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子夏

子夏

子夏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3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管子学刊、船山学刊、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子夏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培华、杨德春、孔祥骅等。

子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8 占比:98.6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78%

总计:383篇

子夏—发文趋势图

子夏

-研究学者

  • 高培华
  • 杨德春
  • 孔祥骅
  • 弘二
  • 步如飞
  • 王齐洲
  • 孙忠厚
  • 张树国
  • 李金研
  • 王红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庄西真
    • 摘要: 最近在用晚上的时间重读《论语》,领悟先贤的智慧。读到了《先进》篇中一节子贡与老师孔子的对话。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说子张(颛孙师)与子夏(卜商)谁更优秀?”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有些过头了,子夏有时则显得保守。”子贡接着又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子张比子夏更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过分与保守同样都是不可取的。”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过犹不及”。我做老师已有36年,代入感的作用,两千多年前孔子和自己的学生臧否人物、探讨为人处世之道的情境仿佛就在眼前。“事情做不到位和做过了头都不好”的道理也没有因为漫长岁月的蹉跎而失去启迪人心的作用。如果要找一个词来概括当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比“过犹不及”更恰当的了,一“过”一“不及”。
    • 张磊
    • 摘要: 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子夏继承了孔子重视实践的学习思想,以实践入学,形成了用中学、学中用的实践本位学习思想。子夏实践本位学习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不盲从实践,注重反思价值。联系当下,实践本位的学习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即不仅应重视学校课堂,更要注重社会实践这一“第二课堂”,用研学实践教育的方式促进二者的互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场景、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
    • 张晚林; 杜燕
    • 摘要: 子夏之学基本特征是:在现实上表现为求成效的事务主义,在学术上表现为穷经的章句之学。这种特征可用小人儒名之而与君子儒相对,君子儒盖指"内及于性,外达于天"之儒,为思孟学派之特质,得孔子之道的正宗者。孔子之后,能绍述之者乃曾子,其后的子思与孟子俱依此而弘教。子夏与曾子并为孔子后期开坛授徒之弟子,但子夏德行存养上的"弱"使子夏之学沦为了小人儒,故其"内不能及于性,外不能达于道",而形上之道缺焉。子夏之儒的事务主义在后世为荀卿所继承,其流变为法家;而其章句之学在汉代则流为家法传经。二者俱远离孔子之道的真精神。
    • 刘明园
    • 摘要: 子夏作为孔门十哲,在孔子殁后,于西河设教传经数十载,为魏文侯师,并创立了西河学派,将孔学发扬于三晋大地,功业卓著。历史上子夏设教传经的“西河”,并非学界不少学者主张的卫国的“西河”,而是魏国的“西河”。确如经学大家郑玄所说,在“龙门至华阴”一带,乃魏国黄河以西的土地,即今陕西韩城、合阳、大荔一带。
    • 董瑜婧
    • 摘要: 孔子是万世师表、天纵之圣。儒家学说依靠各位孔门弟子进行传播,孔门弟子三干,其成就表现在孔门四科及代表弟子,以德行闻名的弟子有颜渊、闵子寒、再伯牛、仲弓;言语方面突出的有宰子、子贡;以政事为人所知的有再有、子路;擅长文学的有子游、子夏等。
    • 赵四方
    • 摘要: 在宋明理学向清代汉学的转型过程中,许多儒家先贤的形象得到了重新塑造,以子夏为代表的孔门传经弟子便是其中的显例。清代初年,重建孔门弟子的完整谱系成为一时风尚,此前不被重视的“七十子”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对于“七十子”中的传经弟子,孟子、宋儒的定位是“得圣人一体”,但清初学者极力将其塑造为“圣学正宗”,不仅再次调整了孔门结构,也助力经学进路的更新。乾嘉以降,汉学家视子夏等人为“家法之祖”与“汉学之源”,在重建子夏至荀子经学脉络的同时,也为子夏的若干“负面”形象进行辩解。这反映出清儒对自身学术来源与路径的精神自觉。孔门传经弟子重回学术话语中心的历程,既是明末清初重建学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清代汉学复兴的一个缩影。对此问题的考察,可助益于理解明清学术思潮的演进。
    • 王齐洲
    • 摘要: 在儒学教育中,“乐教”的传承最不明晰,《乐经》之有无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战国初年,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国从事儒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魏文侯作为子夏弟子,不仅服膺儒学,向子夏请教“乐”学问题,而且撰写《孝经传》宣传儒学思想,在其国内推行儒学教育。他的乐工窦公保存有《大司乐》文本,应该和当时魏国所推行的礼乐教化有关。因此,《大司乐》应该是儒学“乐教”文献,而《乐记》则极有可能是子夏、窦公等人对《大司乐》的具体解说。事实证明,子夏在魏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和实践。通过现存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大司乐》是孔子晚年确定的儒学“乐教”教材,涵盖了儒学“乐教”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孔子逝后,子夏将其带到魏国加以传播,魏国乐工窦公保管了这份文献并由其后人献给了汉文帝。《大司乐》后来被整合进《周礼》中,长期作为儒家“礼学”文献,掩盖了它实际上是古《乐经》的事实。
    • 摘要: 太行南麓,黄河之滨,千年古县温县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文脉處续、弦歌铮鸣。子夏故里、世界太极拳的发源地,院士之乡,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四实验中学根植于这片沃土。温县第四实验中学建于2018年,与温县城内中学组建温县城内中学教育集团,被称为“温县城内中学北校区”,2021年12月从温县城内中学教育集团分离,正式使用校名“温县第四实验中学”。
    • 吴天明
    • 摘要: 孟子至今,学者多称“先王陈迹”杂乱,不堪作学堂教材和治国指南,故孔子删之;或称先贤删之,孔子复删定之;甚至称孔子作之。孔子所删所作,或称某经,或称六经,总之,“孔子成六经”以作弟子教材和治国指南,后世效仿,故六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典。根据杨伯峻、高亨、卫聚贤三位先生的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推论,“孔子成六经说”的真正源头不是孟子,而是孔子的授业弟子子夏。孔子死后,子夏传经,多次暗示明示“孔子成某经”,本欲让孔子与六经互相成就,不料孟子等后世学者越说越玄,以致成为一笔糊涂账。从礼制礼法上讲,孔子无权删经,更无权作经,作经删经者皆另有其人,“孔子成六经说”有违礼制礼法。从时代先后上讲,“先王陈迹”早在孔子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即已删修定型:列国之《春秋》由各国历代史官长期记录,并反复删修定型为本国官学教材和治国指南,其余五经则由王朝历代官员统一作之并反复删修定型为华夏官学教材和治国指南,故“孔子成六经说”不合历史逻辑。不过孔子虽未“成六经”,但他遵从传统,以六经授徒,徒子徒孙代代传授,这对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亦居功至伟。
    • 乔兆军
    • 摘要: “分寸”本来是指长度单位,引申为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人生最难把握的是“分寸”,子贡曾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又问:“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回答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仔细想来,万事万物都依照规律运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