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3年内共计50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7509篇;相关期刊239种,包括临床消化病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九届中国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与应用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生物样本库院长高峰论坛 、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江西省第七次重症医学学术年会等;粪菌移植的相关文献由151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发明、崔伯塔、周永健等。

粪菌移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7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7509 占比:99.54%

总计:97962篇

粪菌移植—发文趋势图

粪菌移植

-研究学者

  • 张发明
  • 崔伯塔
  • 周永健
  • 李军祥
  • 江学良
  • 何兴祥
  • 何植
  • 唐文娟
  • 彭南海
  • 缪应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傅伟强; 周剑波; 吴雄健; 黄才斌
    •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王沁玥; 仝艳军; 刘登洋; 吴顺红; 刘二停; 舒香玲; 杨瑞金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s,XOS)对慢性腹泻的改善作用。基于随机平行对照实验原则,将临床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3组:安慰剂组(CK组,每天3 g麦芽糊精)、低剂量组(3X组,每天3 g XOS)和高剂量组(6X组,每天6 g XOS);干预4周后,记录患者腹泻症状评分,测定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和肠道菌群的变化。随后用3组干预后患者粪菌液分别灌胃3组小鼠,连续灌胃24 d,测定其肠道通透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XOS干预患者4周后,患者腹泻症状和脂代谢有改善趋势,粪便中丁酸含量提高。与干预前相比,XOS干预患者粪便中Blautia、Bifidobacterium、Lachnospiraceae_unclassified等物种相对丰度增加,Prevotella等菌属相对丰度下降。与灌胃安慰剂组患者粪菌液的小鼠相比,灌胃XOS干预组患者粪菌液的小鼠肠道屏障趋于稳定状态,结肠炎症显著缓解,肠道通透性相关指标明显改善,血清中D-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闭锁小带蛋白(zonula occludens-1,ZO-1)和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量增加。综上,XOS在慢性腹泻的改善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具有潜在缓解慢性腹泻的作用。
    • 姜华; 徐振宇; 何池义
    • 摘要: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FMT)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弋矶山医院采用单次FMT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8例,对比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患者FMT治疗后CRP、ESR、排便次数、改良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FMT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有效,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予以临床验证。
    • 周彭; 邓凯莉; 周玉平
    • 摘要: 功能性便秘(F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及大便干结等,但内镜下肉眼及病理结果提示无肠道器质性病变,且要求不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F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传统治疗手段对临床症状有缓解作用,但不能从病因上根除^([2])。粪菌移植(FMT)是将正常人的功能菌群植入患者的肠道中,重建正常的肠道菌群^([3])。
    • 郭紫薇; 张嘉鑫; 李硕; 李晓斌; 朱顺; 靳茜; 李小科; 叶永安
    • 摘要: 肠道菌群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存在密切关系。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与CHB病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肠道菌群环境也可能发生变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影响CHB及其相关肝病的病情发展和菌群的调节在CHB及其相关肝病诊治中的作用,以期为CHB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高梦学; 王丽娜; 黄鹤
    • 摘要: 肠道菌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工业化世界的发展加速了对肠道菌群研究从“传统结构”向“工业结构”的转变,而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已成为解决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播难题的核心策略之一。然而,目前开发的靶向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传统微生态疗法,如益生元疗法、益生菌疗法和粪菌移植疗法,只有少数被用于临床多发难治性重大慢病的防治,且出现了可控性差、菌群遗传背景不清晰等安全问题。合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迭代发展推动了新型微生态药物的研发,成为对重大慢病进行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的关键。本文首先以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为切入点,回顾了基于合成生物学方法设计构建工程益生菌的研究进展,并对以工程益生菌为核心的微生态疗法在上述重大慢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考虑到单一工程益生菌的负荷和抗干扰能力等问题,本文还提出了利用工程益生菌构建人工合成肠道菌群开发新一代微生态疗法的设想,分析了这一过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工程益生菌和人工合成肠道群落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新型微生态药物的研发。
    • 李姗姗; 孙倩; 杨少宁; 于小勇
    • 摘要: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疾病负担逐渐加重。现代很多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很多疾病都存在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CKD患者由于尿毒症毒素在体内的蓄积,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破坏了肠道上皮的屏障功能,激活了肠道的免疫调节功能,使得细菌和毒素等有害物质入血,诱导全身性的病变,最终损害肾脏,形成恶性循环。而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粪菌移植、中医药等干预手段通过稳定肠道菌群,修复肠道上皮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尿毒素的蓄积,延缓CKD进展,发挥肾脏保护的作用。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作为防治CKD的新靶点。
    • 代仔怡; 武卫东; 梁继芳; 闫新明
    • 摘要: 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减少。而正常水平的短链脂肪酸可以影响全身免疫稳态并增强病原体清除。因此,调节短链脂肪酸恢复免疫稳态是脓毒症患者重要治疗方法。近年来,粪菌移植、短链脂肪酸制剂等成为调节脓毒症短链脂肪酸水平的新型疗法。本文重点讨论短链脂肪酸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及激活芳香烃受体来维持肠道免疫,探索短链脂肪酸基于微生物组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 马晓飞; 胡家丽; 崔曼曼; 葛巍; 杨苏琴; 丁成华; 张磊昌
    • 摘要: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目前治疗技术均有相应的不足之处,粪菌移植(FMT)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疗效参差不齐。目的比较FMT治疗小鼠普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CUCM)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DUCM)的效果及FMT(新金汁)的中药性味。方法于2019年12月9—28日,将35只雄性SPF级C57BL/6小鼠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CUCM组、CUCM+FMT组、CUCM+5-氨基水杨酸(5-ASA)组、DUCM组、DUCM+FMT组、DUCM+5-ASA组,每组各5只小鼠。Control组不做任何干预处理;CUCM组和DUCM组根据造模需求分别制备模型;CUCM+FMT组和DUCM+FMT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制备的粪菌液0.2 ml对小鼠进行灌肠;CUCM+5-ASA组和DUCM+5-ASA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0.0195 g/ml 5-ASA对小鼠进行灌肠。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肠组织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检测辅助性T细胞1(Th1)、Th2细胞含量,血常规检测血液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GB),尼莫地平法评估干预前后疗效指数,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内容物中的菌群分布。结果各组小鼠均造模成功。肠组织HE染色显示:CUCM组与DUCM组肠黏膜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或脱落坏死;CUCM+FMT组、CUCM+5-ASA组、DUCM+FMT组、DUCM+5-ASA组肠黏膜基本完整;并且DUCM+FMT组与CUCM+FMT组相比,前者腺体较后者排列整齐并紧密。肠组织透射电镜超微结构显示:CUCM组与DUCM组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稀疏,杯状细胞减少;CUCM+FMT组、CUCM+5-ASA组、DUCM+FMT组、DUCM+5-ASA组微绒毛较为致密,杯状细胞数目较多;并且DUCM+FMT组与CUCM+FMT组相比,前者微绒毛较后者紧密,杯状细胞也较后者多。各组小鼠Th1、Th2细胞含量、WBC、RBC、PLT、HG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UCM+5-ASA组、DUCM+FMT组、DUCM+5-ASA组疗效指数高于CUCM+FMT组(P<0.05)。菌群分析显示CUCM组与DUCM组中丰度显著降低的属是Ruminococcus,显著升高的属是Akkermansia,经过FMT治疗后,CUCM+FMT组、DUCM+FMT组有逐步向Control组靠拢的趋势,表明肠道菌群正在改善。结论FMT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且针对DUCM疗效更佳,FMT(新金汁)的中药性味苦寒,推测其发挥功效的途径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Th1/Th2细胞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 黄璐; 冯美江
    • 摘要: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包括AD、PD、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等,老年人常见,随病程进展出现功能障碍,表现为运动、认知、记忆功能的丧失。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氧化应激、生理创伤等[1-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