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辨治

辨治

辨治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7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6677篇;相关期刊225种,包括河北中医、内蒙古中医药、陕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第十七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等;辨治的相关文献由1222位作者贡献,包括陶春祥、王付、董汉良等。

辨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3 占比:1.2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677 占比:98.72%

总计:57410篇

辨治—发文趋势图

辨治

-研究学者

  • 陶春祥
  • 王付
  • 董汉良
  • 吴沛田
  • 李家庚
  • 王振涛
  • 王权
  • 袁智宇
  • 赵巧玲
  • 马桂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祝盼盼; 刘英锋(指导)
    • 摘要: 刘英锋教授临床善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学术上主张经典辨证论治方法统一性,融三焦、卫气营血、六经辨证于一体,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六经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病案3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杂病的六经辨治学术特点。
    • 陈晖; 苏宝连; 吴瑞华; 吴怡萍; 戴赛儿
    • 摘要: 漳州中医心病科学术流派传承近百年,治疗心悸有独到的经验。本流派认为心悸的病位在心,且与脾、肝、肾密切相关,病性包括虚实两面,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为痰热、水饮作祟。治疗心悸,本流派注重将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相结合,遵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则,做到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治本采用补益三法,即酸甘化阴法、益气养阴法、补气养血法;治标采用清化二法,即清热化痰法、温阳化饮法。并注重食疗及心脏康复的辅助治疗。
    • 李崇钗; 张明雪
    • 摘要: 《黄帝内经》云:“卫气不得入于阴”,指出不寐病证的关键病机在于阳不入阴。营卫失和,阴阳失调,脏腑不和,气血违和,在不寐发生发展阶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贯穿始终。从“合和”的角度论治不寐,通过协调阴阳、顾护藩篱、调和气血、燮理肝胆、调理脾胃、交通心肾等治法,使人体达到阴阳“以平为期”、营卫以和为贵、气血调和为度、脏腑协调为用的“合和”状态,发挥“合和”思想治疗不寐病证的特色与优势。
    • 王萌萌; 郭宏伟; 王超众
    • 摘要: 本文旨在基于中医“气”理论探讨水肿的辨证论治。通过分析与水肿相关脏腑之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结合古今医家辨治水肿的文献,提出气的升降运动失常(气机失调)和气虚是水肿发病的病机所在。其中,气机失调包括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壅滞;气虚包括脾、肾气虚和阳气不足。提出调畅气机、补益气虚是水肿治疗的关键。基于中医“气”理论探讨水肿辨治,对丰富拓展现代医学中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指导价值。
    • 许凯凯; 李明伟; 马晓峰
    • 摘要: 短气属气分病,多责之于邪气盛,以水湿痰饮阻滞多见,亦有外邪郁闭、脏腑气滞、阴寒内盛等,常兼呼吸声粗、心胸憋闷;虚者,多为脏腑气虚、阳虚等,常兼声低息微、俯伏而坐。由实邪致短气者,多选辛味、苦味药物。其邪属阴且病势较轻者,如寒湿、水饮,外加温法;病势较重或内有热邪者,多用辛味、苦味、寒性药物攻逐水饮,泻热行滞。其中风寒束表短气者,当发其汗,用大青龙汤、麻黄桂枝各半汤;风寒湿邪痹阻者,当祛风除湿、通阳散寒,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上焦阴邪邪盛,痰饮内停短气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饮阻气滞短气者,当化饮行气,宣通气机,饮停肺中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气滞于胃用橘枳姜汤;悬饮气喘、支饮咳重者,用十枣汤;三阳合病、风热内壅者,用小柴胡汤;肠腑燥结、肺气不降者,用大承气汤。虚证所致短气,以益气温阳为主,风湿相搏,表里阳虚者,用甘草附子汤;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者,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肺气虚者,用甘草干姜汤。
    • 管琳玉; 肖永芝
    • 摘要: 中国古代疫病频发,古人在与疫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疫病的经验,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疫病辨治体系。《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等医籍载录了大量预防疫病的方药和方法,包括内服方药和外用药物之法,内服方药散剂、丸剂居多,屠苏酒方应用广泛,外用药物代表性的有作香囊和焚烧避疫的太乙流金方,还有涂抹皮肤的雄黄散、粉身散及药浴方。治疫理论历经了3个阶段的变迁,汉魏晋时期《伤寒论》为辨治疫病而撰,以伤寒统治热病,六病辨证,方证相对。隋唐至金元,伤寒、温病、疫病分治,病因病机、传变均有所区分。明清以降,吴又可创立戾气说,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主导治疫。疫病的辨治理论与技术不断完善。
    • 陈土红; 李廷保
    • 摘要: 角药是3味中药的有机组合,是对中药应用的拓展,旨在提高临床疗效。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效,常用于治疗滑精遗尿,久泻不止,津伤口渴,自汗盗汗,心悸失眠,内热消渴诸多疾病,为临床治疗前列腺疾病常用中药。敦煌遗书中五味子与温阳化气、滋肾敛阴、温肾助阳、温阳散寒、补肾固精多种中药构成常用角药,用于治疗男性前列腺疾病之肾阴亏虚证、肾阳亏损证、气滞血瘀证、阳虚寒凝证、肝肾虚寒证,临床疗效颇佳。通过对敦煌遗书中五味子角药临证应用的举隅,总结五味子角药配伍应用的特色,以期为临床治疗前列腺疾病提供新的理论探讨。
    • 孙晓彤; 丛培玮; 吴兆利
    • 摘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亦为妇科难治性疾病之一。肥胖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症状,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该病研究发现,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脂肪多分布于腹部,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本文通过对带脉理论的深入阐释,探讨带脉与腹型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生理与病理关系,梳理本病的发病本源,认为带脉气血不畅、痰瘀阻滞是腹型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关键,通调带脉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治疗方法,期望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 张欢; 李蕊; 孙劲晖; 孙岸弢
    •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或长期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尝试以圆运动理论为基础,再探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特点与辨治,认为中轴运转正常,四维升降有序,人既安和,若轴不旋转,或四维升降失常,中轴运转停滞,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而发为本病,治疗以“运轴以复轮”或“轴轮并运”为法,使中轴运转正常,四维升降复旧,人身气机运动之圆恢复,则疾病向愈,以期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蔡海英; 章新根; 鲍蔚敏
    • 摘要: 基于血脉理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明确本病病位在血脉,核心病机是脉阻瘀滞。临床上采取分部论治,上部辨证为肝肾阴虚、脉阻瘀滞证;中部辨证为心血不足、脉阻瘀滞证;下部辨证为肾精不足、脉阻瘀滞证。治疗上活血通脉法贯穿始终,脉体结合,灵活变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