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1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13990篇;相关期刊346种,包括档案管理、档案与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第六届全国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第七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2016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等;数字人文的相关文献由132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东波、夏翠娟、肖鹏等。
数字人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3990篇
占比:99.08%
总计:115052篇
数字人文
-研究学者
- 王东波
- 夏翠娟
- 肖鹏
- 刘炜
- 李斌
- 陈涛
- 赵宇翔
- 黄水清
- 张卫东
- 包平
- 王晓光
- 加小双
- 赵生辉
- 邓君
- 刘浏
- 朱庆华
- 李惠
- 冯敏萱
- 单蓉蓉
- 张琪
- 新世纪图书馆编辑部
- 曾子明
- 李文化
- 李欣
- 纪有书
- 许鑫
- 孟凯
- 宋雪雁
- 左娜
- 徐晨飞
- 欧阳剑
- 王军
- 王蕾
- 聂华
- 胡莹
- 邓三鸿
- 张力元
- 张逸勤
- 李子林
- 林泽斐
- 王丽华
- 王昊
- 白云
- 胡昊天
- 苏芳荔
- 赵薇
- 邱伟云
- 陈虹
- 陈静
- 何亚丽
-
-
宋雪雁;
霍晓楠;
刘寅鹏;
邓君
-
-
摘要:
[目的/意义]基于数字人文的视角,通过数字工具对 《全唐诗》 贬谪诗人社会关系网络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为人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过程]通过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数据的采集、清洗,通过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检索贬谪诗人的社会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贬谪诗人的社会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结果/结论]从《全唐诗》贬谪诗人的总体社会关系、核心人物及其网络特征、社会群体模块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以帮助人文学者对《全唐诗》贬谪诗人社会关系进行深入解读.
-
-
王阮;
邓君
-
-
摘要:
[目的/意义]传统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适应数字人文时代的发展需要.伴随数字与人文研究的碰撞不断深入,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能为口述记忆资源深度挖掘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构建口述记忆资源知识图谱模型,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老战士口述记忆资源为数据源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与多维语义查询.[结果/结论]本文验证了知识图谱技术方法在知识挖掘、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等方面的适用性与实用性,有效创新了数字人文环境下口述记忆资源开发路径.
-
-
邓君;
常严予;
孙绍丹;
宋先智;
钟楚依
-
-
摘要: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视阈下,运用数字技术剖析清代进士群体社会关系网络及时空分布规律,以期为传统人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方法/过程]通过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获取清代进士群体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绘制清代进士空间分布图,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勾勒清代进士群体社会关系网络图谱.[结果/结论]研究借助数字技术直观展现清代进士时空分布特征,立体解读清代进士群体社会关系网络,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借此为清代进士的分析与解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
-
李文化;
陈虹;
李雷晗
-
-
摘要:
海口市演丰镇老船长林诗仍抄写的《航海资料简记·更路简记》录有32条海南环岛更路和9条海南至湛江及北海更路,有众多俗称地名在其他的《更路簿》中极少出现。以经过充分验证的更路计算模型为基础,借助数字人文方法,结合《更路簿》和海南岛历史文化背景,可对该簿海南岛东线更路及俗称地名提出有数理依据的可信解读,为《更路簿》及海南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
-
顾伟成;
郭中华;
颜亮
-
-
摘要:
书法艺术正面临高科技技术影响下的创新发展,通信的发达、全球数字网络的的建立、虚拟空间、书法大数据库等新兴科技技术使书法脱离具体的场域环境,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书法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巧妙融合是将来为书法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创作新平台,沟通科学与书法艺术,产生一批拥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数字时代的新书法家,使数字化书法艺术产业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
-
-
张蓓
-
-
摘要: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徽州文书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式。本文基于数字人文视野,分析了徽州文书档案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重点论述了文本挖掘技术、数据管理技术、GIS技术、VR技术等数字人文技术在徽州文书档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并指出应通过建立数字仓储、搭建数字人文研究平台和项目委托开发来促进徽州文书档案开发利用转型升级的具体实现。
-
-
周星;
李国聪
-
-
摘要:
对于新文科发展中存在的如何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的问题,梳理新文科建设研究的历史,分析新文科建设的系列研究成果,论述新文科建设可能产生的种种疑惑,以艺术学科为案例,对新文科建设“新”的内涵和外延等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新文科并非要舍旧立新,而是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既有的学科基础上兼容交融文理科学科的成果,打通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脉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育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前瞻性思维的优秀人才,为中国文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好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准备;新文科赋予了传统文科以新的阐释路径和思维方式,重新定位传统文科的角色,使之于中国特色实践之上产生更多学理思考,助力中国学派建设;艺术学科尤其要把握守正创新之中艺术审美的本质,不断借鉴交叉其他学科,使得艺术学科能够满足人们身心美好期望。
-
-
赵跃;
张佳欣
-
-
摘要:
计算档案学在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一,计算档案学内涵与边界尚未完全明晰。明晰计算档案学的内涵是推动计算档案学建设的首要任务。当前计算档案学的内涵虽初步明晰,但尚未达成共识,仍需进一步探讨确定。文章认为,关于计算档案学定义的探讨很可能遭遇数字人文同样的命运,即因为其跨学科性质,几乎不可能出现一个所有领域都能接受的定义。在学科属性方面,存在未处理好与传统档案学关系的问题,不认同该定义的大部分受访人员认为计算档案学只是应用新技术与方法扩大的档案学领域。此外,在学科研究范畴方面,对于学科的研究问题存在争议.
-
-
姜育彦;
刘雪立
-
-
摘要:
选择Digital Cicognara Library这一基于传统缩微资料开展的数字人文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对其项目概况、架构组成进行介绍,并选择国内同类型的“徽州文书”主题数字人文项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Digital Cicognara Library项目的优势所在,进而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相关组织机构开展高质量的数字人文实践提供参考。
-
-
欧阳剑
-
-
摘要:
数字人文应用平台是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其构建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人文数据及研究工具的使用方式,相关研究对数字人文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版权是目前数字人文应用平台构建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对数字人文应用平台模式进行论述与归纳,并对数据开放型、数据封闭型、混合型3种主要的数字人文应用平台构建模式特点进行分析,论述了3种模式应用平台的应用场景,从数字人文应用平台构建模式选择实践来看,混合型数字人文应用平台模式比较符合目前的使用现状。
-
-
饶俊丽
- 《西北五省(区)图书馆第十四次科学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数字人文的概念由人文计算发展演变而来,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文理交叉学科领域.文章尝试对数字人文与图书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重点对图书馆支持数字人文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指出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整合已有研究成果,为今后图书馆支持数字人文提供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
-
-
周京艳;
黄裕荣;
刘如;
李梦辉;
张惠娜
-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对国内外数字人文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为我国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从学科发展指标的角度,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调研法对国内外数字人文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数字人文在欧美等国已经成为一门学科,我国的数字人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促进我国数字人文的发展,需要成立数字人文研究机构、开设数字人文培训课程、成立数字人文分会、支持数字人文项目、参与国际交流.
-
-
Wang Tianqi;
王天琪
- 《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从纸质资料到数字资料,从质性研究到多角度立体化研究,人文研究走到数字人文研究改变的不仅仅是文献资料的形式和体裁,还有研究方法、角度和视野等等.同时公共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过渡到数字图书馆的这一历程与之似乎也有些不谋而合.本文从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在数字人文研究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可开发的数字人文服务的类型及在数字人文研究中扮演的角色等几方面,分析探讨在数字人文的大潮中公共图书馆如何进行高效资源配置,在服务科研工作的同时提升研究水平.
-
-
Nien Lin Xie;
Nien Lin Xie
- 《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本文讨论了达特茅斯学院的丁家立档案项目,用以考察在促进数字人文建设的同时参与特藏合作的价值.项目主要解决罕见和独特的一手资料的发现、数字化、出版并用于辅助课堂教学和研究.该项目作为案例,说明了图书馆员如何通过与教师和同事项目合作以创造知识,丰富学术研究内容,更好地为研究合作伙伴提供学术社区服务,而不仅仅作为内容提供者出现.
-
-
孙辉
-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透视数字人文的研究机理,对数字人文的研究框架进行分析,认为其由网络计算存储层、人文学理层、资源层、问题层、模型层等11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功能层组成.在对各层次的功能、特点、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分析以下内容:数字人文的研究价值,数字人文研究的驱动模式,如何通过风险控制提高数字人文的成果质量,学科服务和语义出版如何支持数字人文研究.本文认为,学界对数字人文应该采取"开放、客观、专业、审慎"的理性态度,既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又要客观看待这种研究方法,要融合人文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的知识,建立新型交流评价机制,让数字人文研究行稳致远.
-
-
-
叶韦明
- 《2017图书馆与数字人文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分析了基于“Gale原始历史档案”数据库的女性健康传播内容和网络传播.数字人文方法助力研究问题探索Digital Humanities数字人文:是一个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的人文研究与教学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它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科学领域的普及应用.交叉领域:作为一个典型的文理交叉领域,数字人文研究项目和研究团队常常既包括传统人文领域的研究者,还包括精通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专家学者.
-
-
-
王晨
- 《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回顾了韬奋纪念馆近十年来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在总结经验得失的基础上,结合数字人文、智慧博物馆理念,构想未来韬奋纪念馆数字化智慧管理,以期运用新技术,进行智慧保护、深入挖掘馆藏内容、创新研究展示方式.从而提升纪念馆的整体智慧化服务和智慧化管理能力.
-
-
王东波;
何琳;
陈晓洁
-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在对《左传》原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先秦古汉语的特点,提出了《左传》战争本体的半自动构建模式.首先,在对《左传》研究资料的整理及对《左传》原文进行词频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左传》战争本体的框架.通过分析《左传》原文的句法关系,提出了基于战争触发词的战争要素的抽取模式,以批量抽取的方式减少了本体实例化过程的工作量,提高了《左传》战争本体的构建效率.通过初步的构建结果来看,《左传》战争本体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春秋时期战争历史事件背后的国家关系以及民族关系的揭示,展示知识节点间复杂逻辑关系,以实现提高揭示知识深度、促进知识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