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9篇,主要集中在艺术理论、绘画、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8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24202篇;相关期刊533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美育学刊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等;艺术学的相关文献由906位作者贡献,包括凌继尧、李心峰、陈池瑜等。

艺术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8 占比:4.97%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24202 占比:94.86%

总计:25514篇

艺术学—发文趋势图

艺术学

-研究学者

  • 凌继尧
  • 李心峰
  • 陈池瑜
  • 梁玖
  • 刘道广
  • 张法
  • 李荣有
  • 王建英
  • 张道一
  • 朱明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星; 李国聪
    • 摘要: 对于新文科发展中存在的如何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的问题,梳理新文科建设研究的历史,分析新文科建设的系列研究成果,论述新文科建设可能产生的种种疑惑,以艺术学科为案例,对新文科建设“新”的内涵和外延等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新文科并非要舍旧立新,而是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既有的学科基础上兼容交融文理科学科的成果,打通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脉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育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前瞻性思维的优秀人才,为中国文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好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准备;新文科赋予了传统文科以新的阐释路径和思维方式,重新定位传统文科的角色,使之于中国特色实践之上产生更多学理思考,助力中国学派建设;艺术学科尤其要把握守正创新之中艺术审美的本质,不断借鉴交叉其他学科,使得艺术学科能够满足人们身心美好期望。
    • 王娟; 谈瀚镁
    • 摘要: 新文科建设与艺术人类学研究高端论坛于2021年12月13日在海南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云集国内艺术人类学领域资深专家学者,秉承自觉意识,聚焦问题意识,淡化学科边界,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集中呈现艺术研究领域取得的革命性进步,思考围绕“人”的艺术研究将如何兼容、创新、发展。这次聚合式的思想碰撞无疑为进一步厘清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提供举足轻重的作用。
    • 倪思远; 沈萍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衍生出的文化不同。建筑作为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时代特征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其中色彩作为建筑的组成因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色彩体系。研究传统建筑色彩对于进一步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对扬州传统建筑色彩进行分析,对扬州的典型代表建筑进行探讨,研究扬州传统建筑色彩所反映的文化特征。
    • 李诗男
    • 摘要: 19世纪德国艺术赞助人兼批评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率先从理论上划分艺术学和美学的界域,区分其不同,被誉为“艺术学之父”。他借助康德认识论框架,主张“直观感觉”(Anschauung)这一视觉感性研究领域的独立,提出“可视性”的概念,围绕着这一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从而在理论上建立了艺术学学科。他注重准则、理论之于独立学科的意义,特别强调艺术研究中的价值判断,试图寻求艺术学独立的学理依据。费德勒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研究,启发了李格尔、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艺术史论家,为现代艺术学科的独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的思想对当下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也具有参照意义。
    • 陈常燊
    • 摘要: 指称论题已成为当代艺术学和美学中的一个前沿课题,其讨论的核心是艺术作品指称的本体论问题。这个论题追问的是,当我们谈论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时,谈论的是什么?对此,当代西方美学界,如物理主义、唯名论、指称论、表征主义、行动—类型论、柏拉图主义等分别给出了相应答案,这些观点虽未能对艺术作品的指称提供充分必要条件的说明,但对深入挖掘指称论题的艺术学和美学内涵、解决艺术学在新时代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
    • 杨博华; 杨思彬
    • 摘要: 综合类大学学科门类全,办学规模大,科研实力强,承担着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任。艺术学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表达与阐明与艺术有关的本质规律,同时承载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显著提升,社会对艺术类教育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综合类大学艺术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在教学和就业中也存在弊端。本文分析了运用产学研协同理念来建设学科的创新模式,提出了具体运行路径。
    • 祝帅
    • 摘要: 在我国,学科目录既是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和博士点设置的依据,是国内学科评估、评价,“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拨款的基本单位,也是本科招生专业的参照(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设置也参照研究生的学科门类),因此,学科目录的讨论对未来学科建设发展而言有积极的意义。2021年公布的国家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对艺术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做出了较大的布局调整。本文对此次学科目录调整中,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设置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解读,并就艺术门类与一级学科的对应关系、交叉学科的设置及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争议焦点学科的定位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 赵盼超
    • 摘要: 中国艺术理论创新与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国艺术学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诸多学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话语体系构建、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文科建设、当代艺术批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探索,陈池瑜即是其中一位。其所著《中国艺术学论纲》一书,立足中国传统美学与中国书画理论,借鉴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对中国艺术史学理论、品评理论及艺术史和艺术学学科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是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对当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探索具有推动意义。
    • 周启超
    • 摘要: 如今泛泛地谈论文学是词语艺术,或者文学是语言艺术,看来已经远远不够。还要看到文学是一门话语艺术,是以其符号性、审美性、交际性为基本特征的。确认文学是一门话语艺术,进而确认文学研究这门学问是“文学学”,而不是“文艺学”,对清理文学研究与艺术研究之间的关系,清理“文学学”与“艺术学”之间的关系,也许是一条重要路径。
    • 安静
    • 摘要: 艺术学是西方主导现代性艺术理论话语的结果,在中国,对这一国际学术潮流最早做出回应的是宗白华。和五四时期文学在新文化运动所呈现的与民族传统主动断裂的姿态不同,中国学者对艺术的定义以及艺术学的设想中非常明确要"处处表现民族性";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在提出"艺术学"学科建设设想的同时,已经将"民族艺术学"的构想提上日程;2015年,建立"民族艺术学"的呼声正式在国际会议上发出。对"民族性"的重视是中国艺术学学科建制的传统与主动选择。民族艺术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被阐释,并与一般艺术学形成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民族艺术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当代中国艺术学的建设提供新的学术增长点,具体表现在对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视可以促成艺术与美学研究回归生活的导向,矫正以往艺术史多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的倾向,还可以为美学提供新的研究范畴。民族艺术为保存世界文化多样性提供重要保障,最终在各个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艺术支持与文化动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