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6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
2016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

2016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6-11-07

主办单位:中国档案学会;国家档案局

会议文集:2016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微博(Weibo),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也是博客的一种,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相比于博客,微博的时效性和随意性更加明显,借助于微博手机应用,可以随时随地将所见所想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发布,有些微博在发布后几分钟内便能有几百万的点击量.档案类微博就是以档案馆、档案机构、档案人员为主体申请的主要用于档案工作的微博.王雪雪提出了微博的三点优势,一是操作门槛低,简单便捷;二是即时发布,形式多样;三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鉴于此,对中国现有综合性档案馆的微博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其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综合性档案馆官方微博对档案工作具有多种功能,宋嘉会提出了档案馆利用微博能够实现的具体功能,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发布、档案学术交流、档案编纂的参谋等几个功能,并由此得出微博对档案利用服务的意义。
  • 摘要:档案馆作为重要的遗产部门之一,承担着公民文化教育的责任.法国自大革命时期产生档案馆公众教育服务的萌芽后,20世纪中期开始对教育服务进行最初探索,后期在"政府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法国档案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与各界开展跨界合作、扩大教育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已经形成了"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的服务成果.在我国,档案馆同样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青少年课外教育的责任。目前,我国公共档案馆很多已建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然而其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却只停留在“爱国主义”教育单一层面,针对馆藏的文化教育、历史教育以及公民权利教育等多层面教育活动却并未被开发和实践。与国外自20世纪中期已开展的档案馆教育活动相比,我国的档案馆的社会文化教育服务常处于起步阶段。公众教育应引起档案部门重视,成为其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 摘要:本文所涉及内容属档案信息化范畴,以信息技术的角度观察档案,可以认为档案就是以时间为维度,以各种方式所记录的具有查考价值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领域,将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推动档案事业向前发展.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笔者认为,单纯以档案由实体向信息的载体转变所催动的档案保管和利用方式变革,并不是档案信息化的全貌.本文探讨档案信息物理化、智能化的构想,让档案可以主动"思考",以扩充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三者融入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则档案保管工作人员在保管档案原件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档案原件、档案扫描件及档案文字件三者内容的一致性,保证档案大数据中所需信息的真实完整性;档案利用工作人员,将不需要在目录数据中进行经验化检索,而是在档案全文信息数据库中检索,同时需要把每次的查询利用过程详细记录,以作为相关档案的元数据,日积月累形成档案大数据中的关系信息;档案信息保障部门,则要保障承载档案的网络环境稳定,研究档案相关检索算法,挖掘档案中的各种显性及隐性知识,以构建扩充档案知识库,为档案的高效检索利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当前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各档案部门及档案工作者应顺应潮流快速转型,以满足社会需求,应对时代挑战,档案信息物理化延续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把创新作为引领档案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档案事业永续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把开放作为档案事业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民生的最终目标。
  • 摘要:以原子能,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是人类继发明蒸汽技术,电气化技术之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创新和发展,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又一次新科技革命.毋庸置疑,信息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社会的发展已经牢牢依赖于信息化而又被信息化所推动.档案数据的信息化也不例外.千百年来,档案数据浩如烟海,难以全面驾驭,档案利用工作难以有质的突破.时至今日,当海量档案与信息化对海量数据的突出处理能力"不期而遇"时,沉寂的档案工作即将迎来历史性"苏醒"的一刻.档案理应借助信息化释放出其应有但又前所未有的惊人能量.正如徐继华、冯启娜、陈贞汝合著的《智慧政府》一书中所说:"政府是最大的数据生产者,占有人口、交通、卫生、社保、税收、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如果被埋藏在档案馆的文件中,永远只能是一堆数据;而如果放在开放平台上,就能被深度挖掘,变成有用的信息."开放平台就是信息化平台,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破解海量档案利用难题,实现档案资源利用的历史性飞跃?这应该是现代档案人应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利用海量档案“数据金矿”,构建“顾问级”政府决策支持系统,“顾问级”政府决策支持系统,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基于海量档案数据的“政府大脑”,构建“顾问级”政府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要着力注重汇集档案人才,培养档案专家力量,实现档案利用方式创新和突破性发展的唯一选择,是实现档案资源开发手段和利用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充分发掘档案数据价值,推进档案事业迈向新高度,实现档案强国梦的必由之路,更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档案人应尽的责任和必应做出的贡献。信息就是生产力,当我们将尘封多年的档案数据利用起来,“顾问级”政府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建立起来,“政府大脑”运转起来,当档案数据的资政决策作用完美发挥出来。
  • 摘要:企业档案工作与效益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是企业精神面貌运行状况的反映,我们如果只谈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显然是不现实的,虽然不能用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一个企业办得好与坏的唯一指标,但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要把价值工程用于档案工作中去,在保证可靠地实现产品或系统的价值,即保证实现它的必要功能的条件下,努力降低其成本。企业档案工作管理状况及其作用发挥如何,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企业经营者的观念和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虽然企业的档案工作不能给企业带来显性的直接的经济效益,不能给企业带来高回报率,但企业依据档案却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间接、隐性的经济效益,总之,企业档案工作要获得社会、经济效益,既要在市场中通过经营使之生存和发展,同时又要以利用者利益为最高利益,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加强市场经营,使得档案工作与企业效益紧密链接,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
  •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及网络调查与文献法对人才流动环境下人事档案管理进行研究。研究重点是通过对人才资源在我国当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出发,对人才流动引起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进行剖析。针对当前人才频繁流动的现状,积极探索适应人才流动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方法,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跟上人才流动的脚步,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社会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要适时变革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探索人事档案管理新途径,以适应人才流动发展现状。一方面,通过人事档案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对流动人才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便于为流动人才提供人事档案的信息利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总的发展取向是以人为本,把人看成是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开发利用,面对人才频繁流动的环境,人事档案管理更应注重人才的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立档为民”的管理思想,通过改善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机制,使人事档案真正做到“为民所用”,以适应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发展需要,符合人才流动环境下对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
  •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中数据量的高速增长,利用海量、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来进行预测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前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政府决策为了达到科学、准确、及时的目标,必须经过详细周密的信息分析过程,并借助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档案作为政府活动的真实记录,详细记载了政府自决策问题制定到决策实施、反馈的全过程,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信息源.由此,档案资政服务对于政府决策质量影响至关重要.档案部所存档案中表现出来的经验知识很多是政府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某种程度上这种实践经验知识的积累,体现了特定的立场、视角和意图,是为了履行政府职责和政务活动目的而存在的。在实际的决策中,如果决策时所需的必要材料都能获得,那么决策就是在确定性条件下进行的,此时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自然能够保证。在以用户(政府决策者)需求为中心原则、系统性原则、决策适用性、针对性原则、保持档案实体完整与保护档案信息安全原则的指导下,按照资政服务流程的规划与需求分析、档案资政服务流程的建立、资政服务流程的应用与反馈的三个基本层次搭建体系,并不断调整与完善。
  • 摘要:本文在电子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介绍了电子档案的定义和分类,阐明了电子档案的著录和归档文件的编目的关系。通过实际的应用,详细研究了电子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设计。面对现在这个信息资源如此重要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如何应用到档案行业,关键取决于电子档案的采集、管理和应用,仅仅依靠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生成的电子档案,无法为数据挖掘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随着电子公文系统的广泛应用,将会产生更多的原生电子档案,这类电子档案从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等方面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档案工作者的解决。只有加快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标准制定和立法,使得更多的原生电子档案得到收集、管理和应用,让“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才能让档案信息资源搭上移动互联的快车,更便捷地为社会服务。
  • 摘要:档案馆作为社会公共信息公布的平台,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档案馆也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如果能把大量普通读者难以阅读的手抄本形式的馆藏历史资源中所蕴含的客观知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便广大民众使用,也是档案馆分内之事。数字人文是一种技术和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是用来辅助人文研究而非代替人文研究。至于去做历史考证,并不是档案馆的最终使命,而是想要说明,信息技术可以为人文研究带来什么。档案馆应始终秉承着客观中立的态度,不下结论,只作为方便的资料库、好用的知识库、具备推理功能的证据库,提升用户服务,吸引用户,帮助用户发现馆藏资源,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 摘要:本文从社会记忆角度出发,分析并研究乔治梅森大学CHNM项目,以期望给国内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提供一些启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通常采用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合作机构的馆藏特色,国外的数字档案馆建立地域和专题的数字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可以为来自不同学科的不同背景的各类人员,包括专业人才、普通民众、专家学者等建立合作管理、动态管理、整合管理的平台,它跨越了历史和档案的界限,支持来自不同背景下的人员的合作,大大有利于机构证据、信息与记忆的积累、共享与交流,实现用户的最大满意度。
  • 摘要:档案价值评定既是档案管理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档案管理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在申报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于档案价值的研究,并制定档案价值评定标准,以期通过我们的研究,为档案提供准确的价值判定依据,规范档案价值判定的方式方法,从而科学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各类馆藏档案,做好档案征集工作、加强对档案违法行为惩处、档案展览投保、档案进出境审批、档案价值评定等工作.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深感档案文化价值在档案价值中的重要意义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文化论虽然前些年曾经引起过档案学者的关注,但是并没有持续深入,也没有形成可供档案管理工作实务可资借鉴的系统成果。基于这些,本课题希望通过研究,重新引起广大档案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背景之下,对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视,以对档案价值评定的实践工作与理论工作提供启发与指导。
  •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档案编研开发工作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它转变了档案编研理念,丰富了档案编研资源,改变了档案编研模式,拓展了档案编研空间,给档案编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远离现实的明清档案如何利用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机遇,转变传统的编研思维方式,探索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是摆在明清档案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拟结合近年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档案编研开发实践对信息时代明清档案开发利用面临的机遇及挑战略作剖析.
  • 摘要: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档案史上的奇葩.在古丝绸之路开通两千多年后,中国向世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项顺应世界潮流、繁荣地区经济、促进文明交流的重大国家战略.这条文明走廊上汇集着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明古国的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源,档案文化建设在推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有必要从跨区域、跨文明的角度审视"一带一路"档案文化建设.本文从经济、文化、现实三个层面论述了档案文化建设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剖析了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多重阻碍因素,并且结合目前已有的建设性实践成果,对消除这些阻碍因素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以期有助于“一带一路”档案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加大对民族地区档案资源的保护力度,进行跨区域档案文化建设合作机制设计,推动跨区域、跨学科的科研力量整合。
  • 摘要: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长期以来,中国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仍处在手工操作阶段,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低下,不断制约了这些单位的档案工作开展,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数码照片档案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传统的数码照片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管理要求。档案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依托照片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数码照片档案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 摘要:运用大数据时代提供的先进工具和各种技术手段,对原始档案信息价值的进一步挖掘,使得档案工作者可以面对档案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档案分门别类数据之间的关系,发掘出其潜在的利用价值,再将档案信息按照相关专题进行分类、加工、整理和有序化重组,使一些不系统、零散的档案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构建特色档案编研信息库及各类专题档案编研信息库,开发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尽可能地去满足用户的各类利用需求,从而扩大档案在各个层面上的影响力。
  • 摘要:从定位、技术应用、产品线、用户体验等角度概括了国家自主版式文档格式规范(OFD)与ISO32000标准(PDF)之间的异同.二者均为支持所见即所得的版式文档格式,跨平台原版呈现,主要用于定版成文、无须过多编辑修改、需要长期保存、具有安全需求的环节,无论在存储形式上有怎样的差别都不影响这两种格式在电子文件应用上完全相同的定位。OFD属于国家标准,PDF属于ISO标准,均为由标准化组织维护的公开标准,避免遭受厂商绑架,且鼓励企业参与,为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条件。
  • 摘要:本企业科技管理部门提出如何在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上共享历年的科研成果,这对档案管理部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机遇,那是因为“圈外”人对档案的认知度有所提高,将档案资源看作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主动提出了用户需求。而说它是挑战,那是因为档案管理部门应摒弃传统理念,这并非是简单地将存量档案电子化后开放档案利用权限供需要者自行查阅即可,而应创新方式方法,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对科研、产品档案进行二次加工,打造出相应的“产品”向知识管理平台进行推送;或在完善现有系统的前提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管理平台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平台的相关链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客体作用,满足用户需求。因此,这是一项值得档案管理部门重视并应积极探究的课题,或许通过此次尝试,变革利用模式,能走出一条企业档案工作新路。
  • 摘要: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风险控制,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可用、保密和有效,并能够同时满足用户可靠性、可控性和稳定性的需求。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风险控制设计至关重要。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档案法》《中央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引》等上级文件要求为原则和依据,紧紧围绕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档案信息化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详细的企业专业级的管理文件和专业标准,从制度上更好地服务于档案信息化工作。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应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
  • 摘要:论文通过企业发展历程及档案发展阶段的介绍,引出在档案业务和档案数据面临的问题,主要分析了iMS环境档案业务和档案数据的建设重心和主要方向,论述利用业务流程自动化、数据驱动、知识工程的档案建设策略以适应iMS的建设及数字档案本身的建设。
  • 摘要:智慧城市在通过对城市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收集、跟踪、集成、共享和分析的过程中,有效规划和管理城市资源、公共服务、各种活动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或环境变化,从而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档案馆作为人类发展与城市变迁历史的保存者,完整、真实地保存着几十年乃至数百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对于这类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需求将变得更加迫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档案信息需求以不同层面广泛分布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个层面。档案信息需求的变化,与城市发展需求是一致的,都遵循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这也给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需求变化的客观规律,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 摘要:在档案工作中,二八定律的效应同样存在。利用率高的档案只是档案资源中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档案利用率较低。在档案工作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数字档案馆建设初期,二八定律为档案数字化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内大多数档案部门,在进行档案数字化时,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很难针对馆藏档案全面铺开,因此基本上会根据档案利用情况及馆藏结构,优先选择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以便于提供利用。通过对大数据背景下获取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到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喜好,在符合保密要求及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主动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档案信息条目,使用户能够在阅览权限内自由阅览,或能以较短时间、较小代价完成借阅审批,挖掘用户潜在的利用需求,提高利基档案的利用率。
  • 摘要:校史是指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她承载着学校的历史、文化、精神、风格与气韵.高等学校的档案资源作为承载学校发展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记忆单元是一座宝贵的"思想库",其丰富的档案资源更是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在传承大学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校风学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内容丰富性的档案资源,推动档案文化的建设,打造校园优良的人文环境,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校拥有档案开发的人才队伍,对于深度挖掘档案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更利于集中力量对档案史料进行研究与探索。高校档案文化的开发第一个层次,就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重大事件、重要节点进行有直观趣味性的图片展览、档案知识讲座、宣传档案文化等;第二个层次挖掘档案资源中对校风、学风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意义的事件、人物进行研究,形成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如纸质书籍、画册,电子产品如影片、录像和网络产品;第三个层次打造具有高校档案特色的精品。只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把学术研究贯穿其中,才能创造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史实准确的档案文化精品。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档案局、国家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对纸张酸化对纸质文献寿命的影响和脱酸技术进行了研究。国家图书馆为了了解和掌握馆纸质藏文献的酸性和变质老化程度的状况,曾于2003年开展了《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研究。针对纸质档案的批量、快速、自动化去酸工作仍仅限于对国外技术资料的学习与研究。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纸质档案批量去酸工作无法开展,纸质档案批量去酸产品无法落实,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取得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瓶颈。对于具体从事档案、图书管理的普通工作人员来说,基础理论研究并不能帮助其完成档案去酸修复工作,而提供一台功能完备并易于操作的技术设备,帮助基层工作人员迅速掌握操作方法,是全面开展纸质档案、图书修复工作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摘要:国家重点档案(主要是纸质档案)形成时间早、数量多,质量差别大,存在诸多缺环和制约因素,保管保护的工作任务艰巨;目前国家重点档案在受损情况分析诊断、保护修复方法适宜性方面研究不深入,保护技术和抢救修复也未能形成完整体系.因此,按照纸质档案破损程度对档案进行准确定级,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和有选择地进行修复是非常必要的.国家重点档案的分级保护,通过实行破损纸质档案的抽样调查,依据档案破损定级,突出重点,分出轻重缓急,实施保护措施。
  • 摘要: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扫描、缩微、拍照、摄像等),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就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转变为以面向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过程。经过近些年来的大力推进和发展,各级档案部门信息化网络基本形成,信息化程度逐步深人;各级档案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开发、利用好档案信息资源,为推进信息化建设服好务的意识越来越紧迫;同时,档案工作的方式由保管型转变为信息服务型,档案管理的重点由纸质档案为主转变为数字化档案为主,档案的利用服务由面对面服务为主转变为网络化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已成为未来档案的发展方向,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数据的存储与应用问题,云存储的快速发展为档案信息的存储、备份以及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发展契机,如何将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化将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这里的关键是:加速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进程;建立安全、有效、稳定的云环境,为档案信息架人提供先决条件;培养人才,为未来档案信息云运行管理保驾护航,打牢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发展基础,真正将云存储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化。
  • 摘要:中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并取得长足发展,相关研究也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其主要内容集中于数字档案馆构建模式、资源管理、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这四个领域.然而数字档案馆作为一项档案业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专业性很强的信息化系统集成工程,档案界缺乏从系统的视角把握数字档案馆建设目标和重点.本文通过引入信息系统成功理论,来分析数字档案馆的需求结构和影响因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更丰富的理论基础.档案数据资源形式内容多样,涵盖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因此,数字档案馆资源体系建设首先要统一标准体系,做好档案实体前处理工作。其次要优化馆藏结构,加强对民生档案、特色档案等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或者公众感兴趣的档案资源的接收和管理。然后结合前期的调研,按照国家重点档案优先、破损严重的档案优先和利用率高的档案优先原则规划安排档案数字化工作。最后加强同其他区域数字档案馆的合作,跨领域开发和共享数字档案信息,更多元地满足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与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配置。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云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实施模式和关键问题,为中国档案领域积极引进和运用云服务,提供最佳实践指南和有益借鉴.云数字档案馆应明确数字档案所在云服务器的实际存储地址,并且评估该地址的存储风险,确保档案安全。云数字档案馆应依据标准对数字档案转化前版本进行处置,云数字档案馆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对迁移、复制或转化前不再使用的源文件进行销毁,销毁必须遵循数字档案馆的相关标准或规定,云数字档案馆应当明确文件识别和检索所需的元数据,确保文件具备足够的元数据满足利用和保管需求,云中存储的档案元数据应当遵循一定的标准,而元数据自身也应作为档案进行管理和检索。
  • 摘要:为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规定的保护和保管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的民主化,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和保管的必要性的认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建立《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简称《世界记忆名录》),并于1993年在波兰成立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世界记忆名录》是《世界遗产名录》的延续和扩展,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即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手稿、口述历史记录及古籍善本等。开放性理念是国外记忆工程的核心,指引并支撑着记忆工程的顺利开展,保证更多人的参与以及更多记忆资源的切实保护和充分利用。开放性的增强也是一种全球性趋势,我国开展记忆工程也理应顺应这种趋势,只有理念开放,才能更优化地发挥记忆资源、参与主体、服务对象、服务方式自身的效用,才能更充分地满足记忆资源、参与主体、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各自的需求。
  •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明显提速.2013年12月,国资委针对国企改革作出部署,深化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吹响号角;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两会"期间指出,"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10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企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国企改革元年开始;2015年连续推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提出了以保障国有资本的安全与效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为出发点.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档案作为国有资产资本的一部分,对其权属的确定是否科学,分配是否合理,流向是否有序,直接影响其于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应对风险作用的发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归属于国家。就国有企业档案而言,如果其属于国有资产,则其必为国家所有,所以,国有企业档案权属问题的讨论,实质是分析作为出资者的国家和经营者的企业在国有企业财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分配权、处置权上的权利博弈,探究国有企业档案是否属于国有企业资产。
  • 摘要:书稿档案既是图书编辑出版过程的历史记录,也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随着出版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书稿档案的价值开发提出了愈加迫切的需求.目前中国出版社书稿档案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出版社利用现有书稿资源出书,理所当然是出版社编辑出版图书的基础.但是,出版社如果仅仅满足现有书稿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出版行业发展迅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已有书稿资源出版图书的出版社是难以出新、出奇、可持续发展的.出版社要想得到长足发展,还要着眼于挖掘蕴含在书稿档案中的潜在资源.书稿档案是指出版社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律凭证或信息参考价值、应予保存备查的原始记录。书稿档案价值开发是指从书稿档案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将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一种生产力,编写出版社大事记,扩大知名度,建立健全作者档案,树立品牌形象,建立营销档案,提高管理决策。
  •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工具,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在档案领域,随着对档案工作的全方位、深层次渗透,大数据日益成为档案服务函数的重要变量,其不但以空前强大的"破坏力"不断冲击和解构现有的档案馆服务流程,使其以供给为导向、信息流动单向化等弊端日益显现,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创新、形塑功能为档案馆服务流程带来了变革动力和要素支撑,从而使档案馆服务流程的重组变得不可避免.
  • 摘要: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词汇,这些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举目四望你会发现整个世界每秒都在生产海量数据,所有的时间空间、所有的行为路径都在被数据所描述,都在生产数据又依赖于数据.因此,有人说人类社会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而工业4.0时期的核心特点就是大数据,谁掌握大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就掌握了主动权.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随时随地产生,原始数据资源和数据管理权限日益碎片化、分散化,档案部门按机构来源传统方式收集档案变得越来越难,对收集到的档案只是让它在档案信息库中简单积聚、沉淀,而大数据时代要求档案部门提供系统化、知识化的数据。解决这一冲突的灵丹妙药就是改革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一方面简化相关业务流程,提高归档效率,另一方面着力提高档案信息的关联度,重视档案信息加工分析。面对实体档案数字化加速,电子档案量迅速增加,实体档案与电子档案不同步,档案管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日益增加等现实情况,主动实施供给侧改革,逐步调整档案部门特别是基层档案馆室档案管理策略、工作分工和工作方式方法,降低基层档案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 摘要: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发挥着存史资政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作用,档案工作又是"记载历史、资政惠民、传承未来"的重要工作.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的主体和各方面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中心,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民众对查阅档案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档案馆的惠民作用逐步显现.而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既有着促进和助推作用,同时还能彰显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
  • 摘要:大数据时代,随着跨学科管理的发展及有效性被不断验证,如何将档案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成为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契机.量化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就是这种创新成果之一.量化管理作为一种从目标出发,使用科学、量化的手段进行管理设计和为具体工作建立标准的理论,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性能、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实行有效化操作的管理模式.2014年上海市档案馆借助科学的调查和统计方法,以量化管理为理论指导,在全市范围内首次进行了收集范围机构室藏档案情况调查.档案接收工作是档案馆档案专业工作的源头,其实现路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品质。本次上海市档案馆接收档案机构室藏情况调查,是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专项档案数据调查。调查除了获取到室藏档案的全面准确数据,更是量化管理与档案工作相结合的有效尝试,为档案接收工作构筑起科学管理的基石,有效提升了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效能。
  • 摘要:民国档案案卷级整理和民国档案文件级整理是民国档案整理工作的两个不同阶段,案卷级整理工作完成了对民国档案的初步整理并满足了基本的利用需求,民国档案文件级整理则是一种对档案内在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国内已有数个省市级档案馆开展了民国档案的文件级整理工作,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作为民国档案保管基地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尚未开展,至2017年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二史馆将完成馆藏三成民国档案的案卷级数字化工作,解决民国档案实体保护与信息利用之间的矛盾,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已数字化档案信息的作用,满足社会越趋扩大的利用需求,文件级整理工作势在必行.民国档案案卷级整理工作已为文件级整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与技术基础,包括各项管理制度与业务规范、"全宗-案卷"目录体系、工作模式与管理方法等,文件级整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不仅要充分借鉴案卷级整理工作的经验,更要有创新与提高,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文件级整理工作势必要有科学长远的统筹规划.
  • 摘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部门都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档案网站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地档案局(馆)的高度重视.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意见》以及《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都对档案网站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也纷纷依托自己的学术基础、社会资源对全国档案网站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数据统计,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调研报告及相关论文,为中央及地方档案部门网站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数据参考.笔者拟从档案网站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年来档案网站管理维护经验,论述档案网站发展中需要注意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档案网站的业务职能就是扩大宣传、服务社会、便利民众。一个普通用户登录档案馆网站并不希望仅仅只能看到档案馆的工作动态、学术活动、机构介绍等,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应该是档案,不夸张地说,对于公众而言,开放档案的全文检索才是一个档案网站体现其真正价值之所在。
  • 摘要:跻身信息社会的每个人每天都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汇集起来的信息让置身于大数据的海洋中,用数据说话、行事.然而大数据远不止是简单的数据汇集,它悄无声息却翻天覆地,营造着一个全新的大世界.在大数据时代,精神文化建设依然是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文明国度永不可缺的工作,是时代变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档案是人类社会的原始记录,真实地记载着社会形成至发展的点滴,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是人们在文化建设中追溯历史、追寻文明的有力工具.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虽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挑战,但实际上相比其他信息技术,却更加契合档案文化建设的需要。文化的发展决定了档案内容,而档案内容又是文化建设的桥梁。档案文化建设离不开档案文化内容的支撑,深入挖掘档案内容中的潜在价值,开展档案内容管理,最终实现将档案内容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优化档案管理与服务,将成为今后档案文化建设中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而大数据正为档案内容的管理、知识的集成创造了无限可能。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文化建设既不能盲目跟从,也不能畏惧退缩,在坚守中创新,在大数据的大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微观世界,开展档案内容管理,深度挖掘与开发档案资源,准确把握、预测用户需求,更好地为档案文化传播与建设提供新式的服务。
  • 摘要:利用馆藏藏品开发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已是世界上很多知名博物馆通行的做法,而对于档案馆、特别是国内的档案馆而言,这项工作还没有给予足够关注也没有太多实践经验.近年来,尽管国内各档案馆重视开发馆藏文化产品工作并加大了投入,但是开发的产品形式较为单一,有同质化现象,文化价值开发尚有很大提升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对档案文化产品的需求已不是简单的纪念品能满足的,而是需要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授权产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档案馆的经验,着重探讨档案部门如何开展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馆藏文化产品的深度开发,拓宽服务渠道,实现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目标。
  • 摘要:谈及档案的作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档案的资政和存凭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档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档案文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也成为人们的共识.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就是档案馆的开拓创新之道.全河档案工作会议在黄河之滨的河南开封召开。黄委领导在讲话中,对近年全河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亲身体会,对档案工作见证历史、服务治黄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生动淦释。他强调指出,委属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按照水利部要求,紧紧围绕“完善体制机制、健全三个体系、加大支持保障”,从体制机制、管理制度、设备设施、人员经费等方面,狠抓落实。一是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主动担当,负起责任;二是要忠于历史,保证档案的归档完整;三是注意收集,丰富馆藏资源,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四是开拓创新,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五是完善制度,提升服务水平;六是强化安全防范,抓好“六防”,确保档案的储藏安全。
  • 摘要:档案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记录、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来源,对人类文化的积累与传播、发展与进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档案是历史文明之母、文化之母,是文化的重要部分,相当于"根"或"核"的部分.地方档案馆作为集中保管档案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是向社会公众展示档案文化存在价值的最好载体,它的文化服务功能直接影响着档案文化性的体现和发挥的效果.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来,为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给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档案馆根据国家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制定了适合本馆的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规划.经过落实后,黑龙江省档案馆档案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伴随着"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决胜阶段的到来,地方档案馆如何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为此,笔者在调研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以及档案文化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探寻"十三五"期间促进地方档案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 摘要:档案和文物都是文明的产物,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物是现存的档案.档案和文物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二者载体的档案馆和博物馆,作为城市记忆的文博载体本同根同源.在现代社会,档案馆、博物馆是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的.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档案馆、博物馆包括图书馆都是同根同源,都起源于宗庙.档案馆、博物馆作为档案保存和文物保管的专业文化机构,在其壮大的过程中,职能与工作重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化与衍变。二者之间的资源整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化单一为融洽,从而有效转化各自办展的不同习惯,成功开创开创具有鲜明时代,与宁夏辉煌发展适应的文博展览时代。
  • 摘要: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以来,中国各级政府网站发展十分迅速,为各级政府有效传播权威信息,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公民参与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政府网站资源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网页归档理应受到重视.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提出:"要把网络信息这种'有价值的国家资本'尤其是把体现政府行使职能的政府网站等信息列入归档范围,对网站等信息进行存档."档案馆作为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作为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理应承担起网页归档的责任.
  • 摘要:随着三维技术近年来的长足发展,三维模型在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密机械制造、医疗等多类高新技术产业,但档案学界对于如何妥善存储三维模型数据的讨论仍然较少.三维模型数据与普通电子文件数据有着较大的区别,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存储与管理,采用何种中间格式进行归档,如何保障三维模型数据的成套完整而不致丢失,这些探讨对于三维模型的普及与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奠定了其未来长远发展的基础.
  •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化肯定会面临量大、媒体形式多、利用困难等挑战,但如何挑战,档案信息化同样要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基础设施条件下,将模式识别、基于内容特征的多媒体搜索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引人到档案信息化领域,将大大增强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提高档案领域的服务水平,为企事业单位乃至国家、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 摘要:大数据是近年的大热词汇,从庞杂的数据背后挖掘、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找出更符合用户"口味"的产品和服务,并结合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自身,就是大数据的价值.从万科利用大数据分析价值洼地,到"梅西百货"利用大数据进行商品实时定价,利用大数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各行各业实现了落地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大数据在农业的应用也好,工业的应用也好,抑或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也好,最终都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来获知事情发展的真相,最终利用这个"真相"来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要实现大数据的核心价值,还需要前两个重要的步骤,第一步是通过"众包"的形式收集海量数据,第二步是通过大数据的技术途径进行"全量数据挖掘",最后利用分析结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获得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档案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企业档案工作委托给档案中介机构,企业档案的管理日趋社会化,从目前的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档案的社会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企业档案的社会化也是大数据"众包"形式收集海量数据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趋势.
  • 摘要:在国家档案局下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档案工作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档案日益成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文档工作领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需求更加多样,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的推进,也深刻影响了文档工作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模式。大数据在给企业传统文档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企业文档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在文档管理工作中必须学习大数据的特点、掌握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模式,用大数据的理念创新文档工作,切实提高文档管理水平,以最大限度发挥新时代文档作为企业核心资产的价值。
  • 摘要:企业档案资源建设是组织内外信息汇集、信息整合、信息有效保存和利用的重要内容.企业档案管理是现代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形式之一.企业档案资源建设是保证企业资源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的企业档案资源建设与企业的根本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各企业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及需求建立起现代的企业档案价值体系.同时,企业品牌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离不开企业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与功能,企业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品牌战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所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密不可分,档案资源建设在工作的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资源、参考、价值开发以及加快推进我所企业品牌战略方面的关键角色.在我所加快推进全价值链精益管理和加快推进全新研究所的发展道路上,档案资源建设将以独特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全方位的资源价值增殖来为我所品牌战略的深入立体式实施做好保障.
  • 摘要:从2008年《自然》杂志推出"大数据"特刊,到2009年成为IT领域热门词汇,再到2011年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发表《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研究报告,宣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再至2012年美国政府发布《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大数据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大数据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渗透各行各业.虽然大数据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但大数据作为一种思维理念、技术工具却是毋庸置疑的.分析档案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找到档案工作与大数据的契合点,打破档案工作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发展困局,充分实现档案的新价值成为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心声.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首先必须变革和完善现有的档案信息管理和处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档案工作服务存在的羁绊。优化变革流程,提供快捷服务。大数据的特点之一是快捷,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分布式存储、分布式处理技术,提高档案大数据处理速度。要结合用户需求变革档案服务流程,简化、优化业务环节,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需求。
  •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的收集工作可谓首当其冲受到挑战."何以归档"及"如何归档"成为海量记录产生之后,令档案管理人员头疼的难题.而就制造型企业来讲,又因其管理本身具有复杂性及动态性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档案来源环境.随着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探索开发,制造型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如要跟上时代步伐,这一难题也并非无规律可寻.本文特就制造型企业的档案收集工作在大数据时代下的理论及实践工作做初步探讨.在新时代下,档案管理部门应牢牢抓住档案收集这一根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突破收集工作的传统模式,以全新的眼光发现档案,用有效的方法收集档案。主动深入到研发、生产等业务部门,大力宣传档案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价值,增强全员的归档意识。经常沟通并进行工作指导和检查,帮助业务部门对资料进行分类,促进收集工作的开展,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还要从机制、制度、技术等多方面保证收集数据过程的安全性,逐渐实现企业经济和档案事业的同步蓬勃发展。
  • 摘要:2011年6月1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在充分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强调了将档案管理理念与方法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之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下简称"非遗档案").建立非遗档案,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应有之举,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紧迫形势的现实需要,更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非遗档案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记忆",这种记忆既包含静态的,又包含动态的、活态的,既可以是平面的纸质档案,又可以是立体的文化空间.档案式保护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种保护模式.近年来,杭州在相关方面积极展开研究与实践,并取得积极进展.建立健全、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体系,不仅为非遗档案的保护提供最原始的凭证,保存民族记忆,而且可以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共享。有关部门应科学合理地利用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介绍、咨询与利用服务,同时通过编研、宣传等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促进社会共享。
  • 摘要:档案业务外包中,单一来源采购被较多的应用于破损档案的修复业务及档案信息数字化加工业务的外包中,实践证明这种外包方式具有应用于档案外包业务中的良好适用性.当然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待完善的方面.本文试就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内涵、依据以及应用于档案外包业务中的特点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些分析.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逐步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开放,同时社会对档案机构服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档案部门的工作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在此情形之下,仅按照目前现有的体制内档案机构的力量已难以维持不断累积、增加的业务工作量,档案部门只有将越来越多的非核心职能业务或者信息化基础业务以单一来源的采购方式外包给档案中介机构,从而把自身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档案核心职能业务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上来。这样不但会给档案外包中介服务机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会促使国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自身对档案业务外包的监管力度,健全单一来源采购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引导档案业务外包朝着更加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档案业务外包市场也将会渐趋走向成熟。
  • 摘要:2011~2015年,全国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指出,档案科技工作要"重点开展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与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策略研究、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研制,档案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促进科技与档案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明确将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的研制列为"十二五"时期档案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 摘要:归档是将具有档案价值的文件由形成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无论是纸质文件的管理,还是电子文件的管理,归档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标志着文件管理责任由文件形成部门向档案部门的全面移交.在传统的纸质文件管理中,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的阶段性较为明显、文件信息与载体不可分割,归档工作在文件管理流程中有明确的时间与范围;而在电子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文件管理流程的非线性,导致了归档工作的复杂性.作为档案工作的逻辑起点,归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档案部门切实获得文件管理权限的开始,也是档案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本文将基于实践情况与理论思考,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如下探讨研究:(1)电子文件归档的内涵,包括管理权限与文件实体的转移;(2)电子文件归档方式的选择,应该采取在线归档为主、离线归档为辅的物理归档方式;(3)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实现的策略,包括系统接口的建设、归档格式的选择、归档责任的划分等.
  • 摘要:电子文件作为社会记忆和国家信息资产,理应得到长期保存,但由于载体损坏、技术淘汰、格式变换、系统升级以及当前电子文件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等原因,一些电子信息正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流逝,如何长期保存电子文件以便在未来依然能真实、可靠和完整地被读取和理解,已成为档案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把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引入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宏观视角,通过分析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影响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针对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相应对策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