病论治基础上提出的用于肝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是中医传统治法理论的提炼与升华.笔者从"截断逆转"法的提出及"截断逆转"法的应用两大方面展开阐述导师的学术思想,并且从截断逆转肝衰竭病因病机、截断逆转肝衰竭脏腑传变两大层面阐述了"截断逆转"法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为肝衰竭的防治开启了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监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8+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变化,研究三类人群在细胞免疫方面的动态,并探讨现代医学中细胞免疫功能与中医中正气学说的联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单位:/ul)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均低于慢性肝炎和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结论: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改变,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可以导致肝癌细胞的发生.
  • 摘要:臌症丸是在传统古方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在消除腹水同时全面调理肝、脾、肾,起到利水消肿,除湿健脾的疗效,临床适用于臌症,胸腹胀满、四肢浮肿、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病症。臌症丸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1.33%,可明显改善肝硬化腹水病人的腹胀、浮肿、尿少、大便异常等症状,患者服药后尿量增加,腹水逐渐消退,腹围变小,体重减少并改善肝脏功能,用药安全。另外,臌症腹水消除后,可继续服用“健康补脾丸”以期健脾扶正,尽收全功。
  •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变性对慢性乙肝中西结合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rn 方法:将12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前测定Fibroscan的受控参数(CAP值)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三组,所有患者予恩替卡韦0.5mg抗病毒,同时予中药汤剂调肝健脾解毒,分别在治疗12周、24周、48周观察肝功能、HBsAg、HBeAg、HBV-DNA定量及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2、IL-4、IL-10、INF-α、IFN-γ的变化.rn 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三组患者ALT的复常率逐渐提高,与治疗12周相比,治疗后48周三组ALT复常率显著提高(P均<0.05),肝脏脂肪程度较轻组的ALT的复常率显著优于肝脏脂肪程度较重的C组(P均<0.05).在HBsAg lg值、HBeAg均值和细胞因子的观察上也得到同样的结果,但在HBsAg lg值的变化上,治疗12周以后,三组患者均下降不明显(P>0.05).rn 结论:肝脏脂肪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慢性乙肝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这可能与对其细胞因子的改善有关.
  • 摘要:近年来,应用舒肝解郁胶囊病毒性肝炎及应用干扰素所诱导的抑郁症疗效满意,为了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具体表现、成因及舒肝解郁胶囊干预的临床疗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评分高于一般健康人群,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状况异常。心理反应可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直接影响病情的预后及治疗进程。慢性乙肝在治疗过程中,心理障碍者的病情好转率明显低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肝癌、肝硬化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提示心理健康状况在慢乙肝患者的疾病转归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抗抑郁治疗有利于病情恢复。舒肝解郁胶囊具有疏肝健脾解郁之功效,故可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及应用干扰素诱导抑郁症患者。在临床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及应用干扰素诱导抑郁症的过程中,安全性较高,服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重型肝炎/肝衰竭是临床的危急重症之一,病死率极高,治疗上非常棘手.笔者认为"毒"为本病致病之因,其病机病理可概括为"毒"、"瘀"、"痰"胶结,并提出了"截断逆转"法治疗本病.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从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中医"治未病"等4个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切入点,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茵丹汤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淤胆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西医综合治疗联合复方茵丹汤)和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每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以及肝功能水平(TBI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D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AL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GG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transpeptidase及TBA胆汁酸Total biliary acid)的变化.rn 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周末、4周末症状总积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周末的症状总积分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TBIL、DBIL、ALP、GGT、TBA均降低(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1、2周末TBIL、DBIL、ALP、GGT、TBA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5倍以内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P<0.05).rn 结论:复方茵丹汤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TBIL、DBIL、降低ALP、GGT及TBA,明显改善胆汁淤积,促进病情恢复.
  • 摘要:重症肝炎是肝功严重损害所致的一种危重病症,尚无特效疗法,综合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手段,中医药治疗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就三焦辨证理论指导治疗做了探讨,提出三焦辨证集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多种方法于一体,符合重症肝炎的病情演变,论治重症肝炎有其他辨证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将上述理论用之临床,丰富了肝病治疗的理论.
  • 摘要:2015年3月中旬在土耳其召开了第24届亚太肝病学会(APASL)年会,对包括乙肝、丙肝、肝硬化、肝癌、脂肪肝、肝癌、肝移植和治疗肝病的新药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探讨。这次年会总的来说是“丙肝仍然占优,乙肝蓄势待发”。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及收获是推出新版《APASL乙肝指南(修改稿)》和世界卫生组织首部《WHO预防、关护和治疗慢性乙肝感染患者者指南》,对于指导今后亚太地区防治乙肝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新版《亚太乙肝指南》对现有指南进行了不少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适应临床实践。共有全球33位从事有关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包括我国的贾继东、魏来、侯金林和王福生四位教授参加了这项工作,并广泛征求了各方的建议。新版指南中提出的28条指导意见涉及慢乙肝防治的各个时段。大致可分成(1)原指南中的“非活动性HBV携带者’’改为“低复制慢性HBV感染”(LRCHB);(2)核苷(酸)类似物(NAs)停药指征;(3)停用干扰素(PEG-IFN)的原则;(4)乙肝病毒(HBV)再活动的慢加急性肝衰竭(CALF)的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但仍有若干重大问题尚未得出定论。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新药”。个人认为,今后工作仍要做好三个“坚持”,牢牢把握中医药治疗乙肝的大方向和主攻目标。第一坚持扶正祛邪治则,第二是坚持中西医结合,第三是坚持多学科协作。
  • 摘要:近年来,肝病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应用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如何合理应用肝病中成药也就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介绍了肝病中成药的分类,分析了临床应对的总体策略,总结了肝病中成药临床应用的主要方法以及把握肝病中成药临床应用的技术细节,主要包括同类中成药应区分其作用功效的细微差别、选择适宜剂型、避免应用禁忌、防止某些生化指标停药后发生反跳等技术细节。合理应用中成药,减少用药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是肝病中医规范化诊疗的重要内容,不仅事关疗效优劣和疾病预后,也是检验和衡量中西医结合肝病临床研究水平的标尺和试金石。
  • 摘要:目的:观察截断逆挽方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模型大鼠肝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周期蛋白Cyclin E含量及其转录因子DP-1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凋亡与再生的角度,分析该方干预ACLF的部分作用机制.rn 方法:Wistar大鼠61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中药组.采用猪血清免疫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模型,再给予D-GalN/LPS一次性联合腹腔注射进行急性攻击,建立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中药组在急性攻击后给予截断逆挽方水煎液灌胃连续3天,模型组和中药组大鼠分别在4h,8h,12h处死,取肝组织,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并用Elisa法测定Cyclin E及其转录因子DP1的表达.rn 结果:电镜结果显示,截断逆挽方可以减轻ACLF大鼠肝细胞损伤程度,周期蛋白Cyclin E及其转录因子DP-1结果显示,截断逆挽方可以减少肝细胞的过度凋亡和代偿性增殖.rn 结论:截断逆挽方可以减少ACLF大鼠的肝细胞的过度凋亡和代偿性增殖,改善ACLF大鼠的肝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丙二酰辅酶A(Malonyl CoA)脂质代谢轴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的意义.rn 方法:采用大鼠脂肪肝模型,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干预组各8只.造模12周,中药干预组在第8周起按1ml/100g鼠重予中药(中药"HJJB"复方)灌胃治疗.观察项目:(1)肝组织HE染色;(2)生化法检测血清及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酶免法检测肝脏游离脂肪酸(FFA)、AMPK、ACCase、Malony1 CoA含量;(3)肝脏TG、FFA、AMPK、ACCase、Malony1 CoA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rn 结果:(1)模型组肝脏出现严重的脂肪变性,肝脏TG、FFA、ACCase、Malony1 CoA含量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0.01),肝脏AMPK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中药干预组的肝脏TG、FFA、ACCase、Malony1 CoA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肝脏AMPK含量则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2)肝脏TG、FFA含量与肝脏ACCase、Malony1 CoA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0),而与肝脏AMPK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P=0.000).rn 结论:脂肪肝大鼠AMPK-ACCase-Malony1 CoA脂质代谢轴明显异常,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具有软坚开肺利水功效的复肝春3号方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要求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肝春3号方治疗;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20天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肝功能,腹部彩超等指标.rn 结果:二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相比(P<0.05),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二组治疗前后ALB、ALT、AST、TBIL均有所改善,ALB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二组患者腹部超声比较:门静脉内径,脾厚治疗前、后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在腹水减退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n 结论:复肝春3号方能有效消退患者腹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尤其在联合西医对症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摘要:目的:从免疫调控网络的整体平衡,研究慢乙肝的整体免疫失衡状态.rn 方法:选择轻中型慢乙肝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观察其外周血各免疫细胞(Th17、Th1、Th2、Treg、Th1/Th2、Treg/Th17,流式细胞仪)、相关细胞因子(IL-17、IL-6、TGF-β、IFN-α、IL-4,ELISA方法)、主要效应分子(穿孔素、颗粒酶B,流式细胞仪)和核转录因子(孤独核受体RORγt、Foxp3等,PCR方法)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rn 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慢乙肝患者CD8T淋巴细胞比例更高,CD4-/CD8-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慢乙肝患者Th1淋巴细胞比例更高,Th2淋巴细胞比例更低,Th1/Th2比例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慢乙肝患者Th17淋巴细胞比例更高,Treg淋巴细胞比例更低,Treg/Th17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慢乙肝患者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慢乙肝患者FOXP3、IL17mRNA和RORγt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慢乙肝患者TGF-B1、IL-6、IL-17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a和IL-4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轻中度慢乙肝患者在免疫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效应分子等各环节,尤其是Treg/Th17比例,均处于严重的免疫失衡状态.
  • 摘要: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和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利用Sequenom MassArray-1PLEX SNP分型技术,对234例慢乙肝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者OPN基因的9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和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结果:除rs28357094位点,其他8个SNPs基因分型成功.OPN基因的8个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免疫应答组和免疫无应答组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PN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慢乙肝的易感性和抗病毒治疗应答无明显相关性.
  • 摘要:目的:研究补肾健脾解毒法中药复方对慢性HBV携带者树突样细胞的影响.rn 方法:研究分为2个试验组.治疗组纳入30例慢性HBV携带者,对照组纳入1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补肾健脾解毒法中药复方、安慰剂干预48周,观察治疗前后DC的成熟表面标志物、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及其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变化.rn 结果:基线时,治疗组的DC成熟表面标记物HLA-DR、CD86、CD80和CD1α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DC诱导MLR的能力、MLR上清液中IL-12和IFN-γ的表达水平全都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48周后,治疗组DC成熟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对DC诱导MLR能力也有显著提升,MLR上清液中IL-12和IFN-γ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但DC诱导MLR能力及IFN-γ的表达水平未达到对照组水平(P<0.05或0.01).rn 结论:补肾健脾解毒法中药复方能促进慢性HBV携带者的DC成熟并改善其免疫功能,从而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以抑制/清除HBV.
  • 摘要:采用维力青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取得了良好疗效。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极易导致肝功能失代偿,进行性肝衰竭,部分可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应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功能,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肝癌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因此,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在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上,核苷(酸)类似物己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首要选择。维力青以起效快,抗病毒能力强,且病毒变异率低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应用。通过近年来应用维力青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能长期抑制HBV DNA,提高ALT的正常率,显著改善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增生。虽然维力青与博路定剂型不一样,维力青为分散片,而博路定为普通片剂,但以药效来说,通过临床观察可和博路定媲美。安络化纤丸是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该药主要成分有地黄,三七,水蛭,牛黄,地龙等,具有疏通肝络,健脾养肝,凉血活血,软坚散结等功效。维力青联合该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从观察结果可以看出不仅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在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肝脾组织学改善等方面,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来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黄疸性肝炎的患者83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草药进行治疗,治疗后综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0%,两组总有效例数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具有独到的优势,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癖消胶囊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癖消胶囊及硫普罗宁钠、甘草酸二铵静脉中滴注,对照组给予硫普罗宁钠、甘草酸二铵静脉中滴注,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总有效率7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癖消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有效药物.
  • 摘要:目的:调查2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C基因区突变特点及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rn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病程、家族史、住址等)、病史(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情况)和C基因区突变等数据.rn 结果:1.本课题中进行HBV C基因区突变检测的共239例,其中未突变者60例,因BCP区杂合子缺失,无法检测者3例,发生突变者176例,突变率73.64%.2.HBV C基因区突变和未突变组、各突变区、各突变位点在各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别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1.HBV C基因区突变发生率为73.64%,男性患者易发生HBV C基因区突变.2.CHB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多见,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为主,依次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C基因区突变组和未突变组/各突变区/各位点突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均未发现存在相关关系.3.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临床治疗中,辨证论治为中医理论的精髓,但也要重视辨病论治理论体系,而本研究为中医辨病论治治疗HBV C基因区突变提供了临床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20例)均采用相同的西药保肝、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同时加用扶正解毒祛瘀化痰基本方治疗,并与西药复方斑蝥胶囊治疗20例作疗效对比,2个月为1例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改善情况、生存质量卡氏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AFP值变化情况.结果: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治疗组症状改善率为77.5%,同时使60.0%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血清AFP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能改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表达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rn 方法:100例患者均行肝穿活检术以明确肝脏病理分级(G)和分期(S),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PD-1表达,以同期住院的5例肝血管瘤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PD-1表达与中医证型的关系.rn 结果:PD-1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和0.822 (P<0.001).PD-1表达在肝郁脾虚型最低,而瘀血阻络型最高,肝郁脾虚型与瘀血阻络型、肝胆湿热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PD-1表达与CHB病情程度及中医辨证分型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对于病情判断及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清肝利肠方结肠透析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影响.rn 方法:前瞻性随机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6例,分别给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4周,随访8周,观察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情况.rn 结果:1肝性脑病:两组治疗前后肝性脑病出现率无明显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原发性腹膜炎:两组治疗后原发性腹膜炎出现率均有下降,治疗组治疗8周后原发性腹膜炎出现率(12例,26.7%)明显低于治疗前(19例,42.2%),有显著性差异(P=0.035);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电解质紊乱:两组治疗前后电解质紊乱出现率无明显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4周后治疗组肝肾综合征出现率(1例,2.2%)与对照组(8例,17.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6);8周后治疗组肝肾综合征出现率(2例,4.4%)与对照组(7例,15.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87).5两组治疗后消化道出血出现率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清肝利肠方结肠透析在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用象思维研究HBV的阴阳属性探索治疗HBV的新方法.rn 方法:将HBV核心部分、外壳部分、保护部分的可见特征和不可见的功能、性质、作用及变化机制来比类六淫的特点以确定HBV的阴阳属性.rn 结果:DNA为主的核心部分具有疫、毒、热、伏邪的特点,从功能性质看属血分,从空间部位看属厥阴、少阴.外壳部分具有疫、湿的特点,从功能性质看属气分,从空间部位看属少阳、三焦.保护部分具有湿的特点,从功能性质看属气分,从空间部位看存在于太阴、三焦.rn 结论:将HBV三部分的病因特点、功能性质、空间部位作为辨证依据,就自然将HBV转变为中医的六淫(病因)、卫气营血(功能)六经(部位)等中医的信息,纳入中医辨证的轨道,形成辨毒论治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茵碧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残留黄疸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虚兼湿瘀型)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服用茵碧方,对照组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2周,分别观察其临床症状、肝功能、生活量表(CLDQ、SF-36)等指标的变化情况.rn 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对总胆红素下降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总胆红素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1.8%vs.11.1%,P=0.008);经过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8);CLDQ(腹部症状、疲劳、全身症状、活动、情感职能、焦虑)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SF-36(生理机能得分、生理职能得分、躯体疼痛得分、一般健康状况得分、精力得分、社会功能得分、情感职能得分、精神健康得分、健康变化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rn 结论:茵碧方通过临床观察乙肝肝硬化患者(脾虚兼湿瘀型)的研究发现,总胆红素降低以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熊去氧胆酸胶囊.
  • 摘要:目的: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细胞模型,观察泽参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并从ADPN/AMPK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以油酸干预L02细胞复制模型,以泽参颗粒高、中、低三个剂量干预,以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易善复)和模型组做对照,结束后观察油红0染色,生化法检测甘油三酯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dipoR2、AMPKα、ACCα、CPT-1mRNA的表达.rn 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甘油三酯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泽参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易善复组甘油三酯含量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比较,泽参颗粒高、中、低剂量组AMPKα、CPT-1mRNA的表达均升高(P<0.05),而ACCαmRNA表达均下降(P<0.05).AMPKαmRNA泽参颗粒中剂量组表达最高,CPT-1mRNA泽参颗粒低剂量组表达最高,而ACCαmRNA泽参颗粒高剂量组表达最低.rn 结论:1)泽参颗粒可减轻细胞模型脂肪变程度,降低甘油三酯含量.2)泽参颗粒调控ADPN/AMPK/ACC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逍遥散首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煨姜、薄荷组成,其功效为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健脾和营,是调和肝脾的千古名方.因其能"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故名曰"逍遥".全方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肝郁得舒,血虚得养,脾弱得补,被前人誉为"肝病第一良方".该方加减广泛应用于慢性肝病的防治,收效颇佳.文章从逍遥散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两方面作一概述.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经方逍遥散治疗肝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价格经济。现代医学药理学认为,柴胡有保肝利胆降酶、调节免疫、抑制肝炎病毒的功效;白芍活血,改善肝脏血液循环;当归可抗肝纤维组织增生,改善肝内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白术、茯苓能增加机体免疫力,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甘草可抗氧化,调节免疫,抑制乙肝病毒活性。逍遥散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中存在极大的优势,从辨证论治角度合理加减方用药,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其治疗肝病的具体机制、药理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 摘要:胃癌Lauren分型最初就是依据组织形态及细胞特点分为:分化好的肠型胃癌与低分化的弥漫型胃癌(也称为胃型胃癌)。胃癌中大约90%是腺癌,剩余的10%是胃淋巴瘤和胃肠间质瘤。胃腺癌中包括肠型50%,弥漫型33%,混合型17%。肠型和弥漫型胃癌临床病理的差别可能源于其上皮干细胞的数量和基因表达的差异。虽然这两型胃癌在组织的发生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在病理形态,生物学特点及临床预后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对胃癌Lauren组织学分型进行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寻找出能够更加有效评估弥漫型胃癌预后,警示其发生转移复发的分子标志物,并进一步进行分子靶向的治疗将是以后研究的热点,通过这样的研究,胃癌的非手术治疗将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是"二次打击"学说.其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环节.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临床试验与动物试验中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临床试验中,临床诊断NAFLD的标准尚不准确,可能会导致一些临床病例的收录误差及样本的不符合性。在动物试验中,造模方法各有不同,造模动物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所得结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统一的基准。近几年的NAFLD的发病机制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热点,NAFLD是多因素影响诱导所致,且主要诱因在临床诊断时不容易推断。NAFLD的分子机制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透彻,基因和蛋白质组学层面上的NAFLD研究将会成为焦点。
  • 摘要: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一种具有杀伤活性的淋巴细胞,在机体对抗肿瘤、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NK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证实,NK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介导凋亡和杀伤靶细胞等途径参与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反应,通过调节NK细胞功能控制HBV感染可能是今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一个新策略.NK细胞在HBV感染中扮演的角色存在很大争议。NK细胞有没有参与HBV感染早期的免疫反应,以及在持续感染期NK细胞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仍然没有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HBV的持续复制和肝脏的持续损伤应部分归咎于NK细胞自身的功能改变及其介导的免疫系统紊乱和肝脏细胞的死亡。由于对NK细胞在CHB中认识的局限性,基于NK细胞的免疫疗法也仅仅处于一个最初级的探索阶段。最近发现能够分泌IL-22的NK细胞一个新亚型-NK-22细胞旧叩,而IL-22被证明能够保护肝细胞阳,并能促进肝脏干细胞的增殖田副,这或许为CHB疗法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总之,立足于现有结论的基础上,对NK细胞在HBV感染中的作用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而今后研究的方向应在于通过不同途径恢复并改善NK细胞的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
  • 摘要: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病理变化,后期会发展成为肝硬化.久病入络,瘀阻络脉则肝体失养,又因为肝肾同源,久病及肾,所以肝纤维化后期往往会出现肝肾阴虚证.一贯煎作为滋阴疏肝的代表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肝炎肝肾阴虚证.由于减缓及逆转肝纤维化过程是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对进行一贯煎拮抗肝纤维化的药效学及药理学机制进行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对于一贯煎汤剂的基础研究,已经包含了从组织病理学到细胞学等各个层面。普遍认为,由于肝细胞受损,HSC激活,KF分泌细胞因子,MMPs/TIMPs失衡,导致EM合成与降解失调,最终出现肝纤维化。而一贯煎汤剂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减缓、停止或逆转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与干预细胞通路、抑制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MMP和TIMP的表达等有关。随着肝纤维化机制研究的深入及技术手段的成熟,一贯煎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可以从细胞一递质一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向小分子物质或基因层面继续深入。与动物实验相比,临床研究更易于检测用药不同时间、不同剂量,患者血清肝功、肝纤四项的变化。因此,上动态观察不同剂量的一贯煎汤剂拮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对逆转肝纤维化机制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认为“肝络”主要指肝脏深部的络脉,络虚邪留、络脉痹阻不通是发生肝纤维化络病的基本矛盾。一贯煎滋阴疏肝,养肝体、理肝气,通过现代多普勒超声等手段,检测肝脏内部的血管情况,为“久病入络”理论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紊乱而造成肝脏病理损伤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推断可能与遗传易患性和环境因素相关联,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上,主要将其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重叠综合征,但治疗上一直尚未有较大突破.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慢性肝病,中医学中与之相关的病名有"黄疸""胁痛""鼓胀""积聚"等,治疗上主要是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加以辨病和辨证,确定治则治法,然后处方用药.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可一定程度上减缓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传统中医治疗乙肝是以保肝、降酶、调节免疫分型论治,治疗目标是消除临床症状,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治疗特点是不能清除病毒,需适时调理治疗;西医治疗乙肝,倡导抗病毒治疗是乙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复制,减少病毒对肝细胞的危害.治疗目标是实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消除临床症状,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命.治疗特点是不能清除乙肝病毒,需长期用药."败毒赶毒法"是在中药药物的作用下,让致病微生物(病毒)失去生命活力,沿着人体排毒路径,经胆囊、十二子肠、小肠、大肠随大便排出人体的方法.治疗的目标是彻底清除人体内的乙肝病毒,实现临床治愈,停药不反弹.
  • 摘要:目的:观察荷叶中药封包对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ALT、AST)、腹围、尿量、体重、腹水消退分级的影响.rn 方法:将60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在休息、合理饮食基础上给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荷叶中药封包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腹部B超,并于治疗期间每晨观察患者腹围、24小时尿量、体重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rn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腹围、体重、尿量、腹水消退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性显著(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在降低患者ALT、腹围、体重方面,增加尿量,改善腹水消退分级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荷叶封包具有明显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血清瘦素、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rn 方法:筛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60例,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别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含量,设健康对照50例,并将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作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rn 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脾肾阳虚外,其余证型均存在明显的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水平依次为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其中湿热中阻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更易于脂肪变;rn 结论:湿热中阻是慢性丙肝的主要证型,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是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茵陈术附汤加味对慢性肝衰竭阴黄证患者的短期干预作用.rn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慢性肝衰竭阴黄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陈术附汤加味口服,疗程均为8周.入组前比较组间基线特征,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指标差异及短期(3个月)的预后差异.rn 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在降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恢复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9.33%,而对照组的是6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能显著保护肝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其死亡率,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方案.
  • 摘要: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在临床中常用于急救,笔者现就多年肝病临床中应用附子的体会做一概述.《本草正义》指出:“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不可治”。如与干姜、肉桂、炙甘草配伍,用于寒邪直中于里或伤寒传入三阴;如与人参配伍有回阳固脱作用,用治大汗、吐泻后,阳随阴脱,或吐衄崩中,血脱阳亡之证。笔者认为附子的治疗靶点是阴证、寒证,而且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很明显,善运用附子者,必须有识有胆,精辨阴阳,洞察寒热,而后达到“果真有寒,无不可治”的境界,而在肝病临床中脾虚湿困,脾肾阳虚者多见,脾肾阳气不衰则水湿运化无碍,“阳气”乃人立身之本,因此在中医肝病临床治疗中善用附予以“扶阳”就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毛宇湘教授善用化浊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型肝炎,认为病毒性肝炎皆有浊毒所致,浊毒作为毒邪中的一种,其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性粘滞,易结致脉络,阻塞气机,缠绵耗气;毒邪性烈善变,易化热耗伤阴精,奎腐气血.毒之成因,一般有两种途径,或由于外感病气、火热,从血分而为毒;或由于脾虚湿盛,积湿成浊,久郁化热,热蕴成毒."毒"之形成与"浊"有密切的关系.浊与毒常互助为虐,故而浊毒并称.毛宇湘教授通过对浊毒的认识与研究,并提出化浊解毒、益气养阴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大法.
  • 摘要:"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治疗湿热病的大法,要旨是:治疗湿热病,要根据其邪在病位,选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因势利导,祛邪外出.赵文霞教授指出,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鼓胀"范畴,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结于腹中而成,其中"水停"是根本,"水"仍属邪,如何给腹部停聚之"水"以出路,是治疗的关键.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只有三焦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才能导致气血水停聚于腹.由此,赵师在谨据病机前提下,将"分消走泄"法引用于肝硬化腹水治疗.选用苍术、白术、半夏、陈皮、白蔻仁、大腹皮、草果等辛开苦降利水,简称畅中;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通草、生薏苡仁、白茅根、椒目等淡渗利湿,简称渗下;橘皮、桔梗、苏叶等开通肺气利水,称为开上.赵师认为,只要病机相同,引申应用"分消走泄"法,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涂晋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对各种消化系统病证的诊治经验颇丰,对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的中医治疗也颇有心得。他提出了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脾气内虚,痰瘀内阻”的基本病机。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于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涂师善用疏肝活血健脾方为主方,适当加减治之。涂师在长期的临床上发现,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错综复杂,常常出现多种症状,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对病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兼有胁肋疼痛明显者,可酌加对药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活络、理气止痛;兼有烧心泛酸者,酌加对药吴茱萸、黄连以平调寒热、和胃制酸:兼有胃脘疼痛者,酌加香附、干姜温胃理气止痛;兼见出血倾向者,可重用三七粉、白及粉等,以收敛止血。总之,晚期变证较多,当随证治之。
  • 摘要: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成冬生主任医师分析鼓胀病的病因病机,在传统认识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气滞、血瘀、水蓄互结腹中的基础上,认为脾肾阳虚,尤其是肾阳虚衰才是鼓胀病的基本病机,提出从温补脾肾入手,并依据三焦辨证分型论治鼓胀病,体现出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文章介绍了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总结了王育群教授在肝硬化腹水治疗过程中的活血利水、内外合治的原则。并通过实际病例进行论证。此例患者既往大量饮酒,损伤肝络,导致肝气不疏,气行不畅,“气为血之母”,日久导致淤血内滞,酒邪为患,更易引起湿邪停滞为水,水瘀互结而致病,故治疗以化瘀利水为大法,故辨为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其中桃仁、丹参活血化瘀与龟板、鳖甲软坚散结药配伍应用于鼓胀,米仁、怀牛膝、茯苓健脾化湿利水,车前草、泽泻利水渗湿,青黛清热凉血。配合皮硝外敷神阙、水分穴,加强中药的行气活血利水的功效,临床疗效确切。另外现代药理发现,葛根可提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恢复正常肝脏机能,促进胆汁分泌,防止脂肪在肝脏堆积,并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肝脏解毒功能,有助于防止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所以王育群教授在治疗酒精性肝病时,常用葛根通脉醒酒;绞股蓝清肝养肝,将体内药毒、酒毒等及时排出体外。经辨证治疗,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消失,腹水消去。王育群教授告诫病患,酒精性肝硬化的出现,饮酒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戒酒必须是第一位的,目前自我戒酒是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酒精肝硬化患者一般都会有营养缺乏的症状,虽然酒精对肝脏的直接作用与饮食摄取无明显关系,但营养物质的缺乏会加剧酒精对肝脏的毒害作用,影响肝细胞再生与免疫功能,所以忠者还应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
  • 摘要:通过大量文献挖掘,结合科室20余年临床实践,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治肝活血八法即清热、疏肝、软坚、利水、养肝、补肾、滋阴、益气等.此八法可以运用于肝病的急性期、慢性期、肝硬化期等不同阶段,同时在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不同肝病灵活运用,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在此基础上对益气活血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完善,提出了肝气虚而致血瘀的气虚血瘀证进行了阐述延伸,提出了补虚化瘀法治疗肝病,建立了活血化瘀治疗肝病的学术体系.
  • 摘要:文章介绍了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病机,分析了药物性肝损伤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相关及中药药理研究,总结了中医对药物性肝损伤预防性治疗,实验研究证明了六味地黄丸确实能减少抗痨药物的肝毒性以及健脾蔬肝法对脾虚型肺结核患者的药物性肝损有干预的效果中药,不论是中成药、单味药、针剂或经典方、自拟的汤剂在临床药物性肝炎治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药理研究也显示:这类中药很多成分有护肝降酶作用,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而且的中草药及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且副反应少。因此,中药应用于治疗药物性肝病有较广阔的前景,值得进一步应用及深度研究。期待将来有更大更新的发展。
  •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多所研究机构在病因、诊断提出若干见解.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策略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等方法。中医对原发性肝癌在其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有其独特性.中医诊疗思路主要有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外治法等方法。且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总之,在21世纪,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将在肝癌研究和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诊断方面,分子诊断与分期将成为可能:可根据肝癌侵袭性指标判断肝癌外科治疗的指征和预后。在治疗方面,中医有着自身的优势,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指导,采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方法,,以中医药的治疗的独特作用,在临床上发挥其特有的疗效。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现代医学治疗脂肪性肝病多数应用多烯磷脂胆碱、S-腺苷甲硫氨酸及配合降血脂药物.中药治疗NAFLD具有明显疗效,本文将对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理机制进行综述.现代医学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明了。中医依临床表现可将脂肪肝归于“痰浊”、“湿阻”、“胀满”、“积症”、“胁痛”等范畴。多数医家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淤积于肝所致,病位在于肝、脾、肾。而中医对于脂肪肝、高脂血症主要从脾论治,清本断源,化解脂浊,主要采用一些健脾利湿疏肝解郁的方剂,对NAFLD有自己独特的疗效,其药理机制尚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 摘要:本文将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病理机制、中医药应用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总之,中医药在在抗肝纤维化治疗方面,具有显著地优势,能够有效地缓解肝纤维化的进展,甚至可以逆转肝纤维化的进程。但是,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对于中医药进一步在临床中应用,需要多层面、更加深入的对中药成分的研究,以确保中药应用中的安全性。此外,对于中药抗肝纤维化的机制、原理,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 摘要:吴茱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笔者近年来的研究认识到肝气肝阳虚是肝病的一个重要病机,吴茱萸汤是《伤寒论》中一个温补肝阳的重要方剂,适用于肝阳虚的多种疾病,以本方加减治疗肝炎肝硬化等取得理想的疗效,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吴茱萸汤的功效可归纳为,温补肝阳,祛寒止痛,降逆止呕。主治肝阳不足,阴寒内盛之证,症见胁腹头冷痛,四肢逆冷,干呕或呕吐清水,烦躁不安等。总结其要点为:一肝的经络循行之处冷痛;二症见畏寒肢冷,倦怠无力;三精神淡漠或烦躁不安:四口淡不渴,或干呕吐涎沫,五脉弦细,沉取较弱,指下有不足之象;六置苴薄白或白滑,舌质或胖淡或淡暗。以上六者为主症,可兼见头晕目眩、胸胁满闷、吐利脘痛、面色青黄,阴痛缩急、抽筋拘挛、视物不明、顽麻痹痛等兼症。临证时只要主症见,兼症见一二即可应用。吴茱萸汤是温肝阳为主要作用的一首重要方剂,其散寒止痛,降逆止呕,行气消满等都是以温阳为基础的,总之是以温肝阳为主,兼有散寒止痛等作用,其温脾温胃温肾,是次要方面。吴茱萸汤临床应用治疗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属于肝阳虚者疗效可靠,很值得深入研究,以扩大应用提高疗效。
  • 摘要:运脾清肝法,是指灵活运用中医运脾疗法,达到清理西医肝脏各种病理产物如炎症介质、增生纤维、潴留毒物等等的目的,对急性肝炎淤积的胆汁、酒精性肝病潴留的脂肪、肝癌介入术中各种有毒物质等等,都有很好的清理作用。运脾法,确立补消结合的运脾法则,以苍术为主,综合运用化湿、和胃、理气、温阳、益气、养胃等药物组成相应方剂,以恢复脾气健运,进而恢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该疗法对儿科常见病症如厌食、疳积、缺铁性贫血、泄泻等取得了良好疗效,观察发现具有促进消化吸收、修复粘膜损伤、补充营养物质等多种作用。采用运脾法而能够清理肝脏。笔者认为,作为临床医生,要坚持辨证论治精神,对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出现的诸多脾胃症状,不固守中医肝胆学说的束缚,而是灵活运用中医脾胃的理论与方法,以疗效为标准,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与做法。在采用运脾法清理肝脏疾病时,要综合运用各种疗法,通过对运脾清肝法的加减运用,可以治疗大部分肝脏疾病,而其主要的加减变化跟国中局有关方案的辩证分型基本相符。按照中医脾胃病的方法,尤其是运脾法的原则,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通过对运脾法的加减补充,则可以提高疗效,而这种加减补充,又跟国中局公布方案辨证分型基本相符。
  • 摘要:苦参作为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用途广泛,常取苦参清热燥湿的作用治疗湿热实证型黄疸,从苦参中提取的生物碱也可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上,有不少苦参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报道。苦参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用药安全,与其他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使用时,能互相提高药效,疗效比单独使用好。此外,也有研究报道将苦参用于膏药中进行贴敷疗法辅助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苦参作为传统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提取物苦参素更是作为临床常用药治疗病毒性肝炎、抗肝纤维化等。苦参用于治疗黄疸疾病由来己久,越来越多临床证据表明苦参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显著疗效,今后需继续深入优化苦参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方案,拓宽临床应用范围。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属于中医痰浊、湿阻、血瘀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和研究中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从证候特点、单方治疗、辨证论治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提示绞股蓝皂苷可升高2型糖尿病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浆、肝组织的硫化氢浓度,呈剂量依赖性,改善2型糖尿病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糖、血脂代谢。三七总皂苷具有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NAFLD大鼠模型的肝功能及血脂异常,减少肝脏内脂质沉积的作用。壳聚糖中药复方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a和IL-6的表达、纠正脂代谢紊乱来阻止或延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展。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疗效,很值得深入研究。总体上本病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存在的问题有:①缺乏随机对照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②临床研究缺乏严密的科研设计,微观层次客观定量的指标较少;③回顾性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研究结果说服力不强。今后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大病例随机对照多中心的规范化的研究及中西药疗效优势比较的研究,对有效方药进行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多层次多靶点的研究,阐明其疗效机理,进而研制筛选出治疗本病的有效中药,使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重要的病理特征,也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间环节,目前有多种中药方剂运用临床抗肝纤维化的过程中,并被证实是有效的,本文将临床上常见的中药复方在抗肝纤维化机制进行分析,涉及TGF-β/Smad途径、PDGF途径、瘦素途径、PPAR途径、NF-KB信号途径、Win信号转导途径,以进一步明确药物作用通道,以及作用靶点.
  • 摘要:文章介绍了肝病的中医辩证分型,分析了肝病的中医辩证施治,并总结了中成药治疗肝病的应用注意。治疗肝病的中成药,不仅要针对患者病情,还要符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因此一种中成药并非每个肝病患者都适用。目前市场上的中成药剂型包括蜜丸、水丸、片剂、水剂、冲剂、粉剂、膏剂、糖浆口服液等,在帮助患者选择剂型时,除了个人的习惯爱好以外,还要考虑疾病的因素,如糖尿病患者忌服蜜丸、糖浆以及含糖的口服液,而儿童最好选择糖浆和口服液,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尽量不要选择片剂等。但从目前临床实际使用情况看,多数肝病用药根本没遵循这样的原则,肝病中成药种类繁多,遍布各个医院、诊所、药店,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不管医师还是患者,都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很少有人遵循辨证论治,这是所谓的用药无度,其实是很危险的。这不仅仅是疗效不佳的问题,更主要是让广大患者花费大量的冤枉钱,换不来应有的疗效,反而贻误了病情。如此看来,肝病使用中成药必须要专家首先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符合药物主治证型者方可应用。只要重点把握,然后展开,长此以往,必能使中成药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气化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肝生于左气化论出发,分别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个证型的诊治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肝为“气化发生之始”,上通心气,中疏脾气,下行肾气,为一身气化之总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论那个阶段,都离不开肝气不畅这一病机,因此治肝须重视调肝气,恢复“肝生于左”的气化功能,肝气条达,全身气化正常,更有利于疾病恢复。
  • 摘要:在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反复交融结合的过程中,湖北省中医院中医肝病研究所经历了中医药辨治肝癌从"毒"到"毒痰瘀"再到"毒痰瘀虚"的认知阶段,提出了"毒痰瘀虚"为原发性肝癌的证素特点.从“毒”、“痰”、“瘀”、“虚”不同方向着手,系列探讨了其作用机制与效果。从“毒”着手,探讨叶下珠药物血清对人肝癌细胞株的诱导分化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叶下珠药物血清能诱导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向正常方向分化的作用。从“痰”着手,探讨中药皂荚提取物对肝癌细胞TGF-βImRNA信号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皂荚提取物可通过对肝癌细胞TGF-βImRNA信号高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从“瘀”着手,探讨膈下逐瘀汤对人肝癌细胞Bax、Bcl-2P53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膈下逐瘀汤能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从“毒痰瘀”着手,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中药博癌丸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博癌丸对HepG-2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上调Bax和P53的表达而发挥其促凋亡的作用。从“毒痰瘀虚”着手,探讨了黄白抑瘤方对C010320细胞增殖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以明确黄白抑瘤方治疗结直肠癌的生物学基础,结果显示黄白抑瘤方能抑制人直肠癌C010320细胞增殖,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化痰祛湿活血方对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四环素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组织病理结构中肝细胞脂肪变、炎症损伤及纤维化的改善作用.rn 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易善复对照组,化痰祛湿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行HE染色、油红0染色、DPAS特殊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化痰祛湿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组织病理结构中肝细胞脂肪变、炎症损伤及纤维化的影响.rn 结果:化痰祛湿活血方高剂量组在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细胞脂肪变、炎症损伤及纤维化程度方面均优于易善复对照组(P<0.05).rn 结论:化痰祛湿活血方能够改善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肝细胞脂肪变、炎症损伤及纤维化程度,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研究苍菊颗粒对大鼠脂肪肝的保护作用.rn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以40%CCl4橄榄油溶液1ml/kg体质量腹腔注射,2次/周,共4周.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第1、2周给予高脂低蛋白饲料,第3、4周予纯玉米粉饲料.自造模之日起,按照1ml/100g大鼠体重给予低剂量和高剂量中药灌胃.实验结束后大鼠经下腔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统一于肝脏左叶切取组织,于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检测血清ALT、AST、GGT活性,肝组织行HE染色.rn 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和GGT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经苍菊颗粒中药干预,ALT、AST和GGT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高剂量组ALT和AST下降幅度均优于低剂量组(P<0.05),而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GGT下降幅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可见模型组大鼠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胞质疏松,肝细胞变性,胞浆内见大量脂肪空泡.苍菊颗粒干预组可见大鼠肝细胞损伤及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肝小叶结构比较清晰,肝细胞胞浆内脂肪空泡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尤其以高剂量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rn 结论:苍菊颗粒对大鼠脂肪肝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