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新生

血管新生

血管新生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81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8篇、会议论文157篇、专利文献44346篇;相关期刊663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22种,包括第十四次乳腺病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2015年糖尿病学术年会暨第十六次中医糖尿病大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等;血管新生的相关文献由7588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昶、李勇、范维琥等。

血管新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8 占比:5.07%

会议论文>

论文:157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44346 占比:94.59%

总计:46881篇

血管新生—发文趋势图

血管新生

-研究学者

  • 姚昶
  • 李勇
  • 范维琥
  • 施海明
  • 韩忠朝
  • 刘明耀
  • 易正芳
  • 王文
  • 吴平生
  • 孙芳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谢平金; 罗臻; 卢启贵; 郭艳幸; 陈群群; 李飞龙
    • 摘要: 背景:血管新生参与早期膝骨关节炎进展,滑膜、软骨及软骨下骨均具有血管新生病理表现,探讨川芎嗪和过表达miR-20b-5p对这些组织病理性血管新生的抑制能力及相关作用途径,有助于开发新的早期膝骨关节炎治疗药物。目的:通过组织学观察探讨川芎嗪和过表达miR-20b-5p对早期膝骨关节炎大鼠滑膜、软骨及软骨下骨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可能发挥作用的途径。方法:将25只SD大鼠进行早期膝骨关节炎造模,造模成功后分5组,每组5只:A组膝关节腔注射与灌胃给予生理盐水,B组膝关节腔注射agomir NC,C组膝关节腔注射miR-20b-5p agomir,D组灌胃给予川芎嗪+膝关节腔注射agomir NC,E组灌胃给予川芎嗪+膝关节腔注射miR-20b-5p agomir,膝关节腔注射为单次给药,灌胃给药为1次/d,连续灌胃4周。4周后处死大鼠,取完整左膝关节制作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①滑膜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E组的血管密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Notch1蛋白表达均低于A、B组(P<0.05),E组血管密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Notch1蛋白表达低于C、D组(P<0.05);②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E组的软骨基质流失程度及血管侵袭情况轻于A、B组,C、D、E组的骨关节炎软骨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Notch1蛋白表达均低于A、B组(P<0.05),E组的骨关节炎软骨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Notch1蛋白表达低于C、D组(P<0.05);③结果表明,在早期膝骨关节炎大鼠滑膜、软骨及软骨下骨中,川芎嗪和过表达miR-20b-5p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Notch1信号通路介导的血管新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多方面的组织学表现,抑制早期膝骨关节炎的进展。
    • 刘港; 邓博文; 蒋昇源; 徐林; 范筱; 陶经纬; 张厚君; 贺丰; 赵毅; 穆晓红
    • 摘要: 背景:脊髓损伤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会引起微循环障碍,诱导组织缺血缺氧,加剧脊髓组织继发性损伤。目的:观察川芎嗪干预脊髓完全横断大鼠后不同时间节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将54只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模型组、川芎嗪组采用自制双刃显微剪行T_(10)脊髓完全横断,缺损间隙2 mm,川芎嗪组在模型制备后给予200 mg/(kg·d)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腹腔注射,连续5 d。分别于造模术后7,14,28 d进行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全血黏度(低、中、高切边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后第7,14,28天,模型组全血黏度(低、高、中切变率)和血浆黏度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第28天川芎嗪能够显著改善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黏度(P<0.05);③脊髓损伤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会升高,红细胞相关指数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川芎嗪的使用能够改善早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恶化,对于改善微循环障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陈柏豪; 何琪; 杨均政; 潘兆丰; 肖嘉聪; 黎淼; 黎少聪; 曾嘉旭; 王海彬; 郑稼; 张濛
    • 摘要: 背景:机械敏感离子通道蛋白Piezo1参与骨科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在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见系统报道。目的:分析机械敏感离子通道蛋白Piezo1在股骨头坏死发病及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为临床早期预防及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文检索词“股骨头坏死”“Piezo1”“骨形成”“骨丢失”“血管新生”“炎症反应”以及英文检索词“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Piezo1”“bone formation”“bone loss”“angiogenesis”“inflammation”在中国知网、PubMed等平台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032篇,最终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Piezo1可以通过细胞外环境的力学机械刺激,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分化与增殖,从而参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展过程;(2)Piezo1能够介导炎症途径来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发展进程;(3)结果表明,在不同诱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疾病中,Piezo1能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该疾病的病理进展过程,Peizo1有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新靶点。
    • 蒋昇源; 邓博文; 刘港; 范筱; 白惠中; 陶经纬; 赵毅; 任敬佩; 徐林; 穆晓红
    • 摘要: 背景:水凝胶作为生物支架已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基于脊髓组织的电信号传导特性,导电水凝胶已有初步探索及应用,但疗效及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初步探索导电水凝胶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潜在机制,评估导电水凝胶作为生物支架修复脊髓损伤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在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的基础上添加导电颗粒聚吡咯,制备导电水凝胶。将36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导电水凝胶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模型组和导电水凝胶组建立T9脊髓完全横断模型,缺损间隙2 mm,导电水凝胶组造模后立即予以导电水凝胶填塞缺损间隙。术后1,3,7,14,28 d进行大鼠BBB评分;术后28 d,进行血清炎性指标、肝脾肾及脊髓组织形态、微血管再生及轴突再生检测。结果与结论:①术后28 d,导电水凝胶组BBB评分优于模型组(P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3组大鼠的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断端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细胞排列紊乱,周围组织溶解;导电水凝胶组炎性细胞较少,细胞排列相对规整;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断端有大量胶原纤维长入,导电水凝胶组导电水凝胶周围仅被少量胶原纤维包裹;④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脊髓缺损处血管内皮细胞较少,无成熟神经元细胞存在,导电水凝胶组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多于模型组,有成形的血管轮廓,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多,但相较于假手术组细胞核固缩;⑤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导电水凝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丝蛋白200的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⑥导电水凝胶作为生物支架修复脊髓损伤安全有效,其促进轴突再生的机制可能与促微血管再生、改善微循环有关。
    • 魏智慧; 刘飞祥; 潘小龙; 孙世标; 张运克
    • 摘要: 背景:地黄类方药具有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抑制神经炎症、促进血管神经新生、抗衰老的作用,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间充质干细胞为载体与地黄类方药联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目的:对地黄类方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2012-2022年关于地黄类方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以“地黄、间充质干细胞、缺血性脑卒中”为中文检索词,以“Rehmannia,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ischemic stroke”为英文检索词,最终共纳入8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文章梳理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细胞迁移、促进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和抑制细胞凋亡等;②文章梳理了地黄类方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神经炎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血管新生和抗衰老等作用;③文章总结了地黄类方药可以激发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方向分化,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成活率,从而达到协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目的。④文章总结了地黄类方药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抗衰老、促进血管新生和促进神经重塑等,以期为今后缺血性脑卒中的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 陈娜; 王晓含; 张运克
    • 摘要: 背景:衰老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关系.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及分泌功能,可以对缺血性卒中起着一定的治疗作用.目的:综述衰老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衰老相关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6-2021年期间衰老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以"衰老、间充质干细胞、缺血性脑卒中"为中文检索词,以"aging,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ischemic stroke"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共纳入58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可分泌营养因子和囊泡的作用,可以用于衰老相关缺血性卒中的治疗;②衰老的病理过程包括衰老细胞的积累激活衰老相关的炎症因子分泌,恶化细胞生存的微环境,炎症反应使衰老后神经血管单元损伤加重,氧化应激引起细胞内线粒体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端粒的缩短以及遗传物质的改变等,这些因素与衰老密切相关且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③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衰老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清除衰老细胞阻断炎症介质通路的损害,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神经生成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血管新生,分泌外泌体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类似功能,可为今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相关参考.④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虽然可以起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但是其移植后的迁移率及分布、分化细胞种类及分布、存活率、增殖情况、脑立体局部注射还是动静脉注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探索更有效的细胞移植策略是关键因素,未来希望其能够通过联合抗衰老药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脑卒中.
    • 董鸿斐; 黄启林; 杨熊; 李帅; 古瑞; 孙红玉; 汤礼军
    • 摘要: 背景:真皮细胞外基质(dermal extracellular matrix,d-ECM)已在临床创面修复中广泛使用,但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dermal extracellular matrix hydrogel,d-ECMH)是否可改善急性皮肤创面愈合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探讨d-ECMH对大鼠急性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d-ECM组及d-ECMH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先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模型组与d-ECMH组在创面与创缘分别注射PBS、d-ECMH,d-ECM组创面覆盖真皮细胞外基质,观察并评估创面愈合情况.14 d时处死所有大鼠,取其创面处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获得西部战区总医院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各组大鼠创面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缩小,d-ECMH组术后14 d的创面愈合率与创面上皮化率高于d-ECM组、模型组(P<0.05),创面挛缩比率低于d-ECM组、模型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相比模型组与d-ECM组,d-ECMH组皮肤创面修复更好,创面再上皮化程度更高,形成了新的皮肤附属器(如毛囊),真皮部分的基质更加整齐;③Masson染色显示,相比模型组与d-ECM组,d-ECMH组皮肤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且粗大;④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ECMH组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多于模型组、d-ECM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含量低于模型组、d-ECM组(P<0.05);⑤免疫荧光染色显示,d-ECMH组新生创面内的M2型巨噬细胞数多于模型组及d-ECM组(P<0.05),M1型巨噬细胞数少于模型组、d-ECM组(P<0.05);⑥结果表明,d-ECMH可加速皮肤创面愈合,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减轻创面挛缩,可能与促进创面内毛细血管新生与胶原纤维生成、减轻炎症、调控巨噬细胞向M2极化有关.
    • 陈娜; 樊飞燕; 李双利; 张运克
    • 摘要: 背景:外泌体是一种膜性囊泡结构,可以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脑脊液、母乳等多种体液中,具有介导细胞间通讯的潜力,可以激活多种信号通路.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能够直接影响脑实质细胞的功能,还具有间接的神经修复作用,作为载药系统可以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目的:对中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检索万方、CNKI、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2009至2020年期间关于中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以"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中药,缺血性脑卒中"为中文检索词,以"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exosom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chemic stroke"为英文检索词.排除陈旧及重复的观点,将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共纳入6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梳理了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生物学特点;②总结了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血管新生、神经分化、神经修复、免疫炎症5个方面;③通过现有的研究总结了中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保护、血管新生、调节血脑屏障等,为今后临床应用中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相关参考.
    • 董鸿斐; 黄启林; 杨熊; 李帅; 古瑞; 孙红玉; 汤礼军
    • 摘要: 背景:真皮细胞外基质(dermal extracellular matrix,d-ECM)已在临床创面修复中广泛使用,但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dermal extracellular matrix hydrogel,d-ECMH)是否可改善急性皮肤创面愈合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探讨d-ECMH对大鼠急性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d-ECM组及d-ECMH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先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模型组与d-ECMH组在创面与创缘分别注射PBS、d-ECMH,d-ECM组创面覆盖真皮细胞外基质,观察并评估创面愈合情况。14 d时处死所有大鼠,取其创面处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获得西部战区总医院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各组大鼠创面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缩小,d-ECMH组术后14 d的创面愈合率与创面上皮化率高于d-ECM组、模型组(P<0.05),创面挛缩比率低于d-ECM组、模型组(P<0.05);(2)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相比模型组与d-ECM组,d-ECMH组皮肤创面修复更好,创面再上皮化程度更高,形成了新的皮肤附属器(如毛囊),真皮部分的基质更加整齐;(3)Masson染色显示,相比模型组与d-ECM组,d-ECMH组皮肤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且粗大;(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ECMH组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多于模型组、d-ECM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含量低于模型组、d-ECM组(P<0.05);(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d-ECMH组新生创面内的M2型巨噬细胞数多于模型组及d-ECM组(P<0.05),M1型巨噬细胞数少于模型组、d-ECM组(P<0.05);(6)结果表明,d-ECMH可加速皮肤创面愈合,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减轻创面挛缩,可能与促进创面内毛细血管新生与胶原纤维生成、减轻炎症、调控巨噬细胞向M2极化有关。
    • 陈娜; 樊飞燕; 李双利; 张运克
    • 摘要: 背景:外泌体是一种膜性囊泡结构,可以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脑脊液、母乳等多种体液中,具有介导细胞间通讯的潜力,可以激活多种信号通路。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能够直接影响脑实质细胞的功能,还具有间接的神经修复作用,作为载药系统可以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目的:对中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检索万方、CNKI、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2009至2020年期间关于中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以“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中药,缺血性脑卒中”为中文检索词,以“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exosom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chemic stroke”为英文检索词。排除陈旧及重复的观点,将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共纳入6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梳理了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生物学特点;②总结了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血管新生、神经分化、神经修复、免疫炎症5个方面;③通过现有的研究总结了中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保护、血管新生、调节血脑屏障等,为今后临床应用中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相关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