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背俞穴

背俞穴

背俞穴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5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4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24603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光明中医、江苏中医药、陕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七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年会、第十七届针灸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等;背俞穴的相关文献由113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贤海、柴进华、杨改琴等。

背俞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4 占比:1.85%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24603 占比:98.00%

总计:25105篇

背俞穴—发文趋势图

背俞穴

-研究学者

  • 杨贤海
  • 柴进华
  • 杨改琴
  • 左甲
  • 张晓霞
  • 王利春
  • 王荣华
  • 石刚
  • 陈秀华
  • 高希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莉莉; 潘宾
    •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五脏理论运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西药口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周围性面瘫恢复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Sunnybrook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五脏理论运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可靠。
    • 陆永辉
    • 摘要: 对《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斜刺”操作提出商榷。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的起源、针刺深度、针刺角度与方向等溯源,说明《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为了避免伤及内部脏器的斜刺操作,有违于《黄帝内经》背俞穴的形态、经脉循行走向的本义,不符合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针刺深度以及针刺操作规范。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针刺深度的现代研究,指出背俞穴针刺操作必须要掌握内脏准确的解剖位置以及规范的针刺深度与方向,才能避免针刺伤及内部脏器。
    • 谭佳艺; 彭梅; 周影; 王学童; 刘子琪; 韩香莲
    • 摘要: 目的观察面针围刺结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面针围刺结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6.7%(26/3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7%(20/30),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针围刺结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痤疮有明显效果,适合临床运用。
    • 李诗梦; 王杰; 许璐凡; 郑贤程; 惠志远; 王军
    • 摘要: 目的:观察揿针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临床疗效,为背俞穴单穴应用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背俞穴组、单侧背俞穴组和背部非穴组,剔除脱落病例后每组均30例。双侧背俞穴组取双侧五脏背俞穴;单侧背俞穴组取单侧五脏背俞穴,左右交替施治;背部非穴组于五脏背俞穴向外旁开取穴,左右交替施治。观察3组总有效率及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中疲劳总评分、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得分。结果:治疗8周后,双侧背俞穴组(83.33%)与单侧背俞穴组(76.67%)的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背部非穴组(50.00%)(P0.05)。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总评分、躯体疲劳与脑力疲劳评分均降低(P<0.05);背部非穴组仅总评分与躯体疲劳评分有所改善(P<0.05)。结论:(1)揿针五脏背俞穴治疗CFS患者疲劳疗效理想,对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均有改善作用,具有形、神兼调的效果;(2)五脏背俞穴双侧与单侧取穴治疗CFS疗效相当,提示可取单侧五脏背俞穴减少揿针耗材使用数量,降低医疗成本;(3)两组背俞穴揿针治疗均较背部非穴组揿针治疗具有明显疗效优势,提示五脏背俞穴对五脏功能具有特异性调节作用,这可能是揿针治疗CFS的原因之一。
    • 齐晓琪; 李瑞; 王世东; 宋姗姗; 李莉; 曹慧颖; 杨浩田; 张馨月
    •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被测点的温度和血流灌注量,从穴位特性的角度来探究背俞穴3种不同定位方式的有效性。对毫针刺激与不刺激穴位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针刺对穴位特性的影响。3种定位方式为:①标准化定位: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②棘突旁,后正中线旁开1.5寸(即后正中线旁开2寸);③棘突下,棘突外侧缘旁开1.5寸。方法:健康成年人50例,分别采用红外热像仪和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测量其左侧脾俞、肾俞和小肠俞的3个定位点,记录数据。随后随机抽取30名志愿者进行毫针刺激,在3 h洗脱期后,对其3个定位点进行针刺,取针后立即进行测量。结果:脾俞、肾俞和小肠俞不同定位点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俞、小肠俞不同定位点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俞3号定位点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1、2号定位点(P=0.015<0.05)。脾俞、肾俞和小肠俞同一定位点针刺后温度及血流灌注量均明显高于针刺前(P=0.000<0.05)。结论:针刺可有效提高针刺点的温度及血流灌注量,但背俞穴有效定位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
    • 胡晶晶; 钟霆缓; 贾利军; 陈小砖
    • 摘要: 目的:观察背俞穴电针配合舒筋活络洗剂沐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CFS患者60例,采用简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予疲劳量表-14及临床疗效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疲劳量表-14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疲劳量表-14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背俞穴电针配合舒筋活络洗剂沐足治疗CFS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胡晶晶; 陈小砖; 钟霆缓
    • 摘要: 目的:分析电针背俞穴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CF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艾灸治疗,观察组除对照组治疗外加以电针背俞穴。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14、21、28 d及治疗后1个月症状积分、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分、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14、21、28 d及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症状积分、FA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背俞穴配合艾灸治疗CFS患者效果确切,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其疲劳程度,提升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值得采用。
    • 邱岳东; 冯颖颖; 曹光仕; 方瑾; 徐田红
    • 摘要: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多见于青少年,易发生于夏季。对此,我们采用背俞穴刺络放血结合中药外涂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96例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患者均为我院皮肤科2017~2020年接诊,其中男59例,女37例;平均年龄24.48±6.86岁;平均病程3.78±2.48个月;31例为口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后发病,65例为自然发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范春玲; 丁喜艳; 季杰; 谭元奇; 冯兴中
    • 摘要: 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对背俞穴调治脏腑病机理的探讨,运用中医学理论和生物学理念针刺以背俞穴为基础腧穴处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思路进行剖析。通过前期完成的针刺背俞穴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论证此治疗思路与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探究针刺以背俞穴为基础腧穴处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机制,以期能够为针刺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 寻晓; 李丹; 刘艳红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背俞穴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招募浏阳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睡眠门诊及社会上符合围绝经期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共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观察组采用针刺背俞穴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因子成分指数)、中医症候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睡眠不安、心烦易怒、心悸不安、腰膝酸软、耳鸣各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相比口服艾司唑仑片更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