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6篇、会议论文173篇、专利文献137524篇;相关期刊546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光明中医、上海针灸杂志等; 相关会议119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四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三届中医药与亚健康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十一次推拿学术交流会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327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洋、吴曦、王天芳等。

慢性疲劳综合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6 占比:1.11%

会议论文>

论文:17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37524 占比:98.77%

总计:139243篇

慢性疲劳综合征—发文趋势图

慢性疲劳综合征

-研究学者

  • 刘洋
  • 吴曦
  • 王天芳
  • 诸毅晖
  • 张振贤
  • 葛辛
  • 彭玉清
  • 杨添淞
  • 杨婷
  • 房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盛昭园; 沈洁; 陈园园; 胡粤杭; 刘杰; 胡瑕瑜
    • 摘要: 目的:观察温肾理疲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2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将温肾理疲方制成颗粒,每次1袋,每天2次,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对照组应用安慰剂颗粒,由糊精制作,外包装、药物气味性状、服法均同观察组。疗程28 d,随访3个月。在患者治疗前后对比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评分及血清T、B、CD_(4)^(+)、CD_(8)^(+)、CD_(4)^(+)/CD_(8)^(+)、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间比较,SCL-90量表评分有差异(P<0.05),CD_(4)^(+)、CD_(8)^(+)、CD_(4)^(+)/CD_(8)^(+)有差异(P<0.05),NK值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间比较,SCL-90量表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肾理疲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显著,可能通过升高CD_(4)^(+)、CD_(4)^(+)/CD_(8)^(+)、NK水平,降低CD_(8)^(+)水平,起到防治CFS的作用。
    • 杨峰
    • 摘要: 37岁男性患者,主诉全身酸楚乏力,头晕昏沉,失眠健忘年余,加重1个月。西医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服用谷维素、维生素B等药症状无明显改变,故来寻求中医调理。首诊时患者自诉一月前因与他人竞争一项业务,心理压力较大,饮食起居无规律,致使夜夜失眠,头昏脑涨,心悸气短,腰膝酸困,食欲减退,便溏。
    • 马洁
    • 摘要: 目的探究隔姜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1月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收治的108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4例)保持生活规律,每日正常饮食,保持每日30 min以上肌肉能量训练,试验组患者(5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隔姜灸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免疫功能指标(IgG、IgM、IgA)水平及疲劳量表(FS-14)、生活质量量表(SF-36)、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气短、神疲、乏力评分及FS-14评分、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IgG、IgM、IgA水平、SF-36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睡眠质量、催眠药物、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入睡时间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患者免疫力,从而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并提升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
    • 米婧; 惠建荣; 李彬锋; 马润泓; 马桥林
    • 摘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曾经也被形容为“雅皮士感冒”,其主要表现是极度疲劳或易疲劳持续半年以上,休息后无缓解,同时伴有低热、淋巴结疼痛性肿胀、咽喉痛、头痛、关节痛和精神神经症状等表现[1-2]。中医里没有特定的病名,大致可归于“虚劳”范畴,其病因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耗损有关[3],临床上可表现为“懈怠”“周身乏力”“神疲乏力”等症。
    • 祝盼盼; 刘英锋(指导)
    • 摘要: 刘英锋教授临床善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学术上主张经典辨证论治方法统一性,融三焦、卫气营血、六经辨证于一体,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六经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病案3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杂病的六经辨治学术特点。
    • 曾祥新; 陶然; 刘慧慧; 杨添淞; 吕晓琳; 李佳诺; 韩名媛; 祁美慧; 吴月妮; 孙芳瑞; 孙忠人
    • 摘要: 目的:通过CiteSpace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方法:以CNKI中文数据中建库至2021年1月文献作为资料来源,将其数据导入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关键词共现等分析方法研究作者、机构、时间曲线、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结果:截止2021年1月,检索到针灸治疗CFS相关文献546篇,筛选后纳入493篇。作者可视化分析显示文献被引频次≥7次的共4位,发文量≥13篇的共10位。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显示发文频次≥5次的共10个,发文量≥45篇的共5个。针灸治疗CFS的主要研究热点包括CFS、针刺、艾灸、应激、免疫机制。自建库以来前10位爆发关键词分别为CF、拔罐、实验研究、电针、应激、随机对照试验、穴位埋线、灸法、腹针、改良长蛇灸。结论:主要研究趋势治疗方法为艾灸与腹针疗法,穴位为孙氏腹针、靳三针,病因病机为脑肠轴、肠道菌群、HPA轴等,共病为焦虑抑郁共病,同时缺少针灸防治CFS的相关研究。针灸治疗CFS的研究数据丰富、治疗方法多样、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比重平衡,但研究机构及研究者沟通交流较少。
    • 马晶晶; 任路; 尚德阳; 郑洪新; 谷峰
    • 摘要: 中医体质学的体病相关论和辨体论治思想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应用中医体质辨识原理,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常见的体质类型,并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阐释不同体质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的关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多见于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根据辨体论治思想,通过纠正体质偏颇的方式可有效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 侯天舒; 白富强; 黄茜; 黄蓉; 符雪丹; 吉略史布; 周柳君
    • 摘要: 评价彝医火草灸联合电针治疗阳虚体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将62例阳虚体质慢性疲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在针刺平行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红外线、观察组采用彝医火草灸联合隔日治疗,每周三次,疗程四周.综合各临床结果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中医体质、躯体及心理健康报告、疲劳严重程度量表以及疗效判定上均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疗效更优(P<0.05).表明彝医火草灸联合针刺能明显改善阳虚体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显示出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为彝医特色灸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 李诺; 杨添淞; 冯楚文; 屈媛媛; 王庆勇; 王德龙; 李超然; 杨燕; 孙忠人
    • 摘要: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且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彻底阐明。由于医学伦理及道德的约束,人体试验存在诸多局限,故CFS动物模型作为研究CFS的有力工具,对于明确CFS发生发展和病理机制尤为重要。CFS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案多种多样,不同CFS模型各有特点,但迄今尚无完全模拟人类CFS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未来,各种造模方法的优化和改进将为中医药治疗及研究CFS提供相关参考。
    • 韩雪; 刘文华; 陈怡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FS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及运动调理,干预组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持续治疗4周,随访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进入研究时、干预2周末、结束干预时、干预结束后4周末的疲劳量表-14(FS-14)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FS-14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干预后FS-14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可调和五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确切,且治疗后作用持久,不易复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