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9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5432篇;相关期刊490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中国肛肠病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第十八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甘肃省第五届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全国流调行业发布会等;大肠息肉的相关文献由2815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单宏波、徐国良等。

大肠息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9 占比:18.67%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79%

专利文献>

论文:5432 占比:80.55%

总计:6744篇

大肠息肉—发文趋势图

大肠息肉

-研究学者

  • 单宏波
  • 徐国良
  • 许军星
  • 赵逵
  • 刘伟
  • 吴晓尉
  • 姚礼庆
  • 崔毅
  • 张亚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强; 周佳慧; 刘儒霞; 蒋群宁
    • 摘要: 早期切除结肠息肉可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冷圈套切除术因操作简单(无需使用高频电)、耗时短、安全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结直肠小息肉。但由于其缺乏对周围组织的电灼烧作用,有息肉残留的风险。因此,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有可能无法实现根治性切除。基于此,我院采用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结肠小息肉,以提高病变的完整切除率,并观察其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 代金钟; 俞菲菲; 李春婷
    • 摘要: 本文基于伏痰理论探讨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病理机制、治疗方法及生活调摄,认为伏痰藏匿肠腑,伏而不显,伺机而动,由无形伏痰转变为有形实质,最终导致了大肠息肉的发生。伏痰之根不祛,大肠息肉则反复发作,复发率及患病率高;伏痰可挟瘀化毒,致使大肠息肉后期有一定癌变倾向。治疗上,从伏痰出发,施以健脾化痰、调气畅痰、清温消痰、化瘀解毒等手法阻断大肠息肉发生发展的根源,可以有效的提高疗效,降低大肠息肉的复发率及癌变率,为临床防治大肠息肉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 严璟; 张司欧; 皮智轩
    • 摘要: 目的:观察在内镜下切除大肠带蒂息肉时预先用钛夹在息肉蒂部结扎预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7月我院内镜中心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3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82例(息肉198枚),对照组188例(息肉222枚),试验组预先用钛夹在息肉蒂部结扎再行高频电切除术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肠息肉,对照组单纯高频电切除术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并进行术后3~9个月随访,分析组间术后病理,术中术后出血、穿孔差异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大肠息肉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无术中出血、穿孔,无术后迟发性穿孔,术后便血1例(0.55%)。对照组术中出血8例(4.26%),无术后迟发性穿孔,术后便血14例(7.45%)。试验组术中出血及术后便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带蒂大肠息肉预先用钛夹在息肉蒂部结扎,预防出血更具有优势,提高了大息肉内镜下的切除率,显著降低了内镜治疗发生出血、穿孔的风险,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肯定。
    • 贲睿; 孙怡; 李菲菲; 彭作英
    • 摘要: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的病症[1]。临床中既可作为一种独立疾病,也可于多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伴随发生。便秘能显著增加大肠息肉等相关肠道疾病的发病风险,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精神障碍[2]。目前临床治疗中,西医主要以泻药为主,但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便秘,还会导致药物依赖,甚至使肠道菌群紊乱,副作用众多。传统医学对于便秘的治疗,临床方法颇具特色且丰富多样,主要以口服中药为主,通过辨证论治,达到对症施治的目的,其长久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性良好,被众多患者认可。引经理论是中医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经中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引经中药具有引导其他中药药力到达病变部位之用,具有较强的趋向性和独特的靶点效应,引经药可作为中药复方疗效靶向的“载体”,使其直达病所,提高药效[3]。笔者临床将引经中药的靶向治疗作用应用于气虚型便秘的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施媛; 杨倩; 张仪; 王亚雷
    • 摘要: 本研究探讨大肠息肉肠镜表现及病理,以及与甘油三酯(TG)、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选取422例大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肠镜下表现、病理分布特点,同时分析息肉癌变和非息肉癌变患者TG、NLR等指标差异。共检出息肉1084枚,息肉以无蒂息肉为主;病理显示腺瘤性息肉较多;息肉癌变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非息肉癌变组患者(P<0.05);息肉癌变组总胆固醇(TC)、TG、血尿酸(SUA)和NLR明显高于非息肉癌变组(P<0.05),而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非息肉癌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G、NLR是息肉癌变的影响因素(P<0.05)。大肠息肉主要为无蒂息肉,病理主要为腺瘤性息肉;息肉癌变受患者年龄、TG、NLR水平的影响。
    • 湛良; 陈坤姐
    • 摘要: 目的分析无痛肠镜下钛夹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莞仁康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大肠息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观察组(40例,无痛肠镜下钛夹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近远期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施无痛肠镜下钛夹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可以获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
    • 王翰蔚
    • 摘要: 息肉是指长在人体内突出于组织表面的赘生物,由黏膜或黏膜下层组织隆起形成。常见的息肉为椭圆形或条状,诸如鼻息肉、声带息肉、胆囊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生活中,发现体内长有息肉的人很担心息肉会恶变,而事实并不如此。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它由腺体组成,是一类大肠息肉的统称,是大肠内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腺瘤性息肉是一类良性肿瘤,它是生长在大肠腔里面附着在肠壁上的一种突起性病变。
    • 杨俊伟; 陈凌峰
    • 摘要: 目的:观察愈肠汤在腺瘤性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台山市中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腺瘤性大肠息肉,并接受内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术后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愈肠汤治疗,两组均接受6周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促癌症因子、中医证候积分,并判定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促癌症因子、中医证候积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机体血清促癌症因子、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无穿孔、出血、腹部不适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而对照组则在手术后出现1例出血,3例腹部不适,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9,P=0.038)。结论:在腺瘤性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患者,应用愈肠汤治疗,可明显的降低血清促癌症因子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 贺帼英; 杨婉莹
    • 摘要: 目的 分析大肠息肉分布特点及病理类型。方法 收集因肠道不适就诊于遂溪县中医院行肠镜检查者254例,剔除病理资料缺失及合并肠道腺癌的患者,最后检查结果为大肠息肉患者有140例,分析其性别、年龄、息肉的分布部位、特点与病理分型。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55.1%,男、女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0例患者中左半结肠89例(占63.6%),全结肠35例(占25.0%),右半结肠16例(占11.4%);病例分型:腺瘤性息肉44例(占31.4%),腺瘤合并其他类型39例(占27.9%),炎性息肉23例(占16.4%),增生性息肉21例(占15.0%),其他复合类型13例(占9.3%);以60~<70岁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大肠息肉检出率较高,好发于左半结肠,以腺瘤性息肉多见。
    • 钟超; 杨晓娟; 胡佳; 艾宜婧; 李晓峰; 严小雨; 何凌
    • 摘要: 目的比较常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EMR)与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两种治疗方法在切除大肠息肉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近5年(2016年1月-2021年1月)发表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万方等数据库有关UEMR及CEMR治疗大肠息肉的对比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3.5软件对两种手术方式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复发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等多个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涉及1954名患者,2351个息肉病变。其中,UEMR组1151个,CEMR组1200个。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CEMR相比,UEMR在整块切除率(RR=1.10,P=0.000)、治愈性切除率(RR=1.36,P=0.000)及切除时间(MD=-8.06,P=0.030)上更具优势,并有更低的术后复发率(RR=0.45,P=0.000)、不良事件发生率(RR=0.69,P=0.020)和术中出血率(RR=0.58,P=0.003),但迟发性出血和穿孔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EMR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可以替代CEMR的技术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