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
疆域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0年内共计3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地理、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301种,包括文史知识、环球科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中国边疆学论坛、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等;疆域的相关文献由40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保全、李树辉、葛兆光等。
疆域
-研究学者
- 孙保全
- 李树辉
- 葛兆光
- 葛剑雄
- 吴再丰
- 周光亮
- 孙倩
- 张淑娜
- 朱圣钟
- 李峰
- 李洪涛
- 李玉洁
- 李铁生
- 梁允麟
- 王超
- 罗建法
- 胡兴军
- 苗威
- 赵永春
- 赵醒
- 马未都
- GiuseppeBrillante
- John Tdzzi
- 丁海涛
- 上田信
- 乐音
- 于逢春
- 井永禧
- 付晓青
- 仪喜峰
- 任艳
- 伊永文
- 伊赫
- 何晓龙
- 余锎
- 侯毅
- 侯红霞
- 俊其
- 倪巍(摄影)
- 克小强
- 兰坡
- 兰雪
- 冰雪冰
- 刘乐一
- 刘书奇
- 刘亦冰
- 刘俊珂
- 刘兴亮
- 刘典
- 刘冰清
-
-
葛兆光
- 《文史哲》
| 2019年
-
摘要:
从晚清到民初,正是中国从传统帝国之宗主权向现代国家之主权、传统帝国之疆域向现代国家之领土转化的关键时期,所以,政学两界的舆论也从晚清的“寻求自强”转向民初的“保全国土”.“五四”之前中国边疆意识之觉醒,与日本政界的步步进逼难以分开;对四裔历史认识之资源,也和日本学界的满蒙回藏研究息息相关.中日关系的这种复杂纠葛,正是“五四”前夕“救亡”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以浮田和民《中国之将来》一文的发表为标志,“五四”之前日本有关中国保全和割裂的言论,对中国社会上下造成强烈刺激.以往学界用“启蒙”和“救亡”双重主题描述“五四”并无不妥,只是,“启蒙”和“救亡”的次序宜调整为“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过程,碰上了启蒙性的新文化思潮,二者结合促成了这场五四运动”.“救亡”始终是现代中国的中心话题和巨大力量,“启蒙”则是局限于精英世界的话题,远远没有成为民众世界的共识.因此,“启蒙”至今仍是国人未竟的使命.
-
-
芮小河
- 《外国文学动态》
| 2019年
-
摘要:
2018年度的全球英语文学出现以下趋势:通俗类型文学与严肃文学的界线模糊,科幻小说等进入主流文学;脱欧事件作为本年度英国小说最重要的背景,催生了科幻文学等通俗类型文学的变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文学、族裔文学方兴未艾,丰富了两国的民族文学资源;各种新的文学声音带来了英语文学在主题、类型、内容与形式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带动了英语文学的疆域拓展,文学在不断被重新定义.
-
-
-
-
孙保全;
侯红霞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19年
-
摘要:
云南大学周平的边疆研究强调从国家立场和国家视角来看待边疆及边疆治理,是一种“国家边疆观”.这种观点主张:国家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地理空间单位,国家占据或控制的一定地理范围就是疆域,疆域是一种变动着的存在;边疆的形成和界定以国家疆域为物质基础,边疆是疆域的边缘性区域;边疆并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而是国家根据治理需要而划定的,是在客观基础上主观认定的结果;边疆在国家治理中不断变化发展,表现为既定边疆范围的重新调整以及边疆形态的多样化.这些逻辑和观点构成了一套关于边疆性质和特点的完整论述,因此应从一种整体性的角度来加以认识.
-
-
-
-
-
-
-
于逢春
- 《首届中国边疆学论坛》
| 2013年
-
摘要:
迄今为止,世界级前近代帝国在大国游戏中被淘汰出局后,其嫡传文化继承者能够凤凰涅磐且成功地重返世界大国之列者,惟有中国.古代中国的世界级帝国均形成于中原地带的边缘,他们为中国链条式世界级帝国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前仆后继的能量.虽然这些帝国建立者出身的民族(族群)各不相同,但维系帝国链条运作的"大一统"思想、"天下观"理论、"华夷共祖"谱系等古代中国文化却从来没有中断过,从而使得古代中国的各个世界级帝国之间具有内在的文化承继性与疆域连续性.虽然在1820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非统合状态,但各板块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却是一种将国家统合作为终极追求的“大一统”领土观。无论是“大一统”思想,还是“天下观”、“华夷同源”谱系,实质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各个时期的较强大的王朝,如唐、元、清等统治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的能力,确实依赖于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论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