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特质

审美特质

审美特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82篇;相关期刊479种,包括求索、学术界、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审美特质的相关文献由68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波平、马鸿增、刘向阳等。

审美特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2 占比:69.9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73%

专利文献>

论文:282 占比:29.34%

总计:961篇

审美特质—发文趋势图

审美特质

-研究学者

  • 王波平
  • 马鸿增
  • 刘向阳
  • 张其俊
  • 程征
  • 贾德江
  • 陈原
  • 丁楹
  • 何颖
  • 余昌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星; 李国聪
    • 摘要: 对于新文科发展中存在的如何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的问题,梳理新文科建设研究的历史,分析新文科建设的系列研究成果,论述新文科建设可能产生的种种疑惑,以艺术学科为案例,对新文科建设“新”的内涵和外延等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新文科并非要舍旧立新,而是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既有的学科基础上兼容交融文理科学科的成果,打通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脉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育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前瞻性思维的优秀人才,为中国文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好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准备;新文科赋予了传统文科以新的阐释路径和思维方式,重新定位传统文科的角色,使之于中国特色实践之上产生更多学理思考,助力中国学派建设;艺术学科尤其要把握守正创新之中艺术审美的本质,不断借鉴交叉其他学科,使得艺术学科能够满足人们身心美好期望。
    • 凌丽
    • 摘要: 张孝祥之词具有“冷”的艺术特征。于湖词之“冷”不仅富有多种外在表现方式,且更融“冷”与“热”而交相辉映,从而能鲜明突出“冷”的审美特质。此外,于湖词之“冷”所独具的审美意义如予人美感,构筑阔大的词境;形象地塑造出带有冷属性的事物并于后世文学创作多有启发性;包蕴并折射出词人的内外情感冲突等等,这些都使得于湖之词在宋词中别具艺术特色,流延余泽于后世。
    • 管华鞍
    • 摘要: 肖像摄影是通过摄影语言的表现手段,使人物形象在物质载体下重现的一种纪录的、可供欣赏的造型艺术。优秀的肖像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与其他人物造型艺术相比,更能准确勾勒人物的外在形象、传达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反映人物真实的性格个性,同时通过典型的瞬间和环境背景传达深厚的历史和社会内容。文章旨在论述肖像摄影所表现出审美感受的基本特质和社会价值,以及摄影家在肖像摄影创作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王政南
    • 摘要: 如今,计算机图形技术快速发展,雕塑创作者表现出的作品形式也逐渐多样化。数字雕刻或建模作为十分受欢迎的手段,材质作为最终作品表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在数字建模还是传统雕塑上都要对其内容进行设计与打磨。文章从制作流程、鉴赏形式等角度分析数字雕刻材质从诞生之初的模仿现实材质,到如今发展出区别于传统现实材质的独特艺术语言和审美特质
    • 贺春丽
    • 摘要: 动态沙画作为一种流动的影像艺术,是集绘画、音乐、表演、光影、文学、摄影为一体的新型动态多元化艺术形式。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动态沙画艺术因其国际性、流动性、综合性、随适性、包容性及娱乐性特征,不仅丰富了媒体的表达元素、叙事空间,拓展了媒体的外在形式,还赋予了媒体艺术审美和舆论引导功能。因此,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且交互性较强的新媒体时代,充分挖掘动态沙画艺术的潜力,需要从受众需求和体验出发,在构思设计、主题凝练、故事讲述、场景运用等方面创新突破,以全新的视听表达让受众沉浸在新颖的视听享受与心理共鸣之中。
    • 郭天光; 胡欣茹
    • 摘要: 新世纪以来,东北电影创作精品迭出,以东北地域、东北文化为背景的影片涵盖了工业、女性、农村、犯罪等众多题材。在东北独特的地域空间与文化的影响下,这些影片表达出一种共通的、具有东北特色的审美特质。文章主要对这种审美特质的由来及表现样态进行挖掘与分析,以期对新世纪东北电影的创作与特色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 刘秀慧; 白庆新
    • 摘要: 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执政理国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审美趣味也是崇尚淡然、实用、质朴美。诞生于汉初的《淮南子》也具有这种审美特质。高诱说《淮南子》的思想内容: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这有助于形成《淮南子》寓美于质朴,在实用美中彰显稚拙精神,体现汉代的审美趣味和汉代美学,展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形与神,推进散文的发展。
    • 梁婉月
    • 摘要: 被贾平凹称为“可能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的《暂坐》,延续了其一贯的主体精神表现型写作特征,而这一写作特征深源于中国传统文学,正因此,“文学意象”与“审美特质”是贾平凹小说特有的魅力,也是其对小说创作提供的独有价值。《暂坐》借外国人伊娃的再入西京到囫囵离去,似乎营造了一个真实世界之上的混沌梦境,而这梦境里的人与事都呈现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质
    • 陈新良
    • 摘要: 西方文学作品标题表达直白明晰,多用物象描写;而中国文学作品标题余味无穷,多用象征手法。中西翻译家们互译文学作品标题时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早期大都采用意译——典型的翻译手法“归化法”来译介文学作品标题,20世纪中期以后翻译家们倾向于采用直译——典型的翻译手法“异化法”。当然这些翻译策略的采用都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前提的。通过一辈又一辈翻译家们长期辛勤的劳动,不同审美文化得到接触、碰撞直至交融。
    • 潘利锋; 王泽熙
    • 摘要: 弗罗斯特是美国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创作了大量思想深邃、热情奔放、直抒胸臆、感情真挚、艺术精湛的传世诗篇。本文主要从语言艺术、韵律与抒情和哲理诗三者的抒情审美特质入手,对弗罗斯特诗学思想的审美特质进行深入地阐释,以期对挖掘弗罗斯特诗歌的美学思想与审美内涵提供借鉴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