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62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4篇、专利文献608446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医学临床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的相关文献由239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保存、赵秀兰、于建宪等。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608446 占比:99.90%

总计:609070篇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发文趋势图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研究学者

  • 孙保存
  • 赵秀兰
  • 于建宪
  • 张丽红
  • 张维东
  • 于德新
  • 卞修武
  • 方炜
  • 李玉林
  • 倪兆慧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萌; 潘旭东; 马爱军
    • 摘要: 富亮氨酸a-2糖蛋白-1(leucine-rich a2-glycoprotein-l,LRG1)作为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家族成员之一,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3,TGF-p)信号通路影响多种疾病,与脑缺血后的血管生成、内皮细胞凋亡和自噬、炎症反应以及血脑屏障破坏关系密切,有望成为缺血性卒中的新型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然而,目前探讨LRG1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较少,对于其分子机制认识尚不完善,致使对LRG1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存在争议.因此,文章就LRG1-TGF-[3信号通路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新思路.
    • 高境繁; 张璐
    • 摘要: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变异影响的多因素疾病,是老年人不可逆转性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miRNA是一类内源性表达的非编码RNA,通过抑制或沉默转录基因的表达在氧化应激、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等AM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在易合成性、靶向性、具有相加效应等方面有独特优点,已有大量实验证明了miRNA在AMD中的治疗潜力,其有望成为未来治疗AMD的新方法.由于AM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今后仍需继续深入研究AMD的发病机制、各种miRNA在AM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并观察其在AMD的治疗效果,进而为AMD的精确防治提供更多有效的选择.
    • 陈岳萍; 马小董; 王强; 顾晶; 范小明
    • 摘要: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稳定性,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海盐县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斑块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卒中发生情况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6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组40例.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利用软件定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稳定性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结果 全组患者常规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回声为低回声或者中等回声,两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增强分级中3~4级所占比例较高(P<0.05).超声造影显示相对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达峰时间(TTP)较短[(25.46±3.25)s 比(32.77±4.28)s,t=3.783,P=0.000]、峰值强度(PI)[(59.62±10.18)dB比(47.53±14.36)dB,t=3.263,P=0.000]和曲线下面积(AUC)[(2 365.37±346.03)cm2比(1 695.42±525.44)cm2,t=4.981,P=0.000]较高,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超声造影增强强度视觉评分结合超声造影量化技术可判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可能的发展过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时机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 曹武占; 郭叶青; 贺鑫; 刘佳; 邓利; 陆佳黛; 姚穗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性T淋巴细胞(angiogenic T cells,Tang)对子痫前期大鼠胎盘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孕妇胎盘脐带血的单个核细胞,经磁珠分选(MACS)和流式细胞仪分选Tang,再进行培养,制备细胞悬液.选取30只成年健康雌性大鼠,发情期按2:1与雄性大鼠同笼饲养,每日观察阴栓脱落情况,发现阴栓日为妊娠d1.30只妊娠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每组1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孕鼠自妊娠d7连续5 d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250 mg/(kg·d),分别于妊娠d7、d10、d13、d16、d19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发现血压明显升高视为子痫前期孕鼠模型建模成功.建模成功后实验组在尾静脉注射T ang,对照组在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连续6 d.正常组未做任何处理.比较三组大鼠血压、尿蛋白浓度、胎盘血管密度、胎盘重量、胎鼠体重等指标.[结果]妊娠d13、d16、d19,实验组和对照组孕鼠血压、尿蛋白浓度均高于正常组;妊娠d16、d19,实验组血压和尿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胎鼠出生体重、胎盘新生血管荧光密度均显著低于正常组,但实验组胎鼠出生体重、胎盘新生血管荧光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HE染色显示:对照组孕鼠胎盘组织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量少,细胞水肿和空泡样改变较多,胎盘血管间膜增厚,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实验组胎盘组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无明显细胞水肿及空泡,仍有少量纤维素样坏死,新生血管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Tang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子痫前期大鼠胎盘新生血管密度和改善妊娠结局,表明对胎盘灌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李筱荣; 邵彦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三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中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影响患者视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玻璃体切除手术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PDR的纤维血管增生膜因病程不同而具有不同特点,处理策略和方法应具有针对性.为了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PDR的诊疗水平,本文提出应在充分认识增生膜组织形态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增生膜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区别对待,并应在治疗中充分重视对玻璃体的处理,以便取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 黄志寅; 高锦航
    • 摘要: 门静脉系统是肝脏的主要血供系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对门静脉系统的损伤可成为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保护门静脉才能保障肝脏的充分血供,维护其结构与功能.本文以门静脉生理结构和病理改变为切入点,通过门静脉系统血栓、异常血管新生、肝血窦内稳态失衡三个新的视角,阐述门静脉高压机制及对肝脏的负面影响.倡导改变临床上目前普遍被动应付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现状,鼓励科学探索,多角度、早期降低门静脉高压,避免反复对侧支循环的内镜断流及脾脏切除术,减少各种对门静脉系统损伤的因素,维持门静脉系统的稳态,保护肝脏.
    • 王甜; 郑晶莹; 彭嫄晴; 王楠; 赵淑华
    •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是具有恶性行为的良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导致EMs的危险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内分泌、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目前EMs的病因仍然未知,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缺氧是EMs发生的驱动力,缺氧可以通过3个方面影响EMs的发生和发展,一是缺氧过度激活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E2(COX-2/PGE2)而上调类固醇激素生成酶,因此促进雌激素生成,同时缺氧降低雌激素受体α(ERα)与ERβ的比值和孕激素受体(PR),改变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效率;二是缺氧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等血管生成因子促进异位病灶快速形成血管,为异位病灶生长提供氧气及营养物质;三是缺氧干扰EMs细胞的正常自噬过程,促进其发生侵袭、转移.综述缺氧参与EMs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治疗,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视角.
    • 杨帆; 陈娜; 唐亮
    •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联合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方法:收集初发脑梗死患者120例进行血浆Lp-PLA2和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SMI检测;随访1年后,比较再发组和未再发组血浆Lp-PLA2表达值、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结果的差异;应用ROC曲线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和血浆Lp-PLA2预测脑梗死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2组血浆Lp-PLA2表达值、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联合血浆Lp-PLA2预测脑梗死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1%(32/47)和87.7%(64/73),联合预测变量AUC最大.结论: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联合血浆Lp-PLA2预测脑梗死再发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值得临床应用.
    • 陈文贤; 王雁
    • 摘要: 非编码RNAs(non-coding RNAs,ncRNAs)作为内源性分子,主要包括微RNAs和长链ncRNAs等,其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具有调控血管新生的功能.文章对近年来ncRNAs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新生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讨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学机制以及寻找缺血性卒中疗效的预测指标提供新的思路.
    • 蒋敏; 谢艳艳; 姚延娇; 卢丹
    • 摘要: 1917年,在果蝇体内最早发现Notch基因.该基因部分功能缺失,可能造成果蝇翅膀边缘出现缺口,而被命名为Notch基因.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一类信号通路.目前,Notch信号通路已成为发育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对于Notch信号通路与妊娠相关疾病的最新研究认为,Notch信号通路可影响早期滋养细胞(CTB)分化、增殖、浸润及迁移,参与胚胎着床、胎盘及其血管形成,在胎盘血液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对子痫前期、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胎儿生长迟缓(FGR)等病理妊娠的发生与发展产生影响.笔者拟就Notch信号通路在妊娠相关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