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2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0048篇;相关期刊245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内镜杂志、临床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等;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文献由1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本俨、农春燕、史维等。

缺血性结肠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5 占比:4.78%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10048 占比:95.04%

总计:10572篇

缺血性结肠炎—发文趋势图

缺血性结肠炎

-研究学者

  • 吴本俨
  • 农春燕
  • 史维
  • 孙晓滨
  • 任权
  • 吴立平
  • 杨柳
  • 林三仁
  • 项平
  • 刘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旭涛; 严涛
    • 摘要: 目的对二聚体(D-D)联合腹部CT在缺血性结肠炎(IC)患者早期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究.结果腹部CT诊断阳性32例、阴性28例,以腹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测结果为对照,腹部CT诊断I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1.08%、91.30%、85.00%、93.75%、75.00%,Kappa为0.695;D-D诊断中IC组患者D-D水平为(1.02±0.75)mg/L,显著高于非IC组患者的(0.31±0.06)mg/L;IC组D-D阳性32例、阴性5例;非IC组D-D阳性13例、阴性10例;以DSA检查结果为参照,D-D诊断I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6.48%、56.52%、75.00%、76.19%、72.22%,Kappa为0.448;D-D联合腹部CT诊断IC 37例、非IC 23例,以DSA检查结果为对照,D-D联合腹部CT诊断I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4.59%、91.30%、93.33%、94.59%、91.30%,Kappa为0.858.结论D-D联合腹部CT对IC患者早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为疾病改善与预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张露; 张晓琦; 叶小峰
    • 摘要: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的少见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结肠ESD术后并发IC的病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朱华丽; 阙扬铭; 季霞; 阮水良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对诊断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58例疑似IC患者,包括30例IC患者(IC组)和2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UC组);另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液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素-1(ET-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ɑ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表达。结果IC组患者的血清vWF、TM、ET-1、PAF水平及血小板CD62p、CD63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8);血清vWF、TM及血小板CD62p对IC患者和UC患者的鉴别诊断效能也较高(AUC>0.08)。多肠段亚组IC患者血清TM、ET-1、PAF水平均高于单一肠段亚组患者(P<0.05)。结论检测血清vWF、TM、ET-1、PAF、血小板CD62p、CD63表达有助于IC患者的临床诊断。此外检测血清vWF、TM、血小板CD62p表达对IC患者和UC患者的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李玥; 俎明; 丁士刚
    • 摘要: 随着近年来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药物毒性导致的IC受到了更多的研究及关注。由于药物相关IC有着及时停止使用致病药物就可得到临床缓解的特点,临床医师在IC的诊治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特别关注。本文对药物相关IC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等内容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田孝锋; 丁金琴; 郑建军
    • 摘要: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患者诊疗经过,总结经验,以期改善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45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肠镜特点、治疗及预后等。结果共纳入45例IC患者,88.9%(40/45)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腹部手术史等基础疾病。典型症状为腹痛(95.6%)、便血(93.4%),常见体征为腹部压痛(77.8%)。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腹部CT可见肠管扩张、管壁增厚和渗出(阳性率占66.7%)。入院后12~72 h行肠镜检查,发现病变好发于降结肠(46.7%)及乙状结肠(42.2%),呈节段性改变,典型表现为糜烂、溃疡形成,病理缺乏特异性,呈非特异性炎性改变。经中-高流量吸氧、使用抗菌药物、改善微循环、补液等治疗,45例均好转出院。结论急性剧烈腹痛、便血的中老年患者应考虑IC的可能,早期肠镜检查和腹部CT检查是诊断的关键,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 高福生; 张川; 展玉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IC)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 对95例确诊IC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病理学结果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助于IC诊断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IC患者男女比例为1∶1.9,年龄为(64.8±15.8)岁,多伴有糖尿病[54.7%(52/95)]、高血压[42.1%(40/9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6%(30/95)]等基础疾病。腹痛[98.9%(94/95)]及便血[43.2%(41/95)]为最主要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和溃疡。52例(54.7%)患者为左半结肠受累,呈节段性分布。部分患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升高。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IC的有效诊断方法为中老年女性,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史,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症状,结肠镜检查发现左半结肠受累。
    • 王利平; 赵伟; 耿丽媛; 王毓麟
    • 摘要: 1病例介绍李某,男,70岁,2021年9月27日初诊。周身红斑、丘疹、脱屑伴瘙痒40余年,反复加重半月。患者老年男性,迁延起病。患者头面及躯干四肢出现红斑,丘疹,脱屑,伴瘙痒40余年,曾自行使用多种药物(具体不详)对症治疗,期间皮疹时轻时重,间断反复,未规律治疗,就诊前半个月病情加重,周身出现弥漫性红斑、丘疹,伴瘙痒、疼痛、脱屑,考虑“红皮病型银屑病”。
    • 陈林晖; 王海鹏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20年1月于苏北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和消化科诊断为IC的患者178例,按照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与中青年组(年龄<6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腹部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肠镜下表现及预后等。结果:老年组患者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D-二聚体及球蛋白水平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腹腔CT血管造影阳性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老年下消化道出血者,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性,尽早进行肠镜检查,以期早期诊断和治疗。
    • 张凌云; 沈春莲; 杜婕琼
    • 摘要: 目的 分析前列地尔+罂粟碱用于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收治的30例缺血性结肠炎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肌肉注射罂粟碱,观察组(1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前列地尔,统计两组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潜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潜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前列地尔+罂粟碱对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其高凝状态,促进其临床症状尽快恢复,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