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术传承

学术传承

学术传承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5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哲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240篇、专利文献449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管子学刊、改革、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3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传承研究分会第一次学术年会、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等;学术传承的相关文献由809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树栋、于智敏、何晓晖等。

学术传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23.44%

会议论文>

论文:240 占比:26.67%

专利文献>

论文:449 占比:49.89%

总计:900篇

学术传承—发文趋势图

学术传承

-研究学者

  • 丁树栋
  • 于智敏
  • 何晓晖
  • 徐春娟
  • 李丛
  • 李勇华
  • 杨光华
  • 王萍
  • 谢强
  • 刘小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宗刚
    • 摘要: 任何学术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学者的持续努力和传承,蒋心焕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第二代学者,既接续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一代学者的风骨和精神,又对第三代学者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曾在武汉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师从著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刘绶松教授。在珞珈山学习的日子里,他涵养了学术心智,窥见了治学门径,提升了人生境界,为未来的学术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大中文系深厚的学术底蕴,文史兼治、注重实证、关注前沿的治学风格,使蒋心焕受益匪浅。他又继承和发扬了“山师学派”的学术研究传统,注重资料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散文研究与散文创作方面独树一帜。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仅自我学术研究日臻成熟与完善,而且继往开来,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代际传承。
    • 张峰
    • 摘要: 今人在考察梁启超“新史学”与民国新历史考证学时,多将梁启超重通史以求致用的思想与新历史考证学派偏专题史以求真的理念加以比较,强调二者之“异”,隐蔽了梁启超“新史学”中“求真”的一面以及新历史考证学派“致用”的倾向和对“通史”的追求,以错位的参照系人为制造了学术发展脉络中的“断裂”与假象。梁启超不仅对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新历史考证学派个人治学产生了多维影响,而且开启了此派拓展历史研究领域、扩大史料搜集范围、注重多学科方法治史的面相,体现了学术的渐次推进与内在理路。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整体历程来看,无论是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还是民国时期兴起的新历史考证学,二者走在同一条大路上,均以西方新学理为利器,并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提取“科学”资源,借此推动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 玖九(整理)
    • 摘要: 河北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建设近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透露,该省积极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建设,努力为老百姓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一是强化人才培养,在全省实施“万人西学中”项目。持续完善中医传统医学师承人员进入乡村医生队伍政策。二是强化学术传承,成立省浊毒理论研究中心、京津冀燕赵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中医民间技术挖掘。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 徐俪颖; 蔡宛如; 王会仍; 赵玮
    • 摘要: [目的]总结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会仍教授治疗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PIF)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力求继承发扬。[方法]通过跟师侍诊,整理典型医案,梳理王会仍教授对PIF病因病机的认识,阐述其临证心法,总结经验方芪冬活血饮的组成、方义及效用,并举验案以证明之。[结果]PIF的病因病机有气阴两虚、热毒熏蒸、痰瘀互阻。王会仍教授治疗PIF,主抓"虚、热、瘀"的病理基础,临证遵循清热解毒、袪瘀通腑、益气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强调气阴同治、肺肠同治、气血同治,常用自拟"芪冬活血饮"加减治疗。文中所举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验案为气阴不足、痰瘀交阻之肺痿,以芪冬活血饮加减,益气养阴化瘀、化痰通络平喘,疗效显著。[结论]王会仍教授运用芪冬活血饮治疗PIF,以达益气养阴、清肺化痰、祛瘀通腑之效,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值得学习传承。
    • 姜婧; 刘刚; 张钰欣; 张雨菲; 沈翊康; 刘钟阳; 张保春
    • 摘要: 本文着眼于易水学派医家学术理论传承与发展脉络,对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行经”理论最初形成于《医学启源》,是指导风证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之一,且用药上强调随经用药与宣发升散,而不拘于“引经药”;该理论适用范围经李杲得以扩大至对肝肾湿热之淋证的治疗,但对于“行经”之药的认识则与“引经药”相混,这可能是导致该理论被淹没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易水学派医家现存著作中有关“行经”理论的描述,将该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阐释;并从临证与用药的角度分析了“行经”理论的内涵。因此,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理解易水学派学术理论传承与“行经”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 张艳国
    • 摘要: 中国文化始祖孔子说:“信而好古”①,这是强调学术传承的重要性,有继承才有创新;古人又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重视学术发展源正流清,做到慎终追远。中国自古就有后学为前辈学者总结学术经验、学术思想与方法,并编辑整理选集、文集、全集、学术资料的文化传统,远者如《论语》《孟子》,近者如《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走向世界”丛书等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世代弘扬。
    • 王乐鹏; 孙一珂; 张亚鹏; 李文娜; 张海蓉; 马淑然
    • 摘要: 本文介绍了韩一斋升降补泻学术思想及其传承。韩一斋是清太医院御医,从气机失调角度分析了虚实夹杂证临床治疗难点,提出以恢复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为目标,运用药物性味理论对脏腑进行补泻的用药遣方思路,形成“补泻寓于升降,首重气机畅通”的学术思想以应对治疗中“攻邪恐伤正,补虚易碍邪”的困难。其学术思想被其弟子继承发展,弟子赵绍琴善以宣畅气机治疗温病,升降气机治内伤杂病;郗霈龄运用补泻升降理论治疗伪膜性肠炎危重证,再传弟子王宝恩以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脏器衰竭,这些均是对韩一斋升降补泻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临床有深远影响,值得深入挖掘。
    • 摘要: 黄鼎坚,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首批桂派中医大师。黄鼎坚勤于临床,善于总结。早年随针灸大师朱琏临症学习,又深得近代针灸名家邱茂良、肖少卿、杨长森、贺普仁等大师的点拨。博采众长的师承,使得他在针灸学术上有很深厚的造诣,并形成崇古溯源、不立门户、博观约取、注重实践、精勤不倦的治学作风和别具一格的临床诊疗特色。
    • 何滢洁; 赵鹏; 王其亨
    • 摘要: 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宏大构想,指导、影响了诸多我国第一代建筑史学家,单士元即一例典型。本文辨析朱启钤与单士元在学术观念上师承关系的构建,认为朱启钤提出的“营造学”的研究范畴和“沟通儒匠”的工作方法奠定了单士元理解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础,从而促使其从社会史学视角形成自身的治学特色。并重点剖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单士元主持故宫博物院古建保护工作,在型塑故宫博物院古建保护机构时对相关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满天; 姬永宽; 李雁; 翟志光; 于会勇
    • 摘要: 秦伯未作为近现代中医名家,在疫病的辨治中,保有其特色理论;依照疫病的病邪性质、寒温表现、是否夹湿等,结合卫气营血的病期和传变特点展开辨证,相应地施予芳化、辟浊、清透、开窍、化斑、凉血等治法;秦伯未弟子继承并发展秦伯未治疫经验,将其运用于外感热病治疗中,在恢复期治疗上重视运用扶正祛邪法,丰富疫病辨治理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