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国医大师陆广莘“中医学之道”学术论坛
国医大师陆广莘“中医学之道”学术论坛

国医大师陆广莘“中医学之道”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12-12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会议文集:国医大师陆广莘“中医学之道”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医药学以其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防治手段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其防治现代人类疾病的优势正为国际社会所认识,其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中医药学的深人发展,随着能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有关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大量中医药教育和医疗机构的建立、中药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等中医药行业国际标准化,中医药学必将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中医药必将在未来迅猛发展的健康医学事业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和防病治病的能力与现代医学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几共同进步。
  • 摘要:米面作为国人摄入量最大的食物之一,其性味对人影响很大.本文通过研究诸家本草,总结了米面性味,并发现米面寒温之性与所处地域气候冷热一致,也就是说农作物与人一齐受天地之气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亦养一方谷物,人食用当季食物正是顺应自然之举.这契合了《内经》中"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思想,提示养生过程中顺应自然,不宜反季节行事.
  • 摘要:中医这棵常青树,不仅容涵了传统文化的知识密码,还参加了现代生活的休养生息与保健实践,这里有一个在现代社会重新获得话语权的问题,需要进行现代诠释。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疗中,形态学很重要,但并非不可超越,找到形态学基础,但依旧可以发现经络传感现象(功能),指导针灸治疗和六经辨证、药物归经的实践,打针与扎针,似乎没有经文就无法立论,陆广莘的文章是“不见经文,但见精髓”。他的书里面没有处处引经文,但是精髓都在里面。(生生之序)胜景的乡愿,陆老关于大医学的认知,都特别有这种自然主义的境界,譬如三本思想(以人为本,以病人为本,以正气为本)质疑疾病的医学,倡导健康的医学,质疑对抗的医学,倡导生态医学,这种“玄妙”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里阐释,也要找到现代阐释,现代阐释有多条路径,而医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护理,是照顾,医护关系没处理好,现代医学才会出现现代性魔咒。他说中医的特质也是两个字(思维径向不同于现代医学),那就是“疗”、“养”。中医是三分疗、七分养,病前养、病中养、病后养、平时养,都在讲究一个“养”字,儒医的功夫在内典之学,在体内真气的摄养和调度,这个跟陆老的思想很接近。中医除了要建立文化自觉,还要研究文化不自觉。将中医的文化,中医的理念通过潜移默化的习俗输送出去。总之,文化立场决定文化心态,好的文化心态才会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医基础研究所不仅要推动中医的现代化(科学化)进程,尽可能挖掘出中医理论中的科学性,但是中医理论中还有许多人文的东西,无论是中西医之争,还是中医的现代性之旅,不只是学科的科学化转身问题,还有二个科学与人文共轭与共生的问题,中医新生,科学手段不可丢,中医也要用现代技术来证明,来说明原理,结果是作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底料,不断地被抛弃,而且被冠以“前科学”,甚至“伪科学”。这样的命运是暗淡的,中医作为理论整体,作为经验范式,几番科学.“检验”下来,所剩无几,面目全非。中医不是要反对科学化,而是要反省、反思科学化,尤其反思用科学的标准衡量人文遗产的唯一路径选择,同样,现代医学也面临可见之物”。
  • 摘要: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应把服务于中医药学术和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要遵循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学术的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
  • 摘要:中国哲学是“生”的哲学关于宇宙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古人从天、道、气等角度有多种认识,关于化生、创生之“生”的系统哲理,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作《易经》的生生学说中。中国学术传统的主题是生命,不是非生命之物,它注重如何使非生命物为生命进而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所谓仁的道德原则就是赞扬生命的发展。以人为本,强调实践优位在“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世界观基础上,中医学以人的健康长寿为目标对象,形成以“目的动力性实践论”为第一的学术传统。中医学是中国的哲学传统与几千年来养生保健治病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中医学亦强调实践的效果,这点从历代医家对重诊断、轻治疗行为的抨击中,可见一斑。中医学现代发展进程中,加强关于我国传统哲学与医学相互关系的研究,把握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至关重要。建立解释功能关系的理论模型 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中医整体直观的认识方法,及其相应理论,切合了生命现象的本来意义,容纳了生命的整体性、自发性、时间性、有序性等本质特征,使其在养生、保健时有法可依。
  • 摘要:陆广莘是真实的学术大师,因此他能够取得成就,就像他所说的,他常用的口头禅是司马迂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以说陆老做到了成一家之言作者从读书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体会.本文对陆广莘的两篇好文进行了阅读研究,一篇是1963年《命门源流考》,这篇文章就是从《内经》、《难经》。另外一篇文章就是关于王履,文题是《王履医学思想的成就及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此文论及昆山人王履,如何既研究医学,又研究绘画,在画论上有什么突出成就。探究了其在中医之道和辨证论治的观点思想,中医认为机体一开始就是完整的个体,这个个体不断地生长壮大。
  • 摘要:本文分别论述对比了中西医诊疗过程中的身体与空间的差异特点。西医诊疗的空间,笔者认为它是分别处置身体不同部分的空间。在这种分科中,专科医生处理的是部分的身体、拆解的身体,承载着某种疾病的人类器官的载体。所以,西医的这个诊疗空间是分科的。而中医诊疗的物理空间虽小,但它的功能是外扩的。如果追溯历史,中医的行医方式里是坐堂诊疗的空间。在中医全科诊室里,中医仍然是以个体的方式,与病患通过身体的整体相接触,使得医者和患者之间有一个亲密的沟通,患者深感能够得到理解。西医一定要对复方进行要素的分解和分析,是一种并不完全的非整体的道路;是西医及其基础的现代科学的局限性,西医和现代科学不适用于真正的自然之地,而只适用于实验室之地。科学实践哲学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去加以阐释的事情.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说,关注中国的、自己的地方性知识是中医的责任,也是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的地方.
  • 摘要:陆广莘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世界医学发展为借鉴,以重铸中医魂为己任, "遵循辨证论治的生生之道,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陆广萃医学思想的主要论点包括,人类是高级的生命体,且医学是生生之道,疾病医学是一个误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的脚下,建立健康医学模式。陆广莘医学思想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应该以健康医学为目标。中国医改从体制改革延伸到疾病医学模式的改革。从疾病医学发展到健康医学,医学模式的改变应该从中医开始,因为中医的理念、理论和行为方式更接近于健康医学。医学模式的改革不是破旧立新,而是“和而不同,超越包容,更上一层楼”。争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陆广莘医学思想适应世界医学发展的潮流,给力未来医学的繁荣和进步,他的健康医学和生态医学的理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最佳选择.
  • 摘要:作者从陆广莘的医学思想得出了一个传达理念,就是:中医学之道是远远领先于西医学理念的.他不断地讲,就是要让人们在头脑中刻下这样的一种观念:中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层次,是现代医学所望尘莫及的.现代医学的认识方法、研究方法,主要移植于经典的自然科学,这种分析还原的方法用于研究生命这个“复杂的巨系统”,它是力不从心的,是会缺失很多信息的。现代医学对生命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中医学所认识的“神”的层面。因此,中医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个优势,使得中医学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引领者。从陆老这半个多世纪的学术轨迹,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这一代搞中医理论研究的人,一方面应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为己任,还有一方面重要的使命,就是向政府、向社会展示“中医是什么”、“中医为什么堪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个引领者”,以此来影响政府、影响社会,促进整个社会,主要是政府转变观念,这样,中医的命运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 摘要:中医之道是养生治病必求于本的生生之道,是辨证论治的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是聚毒药以供医事转化利用为生生之具,是通变合和谋求实现天人合德生生之效的健康生态的实践智慧学。四个"生生"是陆广莘在几十年前反复讲的,他把中医学的生态医学、健康医学应该做了最精辟的注释.他近年积极倡导健康医学的理念,对于理解医学模式转化、在大的科学背景下认识中医学自身的特征都具有启迪意义.
  • 摘要:陆广莘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陆教授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中医生命健康生态医学观的核心理念,指出中医学的医学观是"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谋天人合德"的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生态的实践智慧学,陆教授认为以养生治病必求于本为主旨的辨证论治"生生之道",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健康能力,把"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转化利用为"生生之具",提高人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健康能力的,以"健康医学"模式和生态医学观作为结合的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医学的生命健康生态医学观,才是中医发展的务本之道.
  • 摘要:文章论述并列举了陆广莘用医学观点分析教育学的事例及感触。陆广莘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一直提倡要调动患者自身的抗病、防病能力,只有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得到恢复,才会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治愈。他强调,医生采取用药等医疗手段治疗的效果,只占患者疾病治愈过程的8%,可见病好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机体的调整功能。如果机体的这种功能被其他因素所逾越、所替代,那么这就是包办代替了。陆广莘经常说,医学和教育学是有相通之处的。的确,医者治人,教者治魂。医生是疾病的终结者,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陆广莘从医60年,既是一名好医生,又是一位好老师,为患者送去健康,给学生带来启迪。
  • 摘要: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长于临床,勇于实践,理论功底深厚,他独特的医学理念和精湛的医术享誉中医界,实为中医理论研究者之楷模.本文试从陆广莘论养生的角度,从陆老的健康医学、陆老的"养生莫若知本"的养生原则、陆广莘关于养生境界和智慧的讨论等三个方面,简要概述了陆老养生学术思想内容.指出陆广莘在养生理论中的突出贡献在于构建人体自我健康能力的理论模型,阐述人体正邪并存的和谐平衡状态的养生智慧等方面,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 摘要:陆广莘提出健康医学的理念,并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全文通过分析陆老对IgA肾病治疗思路及方药,通过对陆老IgA肾病临床经验的总结,可以看到他临床中时刻运用健康医学的理念做指导,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陆广莘认为无论健康还是疾病,都是正邪相争的过程,养生治病必求于本,其根本就是在于找出具体识别利害药毒的科学根据或者价值标准,明确人体正气这个“神”的自稳调节,是人体内在的自我抗病保健的动力目标系统,是中医学根本的动力,是现实由疾病向健康转化的根本原因,因而是养生治病之道的依靠对象,也是具体识别利害药毒的科学根据。养生治病之道,也就是尊重人体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的动力目标系统自己的轨道。依靠内环境的稳定以抵抗疾病胜于治疗疾病。这也是健康医学的核心内容。
  • 摘要:中医学在观察人体运动状态与方式时,往往是将干预方法与人体状态紧密相关来观察、总结其规律的,所以中医理论体系是人体状态与干预关联的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健康保障的体系,而这个体系是整体的医学.采用不破坏运动本身以及在人为干预下对人体运动的观察、类比和思维抽象的方法,形成的结果不是人体运动的物质本原,而是人体运动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驾驭这种规律的方法和经验。作者理解这就是陆老所谈到的生生之道、生生之具、生生之效.实践证明,完全照搬现代医学这些临床评价的方法和理念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医临床评价问题,尤其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整体、动态调节特点的临床评价。根据中医发展规律,寻求适合中医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是近些年来研究的主要内容。构建的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就是解决真实世界临床评价问题的重要探索。总的来说,要掌握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吸纳现代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为我所用,发展创新。
  • 摘要:气化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整个机体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以及必然伴随而来的功能作用。故而气化是机体生命的本质特征。所谓“气化作用”是指脏腑经络之气在气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医认为:气能推动血液循环,调节体温,防御外邪人侵,气能固摄血液,肾精,摄纳肾气,固系脏器不陷,调节汗孔、膀肤、肛门开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能生血,气能生津,固津,气对人体有营养作用,气能促进人体内各种物质化生和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气化作用。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机体自组织自演化的主体性行为,气化是生命体与生俱来并伴之终生的过程,它是将物质进行转化并产生各种物质-能量-信息转换的过程,除去生命体的躯壳,气化便是生命力的象征。中医气化学说对于现代认识生命,研究生命的产生、发展,预测生命的未来都将具有重要的价值。
  • 摘要:“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整体有机系统观在治疗学思想上的体现,是中医治则之大法。“治病必求于本”无论从“阴阳”、“病因”、“脾肾先后天”之原说,还是力主“功能”、“自主调节稳态”之创说,均未离开人之本体,所以,均有其合理性和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治病必求于本”内涵广博,但其思想实质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摘要:医学模式决定着医学发展方向,国医大师陆广莘提出中医学是健康医学,其医学模式是生命健康生态医学观,与现代西医学遵行的疾病医学模式完全不同.陆老认为要发展健康医学,就要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健康医学以人类生命健康生态医学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本于人的"生生之气",利用或转化自然环境、自身因素、社会因素等等作为"生生之具",以此来培养生命的"生生之气",激发生命的自我健康、自我痊愈能力,促进生命的自组织、自演化,争取生命的健康常存,实现"天人和德",达到人自身、人与外界以及社会自然环境的稳定和谐.
  • 摘要:中医是能够团结真正的朋友的,它可以从消极因素中看到积极因素,通过"聚毒药以供医事",变成"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本文指出了在这样少的中医队伍下,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作很难。很多教学单位、临床单位,对中医不感兴趣,说明中医的教育等等有问题。用中医的思辨方法,思考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这是近百年来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医的胸怀特别宽广,是转化东西.关键是建立在努力发掘、寻找健康的钥匙基础之上的。为此作者提出了疾病医学是病因、病理、病位的疾病模型;中医学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人体正气模型、“虚实传变”的病人正气模型。重读王履的文章、重读病机十九条、重读刘河间的书,可以看出很多症状是正气抗病的反应,不是病因造成的病理变化,这是依靠对象、发展对象,而不是打击对象。最后作者提出我国医学当前90%以上是西医,所以中医要引领现代医学、引领我国西医创新的源泉。这是中医界的重大责任。
  • 摘要:作者认为陆广莘所发明、提出的健康医学也好、生生之气也好,是一种成熟理论、是一种彻底的理论。他诊释了中医学之道,指明了中医学发展之路,即健康医学之路,分析了现代医学发展出现的危机,指出单纯补充、对抗这种除恶务尽做法带来的弊端,揭示了“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的自然生态奥秘,印证了“理论彻底才能征服人”的论断,陆老对理论认识的深度、对健康医学概念的描述,他的地基可以说达到了单细胞的水平,单细胞是细胞生存的一种,它没有复杂的结构,只有一种应激反应。中医搞基础理论研究,应该以陆老为榜样、为楷模.
  • 摘要:本文论述了陆广莘先生对于中医学的医学观,即“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谋天人合德”的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生态的实践智慧学。中医是一种健康智慧学,其对象是人,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医辨证的证候反应动力学诊断要求:证候包括整体边界上的状态变量及其相应的环境变量,是人对环境因素刺激作出的主体性的生理反应、病理反应、药理反应的功能目的性行为。养生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既是辨证求本诊断的目标对象,又是养生治病实践的依靠对象、服务对象和发展对象,更是关于养生治病实践所要追求的目标模式。中医药作为助人生生之气的生生之具,就是要以人的生生之气为依靠对象,“通变合和”以助其自组织调节,“因势利导”以扶其正祛邪之势,“疏其血气”助其实现流通基础上的自组织演化和稳态适应性调节,从而达到“标本相得,邪气乃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和谐。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要从以“病”为目标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发扬辨证论治的优势。中医学与西医学遵循着两种不同的医学观和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研究要突破,需要在医学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功能上寻求统一,要消除中西医两种医学模式之间的差异,要冲破疾病医学的疗效观和评价标准,要以“健康医学”模式和生态医学观作为结合的基础,要坚持和发展中医学的生命健康生态医学观,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务本之道。
  • 摘要:著名中医理论家陆广莘教授在他的扛鼎之作《中医学之道》中,提出许多重要的理论命题。其中,“聚毒药以供医事转化为生生之具”,“识利害药毒”环境变量的相互转化命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笔者拟就如何“聚毒药以供医事”探讨如下:中国古代“毒”与“药”是没有区别的,古人有一种观点:把所有的药物都称为毒药,认为所有的药物皆有毒。因此,为了完整了解古人的学术思想,弄清概念的内涵,文章对中医学“毒”与“药”的关系作了一一探讨。 “有故无殒”是中医临床应用有毒中药的指导思想,给药治疗还要因人制宜、小量试服、定时给药、依法炮制、选择剂型、合理配伍、中病即止。毒药并称是辩证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毒,也没有绝对的药,没有什么毒不可以正确利用而转化为药,也没有什么药不可以因为使用错误而转化为毒。医学的目的、医生的职责就是知晓如何“聚毒药以供医事”,实现化毒为药,化害为利,化腐朽为神奇。
  • 摘要:陆广莘先生作为从旧中国过来的中医人,对于现代以来中医药事业的曲折历程,以个人特有的经历和认识角度,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清和把握中医形势。应该说陆广莘在对中医药形势的把握上具有特殊的敏锐性,能够正确快速地消化和理解最新的形势动态,并将自己对中医药形势的认识及时传递给下一代。陆广莘能够站在国家层面,紧紧把握党和政府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中医药形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做法,对年轻的中医工作者来说,是教育也是榜样,值得认真学习和领悟。通过学习陆广莘的著作和聆听讲座,感受到陆广莘对百年来中西医学论争史了然于心。陆广莘从事中医药的教研工作。中西医学经验俱丰。由于具有这样的基础和背景,在陆广莘报告和座谈时,感受最突出的是,陆广莘可以随时举出西医的一些观点和数据,解释、说明甚至阐发中、西医学理论的各自特点,区别与联系。对于现代医学的存在的危机,陆广莘在其著作和讲演中,经常以一些疾病的西医治疗实例进行剖析,有理有据,思考较深,启迪颇多,对正确理解中医理论和中医学特点大有裨益。
  • 摘要:在近代,随着西医学在中国的全面传播,以疾病医学模式为评判标准来评价中医几乎成为一种通式,而中医界为了所谓的救亡图存,进行"中医科学化",自觉向"科学"的西医主动"进化",向疾病医学学习.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医一步步地接受西方科学(西医)的"范式",最终导致了中医的"范式丢失",导致近现代中医思想危机,也使得中医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有必要回归到中医学的本质属性——健康医学模式上来,才有可能使中医发展在当代取得突破.
  • 摘要:现代人所了解的很多基本概念和所接受的思维方式,与老中医所说的用于指导实践的中医理论之间显得格格不入.现在毕业的这些学生,受还原论的影响太大了,还原不是不好,但所有的东西都还原就可能失于偏颇.作者非常同意陆老关于“生生”中医本质特征的描述,现在的中医院病房里医生查房时谈中医辨证论治不多,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下降了,服务范围变窄了,让大家非常忧虑。分析个中原因,到底是中药的优势在下降,还是中医理论本身就有问题呢,作者认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研究不够,习惯拿一些西医的观点去削足适履地论证解释中医,把中医整个束缚了。基础理论研究对今天的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
  • 摘要:陆广莘的基本医学观念。提出中医之道就是生生之道,而且中医的藏象经络理论是关于人的正气模型,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视宇宙之道、中医之道为生生之道,这一点恰恰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生命观与西方根本不同的所在.生生之道强调天地万物都有生命,生命是一个发生和延续的过程.所以,生生之道就是时间之道,过程之道,自然整体的有机运化之道.以生生之道的观点看万物、看生命,一定是原本的彻底的整体观,因为生命的整体、时间的整体不可切割。中医诊治的关注点--“证”,人之生命系统异常的整体机能反应。坚守生生之道,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秉持自然整体的原则,就会把患者的生命视为自为、自治的主体,而不单纯是医生治疗的客体。
  • 摘要:比较而言,中医学对健康观的理解要比现代医学的认识丰富的多,也更加贴近临床实践的需求。而且,与西医的生物疾病医学模式相比较,中医所遵循的是人类健康医学模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集中体现。中医学认为健康是建立在形神二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形神合一的健康观在中医学的医疗临床实践中,则具体体现在从“粗守形”到“上守神”的飞跃上。从“粗守形”到“上守神”,的转变,其实质上就是从疾病医学模式到健康医学模式的飞跃。与西方医学的生物疾病医学模式不同,中医学认为,人自身的健康状态与抗病防病能力才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即人体内正气的盛衰才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有机的整体,表现在阴阳方面是互根互化、消长平衡,表现在脏腑之间是相生相克相互制约,表现在人与外界的关系方面则是天人相应等等。深人理解中医学的健康观念,进一步遵循并发展中医学所特有的人类健康医学模式,符合新世纪医学研究的方向,也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 摘要:医学模式的不同阶段的认识医学模式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历史上看,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陆广莘认为中医的医学模式为“人类健康生态目标的实践型模式”,中医学是在天人之际相互作用中,以人的健康生态和谐为目标,以对人的生生之气自我实现的健康能力和痊愈能力的认识来决定其养生治疗实践和效果评价的医学。人是一个自组织演化调节系统,人的行为都是适应性的应激反应,具有自我的整体保持稳态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科学仅仅是认识论的知识论,而医学是实践论,实践不是科学,因此中医是非科学的。中医强调理论运用于临床,其实践性是中医的灵魂,在实践中创新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中医是历数千年而不衰,它的支撑点就是疗效,疗效实践是中医的生命。人类健康生态目标的实践型的中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 摘要:陆广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资深专家,本文论述了其合理应用中成药治疗慢性病的经验总结。陆广莘认为,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较长时间服药的病人来说,一种是病情不稳而易变者,以汤剂为宜,可以随机应变,因变定方,辨证施治;一种是病情稳定而变动不多,或病势轻微,应守方长服为好者,以丸剂为宜,且丸剂有利于病人长期坚持服用,持之以恒,可达目的。陆广莘在临床辨证使用中成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善用逍遥丸、补中益气丸、防风通圣丸和六味地黄丸等。在应用中成药的同时,采用不同方法,养生以预防疾病,调理以治疗疾病。陆广莘主张“久病慢治,小病微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了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和勤浴足的养生康复措施。陆广莘还认为,用药必须合理,合理用药不仅是在用药时必须做到药物选择正确,剂量恰当,给药途径适宜,合并用药合理,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毒性和副作用,以便迅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恢复人体健康。对中成药的应用更要辨病、辨证,必须做到诊断明确,有的放矢;注重整体,急则治标;熟悉药性,全面考虑;重视外治,调节人体等。
  • 摘要:本文采用理论与文献计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滑胎的证候认识、以及相关的主要证候构成进行比较研究,并初步分析了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定位意义的"气虚"类证候和"血虚"类证候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均下降,70年代后均基本稳定.这二类证候在六个年代的变化曲线相关性较强."肾虚"类证候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上升明显,80年代后基本稳定."脾虚"类证候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上升,60年代后基本稳定.不同年代滑胎证候认识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20世纪50、60年代,滑胎的气血虚弱病机较受重视.20世纪70年代后,滑胎的"肾虚"类病机较受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滑胎的"肾虚"类证候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可能有:中医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通过临床实践积累对滑胎证候理论认识的进步、20世纪50、60年代起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肾本质"、 "肾主生殖"研究的逐步开展等原因.
  • 摘要:中医学"正气"的概念范畴可按照来源、功能作用、储存部位、循行部位、季节气候、人文属性等进行分类,精神、形气、气血亦属于正气范畴.包括物质、功能两种属性,概括起来有两层涵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人体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即人体的抗病、修复能力,这种抗病能力之强弱,与人体的正气盛衰有关.
  • 摘要:作者认为中医学要发展,或者新理论的建立,都是需要积累的,可能不是一个人,也可能不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几百年,需要众多中医学者的积累才能做到,不应该是急功近利。陆老的“生生之道”、“中医学之道”,一讲就是几十年,陆老仍然自称是少数派,可见一个学说,尤其是具有前瞻性的学说、理论,往往不会马上得到大家的认同,不光是中医界,很多学科都有这种现象。现在大家都非常提倡多学科,再多的其他学科的努力也代替不了中医行业自身的努力,中医学需要内在超越,中医学人需要内在超越。现在从国家层面提倡文化建设,提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作者认为中医学人现在更应该强调文化自信、自觉;中医要尊重自身的发展规律,年轻人应该把弘扬中医作为一种历史使命,把中医学发展得更好,从研究方法和学术积累,像陆老这样不屈不挠,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中医学才能够得到弘扬。
  • 摘要:陆广莘始终坚持中医临床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坚持中医研究与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倡导继承并勇于创新,长期致力于中医学在现代环境中的卓然自立和主体发展。陆广莘的这一学术特点与他师出名门、汇通中西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密不可分,是他对中医、对真理执着追求的体现。陆老的养生态度、方法与他的为人、治学都有关联,他把中医理论贯穿到自身养生实践中,他本身就是中医健康医学的倡导者、实践者,也是受益者。
  •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已持续多年成为居民首要死亡原因,其危险因素在人群中广泛流行,目前中国的心血管专家已经达成了针对不同危险因素的一级防治共识,但西医方法占据主导地位.中医的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有千年历史,在解决多因素疾病和慢性病有其优势及特点,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上也取得了很好成绩,但存在处方、剂量、疗程个性化差别明显等诸多问题.汇总专家的最佳陵治方法和研究文献,制定针对不同危险因素人群的防治路径,加强网络宣传等方法也许能确立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主导地位.
  • 摘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就发展了以人体的正气为主要实践对象,以“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为实践目标的“生生之道”。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正气,以及由其产生的主体性反应。在治疗中十分善于发现、依靠、调节人的主体性反应,养生、治病都着眼于“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扶助正气实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的目标,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学重视人体正气及其主体反应的理念,源于中医学所构建的人体理论模型。正因为中医学在两一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体正气及其主体性反应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故十分注重透过病理现象,即人体正气对各种致病因素的主体性反应,发现其背后原有的生理功能。由于中医的治疗主要着眼于依靠、扶助人体的正气,即人体的自我抗病和康复能力,从而避免了直接对抗式治疗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大力发展中医健康医学,也是中国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迫切需求。21世纪是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科技革命广泛开展,市场竟争日益加剧,我国面临着紧迫而严峻的挑战。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独特的健康医学本质,决定了发展中医药已成为我国应对世界性医疗危机、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医必将在大力发掘自身潜力与优势,弘扬健康医学模式的进程中,迎来自身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 摘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孔子那种语录式的著述远远不够了,中医现代化要求有新的系统的理论著作,从理论上建立未来人类医学的中国学派.本文论述了陆广莘的医学思想,即以控制论“发皇”中医学之“古义”,以系统论“发皇”中医学之“古义”,并且以自组织论“发皇”中医学之“古义”陆先生联系中医人体观,提出“生生之道”、“生生之气”、“生生之效”等说法,并给出这样的阐释:“中医学的医学观,是利用生生之具,依靠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以收生生之效的‘生生之道’的健康生态实践医学。”就是说,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已,生而又生,无穷无尽。这就从思想上高出现在的自组织理论,如果能够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那就意味着中医学现代化了。应该尽快使陆老几十年艰苦探索的成果系统化,把非系统的零星体会升华为系统的医学新理论.这对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也很有裨益.
  • 摘要:本文以后学的目光浏览了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自2000年以往的论医之道,从中领略了他以临证实践经验反思专题性研究启始;进而对中医理论科研现代化问题进行的思考;继而着眼于中医总体发展思虑的心路历程.在对作者心路历程的浓缩中,可发现陆广莘教授在各个阶段的努力和对中医历史与现代问题的深刻认知,同时也为陆广莘教授对后学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感同身受.书中那些意境深远的微言大义,也恰恰反映了作者对现代中医学术动态的高度敏感.更真切地感受到:求新理论,关心患者,关注疗效,关爱苍生,以儒学修养立德,以佛家智慧立功,以道家胸襟立言,是成为一代国医大师的"中医学之道".
  • 摘要:陆广莘从医60年的历程中,得多位中、西名师的指导,并在北大人民医院工作30年,学贯中西,对中西医学均有深刻的理解及对比,使其在近30年来,不断提出新的中医理论,奠定了现代中医理论基石。具体表现在要从疾病医学教条统治中解放出来,养生治病实践必求于本的诊疗思想,人是主体开放的自组织演化调节功能目标动力系统,主体开放自组织演化调节的“生生之气”,是中医药作为“生生之具”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是中医学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的根据所在。陆广莘的治病思想是,人是有机的整体,故治疗时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既要注意局部情况,更要有整体观,才能不至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形体是人的生生之气的容器,“升降出人,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也。”这是中国文化的有机论生命发展观。陆广莘在治疗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娴熟地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防治,以扶“正祛邪”之势,是其临床的一大特色。通过观察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证候,发现患者的生理病理改变与肝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应调其气血,解除“郁”的状况,充分发挥肝脏的防卫与适应的作用,减轻其在应激状态中的损害,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陆广莘说实践即道,健康医学体现中医学之道, "生生之谓易",自然界之中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是万世万物产生的本源.哲学指导着科学和医学,忽略哲学思想对于医学的指导,往往已经陷入到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技术手段没有学科的专属性,只有理念具有很强的学科的专属性,无论是中医研究,还是研究中医;无论是分标方法矛还是还原方法,倡导在中国自然哲学引导下的还原分析,那就是从整体出发进行的还原分析,从整体的设计最后萝回归到整体上来。革故鼎新、推动医学的进步,鼎新和创新是中医发展的重要理念.医无固定的模式,医易相通,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粹与核心的生生之气,那就是总以开枢机、调气化、启神机为目标,实现健康生活、延年益寿。
  • 摘要: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是她独特的理论思维模式和理论观念,即中医学之道。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思维方式远高于机械论与还原论,倡导自然-社会-人体-健康的大系统认知模式,将时间、空间、人文等众多因素溶人人体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中,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条件促进健康、抵御疾病。《庄子》养生篇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庖丁解牛,用以解释养生之道。有感于“中医生生之道”,不胜冒昧,续寓言后话,以阐明“中医学之道”研究的重要性。其实,探究名医之技亦同此理。见名医药到病除,只谓其药之神,而不究其所以用药之理,独忘其医道之明,忽视其审病辨证之精、究理择法之当、识药用方之确,既不深察病变的因机原委,也不探究医理巧思的过程,单单奉某药或某方为至尊而一通研究,岂非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若“中医学之道”被废弃、忽视,何来中药的运用如神与疗效突出?中医学之道与中医学之技,可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唇亡齿寒之戒犹在眼前。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应注重揭示中医学的理论模式与理论脉络,洞彻医道精髓,进而希冀有所创新与发展。
  • 摘要:中医原创思维,是建构并规范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层次,形成并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模式与路径的意识活动.中医原创思维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认识论基础和构成要素.在明确了中医原创思维界定的要求、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原创思维的定义.中医原创思维是哲学命题,认定思维活动是单纯的认识活动。中医学是以人体生命现象及其调控法则为对象,要认识的是生命的机制与原理,要解决的是辨证论治的实际问题,故中医原创思维与其他学科思维大相径庭。见仁见智的理论认识需要通约,模糊的理论概念需要澄清,充分展现中国原创文化底蕴充分容纳中医学术史的原生意识活动,充分发掘中医原创思维的普遍特征,充分考虑中医原创思维的创造特性。中医原创思维,同其他思维活动一样,都具备符号-语言、秩序-规律、程序-规则三个最主要的结构性要素。本文仅从结构的视角,对中医原创思维提出定义。通过对中医原创思维定义准确、合理的界定,能够确保中医学的理论范式和应用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得到准确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在全民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中医学的原创特色。
  • 摘要:从理论上讲中西医都强调“整体观”,但实际上两者的“整体观”完全不同。传统中医看问题,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判断一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分析问题发生的关键所在。健康就是追求人体平衡能力的最佳化,健康是对人体自我平衡状态的描述,因此它不是个确切的度量概念,是受时空限制的系统整体状况的相对概念。中药的临床优势源于理论的系统观和实际对机体信息的调整,但在中医未找到物质、能量与信息之间的换算关系时,很难用现代语言将自己说清楚。中医需要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这也是中医发展的必需摄取的材料,这并不妨碍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认识问题。健康问题的讨论不仅是个概念问题,也是医学基础理论问题。“最高层次的基础理论的性质,规定着整个学科的性质,因为基础理论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观念和理论模型,它从总体上反映对象的本质,回答本学科实践中最根本的问题”陆广莘说:“人体心身相关的自稳态调节,是生命科学的尖端”。“健康”,即是攀登生命科学之山的基石,也是该山的端石。
  • 摘要:辛亥百年已经过去,中医药学在东西方文化剧烈撞击和缓慢交融的过程中,经受了巨大的挑战。作为见证这段历史的八旬老人,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对于百年以来中医发展的道路提出了很多犀利的见解,特别是在追求卓然自立的学术品格中,为中医学点明了根本学术传统的问题。陆广莘认为,中医药的优秀传统在最近的一百年来是被阉割和扭曲了的,而且中医的根本学术特征还要重新认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发展出路。中医学的学术传统中,首先关注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药”,什么是“毒”,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对于促进生命和消耗生命的外部条件进行详尽的辨析。两千五百年前中医学就提出医师的责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是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中医学具有广大甚深的智慧,善于在时空组合中把握机遇,利用药物乃至毒物的偏性,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因此,中医学实现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回归,意义十分深远,而这正是传统中医学的根本特征。陆广莘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这就是生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 摘要:文章从医藏的整理出版;中医哲学与科学文化的研究;中医药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研究;中医发展的体制改革与管理、法规建设问题一;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博弈问题等方面论述了中医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范畴与研究方向。从事中医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最初主要考虑是中医药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和国家战略发展为出发点,后来看到了,作为华夏原创学说体系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赋予了整体观的引领.因此,补"中医学之道"课,是这个民族的整体的需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