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7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29590篇;相关期刊279种,包括光明中医、吉林中医药、江西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2017年学术大会、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年会等;外感发热的相关文献由1451位作者贡献,包括解玲芳、刘清泉、奚肇庆等。

外感发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7 占比:2.33%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29590 占比:97.52%

总计:30342篇

外感发热—发文趋势图

外感发热

-研究学者

  • 解玲芳
  • 刘清泉
  • 奚肇庆
  • 王晓燕
  • 罗翌
  • 万英
  • 余婉蓉
  • 侯江红
  • 刘昌玉
  • 单海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凤; 梁馨予; 梁韧; 黄慧学
    • 摘要: 粉葛属于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药用、食用均应用广泛。粉葛(Puerariae thomsonh radix)为豆科植物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根,与葛根(Puerariae lobatae radix)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uria lobata(Willd.)Ohwi)的根,为同科同属植物,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食两用传统,其食疗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粉葛主要用于充饥和养生,而入药则用葛根为宜。《中国药典》2000年版之前两者均为葛根,2005年版将其分为粉葛和葛根两个品种。粉葛"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肖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的功效已被证实。此外,粉葛的食用价值除了作为日常食品外,还广泛用于一些特色食品和保健食品,如葛粉面、葛粉粉丝、葛粉软糖、葛根淀粉等。随着粉葛食用药用价值的广泛应用,其质量情况也倍受关注。
    • 黄亚玲; 徐子尧; 王芳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灌肠对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万方医学网、PubMed数据库中所有涉及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RCT,共2607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3.54,95%CI(2.68,4.69),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佳,安全性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评价。
    • 温旭
    • 摘要: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感冒”范畴,古文便多有记载,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有其独特的阐述,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文章通过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文献报道,总结近年来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从中医药内治、外治2个方面,总结出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的研究进展。
    • 邹秀淇; 胡爱民
    • 摘要: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可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2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感染性发热归属于外感发热范畴,常名之“发热”“寒热”或“壮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证。胡爱民教授为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武汉市中医名师,现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中医临床经验丰富。胡爱民教授运用柴葛解肌汤治疗外感发热颇有心得,屡获良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胡师治疗外感发热经验总结如下。
    • 刘朴霖; 阎兆君; 韩慧莹; 徐宝林; 刘建民
    • 摘要: 张志远教授治疗外感风寒采取截断逆转,表里双解,祛邪外出之法,治疗外感温热重视运用清热解毒药物,辨识卫气营血的系列传变。外感发热多夹湿浊为患,治疗上以清利为要,强调个体差异性和整体趋同性。疾病后期,注重以扶正为中心,护阴存津,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在化裁活用古方的基础上,创制新方并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 赵卫; 李雪; 祝斌野; 罗界兰; 陈明; 彭进
    • 摘要: 目的:观察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24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推拿学》(第九版)中儿科外感发热推拿处方治疗,治疗组患儿采用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治疗,2次/d,3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体温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1%(97/1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17%(83/1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较常规推拿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可快速地控制体温并改善症状。
    • 孙夺
    • 摘要: 目的 探究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外感发热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对铁岭市银州区医院收治的100例外感发热患儿进行观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吸入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桂枝加葛根汤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家属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结果 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观察组患儿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程度方面,观察组家属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退热时间以及退热起效时间方面,观察组患儿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方案治疗外感发热患儿,能够有效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并且在提升治疗效果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同样具有显著效果。
    • 周洪彬; 张秋彬; 蔡小丽; 郭昶; 邓钰敏
    • 摘要: 目的:分析加减败毒散治疗病毒性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2020年1-7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的150例病毒性外感发热患者纳入本研究,给予加减败毒散治疗。分析其疗效及治疗前后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变化,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谷丙转氨酶(Recombinan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的变化。结果:经加减败毒散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5.33%(143/150);发热、头痛、恶寒、咳嗽及肢痛等症状得以缓解;治疗后150例患者胸部CT显示临床痊愈共30例,显效加有效共113例,无效7例;治疗后WBC、NEUT%、CRP及ESR等指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败毒散治疗病毒性外感发热能显著改善发热、头痛、恶寒、咳嗽及肢痛等症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 孙磊; 张荣珍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的退热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药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或外感发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对检索到的文献按照Jadad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纳入符合质量要求的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6篇符合质量要求的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温起效时间及解热时间方面,中药组优于中药阳性对照组及安慰剂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中药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但相对于西药并不具备优势。
    • 李倩楠; 逄丽; 丁英霞; 蔡慧玲; 姚笑
    • 摘要: 姚笑教授在伤寒、温病的指导下,遵循外感发热的致病及发展变化规律,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各部肌肤温度,确定病位所在,以立治法,定处方;通过卫气营血辨证,根据病位的深浅及病情的发展阶段,以选手法,施力度;同时重视因时因人制宜,以祛外邪,治未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