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9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55篇、会议论文449篇、专利文献57816篇;相关期刊1493种,包括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46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国病毒性肝炎与艾滋病实验室诊断与临床高峰论坛、第11届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大会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年会等;乙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文献由25448位作者贡献,包括成军、刘妍、侯金林等。

乙型肝炎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55 占比:16.91%

会议论文>

论文:449 占比:0.64%

专利文献>

论文:57816 占比:82.45%

总计:70120篇

乙型肝炎病毒—发文趋势图

乙型肝炎病毒

-研究学者

  • 成军
  • 刘妍
  • 侯金林
  • 骆抗先
  • 庄辉
  • 王琳
  • 徐东平
  • 董菁
  • 杨东亮
  • 周永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宜仲; 黄守民; 王瑛琨; 张煜; 刘艺庆; 杜飞嫦
    • 摘要: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无偿献血单项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检测反应性结果 ,为献血者结果 反馈提供解释及为其归队提供参考依据,保护献血者权益,扩大献血者队伍.方法 对2017-2020年无偿献血标本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核酸联合检测,对其中的210份单项核酸检测反应性(即HBsAg无反应性/核酸联合检测反应性)的血液标本进行HBV血清学4项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及核酸鉴别检测;对核酸鉴别无反应性的标本再进行HBsAg确认试验.结果 2017-2020年无偿献血单项核酸检测反应率为0.43%,该研究的单项核酸检测反应性210份标本中,71.90%(151/210)的标本带有保护性抗体HBsAb,HBV血清学4项标志物仅HBsAb反应性的标本占5.24%(11/210),92.86%(195/210)的标本HBcAb反应性.单项核酸检测反应性标本中有75.24%(158/210)核酸鉴别为无反应性,其中99.37%(157/158)的标本HBsAg确认试验为无反应性.结论 单项核酸检测反应性的无偿献血标本存在核酸联合检测假反应性的可能,可对这部分献血者进行归队研究,为保障用血安全,应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归队标准.
    • 丁瑞敏; 王保玲
    • 摘要: 目的了解郑州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梅毒(TP)重叠感染情况,分析危险因素。方法对郑州市确证HIV感染者问卷调查及HCV、HBV、TP感染检测,分析重叠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64例HIV感染者HCV、HBV、TP重叠感染发生率为63.64%,其中重叠感染HCV、HBV、TP、HCV+HBV、HCV+TP、HBV+TP、HCV+HBV+TP的发生率分别为24.24%、14.02%、7.95%、6.82%、5.36%、4.17%、0.76%。艾滋病相关认知水平低(OR=4.679,95%CI:3.416~5.843)、有静脉注射毒品史(OR=7.714,95%CI:4.017~8.923)、有冶游史(OR=5.403,95%CI:3.745~6.872)、有血制品使用史(OR=4.039,95%CI:3.152~5.651)、有商业性行为(OR=5.836,95%CI:2.843~6.975)、多性伴(OR=3.865,95%CI:2.176~4.905)、病毒载量>5 copies/ml(OR=5.323,95%CI:3.276~6.754)、CD_(4)^(+)T细胞计数≤200/μl(OR=3.655,95%CI:2.013~3.867)均是HIV感染者重叠感染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HIV感染者重叠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需加强防控。
    • 杨鑫; 杨道坤
    •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也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达到临床功能性治愈,但抗病毒治疗无法将共价闭合的环状DNA从肝细胞中彻底根除,而且HBV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免疫功能异常,使得患者体内病毒清除困难。Toll样受体(TLRs)与HBV感染患者的机体免疫损伤有关,TLRs通过免疫途径对HBV DNA的清除起关键作用,这为HBV感染的抗病毒免疫治疗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对TLRs在CHB发展及抗病毒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研发更有效的抗HBV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陈宁
    •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风险高,但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流行病学显示,由于重视程度提升,IBD患者合并HBV感染比例已逐渐下降至与普通人群接近甚至更低。即便如此,IBD患者一旦合并HBV感染,针对IBD的免疫抑制治疗可能导致HBV再激活等复杂的临床问题,需充分重视IBD患者的HBV筛查,推荐所有IBD患者筛查HBsAg、HBsAb和HBcAb,所有血清学阴性者均应接种HBV疫苗。IBD患者对HBV疫苗的应答低于普通人群,推荐接种流程为标准剂量双倍剂量和(或)再接种HBV疫苗的程序,接种后需复查HBsAb水平,未达标者需再次重复接种。我国IBD患者广泛的HBV筛查和有效疫苗接种的工作亟待进一步推广加强。
    • 朱晓晨
    • 摘要: 目的探讨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选过程中,对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阴性标本再实施核酸检测(NAT)的安全性。方法选取37997例无偿献血者,对其血液样本实施ELISA检查,并针对ELISA呈阴性样本再行NAT,统计分析两次检测结果。结果 37997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实施ELISA检测后显示有465份阳性样本,其阳性检出率为1.22%;对37532份血清ELISA检测呈阴性的标本再NAT后,其检测结果显示存在39份阳性标本,阳性检出率为0.10%。结论目前对献血者血液实施血清学ELISA检测后,即便是合格血液仍存在一定的输血传播疾病风险,输血传染疾病主要是以HBV为主,在对献血者血液进行再NAT可以有效提升血液筛查质量,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发生,进一步提升输血安全性。
    • 游华秀
    • 摘要: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9月88例肺结核合并HBV携带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方案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的肝功能、HBV载量。结果:两组治疗前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BIL、ALT、GG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BV载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通过降低肺结核合并HBV携带患者的HBV水平,进而减少HBV对肝功能的损害,改善肝功能。
    • 丰淑英; 任朝敏; 李雁笛; 冯永亮; 王素萍
    • 摘要: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阳性孕妇产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7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娩的HBs Ag阳性产妇,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面对面调查,运用秩和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9例HBs Ag阳性产妇产后SCL-90各因子评分、总分和均分均在国内常模范围内;在得分上,强迫、躯体化症状、焦虑、敌对、抑郁维度的因子分较其他维度略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对HBs Ag阳性产妇敌对评分有影响(P=0.027),对产妇其他(睡眠、饮食)评分有影响(P=0.040)。结论:HBs Ag阳性孕妇产后强迫、躯体化症状、焦虑、敌对、抑郁方面心理问题较其他方面略突出;剖宫产是产后敌对症状和睡眠、饮食等其他症状的危险因素。
    • 周明; 王静; 秦柯君; 李冰
    • 摘要: 目的探究电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接诊的70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2种检测方法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检出率、阴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LIA检测敏感度为95%(54/56),特异度为93%(13/14);ELISA检测敏感度为89%(50/56),特异度为86%;2种检测方法在敏感度及特异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LIA与ELISA用于HBV检测在阳性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2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检测项目选择合适方法。
    • 杨晓飞; 连建奇; 张野
    • 摘要: IL-35主要是由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调节性B淋巴细胞分泌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参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本文归纳了IL-35在HBV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机制。分析表明IL-35在HBV感染所致疾病中发挥双刃剑作用,促进感染慢性化和肝细胞癌疾病进展,也可降低肝脏炎症损伤,抑制肝纤维化。
    • 黄翀; 钟启盛; 鱼康康; 刘传苗
    • 摘要: 目的 探索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6年华山医院感染科收治的HBV相关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不同类型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以及感染对60 d生存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293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92例符合欧洲肝病学会CLIF-C2-3级ACLF标准。CLIF-C2-3级患者60 d总体感染发生率为54%,高于0-1级的34%(P=0.001)。共有162例ACLF患者病程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其肺部感染、真菌/其他机会性感染、全部感染发生率高于未使用激素者,为19%比7%、7%比0以及54%比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ox多因素分析发现,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全部感染、肺部感染和真菌/其他机会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LIF 0-1级发生感染者比未感染者60 d生存率更低(58%比77%,P=0.005),但CLIF2-3级发生感染者与未感染者60 d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中,年龄≥45岁、基线CLIF等级为2-3、肺部感染和全部感染是6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仅年龄≥45岁(HR1.585,95%CI:1.183~2.591)和基线ACLF等级为2-3(HR2.542,95%CI:1.427~3.673)是6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糖皮质激素使用,CLIF0-1级发生感染者生存下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