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本义

本义

本义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9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896种,包括创新作文:初中版、语文学刊、新读写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等;本义的相关文献由180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山、刘志基、王敏等。

本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9 占比:99.5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0.32%

总计:2199篇

本义—发文趋势图

本义

-研究学者

  • 徐山
  • 刘志基
  • 王敏
  • 宋永培
  • 苏宝荣
  • 龚云龙
  • 姚炳祺
  • 王志轩
  • 许慎
  • 何金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沈莞昕
    • 摘要: 当前学界关于“朕”本义的看法大致有四类:第一人称代词;舟缝,弥补舟缝;行迹,征兆;给予。考察“朕”字构形,分析“朕”字相关辞例及其同源字族,“朕”字本义为“致送、赐予”,由于常被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就为其本义增繁形符,分化出“賸”“媵”“■”字。同时“致送”义也作为一个基因留存在了以“朕”为偏旁的“腾”“謄”诸字中。
    • 王李洁
    • 摘要: 学界对“川”字的本义存在“河流”“河岸”等不同的论说。本文选取“川”字作为研究对象,以甲骨文字形为基本研究点,结合文献语料、汉字同源系统以及词义引申系列考辨其本义,并对个别有争议的问题展开细致、客观的论述。
    • 谢雨均
    • 摘要: 前人对“就”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作为副词和介词的语法化方面,虽有少量关于词义的研究,但缺乏历时性和系统性。本文把“就”字在上古、中古、近古这三个阶段义项的历时演变情况进行了梳理,并考察了“就”字词义发展的途径。发现“就”字的演变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实词路径,即登高→靠近→迁就→完成→获取→受、被;另一条是虚化路径,即介词→副词→连词。这样的演变路径反映了汉语词义演变的一般规律。
    • 罗兰
    • 摘要: 《汉语大字典》中“室”的第一个义项为居室,据考宜为房屋,另缺仓屋义。同样可以表示“房屋”义的“宫”“房”“宅”“室”在具体使用中职能不尽相同。以“室”的本义为中心,结合文献资料,梳理其词义引申和分化的路径。
    • 刘通
    • 摘要: 年者,谷孰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本义为丰收时节。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加深感情的纽带。然而选择了深蓝,在外过年便成为常事。而那些不能“团”的年,在无可奈何的背景下,也就有了它独特的意义。
    • 车林仙
    • 摘要: 汉代至清代的碑帖中,常将“叔”字写为异体“■”,该异体写法至迟在东汉已出现。通过考察“叔”字历史演变,指出“■”乃“叔”由篆书演化为隶书、再演化为楷书的一种形式。在该形式中,将表音或表意字符“小”移至“弋”与“又”之间;同时,将左边“弋”部反写,而右边“又”部讹变为“寸”部,就成为异体写法“■”。书法作者明了该异体写法来源,对古代碑帖临摹和书法创作均具有积极意义。
    • 张素凤
    • 摘要: 丁丁,冬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我猜不出来,但是它以“氵”为部首,我认为它和水有关。这个字的右边是“山崖”的“崖”的下半部分。它是不是读“y1”?没错,丁丁,你的思考过程真棒!“涯”和“崖”都是形声字,都以“厓”为声符。“涯”以“水”为义符,本义是“水边,岸”;而“崖”以“山”为义符,本义是“山或高地的陡立侧面、边缘”。“崖”和“涯”的义符不同,表达的意义也就不同,它们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近字。下面有几组形近字,你们能分别用它们组词吗?
    • 张成海
    • 摘要: 究竟什么决定了一类/一件物品是这类/这件物品?物品本身的身份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物品的名称,物品的编码,还是物品的属性?一、物品与事物的概念“物”的本义是指万物,宇宙中的所有物件;“品”的本义是众多的,表示某一类东西的总称,比如物品、食品、药品、商品等。因此,物品是物的扩展衍生概念,泛指各种物、东西、物件、物资、物料、器材等等。
    • 张慧梅
    • 摘要: 对“业”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义和词性方面,本文对“业”字在上古、中古、近古这3个阶段义项的历时演变情况进行了分类总结描写,并考察了“业”字词义词性发展变化。我们发现,“业”字词义主要演变为四种种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最原始的本义是名词词性,后三者都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有一定的语法化的过程,这样的演变反映了汉语词义演变的一般规律。
    • 向云发; 郑海勇
    • 摘要: 革命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在革命历史过程中淬炼而成,因此,在以历史阐释学视角观之,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解释就有一个时间、空间和主体三个维度的“历史距离”。理解和解释浙西南革命精神,必须坚持源于历史、融入现实、引领未来,揭示历史事实(本源),在历史语境中追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根脉与源流;阐发历史藴涵(本义),在视域融合中把握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审视历史价值(本色),在效果历史中升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