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九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
第九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

第九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6-08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

会议文集:第九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西方国家和日本对胃黏膜上皮肿瘤性病变的认识和命名长期存在争议.由于东西方各国病理学家采用不同的形态学标准诊断异型增生而引发的分歧,对异型增生与癌的界定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此东西方对所谓“早癌”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胃上皮异型增生的定义是一种非侵袭性肿瘤上皮的转化过程,WHO将之称之为前驱恶性病变(premalignant lesions ) 。从病理形态学角度来说,经典的病理学教程对区别整个消化道黏膜上皮异型增生性病变的描述在于两个主要特征,即结构和细胞学方面的异常,并以此来和正常组织区别是否为肿瘤性病变。在日常的病理活检工作中,对消化道癌前病变的认识存在两个难点:一是对与活动性炎症相关的反应性或再生性改变和异型增生的鉴别,简言之就是对是否为异型增生的判断;另外一个就是对高级别异型增生和黏膜内浸润性癌的判断。
  • 摘要: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临床上包括进展期胃癌在内的误判和漏诊情况严重,特别是浅表扩散型早期胃癌、弥漫浸润型胃癌(皮革胃)和形似胃炎样胃癌,并重点介绍这几种胃癌的特点及提高诊断正确性的方法和经验.
  • 摘要:血管疾病可累及肝动脉、肝静脉及门静脉系统,常见肝脏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Budd-Chiari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此类疾病总体发病率不高,且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因而经常导致漏诊和延误治疗,最终可能导致本来可以避免的严重后果.为此,本文将结合近年有关国际指南或共识介绍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累及肝脏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 摘要:食管测压作为评估食管动力的手段,经常用于食管生理和病理状态的研究中.在食管测压的过程中,测压导管被放置入食管内,测压系统感受食管在静息和吞咽时的压力从而评估其功能.食管测压系统按原理可分为水灌注测压系统和固态测压系统.不同于水灌注系统,固态测压系统的导管内具有本身可以感受压力的电子元件,食管肌肉的收缩或者舒张直接作用于导管上,被电子元件感知,从而得出食管的压力.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是一项新的食管测压技术,目前尚需要不断的研究来完善它。重点研究了不同管径的高分辨率测压导管所得测压数据一致性,无症状中国健康志愿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下括约肌动力正常值,以及基于高分辨率阻抗食管测压的食团清除相关食管体部动力要求。面对功能强大的高分辨率测压系统,学者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将这项新技术用于很多怀疑食管动力障碍疾病的患者,试图进一步了解食管生理状态下的动力特征,再建立一个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诊断食管动力障碍疾病的标准和体系。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酒精消费量在明显快速增长,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些地区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伤的第二大病因.近年来我国对该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影响酒精性肝损伤进展的相关因素较多,目前考虑的因素主要有饮酒量、遗传因素、饮酒年限、酒精饮料种类、饮酒方式、性别、种族、肥胖、肝炎病毒感染等。目前由于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和特异性实验室指标,诊断ALD的要素包括饮酒史(摄入酒精的量和饮酒时间)、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等。而ALD的治疗包括戒酒、改善营养、治疗肝损伤、防治并发存在的其他肝病、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的进展、促进肝再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终末期肝病进行肝移植等措施。
  • 摘要:今年2月18日,在台北举行的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年会上,公布了亚太地区2012年更新版《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治疗指南》(简称新版《指南》).新版《指南》结合慢性乙肝治疗的最新进展,提出了17条推荐意见,进一步明确慢性乙肝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核苷类似物疗程、药物选择、耐药处理、母婴传播阻断、合并感染患者的处理、以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或化疗的患者等.
  • 摘要:原发性肝癌90%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也称肝癌,是最常见肿瘤之一.肝癌诊断主要包括肝癌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以及分期,而且根据分型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
  • 摘要:自1868年德国学者Kussmaul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例胃镜检查,使得上消化道腔内区域的可视性得到实现,从此人类在探索消化道腔内可视性的征途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而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及对小肠疾病的认识,人们又提出了全消化道可视性的概念及需求.1998年以色列Swain、Idden等专家成立Given公司(Gastrointestinal Video Endoscopy Imaging Ltd),致力于胶囊内镜开发.2000年5月,Swain在美国举行的DDW会议上首次展示了Given公司生产的第一台M2A型胶囊内镜的问世,真正实现了全消化道可视性检查.2001年日本富士写真光机株式会社研发的双气囊电子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doscopy,DBE)应用于临床,2006年OLYMPUS公司研发单气囊电子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doscopy,SBE)成功,至此人们可通过胶囊内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和单气囊电子小肠镜实现全消化道内镜检查.护士在配合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时应具备扎实过硬的专科理论知识;全面默契的术中配合;熟悉精通器械附件的性能及使用;从容镇定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从而顺利地配合术者完成单气囊小肠镜检查。而且护士在配合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时的角色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的角色,所以应该做到熟练、主动和默契。
  •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属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是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的急腹症,占整个急性胰腺炎的10%~20%.20世纪80年代,多数病例死于疾病早期,直至近10年来,随着SAP外科治疗的进展,治愈率有所提高,但总体死亡率仍高达17%左右.有研究表明70%-80%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胆道疾病、酗酒和暴饮暴食所引起的,分析临床表现,指出了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重点对基础护理,病情观察,高热的护理,管路护理,肠内营养管的护理,气道护理,心理护理,出院后的饮食指导进行了研究。
  • 摘要: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保障患者安全也是对护理人员工作的基本要求.消化内镜中心属于门诊系统但又不同于普通门诊,随着内镜下治疗项目日渐增多,消化内镜中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征,本文从临床护理工作角度出发,分析消化内镜中心护理工作中不同层面易发生的安全风险,并提出重视护理风险评估,不断完善和修定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护士执行力,培养护士的沟通、应变能力,合理安排患者就诊,保证良好的就诊环境,减少忙乱,落实在职护士的分层培训,“无痛”内镜患者的安全管理等可行性应对措施,以保证护理安全、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 摘要:将黏膜愈合(mucosal healing,MH)作为克罗恩病(CD)治疗的新目标,是近年来提出来的新概念.直至20世纪90年代,CD的治疗仍仅以临床症状缓解为目标.原因是,传统治疗大多无法达到MH的目标,因而看似临床症状缓解与MH缺乏必然的关系,也就更难判别MH对CD自然病程的影响.生物制剂的应用,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因为生物制剂不但能迅速缓解症状,而且能促使并维持MH.进一步研究发现,MH与CD的临床缓解相一致,与远期临床复发率及手术率减少存在一定关系.MH为最终实现改变CD自然病程带来新的希望,从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 摘要: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死于胃癌患者超过1 6万,约占全部肿瘤死亡人数的1/5.胃癌患者于术后生存期的长短是评价其诊断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生存期的长短与胃癌分期密切相关.建立、应用中日亚太高速学术网络(APAN)的早期胃癌诊断远程教育系统;通过染色放大内镜等方法来提高活检阳性率;对早期胃癌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并进行了手术治疗:116例;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术122例,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116例。对30例保守治疗及拒绝手术患者进行随访。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染色组中早期胃癌检出率高于非染色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染色放大内镜早癌检出率优于普通内镜早癌检出率,但放大内镜三种染色方法之间早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并建立一套早期胃癌诊断流程:普通白光→放大内镜→放大内镜+NBI或普通白光→放大内镜→放大内镜+靛胭脂。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炎症、肠化、不典型增生少数标本的全基因RNA表达,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与高级别上皮内瘤有显著差异。肿瘤治疗战略前移:本研究内镜治疗122例,随访6个月至24个月,尚无复发患者。
  • 摘要:动力异常是胃肠动力性疾病的病理基础,是上腹饱胀、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Ca2+在胃肠平滑肌收缩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内钙稳态是维持平滑肌正常收缩与舒张运动的基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是影响胃肠平滑肌收缩运动的重要条件,肠平滑肌细胞通过Ca2+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影响肠平滑肌的收缩力,调节肠道运动.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维持,是由Ca2+跨膜转运、细胞内肌浆网及线粒体等,对钙的摄取与释放等过程调节细胞内游离钙的动态平衡,任何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引起钙稳态失衡.目前,维持、调节细胞内钙稳态的离子通道调节剂,已较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调节胃肠运动,可有效的改善胃肠动力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 摘要:40年前引进消化内镜时很重要的目的是检出消化道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挽救生命的目的,至今中国食管癌胃癌发病率仍较高.随着城镇化医保改革的推进,医疗水平有明显提高,就医人数增加,但食管、胃癌检出率仍不见改善.有报告10年间每年检查胃镜达1万多例,却无1例早癌,一般医院停留在5%~10%的早期癌检出率,这些值得深思.通过分析了早癌检出率低的原因,指出食管癌尚无有效化验指标,只能根据病史找出高危人群,通过筛查了胃癌,探究了色素内镜与NBI。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简称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食管是否有明显破坏可分两种类型:食管黏膜无明显病变者称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即所谓的“病症性反流”;有明显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者,则称反流性食管炎(RE),即所谓的“病理性反流”。胃食管反流病是食管贲门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增强的结果。除痛苦的症状外,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可导致食管黏膜损伤、巴雷特食管,还可发展为腺癌,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反胃。由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可有烧心嗽、哮喘等,因此就诊时医生常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由于酸反流是主要病因,目前主要的内科治疗方法是每日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正确认识本病的发病也很重要,以免增加心理负担和追求不适当的治疗措施,而维持方案有持续治疗和非连续治疗两种。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好发于老年人,故也被认为是衰老过程中的退行性改变.通过建立胃龄这一生物学衰老指标来评估CAG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危害,同时构建数学模型以评估胃龄和预测罹患CAG的风险.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给予标准化问卷调查.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并建立CAG风险预警模型.利用FISH实验测定健康志愿者胃黏膜的端粒长度,构建精确胃龄模型.再次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胃龄简易模型,对两者准确度进行比较.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进一步证明胃龄可以代表胃的衰老程度CAG风险预警模型可作为普通风险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前的筛选以节约医疗成本。研究首次提出胃龄这一全新概念,有力地论证了胃龄可以代表胃的生物学衰老这一观点,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评估,简易胃龄模型准确度与精确模型一致且便于临床推广。对△age较大的患者应予密切随访。
  • 摘要:肝脂肪变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丙肝)患者中非常常见,其发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慢丙肝患者的肝脂肪变与饮酒或高BMI、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宿主代谢因素相关,胰岛素抵抗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3型HCV感染患者的肝脂肪变可能由HCV直接的细胞致病作用所引起.慢丙肝患者肝脂变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包括:老年、高BMI、3型HCV感染、血清高水平TG、ALT、γ-GT.慢丙肝患者发生肝脂肪变与肝纤维化及患者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应答效果差密切相关,而且有研究报道肝脂肪变与慢丙肝患者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升高有关.目前关于慢性HCV感染肝脂肪变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通过分析HCV感染与肝脂肪变的流行病学,研究了慢性HC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的类型,代谢性肝脂肪变,以及HCV相关性肝脂肪变提出了肝脂肪变的发病机制,以及肝脂肪变对疾病进展及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针对NAFLD/NASH患者推荐的改变生活习惯如减轻体重、适当运动、特殊饮食等建议同样适用于慢丙肝患者由于代谢因素而发生的脂肪肝。
  • 摘要:通过亚太肝病学会,在丙型肝炎感染和实验室检查方面,丙型肝炎感染的预防方面,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史方面,丙型肝炎感染的治疗方面,方面,丙型肝炎感染和肝移植方面,丙型肝炎和慢性肾脏疾病方面,感染丙型肝炎的地中海贫血和血友病患者方面,儿童的丙型肝炎感染方面,丙型肝炎和艾滋病合并感染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重点介绍了其中的处理流程。
  • 摘要: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耗资巨大.FGIDs有多种因素参与发病,不少患者存在心理障碍,需要人们面对、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医师除需了解FGIDs患者消化道症状、有无重叠现象、有无诱发或加重因素外,还需了解FGIDs患者有无心理社会因素对消化道症状的影响,是否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如患者伴重叠征象、明显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时,常可判断患者有焦虑/抑郁障碍。对有焦虑抑郁的FGIDs患者,一方面需针对消化道症状予以治疗,缓解症状,但往往疗效不满意;另一方面,无论焦虑抑郁与FGIDs的关系如何,均需积极治疗焦虑抑郁,尤其是中、重度的患者。对伴有中、重度心理障碍的FGIDs患者,应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 摘要:通过对患者、器械、术前药物三方面的术前准备进行了论述,指出结肠镜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患者会产生一定不适,甚至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牵拉痛,这是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此项检查的主要原因,结肠镜检查尤其是治疗不可能由操作者一人完成,正确细微的护理和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是顺利完成结肠镜检查、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黏膜下注射的护理配合,以及息肉电切术中的护理配合。
  •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炎症性肠病(IBD)无论是溃疡性结肠炎(UC)还是克罗恩病,近年来都有明显增多.这一趋势重复着西方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故事,使该病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其诊治问题也成为对消化科医生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基础研究直接指向临床治疗,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临床循证研究级别的不断提高和处理规范的不断更新,使治疗目标和方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之,随着IBD基础研究的进展,治疗的着眼点得以针对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予以阻断。有效地控制免疫反应性组织损伤,达到更高的治疗目标。常规药物中,随着分子药理研究的进展有了新的解释,层出不穷的新型制剂给人们提供了治疗药物的超市,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基于循证医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临床共识使疾病的疗效和预后大大改观。借鉴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和肿瘤化疗的理念与实践经验,目前强调靶向治疗、早期治疗、长期规律维持和客观评估疗效,特别是黏膜愈合度、疾病活动度以及复发情况等;新型的生物治疗剂单独或整合进入治疗方案,配合综合性和个体化的治疗,不仅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还有可能促进黏膜愈合、维持长期缓解、改变自然病程、降低住院率、手术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理念的提出已有10余年历史,1992年美国Science杂志上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Lancet杂志上首次出现了转化医学的新名词.转化医学是跨领域、跨学科的平台,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一定的效果.美国卫生部下属单位的Doughert和Conway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此理念,2008提出转化医学第一阶段(T1)第二阶段(T2)第三阶段(T3)发展模式(3T模式),其最后目标是改善美国的卫生服务质量.我国的肠外肠内营养用药的有关研究,已经进入转化医学T2、T3阶段,所以从2005开始,一直在为分阶段建立和逐步完善多中心、分享数据库。已经开了29次“工作坊”,目前为第三阶段的“营养风险-不足-支持-结局-成本/效果(NUSOC)多中心分享数据库”。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早期T1-T2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