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腹诊

腹诊

腹诊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888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河北中医、环球中医药、江苏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六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经方论坛、北京中医药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等;腹诊的相关文献由27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新慧、王宁元、王琦等。

腹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2.09%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5888 占比:97.55%

总计:6036篇

腹诊—发文趋势图

腹诊

-研究学者

  • 何新慧
  • 王宁元
  • 王琦
  • 李斌芳
  • 王满囤
  • 王阶
  • 陈可冀
  • 骆仲达
  • 于志峰
  • 李盼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盼飞; 高星晨; 谭天阳; 王艳; 苏庆民
    • 摘要: 从《伤寒论》的“心下悸”“脐下悸”“奔豚”“气上冲胸”等可以总结出腹主动脉搏动亢进(简称:腹动亢进)的腹诊操作。腹动亢进属于里寒证,桂枝是解决里寒证的首选药物。《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明确涉及腹动亢进的腹诊操作,可知大多数桂枝剂的使用与腹动亢进密切相关。根据《伤寒论》省笔、伏笔、补笔的写作风格以及桂枝剂的组方机理分析,大多数桂枝剂都有腹动亢进的诊断,因此可以将腹动亢进作为桂枝剂的腹诊依据,为临床桂枝剂的诊断、辨证以及应用提供了客观的诊断依据。腹动亢进不仅可以指导《伤寒论》中桂枝剂的诊断应用,而且在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协调疗法中有着广泛应用,这是对《伤寒论》腹诊以及桂枝剂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 严晓双; 陆为民
    • 摘要: 腹诊是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并以切(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对五脏六腑疾病,特别是对胃肠肝胆疾病的诊察具有重要意义。国医大师徐景藩在诊疗过程中重视腹诊,常通过腹诊来定病位、审病机、辨病证、分病性、立方药、判预后,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 李霞; 谢玮; 卫杨林; 姚茹冰
    • 摘要: 中医认为,五脏不安,营卫失和是失眠的病机关键.中焦居于脘腹,是营卫二气产生之源,是五脏所藏精气之源,是失眠的主要病位.脏腑及营卫气机失调均易反映于腹部,运用中医腹诊,触按以脐为中心的腹部五脏分区,观察腹部寒热、压痛、血脉搏动等情况,对明辨失眠的病位病机、遣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 李倩倩; 牛学恩; 娄方敏; 耿晓星
    • 摘要: 腹诊是一种具有传统中医特征的诊治方法.心下痞是发生于心下部位的痞满,又可称为胃痞,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牛学恩教授运用腹诊诊治心下痞,简单实用、客观,易于掌握,且临床疗效显著,可为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一种简单直接的临床方法和新思维.同时,继承发展腹诊也是新时代中医学者守正中医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迫切要求.
    • 刘莱莱; 段娟
    • 摘要: 腹诊是重要的疾病诊断方法,能够更直接、客观地辨别病因、病机、病位,也是指导理法方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针对儿童特殊群体的临床实践中具有更重要的实用意义.小儿腹诊操作手法要求迅速、准确、不拘体位,强调重点从腹形、腹皮、腹力三个方面来辨别小儿虚实、寒热、气血,验明证候本质;同时将腹诊与腹部外治结合运用,相得益彰.本文另附有小儿功能性腹痛、性早熟和抽动症验案三则,进一步佐证小儿腹诊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开拓了小儿腹部外治的新思路.
    • 李盼飞; 王艳; 谭夭阳; 苏庆民
    • 摘要: 学者们普遍承认《伤寒论》在中医腹诊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如今应用《伤寒论》腹诊的医家仍不多见.三部六病流派创始人刘绍武先生入室弟子康守义老师意识到了《伤寒论》腹诊的诊疗价值,经过多年实践,对《伤寒论》中的腹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本文将从腹诊手法、腹诊准备、腹部观察、按揉、深按五部分全面总结和探析康守义老师的腹诊理论、方法和应用.重点总结和阐述了上腹部的胸胁苦满、痞硬、硬痛,中腹部的腹主动脉搏动亢迸、水泛波、压痛,下腹部的少腹急结等腹诊特征.并指出腹动亢迸、胸胁苦满、水泛波分别是桂枝剂、柴胡剂、苓桂剂的应用指征等临床要点.这些内容属于中医腹诊及《伤寒论》研究的新成果.
    • 刘瑞杰; 蔡晓雯; 颜国雄; 胡远龙; 黄泳
    • 摘要: 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常针对心脾气虚、湿热内蕴、肾阴不足等不同证型辨证取穴,并根据不同的症状选取针刺结合耳穴贴压、刺血、温针、电针、针药结合等治疗手段,均取得满意疗效,且复发率及不良反应较低。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大部分临床研究的规范程度有所欠缺,对照组设置不够完善,甚至缺少对照组;(2)治疗效果缺乏统一的评级标准,导致有效率统计有一定差异;(3)大部分报道都集中于ADHD的临床疗效观察,实验研究还没有系统展开,且针灸治疗ADHD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今后,需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加强机制探讨,为针灸治疗ADHD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
    • 刘轶凡; 张则业; 孟繁章; 赵进喜
    • 摘要: 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肝郁气滞证的常见腹证特点,探讨不同腹证与四诊信息、中医证候的内在联系,挖掘辨证意义较大的典型腹证,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肝郁气滞证患者进行腹诊诊察及四诊信息调查,判定中医证候及积分,录入并分析数据。结果:常见腹证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心下痞硬、胸胁苦满、腹皮拘急、腹痛、心下痞;胸胁苦满、心下痞与肝郁气滞证的严重程度相关;胸胁苦满与舌边有浊沫存在相关性;心下痞硬、腹痛、胸胁苦满、心下冷凉与失眠多梦相关。结论:腹诊对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有较大价值;胸胁苦满和心下痞可作为辅助2型糖尿病肝郁气滞证诊断的典型腹证;部分腹证与临床症状存在关联性,也为治疗原则的确立与疗效评估提供了思路方法。
    • 鲁星妤; 徐爽; 钟相根
    • 摘要: “拘急”作为张仲景疾病分类中的“阴病十八”之一,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体现最为突出,类似还有“里急”“弦急”。此三者的具体释义及症状体征的描述模糊不清,影响到临床诊疗。本文参考各家注释,结合腹诊研究,对“拘急、里急、弦急”进行考释:“拘急”指紧张不舒,发作突然、急切,抚之不仁;“里急”指脐周胀、痛不明显,按之紧张,但软而不硬;“弦急”指腹壁薄,鸠尾凹陷,脐下如按琴弦。治疗均须重用芍药之甘以缓诸“急”。
    • 郑蒙; 俞晓飞
    • 摘要: 中医腹诊对于诊察病位之在气、在血、在脏、在腑,辨病性之寒热虚实、鉴别诊断、指导遣方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掌握常见的腹证,对临床辨证论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中医腹诊及所得腹证对于审察气滞、血瘀、痰饮、宿食、燥屎等病因病机,确定病位、鉴别疾病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根据腹证直接选方用药,相对于脉诊,更易于临床医师掌握并运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