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研究
边疆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专利文献1198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边疆研究的相关文献由112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洪亮、孙勇、马大正等。
边疆研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988篇
占比:98.88%
总计:12124篇
边疆研究
-研究学者
- 汪洪亮
- 孙勇
- 马大正
- 袁剑
- 王春焕
- 蒋正虎
- 吕文利12
- 孙勇12
- 朱金春
- 刘迎胜
- 孙喆
- 封磊
- 巩福正3
- 张连义
- 朱金春1
- 段金生
- 汤芸
- 马元喜
- 鲍玉波
- 丁一平
- 何修良
- 何志明
- 何艳
- 佟训舟
- 储竞争
- 冯建勇
- 冯建勇1
- 冯辉
- 刘俊珂
- 刘冠群
- 刘玺鸿(译)
- 初冬梅
- 厉声1
- 史话
- 叶罗娜
- 吴和林
- 吴楚克
- 吴翔宇
- 周伟洲1
- 周平
- 唐超
- 喜饶尼玛
- 孙宏年
- 孙宏年12
- 孙昭亮
- 尤伟琼
- 尹斯洋
- 岳天明
- 张原
- 张峰峰
-
-
初冬梅
-
-
摘要:
数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疆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转变。当前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疆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两个:一是批判视角下的身份建构,二是边界与跨境合作。中国政治地理学虽然处于零散研究状态,但已经形成了科学基础,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总的来说,政治地理学可以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一个权力空间关系的研究视角和基于地理学的实用工具箱,在研究中国边界、边疆与周边三个层面,可以借鉴运用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
-
范恩实
-
-
摘要:
当前,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方兴未艾,然而,就其学科体系而言,仍不能达成广泛共识。从以往学界的相关论述看,构想或过于狭窄,或不能超越研究问题而深入到学科体系构建层面,因此均有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无法与现有学科体系对接,找不到学科定位,更加不利于人才培养机制的确立与实践。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边疆研究的千年积累、百年探索入手,梳理边疆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以此为基础,探索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问题。
-
-
马大正
-
-
摘要:
cqvip:2020年9月19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举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研讨会,著名学者马大正先生在会上提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框架下开展对"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两大历史遗产的研究。由于会议发言时限,意犹未尽,编辑部决定组织一次访谈,没想到马大正先生欣然同意。于是,在中关村马先生的工作室中,我们听到了他对中国边疆研究的思考以及开拓者式的实践经历,记录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
-
丁一平
-
-
摘要:
在数字中国大趋势下,出版业数字化融合发展的边界正在被打破,出版方式、出版流程和产品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与其他媒体的竞争或融合不断升级,对出版内容的重视和与作者的合作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文章以出版机构的边疆专业数据库建设为案例,提出出版机构应立足和不断培育专业积淀优势,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前移出版策划工作,主动融入数字经济的新时代.
-
-
蒋正虎
-
-
摘要:
民国边疆研究是近代学术趋势中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在近代大变局之下,厘清新旧中西之间的冲突与调试,边疆研究应具有"贯通"的理念.考察民国边疆研究,既应重视考镜源流的工作,也要对民国时期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还不能忽视"人"的表现与作用.只有将边疆学术的发展与民国时期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地分析,才能深刻理解民国边疆研究的学科建设与价值取向,亦为现今的边疆学建设提供启示.
-
-
汪洪亮
-
-
摘要:
既有的学术史书写大多关注学术作品的文本与思想解读,而对作品的形成及思想的过程往往较多忽略.从人生史角度进入学术史,还远未形成风气.不少曾经影响很大的学者,至今仍是学术史上的失踪者,或者是失语者.过去较少受人关注的近代学者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研究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多个学科关注的研究对象.四川师范大学举办李安宅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二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李安宅、于式玉的人生与学术,以及民族国家认同建构、边疆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
-
-
李磊鑫
-
-
摘要:
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这一“校群”以及边疆学人群的形成,为边疆学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察对象。五大学边疆学人主要致力于西南边疆研究,为边疆研究学科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反映出一代学人对时势与学术之间“学术建国”的历史担当,对构筑中国边疆学具有研究、反思意义。汪洪亮《抗战建国与边疆学术: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疆研究》一书以“群体”为考察核心,将边疆研究的学术、学科发展脉络置于地方性场景下,通过对“具体人”与“群体人”的重新发现,深化边疆研究的学术史思考,拓宽学术史、学科史的书写空间。结合该书之思考,边疆研究应与其学术史研究同步并进,学术史研究关注“人”的同时也应注意个体与群体研究的平衡问题,提高对“边疆人”群体的认识限度。
-
-
汪洪亮
-
-
摘要:
既有的学术史书写大多关注学术作品的文本与思想解读,而对作品的形成及思想的过程往往较多忽略。从人生史角度进入学术史,还远未形成风气。不少曾经影响很大的学者,至今仍是学术史上的失踪者,或者是失语者。过去较少受人关注的近代学者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研究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多个学科关注的研究对象。四川师范大学举办李安宅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二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李安宅、于式玉的人生与学术,以及民族国家认同建构、边疆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
-
封磊
-
-
摘要:
1986年1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彭真视察浙江大学,赞誉浙江大学在抗战期间跨越浙、赣、湘、粤、桂、黔六省的西迁是"一支文军的长征"。2008年,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组通过对历史文献、沿线遗迹以及亲历者口述等史料的挖掘,与浙江大学联合摄制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记述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的光荣历程,片名即为《文军西征》。"文军西征"同样适用于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教育界整体的西迁样态,以及这一壮举所蕴含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最为人们熟知并享有盛誉的西南联大即是明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