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四气

四气

四气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共产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28700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棋艺(围棋世界)、健康必读(中旬刊)、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等;四气的相关文献由457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海、于金、倪良春等。

四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8700 占比:99.92%

总计:328948篇

四气—发文趋势图

四气

-研究学者

  • 黄海
  • 于金
  • 倪良春
  • 夏贤保
  • 宋秉智
  • 梁永华
  • 王媛媛
  • 王德春
  • 皮玉彬
  • 蔡圣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吉静; 张迪; 邵奇; 徐甜; 厉赢; 马重阳; 程发峰
    • 摘要: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寒热温凉四气的概念,用于描述中药的属性,且沿用至今。但四气与四性两种概念混称已久,不少医者误将其划等,直到北宋医家寇宗奭首次提出二者应分开使用。四气是指香臭腥臊,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本文结合古今文献,系统梳理了四气理论的历史源流与演变进程,分析历代诸家对于四气的不同见解及发展,阐明四气与四性的不同。结合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发现,四气之中属香的药物使用最为广泛,诸如藿香、佩兰等;而臭腥臊药物因为用药好恶等原因而被淡化甚至不再使用,诸如鸡屎白、人中黄等。不过香臭腥臊四气在指导临床用药、中药炮制、制剂、质量真伪鉴别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建议保留四气概念的同时,与寒热温凉四气加以区分。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香臭腥臊”四气理论的新内涵不失为一大进步。
    • 郭永胜; 李良松; 黄书婷; 张思超
    • 摘要: 叶天士为一代医学巨擘,在辨治外感热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系统的理论体系。基于其药用四气理论的角度,探析辨治外感热病的规律:依于所感病邪的寒热性质,察其机体阴阳的盛衰偏颇,辨别邪正虚实的矛盾主次,斟酌体质禀赋的差异,细究具体所属脏腑病位,参合三焦轻重缓急与卫气营血浅深层次,从而将四气理论灵活运用于临证之中。并着重分析四气理论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的运用规律,指出在卫气营血不同层次其药用四气理论迥异。通过四气理论的视角研究叶天士辨治外感热病的规律,从而探析其辨治外感热病的理论体系,以为当今临证治疗外感热病提供思路。
    • 王宇僖; 孟依临; 王彤
    • 摘要: [目的]挖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用药特点并分析潜在规律,进而指导痰饮病的临床用药。[方法]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所有方剂录入Excel,统计方剂中单味药的频次、常用药对以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结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共包含方剂44首,涉及药物85味;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半夏、人参、炙甘草、茯苓;最常见的药对:半夏和茯苓、半夏和陈皮、炙甘草和半夏;基于关联规则发现的常见药物组合:白术→炮姜(置信度0.83)、五味子→人参(置信度0.71)、桑白皮→人参(置信度0.71);挖掘出核心组合2个,五味子、桑白皮、人参,半夏、炮姜、陈皮。[结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中常用药物和思路符合仲景治疗痰饮疾病的原则和用药思想,在此基础上重用化痰止咳药,重视调理肺腑,多用辛温药物发散行气、调畅气机,研究宋代医家对痰饮病的治疗思想,能够为现代临床治疗痰饮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张玉婷; 易华; 朱振华
    • 摘要: 目的对近20年中药空气消毒的选方用药特点及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推广中药消毒,进而发挥中药空气消毒在防疫中的优势。方法以“中药空气消毒”为检索关键词,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主索引,检索近2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严格依据纳入标准对资料进行筛选,将所筛选的文献报道逐一录入数据库,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现代文献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方面,对高频药物进行分析,总结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结果按功效统计,化湿药使用频数最多,化湿药、清热药、解表药、止血药、温里药、开窍药、补虚药7类药使用频数,占总比例的85.45%;按四气五味统计,温性药使用频数最高,寒性药次之,寒、温两性药使用频数占总比例的81.5%,临床用药注重辛苦甘三味的配伍应用;按归经统计,归经以入肺、胃、脾、肝、心经药物居多。结论本研究统计显示,临床用药以化湿药、清热药、解表药使用频次最多,其中以苍术的使用频数最高,艾叶、藿香、连翘、佩兰、金银花、桂枝、丁香、白芷、板蓝根、贯众、石菖蒲次之,上12味药是中药空气消毒的首选用药;以药性看,凸显了以温、寒相伍,辛苦甘相配的用药特点;以归经论,中药空气消毒用药主归肺经,胃、脾、肝经次之,体现了从肺、从胃、从脾、从肝论治疫病的诊疗思路,对临床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 刘慧丽
    • 摘要: 今人临证遣方多以药之功效为主要依据,鲜有以药之气味作为处方用药依据。本文基于四气五味理论,析要梳理四气五味与脾胃之间的关系,针对脾胃系病证,归纳总结出甘温以扶中焦之阳、甘凉养胃阴清胃火、辛苦以祛中焦之湿、辛苦斡旋中焦气机、寒热并用平衡脏腑阴阳五种用药法度,旨在明确药之气味在病证遣方用药时具有重要意义。
    • 刘晓燕; 崔亚东; 田合禄
    • 摘要: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根本大法.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参考《医学启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相关著作,探讨了四气五味与脏腑补泻的关系,并系统总结了各种气味搭配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规律.本文发现中医四气五味的补泻理论与中医脏腑的生理特性是一脉贯通的.因此,对四气、五味影响脏腑气血阴阳、气机升降等的精确把握将有助于中医临床组方回归中医理论本源思维上来,对临床疗效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 李梦缘; 刘汶
    • 摘要: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倾向,可纠正机体异常.《金匮要略》下利篇所载方剂组方灵巧,结合《金匮要略》下利相关方证的特点,可从用药及配伍、服法、煎法方面进一步理解基于四气五味的组方思路.不同的炮制状态可使药物的偏性有所不同,处方的性能可通过用药的选择调整;全方性味的效力与归属可通过应用不同用量的单药或部分组合药物实现;性能功效相仿的药物配伍可相辅相成以增强功效,相反者可相互牵制、相反相成,针对有毒或药性峻猛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制约之品以减毒纠偏,不同性味特点的方剂可通过同一药物的不同配伍实现.除用药配伍方面外,药性的实现有时需配合特殊煎煮方法.处方性味效能的有效发挥还需配合适合的服用方法.如此可助临床组方更具针对性与准确性.
    • 卜珍和; 卜远慧
    • 摘要: 党课是党员的必修课。各级党组织书记是讲党课的主要承担者,必要时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党务工作者,以及优秀党员、先进模范等讲授党课。那么,党课怎样才能更加吸引党员呢?笔者以为,党课要有"四气"。内容上显"党气"党课,顾名思义就是要有浓浓的"党味",党课内容要尽显"党气"。这就需要党课讲授者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
    • 李玉邦
    • 摘要: 党史,是营养剂,是教科书,是清醒剂,是必修课。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这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基层党史宣讲员要在学习宣讲中坚定信仰、带着感情、保持激情、充满热情,注重"四气",回答好"为什么学党史""怎么学党史"和"学好党史做什么",务实砥砺前行,永葆政治本色,推进事业发展。
    • 韩莉; 王丽敏; 毕鸿雁
    • 摘要: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最大价值,以期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