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肥达氏反应

肥达氏反应

肥达氏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18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专利文献223801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浙江预防医学、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热带病与寄生虫学等; 肥达氏反应的相关文献由394位作者贡献,包括金法祥、杨莉莉、邵向云等。

肥达氏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23801 占比:99.92%

总计:223984篇

肥达氏反应—发文趋势图

肥达氏反应

-研究学者

  • 金法祥
  • 杨莉莉
  • 邵向云
  • 倪爱群
  • 张方奎
  • 徐胜荣
  • 李翠云
  • 王鸣柳
  • 肖孟春
  • 胡东坡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春辉; 陈建新; 张建春; 翁锡定; 邓国炯
    • 摘要: 目的:观察由于水源受污染而引起的水型伤寒暴发的92例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情况.方法:以2016年8-10月江阴市某镇出现的92例由于水源受污染而引起的水型伤寒暴发疫情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收集所有病例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头孢三代+左氧氟沙星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以不规则发热、相对缓脉、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表情淡漠仅1例,未发现玫瑰疹病例.常见并发症中毒性肝炎多见,支气管肺炎少见.肥达氏反应总阳性率为75.0%,血培养阳性率69.6%,血培养阳性患者有32.8%肥达氏反应结果不符合诊断要求.经治疗后患者平均热退时间(4.6±1.8)d,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粒细胞消失是诊断伤寒的简便且重要线索;过度强调肥达氏反应恢复期效价升高4倍以上,可能导致伤寒的漏诊;抗生素尽早选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 覃艳春; 曾怡; 黄干荣; 韦红玉; 陆钢
    • 摘要: 目的 探讨肥达氏反应实验技术的改进方法,使学生操作起来更容易,减少试剂用量,缩短试验反应时间.方法 用移液器加样,微量孔代替试管,52°C水浴1 h.结果 微量孔法相对于试管法操作简单快速,试剂用量少,反应时间短.结论 肥达氏反应实验采用的微量孔法可以代替试管法.
    • 彭杰雄; 林连成; 邓兆享; 林文浩; 裴春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诊断伤寒、副伤寒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蛋白质芯片方法,将伤寒抗原(To、Th)和副伤寒抗原(Ta、Tb、Tc)及伤寒Vi荚膜多糖抗原集成到已经活化处理的玻璃芯片上,使其保持蛋白质活性和立体结构不变.对86例经血培养确认的已知标本和100例健康体检标本进行检测,并与肥达氏反应作比较.结果 蛋白质芯片法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结果符合率高,灵敏度为97.6%,特异度为98.0%,而肥达氏反应灵敏度为60.4%,特异度98.0%,两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蛋白质芯片法具有高通量、可并行检测伤寒、副伤寒多种抗体的优势,为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提供了有效手段.%Objective To evaluate a new protein microarray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of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Methods Salmonella typhi antigens To and Th,Salmonella paratyphi antigens Ta,Tb and Tc,and Vi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of Salmonella typhi were spotted on glass slides, which were modified with specific active groups. A total of 86 cases of known samples,confirmed by blood culture,and 100 cases of samples from healthy subjects were detected by constructed method, and the detec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Widal test. Results There was a high consistence between protein microarray and blood cultur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protein microarray were respectively 97. 6% and 98. 0% ,higher than 60. A% and 98. 0% of Widal test (P
    • 石家雄; 石应文
    • 摘要: 目的 总结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并肥达氏反应阳性的病例,以引起临床重视,避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细胞检查确诊的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并肥达氏反应阳性的病例,就该现象可能的成因及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2例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2型),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3型);1例副伤寒乙1:160,1例副伤寒丙1:320,另1例副伤寒甲、乙均为1:320,副伤寒丙1:160;3例均有骨关节疼痛,反复发热2例,1例无发热;3例均有肝脾肿大;1例大便培养有G-杆菌生长,另2例血及大便培养阴性;并均曾误诊为副伤寒,后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大多有反复发热及骨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而副伤寒亦可因形成骨关节微脓肿而表现出类似的症状,且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有合并肥达氏反应阳性现象存在,故对有反复发热及骨关节疼痛且肥达氏反应阳性的病例均应常规行骨髓细胞学检查以排除白血病.并需引起重视,以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密切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 胡东坡; 谢春
    • 摘要: 目前免疫学检验受验与临床脱节现象日亦明显,肥大氏反应在凝集反应教学方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此实验存在很大缺陷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弥补此缺陷改善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用正常红细胞和相应血清为材料设计出了肥达氏反应颗粒性凝集的替代实验,效果较好。
    • 胡东坡; 谢春
    • 摘要: 目前免疫学检验受验与临床脱节现象日亦明显,肥大氏反应在凝集反应教学方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此实验存在很大缺陷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弥补此缺陷改善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用正常红细胞和相应血清为材料设计出了肥达氏反应颗粒性凝集的替代实验,效果较好。
    • 孙明洁; 赵冬; 潘晋; 王珂; 高燕
    • 摘要: 肥达氏反应试验是医学免疫学学生实验课中的一个传统实验,长期以来大多采用试管法来观察结果.针对该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设计改进了实验方案,用微量染液掺入法,使实验方法更简便,结果观察更清晰,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的实验费用.
    • 刘芸
    •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肥达氏反应、血培养、腹部B超在伤寒患儿发病不同阶段诊断的阳性率,探讨儿童伤寒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对某医院2000年——2007年入院的68例0~14岁伤寒患儿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利用B超观察发病一周、二周和三周内患儿肝脏大小、脾脏大小、回肠末段肠壁厚度及回盲部淋巴结的改变,并与相同时间段患儿肥达氏反应及血培养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在发病一周、二周和三周回肠末段肠壁增厚患儿分别为62例(91.1%)、67例(98.5%)、54例(79.4%);回盲部淋巴结肿大患儿分别为 59例(86.7%)、64例(94.1%)、48例(70.5%);肝脏肿大患儿分别为25例(36.7%)、29例(42.6%)、20例(29.4%);脾脏肿大患儿分别为29例(42.6%)、31例(45.6%)、24例(35.3%);肥达氏反应阳性患儿分别为33例(48.5%)、47例(69.1%)、50例(73.5%);血培养阳性患儿分别是25例(36.7%)、11例(16.1%)、0例(0%).结论 B超检查操作简便、费用低、准确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儿童伤寒的首选方法.
    • 应力健; 许兴国
    • 摘要: 葛根味甘、平、性凉,归脾、胃经,历代医家在临床运用中,使葛根用途日趋广泛。现就葛根的应用举例如下。1伤寒沈某,女,40岁,2006年4月22日初诊。发热6天,汗出不解,口渴不欲饮,头稍痛,面部潮红,舌红,苔薄黄,脉滑,体温39.4°C,肝脾肿大,血白细胞5.6×109/L、中性0.69,淋巴0.31,血清肥达氏反应H1:320,01:180。诊断为伤寒。治以苦寒清化。药用葛根15g,黄芩10g,黄连6g,连翘15g,白芍15g,银花25g,菊花15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约150mL,早晚各服1次。连服7剂退热,症状消失。前方去黄芩、黄连、银花、菊花,加生地、丹皮、花粉、石斛、地榆等养阴护肠药善后而愈。
    • 于连玲; 张锦
    • 摘要: 为了探讨以发热待查(FUO)收治的伤寒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对自1994~2005年收治的符合FUO标准并最终确诊为伤寒的17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青年多见,占82.4%;其中无1例完全具备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稽留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肝脾肿大、玫瑰疹、粒细胞减少等);肥达氏反应阳性率76.5%;血培养阳性率23.5%;所有病例均对喹诺酮类敏感.结论,典型的伤寒在FUO患者中罕见,需依据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加肥达氏反应及各种培养结果进行确诊.喹诺酮类为其首选药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