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88篇;相关期刊415种,包括人人健康(医学导刊)、光明中医、河北中医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全国中医药博士、博士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学术会议暨全国中医“脑心同治”理论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等;脾胃虚寒的相关文献由154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安然、潘东洪、刘倩等。

脾胃虚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2 占比:48.5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1088 占比:51.22%

总计:2124篇

脾胃虚寒—发文趋势图

脾胃虚寒

-研究学者

  • 胡安然
  • 潘东洪
  • 刘倩
  • 吕艳
  • 于红
  • 侯春久
  • 刘永芳
  • 容小翔
  • 廖雨莎
  • 徐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淑君; 刘铁军; 邢睿; 沈东; 李安冬; 邓厚波
    • 摘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刘铁军教授提出"十人九胃病,胃病多虚寒"的观点,认为该病的发生以脾胃虚弱为本,寒邪为因,阳气损伤,脾肾同病,临证以"温阳补虚,脾肾同治""调整阴阳,温通气血"为治则,以方证为主导,予经典方剂合方加味应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
    • 易惺钱; 王立; 乐毅敏; 何庆英; 余林辛; 陈晓凡
    • 摘要: 目的:评估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弱)型胃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7月。筛选单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弱)型胃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参照Cochrane手册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研究,其中涉及胃痛2项,慢性胃炎15项,消化性溃疡9项,共计2481例患者;纳入文献均以临床症状改善、胃镜下炎症改善情况、幽门螺杆菌转阴率、疾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作为评价指标;Meta分析结果示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尤其在改善胃黏膜炎症、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对溃疡患者胃黏膜的改善方面与西药相比无明显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其疗效在胃痛、胃炎和溃疡的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西药相比,单用黄芪建中汤能明显缓解患者的胃脘疼痛、畏寒肢冷等脾胃虚寒(弱)症状,促进胃黏膜炎症修复,远期效果稳定且安全,对幽门螺杆菌也有一定的抑杀作用。但受文献质量的影响,此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 王兰春
    • 摘要: 目的分析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思顺乡卫生院从2018年2月—2020年2月诊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干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35%(41/43)显著高于对照组79.07%(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马慧; 谭超
    • 摘要: 此文介绍陶海燕治疗心下痞的经验。陶海燕根据居民生活饮食习惯总结出心下痞的治疗经验,临床疗效显著。陶海燕认为:痞病如无赖,赶不走,还打不走,缠绵反复,难以治愈。心下痞主要因胃脘部受凉和生大气所致。总病机是中焦脾胃气机不畅,升降失职。心下痞虽在胃,还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可分为3型: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和湿热阻胃型。急性期以疏肝健脾为主。慢性期需辨寒热。寒证温中健脾,疏肝化痞;湿热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 时乐; 陈玲; 李梅霞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给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中药热奄包局部热敷,每日2次,治疗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结果:90例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消化不良、乏力、畏寒症状总有效率≥80.0%。结论: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简便易行。
    • 党民卿; 宋莉娟; 杨海龙
    • 摘要: 王道坤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寒,痰湿阻滞,气滞血瘀,胃络瘀血;兼有虚、痰、湿、瘀、毒等病理因素;根据兼夹证的不同治以温阳健脾,除湿化痰,和胃降逆,理气活血,通络止痛;遣方用药以补中有通,通中有补,动静结合,升降相宜,用药贵在轻灵活泼,芳香醇正;且以张机(字仲景)“桂枝人参汤”为主方化裁而成“温中健胃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 刘威
    • 摘要: 目的探讨理中丸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采用红蓝双色球法将其分成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理中丸加味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9.81±1.02)分与对照组的(9.73±1.26)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2.14±0.4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8±0.69)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泌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生长抑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理中丸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能够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 廖子鹏; 杨芳; 姚芮; 吕艳; 潘红霞; 曹云云; 陈洁; 陈航言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脾胃虚寒型FD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恒温雷火灸组、新型隔姜灸组。治疗14 d后,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DLQI)、病人满意度。结果:治疗2周后新型隔姜灸组和恒温雷火灸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同时新型隔姜灸组高于恒温雷火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病人NDLQI各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新型隔姜灸组和恒温雷火灸组优于对照组,同时新型隔姜灸组优于恒温雷火灸组(P<0.05);新型隔姜灸组病人的满意度高于恒温雷火灸组(P<0.05)。结论:新型隔姜灸和恒温雷火灸均能有效治疗脾胃虚寒型FD,但新型隔姜灸法在提高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更具优势。
    • 廖子鹏; 潘红霞; 陈航言; 吴倩; 吕艳; 张铃羚; 陈洁; 曹云云
    • 摘要: 目的 观察恒温雷火灸配合姜汁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疗效及体表温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恒温雷火灸组和姜汁恒温雷火灸组。恒温雷火灸组采用恒温雷火灸法,姜汁恒温雷火灸组采用恒温雷火灸配合姜汁治疗,持续干预14 d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在干预前、干预第7天和第14天观察比较腋温和脾俞、胃俞、中脘、关元、足三里、涌泉等穴位的体表温度。结果 干预14 d后姜汁恒温雷火灸组的临床疗效高于恒温雷火灸组(P<0.05)。2组胃俞、中脘、关元、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体表温度存在组间效应(P<0.05),2组腋温和脾俞、胃俞、中脘、关元、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体表温度存在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P<0.01)。在干预第7天,姜汁恒温雷火灸组的胃俞、中脘、关元、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体表温度高于恒温雷火灸组(P<0.05);在干预第14天,腋温和脾俞、胃俞、中脘、关元、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体表温度高于恒温雷火灸组(P<0.05)。结论 恒温雷火灸配合姜汁可显著提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提高体表温度,改善机体寒性症状。
    • 麦联任; 周海新; 蔡媛媛
    • 摘要: 目的探究黄芪建中汤联合四联疗法对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患者嗳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海南省中医院脾胃肝病科收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联疗法组(QT组)和黄芪建中汤联合四联疗法组(HQ组),每组各54例。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QT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74%(49/54),HQ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30%(52/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Q组患者胃脘隐痛、呕吐或下利、神疲乏力、纳呆少食评分均较Q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HQ组患者反酸、嗳气、腹痛消失时间均较QT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HQ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均较QT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四联疗法对慢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缓解患者嗳气等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