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边疆治理

边疆治理

边疆治理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2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史、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7072篇;相关期刊217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等;边疆治理的相关文献由44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庚伦、孙保全、周平等。

边疆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1 占比:1.8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7072 占比:98.10%

总计:27596篇

边疆治理—发文趋势图

边疆治理

-研究学者

  • 李庚伦
  • 孙保全
  • 周平
  • 方盛举
  • 朱碧波
  • 丁忠毅
  • 刘永刚
  • 吕朝辉
  • 朱金春
  • 王江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郭纹廷
    • 摘要: 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密切相关。古代王朝时期边疆治理塑造了国家与文化的统一性认识,其中大一统思想、从俗从宜的治边政策、边疆经济开发、以儒学为核心的文教措施孕育了共同体意识存在的潜在基础。现代以来边疆治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与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超越,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将政治定位、制度保障、经济发展、文化根基作为边疆治理的理论根基,其现实路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夯实边疆发展的物质基础、打牢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张鸽; 王永明
    • 摘要: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成为极具特色的研究领域。文章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边疆治理研究的425篇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随着边疆问题的凸显,已经涌现了一批核心作者,形成了一批核心研究机构以及核心发文期刊,边疆治理的内容得到不断丰富,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但仍然存在着边疆治理研究发展不平衡及研究内容单一的薄弱环节。
    • 王志通
    • 摘要: 甘肃卓尼地区是位于甘肃西南部、甘川交界地带的一个藏文化区。自明初以后,中央政府在此推行土司制度,因俗而治,延续时间长达五百余年。1937年,第十九代卓尼杨土司被哗变部属杀害,国民政府趁机施行“改土设流”,由此卓尼政教体系开始走向崩解。代表传统政治势力的洮岷路保安司令部、代表新型国家权力的卓尼设治局与代表宗教权力的禅定寺各自为营,相互较量。设治局与禅定寺为划拨香火租粮进行反复商讨,保安司令部与禅定寺围绕寺权明争暗斗,保安司令部与设治局围绕禁烟问题不断角逐。在纷繁复杂的政教争斗中,权势转移明显,保安司令部的权力逐渐减弱,设治局的权力渐有增长,禅定寺的自主性有所加强,部落的独立性亦有凸显。这些权力纷争和权势转移不仅没有消解边疆地区“国家化”的趋势和进程,反而在博弈互动中推动了边疆社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朱金春
    • 摘要: 边疆治理模式存在族际主义与区域主义的分野,区域主义模式是当下边疆治理应该提倡与建构的主导性方向。建构区域主义的边疆治理,最重要的应是发掘并揭示其中蕴含的空间逻辑与内在机理。在德勒兹“空间层化”的视野下,国家在边疆所施行的治理使其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平滑空间”转变为被国家秩序化了的“纹理空间”,呈现出基于空间上的举措而推动国家权力在边疆延伸并重塑边疆社会秩序的过程。这不仅展现了区域主义边疆治理的空间意象,而且还揭示出边疆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机理。“空间层化”的关键在于对流动性的控制与调节,由此推动空间形态的转换与社会秩序的重塑。通过“空间层化”这一概念的意象与机理,不仅可以理解历史上边疆治理的空间过程,而且对推动流动性情境下的当代边疆治理及其区域主义转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何修良
    • 摘要: 作为对“族际主义”取向的替代,边疆治理“区域主义”取向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认可。但十多年来,边疆治理“区域主义”取向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提出阶段。根据边疆问题性质和影响的范围来确认“区域”所指,超越了“区域主义”取向边疆治理中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内涵,这种认识与思维以及体现出来的治理思维称之为“域际主义”取向。与“区域主义”取向范式对比,“域际主义”取向下边疆治理的理念、范围、主体与方式更明确、更清晰、更具体。“域际主义”取向推动了“区域主义”取向向前发展,促进了对边疆治理内涵的整全性理解。
    • 丁忠毅; 江蓉
    • 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主动作为和积极行动。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负责任大国,致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空间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载体,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西部边疆地区因其丰富的能源禀赋特别是清洁能源禀赋和碳汇能力而在国家能源转型、能源安全、碳汇生产、低碳经济中的空间地位日益凸显。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西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碳排放增量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硬约束之间的矛盾、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禀赋不足、能源转型的潜在安全风险、顶层设计和宏观政策供给不足,是制约其空间优势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更好发挥西部边疆地区在碳中和进程中的空间优势,需进一步完善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战略体系,强化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推动西部边疆地区较早实现碳中和的战略供给。
    • 摘要: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是国内最早设置专栏研究民族政治问题的刊物之一,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设置的“民族政治与行政”栏目。2015年,为更好聚焦民族政治与边疆特色,栏目更改为“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先后聘请周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 秦浩翔
    • 摘要: 清代广西地方志祠祀条目的设置具有一定特征,纲目体方志或专设《祀典志》,或设《坛庙》附于《建置志》之下;平目体方志则设《坛庙》与其他建置条目并列于志书中部。与祠祀条目最为密切的是学校和寺观条目,三者按照“学校—坛庙—寺观”的顺序排列,形成一套“文教—崇祀”体系,体现出修志者对其弘扬礼教、传承信仰等作用的强调。清代广西地方志所载祠祀大体上可分为五类,即传统祀典、官方坛庙、传说神灵、历史人物以及杰出群体。由于祠祀类型、重要性以及资料详略的不同,其书写方式亦有所差异。大多修志者对本地祠祀详加记载,希望以此实现弘扬教化、崇德报功、安定民心等重要目的,蕴含了其建构边地秩序、加强社会控制的深远用意,对边疆治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 何强
    • 摘要: 清朝政府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推行了茶马贸易、陕甘茶引、以票代引、四川边引、部票贸易等五种不同的茶叶边销模式。五种茶叶边销模式的茶源地、茶叶种类、经营主体和课税标准差异明显。茶叶边销是清政府治边的重要策略:一方面,清政府通过茶叶边销征收茶税,增加财政收入,为其治理边疆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清政府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通过茶叶边销降低其治理边疆的成本。此外,茶叶边销还促进了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商品交换,推动了边疆牧区土特产的商品化,推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史疆域的稳固意义重大。它促使清代边疆地区形成点、线结合的贸易网络,推动了清代边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从而塑造了清代边疆地区新的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奠定了后来中国边疆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 马周睿
    • 摘要: 科布多是漠北边疆重要的战略屏障,清廷平定准噶尔就是以科布多作为军事基地。1912年外蒙古宣布“独立”后派兵围攻科布多。新疆都督杨增新响应中央政府号召,对科布多进行了救援,但在派遣的援军到来之前,科布多便已失陷。其后科布多虽在外蒙古撤治后重归中国统治,但北洋政府的薄弱统治终究无法阻挡恩琴匪军的攻势,最终造成了科布多再度失陷。科布多的失陷不应简单成为一种历史记忆,更应吸取教训,除了发展边疆地区的生产力外,还应加强边疆地区制度建设,切实提高今日边疆治理的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