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477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15篇、会议论文129篇、专利文献498009篇;相关期刊785种,包括临床消化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等; 相关会议88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2013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文献由9171位作者贡献,包括钱家鸣、欧阳钦、何松庆等。

炎症性肠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15 占比:0.86%

会议论文>

论文:12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98009 占比:99.12%

总计:502453篇

炎症性肠病—发文趋势图

炎症性肠病

-研究学者

  • 钱家鸣
  • 欧阳钦
  • 何松庆
  • 缪应雷
  • 郑家驹
  • 刘占举
  • 夏冰
  • 冯百岁
  • 吴开春
  • 杨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夏西; 刘清华; 崔晓丙; 陆冰云; 欧阳美平; 刘启珍; 朱颖
    • 摘要: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中最难的一章节。由于炎症性肠病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较为复杂,为了更好地对临床医学实习生进行教学,一般采用教学病例讨论的形式。但是教学病例讨论有局限性,一次教学病例讨论往往面对多名实习生,难以做到在各个环节倾听每个实习生的观点,难以达到每个实习生全程参与。因此炎症性肠病的教学病例讨论质量参差不齐。
    • 梁蒙蒙; 王颖; 樊慧丽; 孟莹莹; 梁梦欣; 冯芹芹; 蒋明珠; 施雨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的出院准备计划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炎症性肠病患者104例,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随访指导,观察组实施基于IMB模型的出院准备计划,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用药依从性、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定量表(AHSMSRS)评分、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干预后炎症性肠病患者症状群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出院准备计划能有效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用药依从性,从而减轻患者肠道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钟英奎; 郅敏
    •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目前尚不能治愈,病程中由于疾病本身及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IBD患者感染风险增加。这些感染中有部分可以通过充分的疫苗接种预防,但IBD患者免疫接种覆盖率低,对疫苗安全性及接种时机认识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临床证据表明,疫苗不会增加IBD患者复发的风险。在诊断IBD时应评估患者免疫状况,在开始使用免疫抑制治疗之前及时接种疫苗可最大化实现疫苗接种效果。免疫功能低下者避免使用减毒活疫苗,但非活疫苗可以安全接种。本文就国内外相关研究及IBD相关指南的疫苗接种策略作一概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实用建议,提高IBD管理质量。
    • 程海燕; 沈哲
    • 摘要: 目的探讨中重度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及病变肠道黏膜组织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中重度IBD患者的病变结肠黏膜标本及其外周血(观察组),30例健康志愿者的正常结肠黏膜标本及其外周血(正常对照组),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血清及肠道黏膜组织分别检测VEGF-A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VEGF-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黏膜组织VEGF-A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中重度IBD患者治疗后血清及其病变肠道黏膜中VEGF-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 阮安然; 胡浩冉; 任亚豪; 杨雪婷; 程康耀; 滕文哲
    • 摘要: 目的 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近10年来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心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库收录的炎症性肠病心理领域2010—2020年的研究,运用CiteSpace 5.7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机构、期刊类型进行频次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和聚类分析。结果 2010—2020年IBD心理领域的发文量呈线性上升趋势;发文量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关键词包括不同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相关变量等方面。聚类结果包含述情障碍等心理问题、心理相关的躯体症状、心理健康受损的不良结局3个方面。结论 IBD心理领域研究关注度呈上升趋势,我国需加快跟进,加强合作与交流。IBD患者心理呈现不同的人群特点,同时与社会支持相关变量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提示需科学系统地展开对心理情况的全面评估,尽早识别心理问题,开展干预,避免出现不良结局。同时过程中不能忽视躯体症状与心理的相互联系,注意调控和管理。
    • 孙静瑶; 杨红
    •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自身免疫失调,部分患者须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是机会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对于一些疫苗可预防的感染性疾病,预防免疫可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但IBD患者疫苗接种率并不理想。本文对IBD患者感染与疫苗接种的平衡展开讨论,探讨IBD患者接种疫苗的获益与风险,提出感染和疫苗平衡的理念,为IBD患者合并感染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 刘颖; 张云亮; 窦博鑫; 王子妍; 张智; 张娜
    • 摘要: 全谷物食品的摄入对人体益处颇丰,诸多有益效果主要归因于全谷物食品中的各种功能性物质。全谷物摄入后,经胃肠消化及肠道微生物菌群发酵等作用,促使谷物中的有效成分转化为对人体健康具有调节作用的重要代谢物,对人体某些疾病产生有益的调控作用。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肥胖症、炎症性肠病及肠道癌变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与饮食和肠道微生物菌群有关。虽然上述病症与全谷物及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尚未研究透彻,但近年来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全谷物食品之间的互作及对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越来越深入,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全谷物在调节人体疾病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全谷物在调控上述疾病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为日后全谷物食品的深入研究及相关应用提供生物学理论依据及参考。
    • 刘春辉; 刘兆润; 董丽; 丁宁
    • 摘要: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的水平变化与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21年3月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消化科接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140例(活动期78例,缓解期62例)以及同时间段内至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炎症性肠病活动期患者、炎症性肠病缓解期患者、健康体检者的血清IL-6、sICAM-1、chemerin、交感神经功能、迷走神经功能。分析血清IL-6、sICAM-1、chemerin与交感神经功能、迷走神经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IL-6、sICAM-1、chemerin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炎症性肠病活动期患者、炎症性肠病缓解期患者、健康体检者的血清IL-6、sICAM-1、chemerin、交感及迷走神经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sICAM-1、chemerin与卧位立位血压差之间均呈正相关,与握力试验血压差和卧位立位心率差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利用血清IL-6、sICAM-1、chemerin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诊断,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8.89 pg/mL、154.03 ng/mL、112.21μg/L,约登指数分别为0.271、0.350、0.471。结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以及病情波动与人体的免疫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脂质代谢紊乱等具有一定的关系,利用IL-6、sICAM-1、chemerin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监测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尚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分析。
    • 陈宁
    •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风险高,但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流行病学显示,由于重视程度提升,IBD患者合并HBV感染比例已逐渐下降至与普通人群接近甚至更低。即便如此,IBD患者一旦合并HBV感染,针对IBD的免疫抑制治疗可能导致HBV再激活等复杂的临床问题,需充分重视IBD患者的HBV筛查,推荐所有IBD患者筛查HBsAg、HBsAb和HBcAb,所有血清学阴性者均应接种HBV疫苗。IBD患者对HBV疫苗的应答低于普通人群,推荐接种流程为标准剂量双倍剂量和(或)再接种HBV疫苗的程序,接种后需复查HBsAb水平,未达标者需再次重复接种。我国IBD患者广泛的HBV筛查和有效疫苗接种的工作亟待进一步推广加强。
    • 马玲玲; 冀建斌
    •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由环境、感染、饮食、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性疾病,多认为由于遗传易感人群免疫反应紊乱所导致。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临床难以治愈、易于复发,成为国内外消化疾病领域的常见病及疑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发现肠道微生态在IBD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调节免疫、参与信号转导、保护肠黏膜屏障、免疫应激及稳态、营养代谢等。本文对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IBD关系的新进展及相关研究做一综述,并探讨IBD基于肠道微生态的防治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