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6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6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4579篇;相关期刊587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内镜杂志、中国肛肠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豫、冀、鲁、陕四省肛肠专业学术交流会暨高端论坛、2013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等;结肠息肉的相关文献由401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海峰、刘玉兰、刘娟等。

结肠息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6 占比:26.99%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59%

专利文献>

论文:4579 占比:72.43%

总计:6322篇

结肠息肉—发文趋势图

结肠息肉

-研究学者

  • 刘海峰
  • 刘玉兰
  • 刘娟
  • 刘欣
  • 卢虹冰
  • 孙浩然
  • 张国鹏
  • 李景南
  • 李莉
  • 李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小琳
    • 摘要: 目的探讨将临床护理路径(CNP)与集束化护理相联合的模式应用于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该院进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的90例结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A组45例实施传统护理,B组45例基于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开展CNP与集束化护理相联合的干预模式,就两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心理状态,另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依从性及相关知识知晓度。结果B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5、6.828,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4.44%)较A组(22.2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3,P<0.05)。B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7、6.249,P<0.05)。B组卧床、饮食依从率(91.11%)较A组(62.2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6,P<0.05)。B组患者满意率(97.78%)、相关知识知晓率(93.33%)均较A组(75.56%、68.8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5、8.775,P<0.05)。结论针对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患者,采用CNP与集束化护理相联合的干预模式,能改善心理状态,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相关知识知晓率及依从性,应用价值突出。
    • 骆震; 孙常波; 李江波; 张斌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CSP)治疗微小结肠息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CSP术治疗的86例微小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33±5.28)min,其中14例用时20min。15例CSP术后追加活检咬除残余息肉组织,完整切除率82.6%(71/86);53例CSP术后使用钛夹封闭创面,部分多发息肉患者使用多枚钛夹。大多数创面出血1~2 min内自行停止,冲洗后无活动性出血。平均住院(3.63±0.74)d,无一例出现术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CSP术是治疗微小结肠息肉的重要手段,息肉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孙强; 周佳慧; 刘儒霞; 蒋群宁
    • 摘要: 早期切除结肠息肉可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冷圈套切除术因操作简单(无需使用高频电)、耗时短、安全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结直肠小息肉。但由于其缺乏对周围组织的电灼烧作用,有息肉残留的风险。因此,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有可能无法实现根治性切除。基于此,我院采用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结肠小息肉,以提高病变的完整切除率,并观察其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 侯强; 宋正己
    • 摘要: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比例较低;临床上接近8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时已达中晚期;近半数患者生存期不超过5年;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基本实现治愈。结肠息肉作为常见的结肠病变,与普通人群相比,任何息肉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均较高,而无蒂锯齿状息肉、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患者的结直肠癌死亡率较高。结肠镜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有助于将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提升结肠镜治疗质量。然而,术后穿孔作为结肠镜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其治疗方法千差万别,但原则始终遵循花费最少、操作最简单、创伤最小、疗效最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1例患者因横结肠息肉行结肠镜下黏膜切除(EMR)术,术后并发穿孔,通过饮食过渡的保守治疗,穿孔部位完全愈合。本研究以此探讨穿孔原因、补救方法、术后随访,以便为内镜医师处理该类并发症提供部分参考。
    • 鲍正华; 马启刚; 唐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内镜在诊断结肠息肉癌变的诊断价值及结肠息肉癌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样病变患者105例(结肠息肉样病变组织128个)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确诊结肠息肉癌的金标准,按照结肠息肉是否癌变分为肿瘤性病变组(n=60)与非肿瘤性病变组(n=45),均给予NBI内镜和常规白光内镜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结肠息肉癌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确诊率、敏感性、特异性,且分析影响结肠息肉癌变的因素。结果在128个结肠息肉样病变组织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结肠息肉癌变共69个,占比为53.91%,非肿瘤性病变共59个,占比为46.09%。NBI内镜和常规白光内镜检查对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混合型、开口模糊型腺管开口的诊断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规白光内镜检查后阳性预测值为80.79%,阴性预测值为64.47%,低于金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息肉数目、息肉大小、息肉形态与结肠息肉癌变有关(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息肉数目、息肉大小、息肉形态是影响结肠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BI内镜通过观察肠息肉样病变的黏膜表面腺管开口,为临床诊断结肠息肉癌变提供客观依据,其诊断效能高于常规白光内镜。年龄、息肉数目、息肉大小、息肉形态是影响结肠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
    • 关斌; 刘莹; 张洪伶; 黄鹤; 郑双
    • 摘要: 目的分析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302例结肠息肉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152例)和对照组(150例)。观察组采用无痛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一次性结肠息肉清除率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量(58.2±17.8)ml少于对照组的(105.9±16.7)ml,手术时间(40.57±5.27)min、住院时间(5.52±2.95)d及术后首次进食时间(7.49±1.58)h均短于对照组的(58.27±6.14)min、(11.02±3.07)d、(11.38±1.35)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7%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结肠息肉患者使用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效果较好,而且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具备明显的推广价值。
    • 匡婕; 续晋铭; 徐津磊; 唐翠; 盛翠萍
    • 摘要: 随着内镜检查在消化道疾病诊疗中的广泛普及,结肠息肉的发现率逐年增高。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内镜治疗方式主要有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1]。内镜治疗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仍然存在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临床上术后并发肠道穿孔、迟发性出血及感染较为常见,而并发广泛皮下气肿较为罕见。并发症可能即刻发生,也可能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发生[2],需要临床医生提高重视。因此术后应用影像学检查进行复查,可以排除并发症的出现,为临床医师诊疗提供帮助。
    • 朱峰; 赵世民
    •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年内镜下切除术对结肠息肉患者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拟行内镜手术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126例,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切除术组和电凝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位内镜医师与同一位责任护士实施手术及围术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康复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临床总有效率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息肉复发率和二次手术率。结果切除术组患者耗时较电凝术组长,术中出血量较电凝术患者患者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康复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术患者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电凝术患者(P<0.05);切除术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电凝术组患者(P<0.05);切除术组患者复发率、二次手术率低于电凝术组患者(P<0.05)。结论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可更为彻底、完全地切除结肠息肉,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率,降低术后术中并发症率及复发率,是更适合息肉患者的内镜下手术方案。
    • 王国杰; 翟得欣; 任洋洋; 谢景军
    • 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联合CEA、CA242在结肠息肉癌变诊断中的作用及结肠息肉癌变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106例,根据病理学资料分为腺瘤性息肉组(n=83)和非腺瘤性息肉组(n=2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直径、病变数量以及CEA和CA24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结肠癌变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病理类型、CEA、CA242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组年龄、腺瘤型比例以及血清CEA、CA242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CEA和CA242是结肠癌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对病理类型、CEA和CA242及联合检测诊断结肠息肉癌变效能进行分析,病理类型、CEA和CA242检测AUC分别为0.732、0.697、0.713,联合检测AUC为0.821,高于单独检测的AUC值。结论病理类型与结肠癌相关因素CEA和CA242的表达水平有关,各指标的联合检测有望为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 葛军; 赵冰; 杨熹; 胡萍; 华敏
    • 摘要: 目的:探究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内镜下的止血效果,并分析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1例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临床基数资料;患者均予以内镜下热活检钳电凝联合钛夹止血,根据患者止血术后1周大便潜血试验结局,将其分为止血成功组和止血失败组。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121例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中,11例(9.09%)术后再发出血,110例(90.91%)正常止血;止血失败组合并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结肠息肉直径>1.0 cm所占比例均高于止血成功组(P均1.0 cm均为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P均1.0 cm均为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