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7053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东方食疗与保健、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高峰论坛、2016中国中药制剂大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论坛等;药性理论的相关文献由359位作者贡献,包括乔延江、史新元、张燕玲等。

药性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1.56%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7053 占比:98.01%

总计:7196篇

药性理论—发文趋势图

药性理论

-研究学者

  • 乔延江
  • 史新元
  • 张燕玲
  • 王耘
  • 苗明三
  • 周福生
  • 胡还甫
  • 许仕杰
  • 郑虎占
  • 陈建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贲睿; 孙怡; 李菲菲; 彭作英
    • 摘要: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的病症[1]。临床中既可作为一种独立疾病,也可于多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伴随发生。便秘能显著增加大肠息肉等相关肠道疾病的发病风险,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精神障碍[2]。目前临床治疗中,西医主要以泻药为主,但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便秘,还会导致药物依赖,甚至使肠道菌群紊乱,副作用众多。传统医学对于便秘的治疗,临床方法颇具特色且丰富多样,主要以口服中药为主,通过辨证论治,达到对症施治的目的,其长久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性良好,被众多患者认可。引经理论是中医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经中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引经中药具有引导其他中药药力到达病变部位之用,具有较强的趋向性和独特的靶点效应,引经药可作为中药复方疗效靶向的“载体”,使其直达病所,提高药效[3]。笔者临床将引经中药的靶向治疗作用应用于气虚型便秘的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郭建波; 宋丽娜; 栾俊琦; 陈宏; 张伟
    • 摘要: 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属中医“乳蛾”范畴,临床上常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治疗原则。升降浮沉理论通过改善脏腑气机升降紊乱及病势顺逆的功效为依据,也是中药组方配伍的重要原则,受药物的气味、归经、质地轻重、炮制方法及药用部位等因素影响。升降散初为温病所设,正所谓“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现此方已广泛应用于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诊治。笔者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发病的关键病机出发,运用升降散中僵蚕与蝉蜕、姜黄与大黄及黄酒与蜂蜜配伍的药性理论,从而升清降浊、通利三焦、调畅气机,以求平衡气机。本文旨在探讨升降浮沉理论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理论依据,随症加减,辨证论治,并附医案1则,将药性理论与儿科临床实践相结合,拓宽升降散的理论研究,也为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 吉静; 张迪; 邵奇; 徐甜; 厉赢; 马重阳; 程发峰
    • 摘要: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寒热温凉四气的概念,用于描述中药的属性,且沿用至今。但四气与四性两种概念混称已久,不少医者误将其划等,直到北宋医家寇宗奭首次提出二者应分开使用。四气是指香臭腥臊,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本文结合古今文献,系统梳理了四气理论的历史源流与演变进程,分析历代诸家对于四气的不同见解及发展,阐明四气与四性的不同。结合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发现,四气之中属香的药物使用最为广泛,诸如藿香、佩兰等;而臭腥臊药物因为用药好恶等原因而被淡化甚至不再使用,诸如鸡屎白、人中黄等。不过香臭腥臊四气在指导临床用药、中药炮制、制剂、质量真伪鉴别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建议保留四气概念的同时,与寒热温凉四气加以区分。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香臭腥臊”四气理论的新内涵不失为一大进步。
    • 庄延双; 蔡宝昌; 张自力
    • 摘要: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整体作用的特点,网络药理学具有与中药作用类似的特点,选择网络药理学技术来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分子机制成为一种趋势.网络药理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聚焦所需要研究的蛋白、基因和通路,成为研究人员常用的筛选工具.主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常用研究方法,常用数据库和工具,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及展望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网络药理学在中药中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杨具洁; 都广礼; 陈少丽
    • 摘要: 物质是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能量是物质运动转化的实现和量度,是物质在微粒子状态下温度和运动速度的总和.宇宙万物皆具有物质、能量属性,而作为其一部分,中药也具备这两种属性.本文从物质、能量的范畴阐释中药的药性理论,以期指导中医药的教学、科研和临床.
    • 时浩洋; 马铭泽; 孙肇阳; 吕桂娇; 孟静岩
    • 摘要: 药性升降源于自然现象升降,基于人体气机升降,本质与两者相通,其本身阴与阳的比例决定了药物的升降作用。气味厚薄是古人通过口尝鼻嗅总结出的气或味中浓厚或淡薄的偏性,是气味对药性升降影响的间接归纳,气厚者具有升的趋势,气薄者升的趋势较弱,味厚者具有降的趋势,味薄者降的趋势较弱。据此,在运用时加大用量提高其药剂的浓度,虽天然药物本身味薄,但在形成方剂时已被转化成了味厚之品,则可能具有更强的降的趋势。气之厚薄也是同理,加大剂量会使本身气薄的药物转化为气厚之品,加强其升的性质。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可以客观化不同剂量药物的气味属性,分析与其升降作用的关联性,验证基于《黄帝内经》理论提出的剂量对药物升降作用影响原理的可靠与否及适用范围。
    • 潘青云; 单祎文; 吴嘉宝; 赵霞
    • 摘要: 对中药"淡"味的概念、功效内涵进行阐述,归纳和分析淡味药的四气分布、归经分布、升降浮沉特点.并总结淡味中药在儿科疾病的配伍运用,味淡之品与小儿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相应,可准确配伍淡味药以流通津液、渗灌气血、甘淡滋脾,在肾病综合征、反复呼吸道感染、泄泻、便秘等儿科常见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期更深入理解淡味药性理论、灵活组方,为淡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儿科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黄海波; 向忠军; 石益珍
    • 摘要: 象思维是中医药独特的一种朴素思维方法,从《神农本草经》时代就已经熟练的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来解释药物的药性理论,后世医家同样也运用这种思维对中药学的药性理论不断完善有直接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种思维方法的研究,能更好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中药学的相关理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