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6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440240篇;相关期刊397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临床消化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相关文献由441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平红、姚礼庆、钟芸诗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6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40240 占比:99.59%

总计:442045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发文趋势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研究学者

  • 周平红
  • 姚礼庆
  • 钟芸诗
  • 徐美东
  • 陈巍峰
  • 张轶群
  • 秦新裕
  • 马丽黎
  • 令狐恩强
  • 时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易健; 桂冠; 张善金
    •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艾司奥美拉唑对胃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相关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于本院行ESD的患者13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于ESD术后及术后3 d内予以艾司奥美拉唑静脉滴注,40 mg/次,2次/d,于3 d后改为艾司奥美拉唑口服治疗,20 mg/次,1次/d,连续治疗至术后28 d;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前1 d予以患者艾司奥美拉唑静脉滴注,40 mg/次,2次/d,术后治疗方案同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及手术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胃液pH值变化;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恢复及延迟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急性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延迟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3 d创面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应用艾司奥美拉唑能有效提升患者ESD术中胃部pH值,降低术中急性出血风险,同时能有效降低术后延迟出血率,加快患者创面恢复进程。
    • 罗丽凤
    • 摘要: 目的:探索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48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1:1分法分组,24例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2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更短,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更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7%和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95.83%,对照组为79.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探索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的康复影响。
    • 沈玉根
    • 摘要: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接受ESD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SD术后出血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10例患者中15例(13.64%)ESD术后出血(术后出血组),95例(86.36%)ESD术后未出血(术后未出血组)。术后出血组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房颤、陈旧性脑梗死患者占比显著高于术后未出血组(P<0.05),术前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术后未出血组(P<0.05),术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术后未出血组(P<0.05)。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房颤、陈旧性脑梗死、术前血小板计数<120.00×10^(9)/L、术前降钙素原≥0.40 ng/mL、术前C-反应蛋白≥90.96 ng/mL是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危险因素较多,不仅与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房颤、陈旧性脑梗死有关,还与血小板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有关,值得临床关注。
    • 习晓丽; 叶美玲; 王禾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8年06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20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早期胃癌术后复发情况;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ESD治疗的206例早期胃癌患者中,31例病情复发,复发率为15.05%,1年、3年、5年无复发率分别为91.75%、87.38%、84.95%;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镜下分型、病变大小、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手术切缘性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变大小、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手术切缘性质均是影响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变越大、病理分化程度越低、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手术切缘阳性是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危险因素患者应加强术后监测。
    • 丁超; 杜宝峰; 陈梅红; 陈涵; 党旖旎; 陆昱; 司新敏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胃上部早期癌(UGC)与胃中下部早期癌(M-LG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EGC)的37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分为UGC组(180例)与M-LGC组(1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灶内镜下特征及随访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GC黏膜下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UGC组年龄≥60岁、男性比例高于M-LGC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比例低于M-LG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C组、M-LGC组发生黏膜下浸润者分别有66例、3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上部位置、淋巴结转移、未分化型是EGC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黏膜下浸润、未分化型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短期疗效(整块切除、完全切除、愈性切除、出血、穿孔)和长期疗效(复发、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评估UGC达到ESD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优先选择内镜下切除。
    • 李微; 陈晓莉; 翁乙花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UD-EGC)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5例UD-EG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其中ESD组67例,手术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近远期疗效及术前、术后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及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肿瘤部位、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肿瘤直径≤2 cm、浸润深度为黏膜层、无脉管癌栓的比率为67.16%、71.64%、100.00%,显著高于手术组(32.84%、41.67%、89.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为(1.58±0.47)、(2.47±0.75)、(9.15±2.38)d,显著短于手术组[(3.26±0.82)、(4.29±1.03)、(13.87±3.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肠梗阻及总并发症发生率为0、5.97%,明显低于手术组(8.33%、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手术组术后3年肿瘤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肿瘤直径≤2 cm、黏膜浸润浅且不伴有脉管癌栓的UD-EGC建议行ESD治疗,不仅可以达到外科手术相同的效果,恢复血清肿瘤标志物、G-17、PG水平异常状态,还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李海超
    • 摘要: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2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行ESD治疗,比较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横向切缘阴性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91.18%、治愈性切除率82.35%、横向切缘阴性率92.16%、纵向切缘阴性率90.20%均高于对照组的55.88%、52.94%、70.59%、64.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36.22±7.35)min短于对照组的(71.29±12.4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8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且术后并发症少,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张露; 张晓琦; 叶小峰
    • 摘要: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的少见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结肠ESD术后并发IC的病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黄娟娟; 卢晓云; 苏洁; 汪翰英; 周莹; 陈露
    •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不同的进食时机对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住院并行结直肠ESD术的患者共145例,采用倾向性匹配分析,根据患者术后进食时间纳入试验组(进食时间≤24 h)及对照组(进食时间>24 h),每组各35例,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短径、长径、面积)、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发热)、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舒适度调查项目(恶心、失眠、腰背部不适、腹痛、饥饿感、口渴)的差异性。结果经倾向性匹配后,两组患者进食后的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长较对照组住院时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9±1.58)天比(5.23±1.14)天,P0.05)。结论与常规的术后进食方案相比,早期进食并不会增加结直肠ESD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影响术后舒适度,但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张彬
    • 摘要: 目的探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临床效果。方法148例EGC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9%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低于对照组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C选择ESD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疗效更为确切,值得推广及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