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民族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30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19689篇;相关期刊1139种,包括实事求是、思想战线、今日民族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纪念成吉思汗诞辰85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民族关系的相关文献由3407位作者贡献,包括崔明德、周竞红、王文光等。

民族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30 占比:16.24%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19689 占比:83.46%

总计:23590篇

民族关系—发文趋势图

民族关系

-研究学者

  • 崔明德
  • 周竞红
  • 王文光
  • 金炳镐
  • 徐黎丽
  • 赵健君
  • 周平
  • 廖杨
  • 徐杰舜
  • 林钧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文光; 马宜果
    • 摘要: 在中国的正史系统中,绝大部分正史都有专门的民族列传,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和陈存在的时间短、辖境小,在《北齐书》和《陈书》中就没有专门的民族列传。因此,民族史学界对北齐和陈的民族历史研究不多,研究成果也很少。实际上,在《北齐书》《陈书》的相关本纪、列传中都有诸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北齐和陈与相关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方向性特征,北齐和北方及东北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多,陈主要是和辖境内的山越、僚人进行交往。陈与海外民族的交往,则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
    • 李欣晨; 覃霄
    • 摘要: 日本对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始于华南史或华南民族史,壮族研究被看作华南史或华南民族史的一部分,过去鲜少出现专门的研究者及其论著。塚田诚之有关壮族研究的专论,是日本学者在真正意义上对壮族开展的专题研究,他的研究奠定了日本壮族史或者说广西地方民族史的研究基础。系统介绍塚田诚之的研究,有益于掌握日本学者壮族研究的全貌,为国内的壮族研究提供参考。
    • 车明怀
    • 摘要: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是其中重要一员。自远古开始,藏族就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汉、羌、彝、蒙、回、苗、纳西等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藏族先民广泛地融合了长江上游多民族的文明,与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文明。考古已经证实,同黄河上游流域一样,长江上游流域的远古人群是青藏高原上藏族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借助长江上游水网,顺流而下或溯江而上,寻找有利于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历史发展态势。
    • 李巧林
    • 摘要: 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改变了全国军事割据的状况,北宋实现了一定范围的统一。但是,面对西北和北方不断崛起的民族势力,宋朝“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策略,却难以逃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是,宋对于西北各地的民族政策不断调整,提高民族生活质量,和谐各族关系,加强了抵御西夏的力量。
    • 彭勇; 张无尽
    • 摘要: 明清两朝在处理民族事务和管理边疆时,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如建国之初,都面临重建国家意识形态、完成新的儒家化治理体系的任务,都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采取了务实灵活的边疆民族管理政策,积极应对西方殖民者的挑战,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大发展和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创造了一批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 崔明德; 王硕
    • 摘要: “蛮”在南方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向背直接影响着政权稳定、社会进步及民族关系格局。南朝各政权的政治家、史学家等各类人物对诸“蛮”的认识及治理方式,决定着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和走向。南朝对诸“蛮”的认识与治理方式,既有浓重的功利性色彩,又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趋于理性,武力因素在减少而人文关怀在增加。这种趋势,使南方诸族的反抗情绪逐渐降低,互相认同、相互合作的意识逐步强化,这有助于南朝各政权的稳定,有助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
    • 赵莹莹
    • 摘要: 新时代城镇化背景下,随着少数民族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迁徙增多,城市多民族社区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成为现代化社区治理关注的重点,民族间互动不畅、认同偏差,民族工作不当等问题亟待解决。以JH社区作为我国南方省份普通城市多民族社区的代表,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四个层次解析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良性互动模型,打造安全、发展、利益、责任共同体认同导向,以期实现构建我国民族关系共同体之目标。
    • 郭美兰
    • 摘要: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赴承德给乾隆帝祝寿,是乾隆朝的一大盛事,且为有清一代西藏高僧的第二次入觐,其反响非凡,意义深远。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满文档案及相关文献,梳理了皇六子永2)和章嘉呼图克图等先期到漠南的岱海等待迎接六世班禅,而后陪同其至承德进行祝寿的细节。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远道觐见,除清统治者高度重视外,还受到青海、漠南和漠北地区蒙古各界的欢迎,其沿途举行的各种佛事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满、蒙古、藏等民族的相互交流。
    • 缅甸伍庆祥
    • 摘要: 二战结束以来,东南亚各国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挑战。其中,缅甸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缅甸1948年独立后,至今70多年来,内战仍未能平息。期间,缅甸发生了四次军事政变,出台了三部宪法。宪法的废立过程与内容是理解缅甸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视角。本文基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结合宪法社会学和宪法解释学的方法,从动机、社会关系和制度三个层面对缅甸三部宪法的废立过程与内容进行解读,从中发现缅甸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背后的政治挑战与思想变迁。
    • 李晓斌; 赵敏
    • 摘要: 诸葛亮多重身份的历史叙事不仅契合了国家整合地方权力、王权深入边疆的政治目的,也是封建王朝国家宏观社会权力在微观个体层面实现的反映。从“机构的话语秩序”和“社会的话语秩序”两个角度,可以更全面地阐释统治阶层、汉族移民与少数民族在王朝国家民族关系调适、“大一统”与正统观念的演进等过程中对诸葛亮多重身份历史叙事与身份建构的影响,分析诸葛亮多重身份历史叙事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从西南民族关系长时段的历史发展看,诸葛亮多重身份历史叙事的历史也展现了王朝国家治理下“夷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的进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