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六经

六经

六经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6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0970篇;相关期刊41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文史知识、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六经的相关文献由88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再良、朱汉民、刘梦溪等。

六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6 占比:1.6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0970 占比:98.38%

总计:41645篇

六经—发文趋势图

六经

-研究学者

  • 张再良
  • 朱汉民
  • 刘梦溪
  • 杨乃乔
  • 夏运民
  • 张涛
  • 柴瑞震
  • 梁华龙
  • 段晓
  • 陈秭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樊蕾; 周雪; 刘馨雁
    • 摘要: 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安全性好、效果确切、无药物依赖的优势。既往失眠辨治过程中主要采用藏象学说结合八纲辨证进行,依据辨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失眠病机复杂,很多症状出现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使用传统辨证方法不能解释,对于辨证的价值未进行挖掘。因此本文根据龙砂学派顾植山教授对《黄帝内经》“阴阳开阖枢”气化运动理论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的论述,探讨失眠的时间节律病机和治疗。
    • 张广华; 杨钰沛
    • 摘要: 《周易》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最古老的哲学,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璀璨文明。《易经》认为天地成形,阴阳初分,三为本,六为宗,而演绎万物;也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多则惑,少则明,古人认识事物多用归纳推理法,注重宏观把握。秦汉以降,文人士仕深受易经归纳、推演的哲学思维影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应是受《周易》阴阳爻变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结合《黄帝内经》脏腑经络理论,创设六经之病,将复杂多变的病症按类归纳,由博返约。用六爻之变阐释六经之病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相争,阴阳进退所表现出的病理变化。
    • 祝盼盼; 刘英锋(指导)
    • 摘要: 刘英锋教授临床善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学术上主张经典辨证论治方法统一性,融三焦、卫气营血、六经辨证于一体,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六经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病案3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杂病的六经辨治学术特点。
    • 聂建华; 逯俭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六经首尾穴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京市通州区郎府卫生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对症疗法和中医常规穴位针刺疗法;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六经首尾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治疗依从性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近远期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高于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六经首尾穴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近远期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其生活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赵晓丽; 吴深涛
    • 摘要: 临床所见糖尿病泌汗异常的患者越来越多,其汗出表现各异。吴深涛教授用六经辨证治疗此病,认为其发生在太阳肌表,基础病机为太阳营卫不和,当治以调和营卫,《伤寒论》治此病的基础方为桂枝汤。病在少阳,不夹湿者,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少阳湿热者,常用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病在阳明,常用白虎加参汤加减治疗。病在太阴,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病在少阴,少阴寒化者,常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少阴热化者,常用当归六黄汤或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病在厥阴,常用青蒿鳖甲汤、地骨皮饮或连梅汤加减治疗。为适应复合病机,临床需多经合治,常能取得良效。
    • 程鲁娟; 李凯; 王瑾
    • 摘要: 欲通伤寒,先晓六经六经辨证作为主要的辨证方法贯穿于整部《伤寒论》,也是该书最突出的成就之一。但自古至今,对于六经六经辨证,医家的认识各有不同,解读方式也不胜枚举。该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六经辨证形成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以及六经理论的发展和后世医家对六经辨证的解读发挥,分析了诸多医家对六经六经辨证的不同见解;第二部分讨论了6种与六经密切相关的学说,通过这6种学说对《伤寒论》的不同认识,从不同方面解读六经辨证,内容包括经络学说对六经辨证产生的影响、气化学说理论及其对六经理论的解读、六经地面说对六经病病位的认识、脏腑与六经病产生传变之间的关系、六经分别与八纲和与卫气营血联合辨证的逻辑关系及物质基础。
    • 屈杰; 陈丽名; 李小会
    • 摘要: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病分三阴三阳,治疗以方证对应为主,强调脉证并治、方证相应。《伤寒论》六经辨证形成渊源,伤寒、六经的概念,或是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的治疗思想以及方证辨证中所体现的辨证论治思想无不与《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脏腑、经络、病机、治法理论有密切关系,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具有同源性。
    • 肖党生; 方辉; 杨介钻; 应佩君; 鲁海峰
    • 摘要: 中医学领域的热证同现代医学中的发热存在差异,新型代谢模型是中西医融合的切入点,并能够弥合这种差异。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而引起的发热。从新型代谢模型来看,热证形成的病机是火行异常、热能在人体内积聚,是机体内化气和化阴过程失衡的表现。根据《伤寒论》六经理论,热证可以按照六经进行分类。阳明热证是获取能量物质的过程出现异常,太阳热证是水热排泄异常,少阳热证是能量物质在人体内代谢中间过程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包括氧化代谢和基因表达过程。致热源和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热证属于阴分发热。临床热证多以一经病变为主,累积多经,可以根据各经特征进行辨证施治。
    • 孔梦琦; 王宁
    • 摘要: 《伤寒论》中包含“反”字条文者,大部分与症状相关,“反”字之前多为各经病证中的普遍症状,“反”字之后则为与六经普遍症状相矛盾的特殊症状,而这些“反”字之后的特殊症状往往揭示该病病机。在带有“反”字的条文中,除了描述症状,也有部分条文阐述脉象,所阐述的脉象反映关键病机。有条文提及了各经病证经医“反”治后产生的系列变证,提示医者要把握病机,根据表里证候的轻重缓急选取相应治则。在诸多指导用药的条文中,有部分条文的用药在“反”字之后,提醒后世医家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病性选择用药。“反”字在理解条文含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突出了从普遍到特殊的辨证论治思维。但临床实践中,不能单单着眼于“反”字之后的特异性症状,更要分辨出整体病情是否符合“反”字之前的普遍症状,从而培养从普遍到特殊的临床思维能力。
    • 董晋舟; 孙雪艳; 申子龙; 张见伟; 王禹霖; 毕聪玥; 沈晓琼; 郭弋凡; 赵文景
    • 摘要: 风邪内伏是膜性肾病病因病机的关键。本病临床表现重则颜面、双下肢乃至周身水肿,轻则仅尿中泡沫增多,其病象隐匿则如微风流布无形,病象彰显则如大风兴涛作浪。本病病情常迁延反复,责风邪循经络入里,深伏而成宿根,伺机而动。风邪由肺卫门户内袭,因脾运不畅而与湿胶结,气虚反复外感、嗜食肥甘厚味而内蕴湿热者病情尤其迁延,是为风湿相搏,邪由太阴而入;本病好发于脏腑气血渐亏的老年人群,青年人多劳伤精气,是为风虚相挟,邪入少阴而伏;日久病深,精血不复,阴阳互损,水、湿、浊、瘀等病理产物驳杂,是为主客混受,邪自厥阴而陷;伏邪之治,以升达透发为要,三焦不通则风邪郁陷三阴,三焦通调则邪有出路,是为气展风疏,邪自少阳转出;一身络脉,横布表里,在表皮肤,在里脏腑,邪气出入,必经之处,是为邪气游贯纵横、缠绵于络脉。故本病治疗过程较长,需通补两施,而以导邪外出为关键,疏风畅络贯穿全程,并严格生活方式管理,方可力起沉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