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9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8543篇;相关期刊218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四川省抗癌协会老年肿瘤治疗专委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四川省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相关文献由3149位作者贡献,包括H·B·洛曼、J·A·韦尔斯、L·G·普雷塔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7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8543 占比:99.43%

总计:109162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发文趋势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研究学者

  • H·B·洛曼
  • J·A·韦尔斯
  • L·G·普雷塔
  • M·巴卡
  • 何光杰
  • 孙亮
  • 李静
  • 杨新意
  • 王淑丽
  • 胡筱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岳成; 石文健; 刘永亮; 李景武; 张于; 董桂兰; 张欢; 董伟
    • 摘要: 背景 研究表明,垂体肿瘤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增加,且HIF-1α 表达与肿瘤侵袭性密切相关,但具体调控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讨.目的 分析侵袭性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HIF-1α 诱导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门诊收入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58例,根据Hardy-Wilson分级和Knosp分类方法将其分为侵袭性组(n=28)和无侵袭性组(n=30).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D31、Ki-67表达情况及免疫组化评分.结果 侵袭性组患者有视野缺损、肿瘤体积≥6.92 cm3、全切及次全切者所占比例及肿瘤复发率高于无侵袭性组(P<0.05).侵袭性组患者中HIF-1α、VEGF-A、EGFR、CD31、Ki-67高表达者所占比例高于无侵袭性组(P<0.05).侵袭性组患者HIF-1α、EGFR、VEGF-A、CD31、Ki-67免疫组化评分高于无侵袭性组(P<0.05).结论 侵袭性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HIF-1α、VEGF-A、EGFR呈高表达,其机制可能为低氧环境下HIF-1α表达增加后上调VEGF-A、EGFR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增加肿瘤侵袭性.
    • 程海燕; 沈哲
    • 摘要: 目的探讨中重度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及病变肠道黏膜组织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中重度IBD患者的病变结肠黏膜标本及其外周血(观察组),30例健康志愿者的正常结肠黏膜标本及其外周血(正常对照组),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血清及肠道黏膜组织分别检测VEGF-A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VEGF-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黏膜组织VEGF-A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中重度IBD患者治疗后血清及其病变肠道黏膜中VEGF-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 邵珺; 胡迪; 田一焜
    • 摘要: 目的探讨高糖条件下miR-615-5p对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s)迁移能力、成管能力、愈合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RECs,将细胞分为低糖(LG)组、高糖(HG)组、miR-615-5p模拟物(mimic)组、miR-615-5p模拟物阴性对照(mi-nc)组、miR-615-5p抑制剂(inhibitor)组、miR-615-5p抑制剂阴性对照(in-nc)组。LG组hRECs用含5.5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其余各组hRECs均用含25.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qRT-PCR分析LG组与HG组hRECs中miR-615-5p的相对表达情况;Transwell实验、成管实验、划痕愈合实验分析各组hRECs的细胞迁移能力、成管能力和愈合能力;免疫荧光实验分析miR-615-5p对hRE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与LG组(1.00±0.28)相比,HG组hRECs中miR-615-5p的相对表达水平(6.36±1.31)上升(t=12.69,P<0.01)。Transwell实验中,HG组、mimic组、mi-nc组、inhibitor组和in-nc组的hRECs相对细胞迁移数分别为0.99±0.12、0.96±0.08、0.50±0.07、0.72±0.13和0.96±0.10,与mi-nc组相比,mimic组中hRECs的迁移能力显著增强(t=6.10,P<0.05);与in-nc组相比,inhibitor组中hRECs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t=7.21,P<0.05)。成管实验结果显示,HG组、mimic组、mi-nc组、inhibitor组和in-nc组hRECs的相对成管管长分别为1.00±0.15、1.24±0.13、0.81±0.13、0.40±0.05和0.86±0.04;与mi-nc组相比,mimic组hRECs的成管能力显著增强(t=5.52,P<0.01);相较于in-nc组,inhibitor组hRECs的成管能力显著降低(t=17.80,P<0.01)。划痕愈合实验显示,HG组、mimic组、mi-nc组、inhibitor组和in-nc组hRECs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0.71±0.01、1.00±0.01、0.64±0.02、0.56±0.05和0.54±0.04,相较于mi-nc组,mimic组中hRECs的愈合能力显著增强(t=25.30,P<0.01)。免疫荧光实验显示,HG组、mimic组、mi-nc组、inhibitor组和in-nc组的VEGFA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1.00±0.09、1.35±0.10、1.02±0.04、0.77±0.06和0.84±0.06,相较于mi-nc组,mimic组hRECs中VEGFA的表达水平增加(t=3.78,P<0.05)。结论高糖环境促进了hRECs中miR-615-5p的表达,进而促进了hRECs的成管能力、迁移能力和愈合能力,同时miR-615-5p的下游靶点可能是VEGFA。
    • 张森; 刘成娣; 孔德文; 蒋楠; 孔令雷; 杜冠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丹酚酸A(SAA)对血管内皮细胞低氧损伤后体外血管新生能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氧糖剥夺(OGD)的方法构建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缺氧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OGD2,4,6,8和10 h细胞存活率,确定OGD时间。HBMEC分为细胞对照组、OGD组、OGD+SAA 0.3,1.0和3.0μmol·L^(-1)组及OGD+依达拉奉10μmol·L^(-1)组,OGD 6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Matrigel管腔形成实验观察OGD 2~10 h管腔形成;OGD 6 h后,检测管腔节点数、网眼数、分支数以及管腔长度;Ed U掺入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距离。HBMEC分为细胞对照组、OGD组、OGD+SAA 3.0μmol·L^(-1)组和OGD+依达拉奉10μmol·L^(-1)组,OGD 6 h后,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其受体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OGD 6 h细胞存活率为(56±6)%,确定为后续OGD时间。与细胞对照组相比,OGD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形成管腔的节点数、网眼数、分支数以及管腔长度均显著减少(P<0.01,P<0.05),EdU阳性细胞比例和细胞迁移距离也明显下降(P<0.01)。与OGD组相比,OGD+SAA 3.0μmol·L^(-1)组和OGD+依达拉奉10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形成管腔的节点数、网眼数、分支数以及管腔长度均显著升高(P<0.01,P<0.05),EdU阳性细胞比例和细胞迁移距离也明显增加(P<0.01,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OGD组相比,OGD+SAA 3.0μmol·L^(-1)组HIF-1α,VEGFA和VEGFR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P<0.05),PI3K,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SAA可能通过激活HIF-1α/VEGFA/VEGFR2及其下游信号通路PI3K/Akt/mTOR发挥内皮细胞保护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 杭丽; 张传伟; 魏伟
    • 摘要: 目的探讨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对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以康柏西普治疗的wAMD患者80例,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治疗前患者房水中VEGFA及PEDF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房水中VEGFA及PEDF水平对康柏西普治疗wAMD无效风险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检验房水中中VEGFA及PEDF水平以预测康柏西普治疗wAMD无效风险的价值,以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价;采用Spearman直线相关检验分析房水中VEGFA水平与PED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无效组患者VEGFA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PEDF水平显著低于有效组(P0.80);房水中VEGFA水平与PEDF水平呈负相关(r=-0.692,P=0.001)。结论wAMD患者治疗前房水中VEGFA及PEDF水平可能与康柏西普治疗wAMD的效果有关,VEGFA过表达及PEDF低表达可能增加康柏西普治疗无效的风险。
    • 王江静; 刘国强; 季文辉
    • 摘要: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并依托相关数据库探讨膝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分别以“osteoporosis”及“knee osteoarthritis”为关键词在相关疾病数据库(Disgenet、TTD、OMIM、Drugbank、Genecards)中筛选相关基因,去重后将两组预测靶基因进行映射得到关键靶点,通过string网站获得靶点间相互作用网络,根据节点连接度值筛选出核心靶点并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通过相关疾病数据库搜索筛选出与骨质疏松和膝骨关节炎相关靶点分别为875和734个,映射出关键靶点,以节点连接度值≥94筛选出核心靶点26个并导入DAVID数据库获得131项GO富集结果及67条KEGG信号通路。结论白细胞介素6、胰岛素、白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等核心靶点通过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Toll样受体、FoxO、PI3K-Akt等多条特异性信号通路共同影响膝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工作中了解两种疾病相关性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较科学的理论基础。
    • 王攀; 韩笑; 任建勋; 彭菊琴; 陈潇潇; 刘哲; 刘建勋; 任钧国
    • 摘要: 目的观察双参宁心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尼可地尔组(5 mg/kg)和双参宁心胶囊高(180 mg/kg)、低(90 mg/kg)剂量组,给药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采用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大鼠心肌灌注情况,ELISA检测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心肌微血管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部分断裂或消失,心肌灌注能力明显降低(P<0.01);血清VCAM-1含量明显增加,VE-cadherin含量明显减少(P<0.01),心肌MVD明显降低(P<0.01),心肌组织VEGF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双参宁心胶囊高、低剂量组大鼠心肌微血管结构较完整,微血管细胞间紧密连接,心肌灌注能力明显升高(P<0.01);双参宁心胶囊低剂量组大鼠血清VCAM-1含量明显减少(P<0.01),VE-cadherin含量明显增加(P<0.01),双参宁心胶囊高、低剂量组大鼠心肌MVD明显升高(P<0.05),心肌组织VEGF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双参宁心胶囊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活性物质,保护心肌微血管结构,促进心肌微血管生成,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微循环。
    • 吴昱; 张占峰; 郝书航; 汪国基; 底妍; 汤龙信
    • 摘要: 目的探讨芬太尼对结直肠癌小鼠肿瘤大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选择15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右前肢腋窝皮下注射结肠癌细胞株CT26的方法制作结直肠癌小鼠模型,肿瘤直径>1 cm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每组5只。B组和C组分别给予芬太尼10和50μg/(kg·d)腹腔注射,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1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观察3组肿瘤直径和体积,比较血清VEGF-A和HIF-1α水平,以及瘤体组织VEGF-A、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B组和C组肿瘤直径和体积均小于A组,血清VEGF-A和HIF-1α水平均低于A组,瘤体组织VEGF-A、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A组(P0.05)。结论芬太尼能够抑制结直肠癌小鼠肿瘤的生长,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VEGF-A和HIF-1α实现的,而且该作用可能与芬太尼的剂量相关。
    • 段玉青; 夏宁; 贾云泷; 郑文雅; 刘丽华
    • 摘要: 背景与目的: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接因子1(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1,SRSF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但SRSF1在食管癌中的作用罕有报道。检测SRSF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手术切除的40例ESCC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SCC组织中SRSF1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SCC细胞系中SRSF1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筛选SRSF1高表达的Eca9706细胞进行研究。采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技术降低SRSF1 mRNA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transwell和Matrigel基质胶实验分别检测Eca9706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数据库分析ES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表达,并分析SRSF1与VEGFA表达的相关性。采用RTFQ-PCR检测Eca9706细胞VEGFA Iso8a和Iso8b亚型的表达水平,以及敲低SRSF1后VEGFA Iso8a和Iso8b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SRSF1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SRSF1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在ESCC Eca9706细胞系中最高(P<0.01)。转染siRNA-SRSF1组中SRSF1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显著低于siRNA-NC组(P<0.01)。与siRNA-NC组相比,siRNA-SRSF1组Eca9706细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5)。ESCC组织中VEGFA表达明显高于食管正常组织(P<0.05),且与SRSF1表达呈正相关(P<0.01)。Eca9706细胞VEGFA Iso8a亚型表达明显高于VEGFA Iso8b亚型(P<0.01),且敲低SRSF1后VEGFA Iso8a亚型表达降低,VEGFA Iso8b亚型表达升高(P<0.01)。结论:SRSF1可通过作用于VEGFA可变剪接促进ESCC Eca9706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 江晓智; 王钱; 谭贝西; 赵乐; 刘涛; 王超群; 王永辉
    •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桃红四物汤对脑震荡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借助TCMSP、TCMID、STITCH、UniProt数据库筛选桃红四物汤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整合OMIM、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获得脑震荡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3.7.2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Morris水迷宫、HE染色、尼氏染色及ELISA对桃红四物汤治疗脑震荡核心靶点进行动物实验验证。结果筛选得到桃红四物汤与脑震荡相关的46个有效活性成分和134个潜在有效靶点,主要活性成分为β-谷甾醇、槲皮素、山柰酚等,相关作用靶点为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富集分析分别得到GO功能2345条、KEGG通路272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神经元及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IL-6、VEGF-A、MMP-9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中、高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神经元及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增加,IL-6、VEGF-A、MMP-9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桃红四物汤可以改善脑震荡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IL-6、VEGF-A、MMP-9表达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