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伤寒

伤寒

伤寒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68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1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474篇;相关期刊877种,包括应用预防医学、疾病监测、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等;伤寒的相关文献由6178位作者贡献,包括阚飙、闫梅英、张再良等。

伤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1 占比:85.17%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1.98%

专利文献>

论文:474 占比:12.85%

总计:3688篇

伤寒—发文趋势图

伤寒

-研究学者

  • 阚飙
  • 闫梅英
  • 张再良
  • 夏德发
  • 唐振柱
  • 姜素椿
  • 施铁明
  • 曾竣
  • 王鸣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谢安峰; 阚俊明
    • 摘要: 丁甘仁(1865-1926),孟河医派丁氏学派创始人,孟河医派后期之领袖。丁氏学识渊博,除重视钻研《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中医经典外,还攻读《脉经》《医门法律》《张氏医通》《温热经纬》《世补斋医书》等著作,特别对于仲景之学有独到的见解。丁氏谓医有二大法门,一为《伤寒论》之六经病,一为《金匮要略》之杂病,皆为学理之精要,治疗之准则[1]。
    • 谢磊; 王佳; 丁曼琳(综述); 丛延广(审校)
    • 摘要: 作为一种传统传染病,伤寒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伤寒的有效防控依赖于饮水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但在发展中国家尚难做到这一点。疫苗接种也是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但目前面临保护率不高、缺乏交叉保护等问题,新型疫苗的研制有赖于对伤寒致病机制、宿主保护性免疫机制的全面认识。该文综述了伤寒的基本概况、致病机制、免疫机制、疫苗研制等最新进展,并对未来伤寒感染的防控进行展望。
    • 屈杰; 陈丽名; 李小会
    • 摘要: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病分三阴三阳,治疗以方证对应为主,强调脉证并治、方证相应。《伤寒论》六经辨证形成渊源,伤寒、六经的概念,或是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的治疗思想以及方证辨证中所体现的辨证论治思想无不与《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脏腑、经络、病机、治法理论有密切关系,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具有同源性。
    • 朱成凤; 郭栋; 孟丹丹; 张沁园
    • 摘要: 立足伤寒温病之经典,从概念论述少阳与三焦的生理结构与生理功能,强调少阳主枢机、三焦主道路的功能特性。明确少阳一证寒起少阳、热起三焦的病因。寒证邪陷少阳,气机不利致三焦失司、痰湿蕴阻;温证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遏阻少阳,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着重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与蒿芩清胆汤两方组方思路及治法异同,指出寒重和解温化、温重分消疏透的治法,举名家医案分述少阳寒温证辨治差异,总结出少阳一证以疏胆郁、畅三焦为主的总治则。
    • 刘朴霖; 阎兆君; 韩慧莹; 徐宝林; 刘建民
    • 摘要: 张志远教授治疗外感风寒采取截断逆转,表里双解,祛邪外出之法,治疗外感温热重视运用清热解毒药物,辨识卫气营血的系列传变。外感发热多夹湿浊为患,治疗上以清利为要,强调个体差异性和整体趋同性。疾病后期,注重以扶正为中心,护阴存津,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在化裁活用古方的基础上,创制新方并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 焦艳梅; 张云辉; 赵雅琳; 揣征然; 孙瑶; 王福生
    • 摘要: 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继续肆虐全球,导致2.8亿人患病,520万人死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野生1型脊髓灰质炎病例大幅减少,缩短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程。登革热疫情较上一年明显缓解,非洲埃博拉疫情仍有反复。一些不发达地区仍然遭受伤寒和霍乱的大规模侵害。本文对2021年重要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回顾。同时参考WHO在2021年下半年发布的2020年全球疟疾、结核病、AIDS数据,对2020年全球疟疾、结核病、AIDS疫情也予以简单概括。
    • 郭永胜; 李良松; 黄书婷; 张思超
    • 摘要: 叶天士为一代医学巨擘,在辨治外感热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系统的理论体系。基于其药用四气理论的角度,探析辨治外感热病的规律:依于所感病邪的寒热性质,察其机体阴阳的盛衰偏颇,辨别邪正虚实的矛盾主次,斟酌体质禀赋的差异,细究具体所属脏腑病位,参合三焦轻重缓急与卫气营血浅深层次,从而将四气理论灵活运用于临证之中。并着重分析四气理论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的运用规律,指出在卫气营血不同层次其药用四气理论迥异。通过四气理论的视角研究叶天士辨治外感热病的规律,从而探析其辨治外感热病的理论体系,以为当今临证治疗外感热病提供思路。
    • 吴玉苗; 雍亚云; 丛媛媛; 王上福; 李伟伟
    • 摘要: 病毒性心肌炎是因病毒侵犯心肌所致的心系病证。外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犯于肺胃,邪毒留恋,损耗正气,内舍于心,损伤心之气血阴阳是其基本病机。邪自皮毛、鼻咽而入者,首犯太阳,内陷少阴,损伤心阴心阳,从伤寒六经病论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损伤心营,导致气阴两伤,从温病卫气营血论治。本文从伤寒及温病论治病毒性心肌炎,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石,阐明邪毒犯心的路径及治疗方药,值得在儿科临床中运用。
    • 张登本
    • 摘要: 通过对温病学中疫病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进行了大体解读,提出认识和防治温病中的疫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从中医疫病学的角度审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依据其流行性、传染性特点以及发病学特点,提出该病当属中医温病学中的“瘟疫病”,认为其不同的临床病症形态是新型冠状病毒这一邪毒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不同“从化”态反应的结果。
    • 程传浩; 张海燕; 白杨; 李青雅
    • 摘要: 宋金时期是伤寒研究的重要时期,选择该时期代表性著作《伤寒微旨论》《伤寒总病论》《类证活人书》等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六经之为病”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总结《素问·热论篇》《伤寒论·伤寒例》在宋金伤寒著作中的引用及重视程度,以此探讨宋金医家对伤寒病的认识特点,并分析其内在原因。结果表明,宋金医家多以“热论”或“伤寒例”为伤寒纲领,而对于“六经之为病”未予以重视,或不引征,或存而不论,或选择性附于“热论”“伤寒例”之下,或糅混于“伤寒例”中。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宋金医家以伤寒病为研究对象,而非《伤寒论》之研究;研究方法多以汇整文献为主,因袭前人;研究侧重于《伤寒论》证候方面,尚未深入;认定“伤寒例”乃仲景所作。故宋金研究伤寒不能脱离“热论”的限制。后世医家对此明确提出错简说,直斥叔和之非,删削“伤寒例”,高度重视“六经之为病”,甚至提出了“六经统外感及杂病”的学说,并促使温病学派的独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