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数字学术

数字学术

数字学术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4187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探索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4年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等;数字学术的相关文献由106位作者贡献,包括鄂丽君、曾文、肖鹏等。

数字学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4187 占比:99.93%

总计:114268篇

数字学术—发文趋势图

数字学术

-研究学者

  • 鄂丽君
  • 曾文
  • 肖鹏
  • 刘婷婷
  • 徐路
  • 王丽媛
  • 董薇
  • 郭志
  • 刘炜
  • 姜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英
    • 摘要: 文章首先厘定了数字学术的概念并概括其主要内容,归纳了数字学术项目和活动的主要功能,并以美国为例比较其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实践项目的情况,如服务内容存在一定差异,数字学术空间布局和构成区分较为显著,数字学术评估与系统维护不一。这些都给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实践项目带来了一定借鉴,启示国内高校图书馆要增强技术支持能力,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应有功能,提升图书馆数字学术资源的使用效率。
    • 杨友清; 李文文; 吴淑芬; 王利君
    • 摘要: 文章以CenterNet网站为数据来源,围绕加拿大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数字人文服务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案例包括:与档案馆合作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文献保存服务,为教学、研究提供保障服务,为项目研究提供工具与平台,为学术合作伙伴提供数字出版与托管服务。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注重开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服务,采用“图书馆员—学者合作”模式支持数字学术项目研究,提供数字出版与期刊托管服务。
    • 刘圣婴; 王丽华; 刘炜; 刘倩倩
    • 摘要: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的兴起正在带来人文研究的范式变革,数字人文平台作为向各学科人文学者提供研究素材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数字化研究方法的承载者,平台建设的推动能够丰富数字人文的方法论体系,促成一种新的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确立。[研究设计/方法]考察了数字人文的特点,提出了数字人文研究的范式框架;结合目前国内数字人文年会上展示的项目与论文成果,讨论了中文数字人文资源平台的建设问题,着重研究了功能需求和发展趋势;最后,以上海图书馆正在开发中的“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为案例,阐述了这些思考成果的具体应用。[结论/发现]具体将数字人文平台分为文献层、数据层、接口层、工具层和展现层等层次结构,使其各司其职且相互依存。针对中文数字人文的方法学特点,归纳了平台的不同类型,并对如何具备系统先进性、资源完整性、功能完备性、工具丰富性与用户友好性提出了设计原则。[创新/价值]提出了由技术、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在数字人文平台中将这三个方面与人文资源相结合,成为数字人文研究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对于数字人文平台建设则提出,除了需要关注技术架构之外,还需要将以领域知识为特征的内容架构单独提取进行设计和实现,并探讨了以语义技术(知识图谱)进行实现的基本做法。
    • 孙红莺; 徐贤得
    • 摘要: 文章通过比较数字学术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构建情况和服务模式,确定在高校图书馆嵌入数字学术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一种形态,值得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用和推广。我国高校图书馆将数字学术嵌入于高校图书馆建设,可将数字学术研究融合到师生的科学研究之中,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智慧化,促进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 马骏; 徐雪静
    • 摘要: 数字学术是未来学术发展的主要形式。图书馆与数字学术具有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图书馆是数字学术的孵化器,另一方面数字学术是图书馆的新引擎。论文从当好孵化器这一视角,分析总结图书馆推动数字学术发展的实践,认为图书馆通过不断开发和优化面向跨学科研究的数据服务,提供并维护机器可操作的馆藏增加馆藏价值,担当数据科学教育与咨询主要力量等实践工作,为数字学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洪艳
    • 摘要: 数字学术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促进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CNKI收录的有关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文献的发文年代、发文作者、文献来源和主题内容等进行分析,探索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现状,总结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重视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建设实践、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合作、开展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效果评价研究的未来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黄红梅; 任广慧
    • 摘要: 《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影响高等教育界学术型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和问题回顾》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九大热点趋势,揭示了数字人文背景对国外高校图书馆重新定位服务聚焦点和创新点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实践情况,指出新学习工具和研究工具的运用对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支持,分析其数字人文服务着眼点,并探讨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启示。
    • 姚培
    • 摘要: 近年来数字学术研究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文献,了解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的现状,为学者对该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系统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文章采用综合、归纳、比较等方法,对数字学术服务、数字学术空间与资源、数字学术馆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为促进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的发展提出:重视我国图书馆数字学术意识的培育、借鉴国外图书馆数字学术实践经验开展本土化研究、深化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内容与方法、加强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跨界合作交流等建议。
    • 曾文
    • 摘要: 数字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人文学者面临学术贡献不被承认的风险,阻碍创新活力的激发和人文学科发展.文章依托网络调查搜集20世纪末以来美国学院艺术协会等6个人文协会制定的6份数字学术评价指南,梳理文本内容,从评价内容与范围、相关部门/机构职责、对人文学者的要求等3方面归纳评价的要素与关键.研究发现:多种非传统的学术成果形态和研究过程均可纳入评价范围,同行评议是重要评价形式;相关部门/机构应明确传达有关数字人文的招聘和评价要求,聘请数字专家、人文学者和数字学术研究经验丰富人员开展评价,在评价中尊重数字人文的媒介多样性,考虑跨学科团队合作带来的额外工作量;人文学者需要了解部门/机构对数字人文工作的支持,清楚阐述自身数字工作的价值和复杂性,制定并说明其数字学术成果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 高霏霏
    • 摘要: 在数字学术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与科研学术过程的结合更为紧密,为使信息素养教育在数字学术环境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内容取向与教育策略选择成为关键因素.利用内容分析法明晰数字学术所表征的数字学术环境,在分析此环境对信息素养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影响的基础上,梳理并探究数字学术环境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内容取向以沉淀式累积与动态式提升的角度来探究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策略选择以意识—技能—情境教育的相互融合支撑来保障数字学术活动的开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