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镜特征

内镜特征

内镜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7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96065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东方药膳、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等;内镜特征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凤荣、张晓岚、彭燕等。

内镜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6065 占比:99.98%

总计:296139篇

内镜特征—发文趋势图

内镜特征

-研究学者

  • 尹凤荣
  • 张晓岚
  • 彭燕
  • 于莲珍
  • 刘茜
  • 吕瑛
  • 吴鸿雁
  • 周本刚
  • 孙琦
  • 张新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福平; 杨俊荣; 魏谨
    • 摘要: 目的探讨深在性囊性胃炎合并早期胃癌内镜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13例深在性囊性胃炎合并早期胃癌内镜及病理特征,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13例病人中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无胃部手术史,男性1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71.2岁。最好发部位为贲门下(69.2%)。病理学形态表现为胃黏膜下层扩张的囊性腺体,伴有表面黏膜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病理结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管状腺癌5例。13例病人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复发,预后良好。结论深在性囊性胃炎合并早期胃癌由于其罕见及缺乏特征性的症状,临床难以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 杨玄; 崔月萌; 王莹; 徐声润; 常江
    • 摘要: 除了经典的腺瘤-腺癌途径、de novo途径外,20%~30%的结直肠癌(CRC)通过锯齿状通路进展而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结直肠锯齿状病变(CSL)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三种类型。其中,SSA/P和TSA被认为具有恶性潜能,尤其是出现细胞异型增生后,可快速进展至CRC。CSL的患病率并不低,但我国的检出率却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CSL的预防和诊治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就CSL的内镜、病理特征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屈丽娜; 王海燕; 穆善善; 苟国娥; 张耀平; 冯洁; 黄晓俊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胃镜下的特点,以期提高其在胃镜下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4?2020-09经病理证实的50例PGL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10?81岁,平均(50.10士2.55)岁,患者均空腹≥6 h后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后行白光内镜检查,观察比较胃镜图像并参照2016年WHO淋巴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分类,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者定义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结果:PGL病变部位主要位于胃体、胃窦;病变形态:溃疡型20例(40%)、浸润型13例(26%)、隆起型5例(10%)、黏膜粗糙肥厚型8例(16%)、混合型4例(8%);主要特点为病变大、范围广,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多见.结论:PGL临床及内镜表现均无明显的特异性,内镜下活检病理检查为其主要确诊手段.内镜下肉眼所见与胃癌及胃溃疡等难以鉴别,建议完善Hp监测,进行多处及深度活检,通过病理明确诊断.
    • 黄静雯; 徐桂芳; 秦睿璐; 何怡; 孟睿; 吴鸿雁; 孙琦; 王雷
    •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底腺型腺癌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为胃底腺型腺癌的患者共12例,其中7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scal dissection,ESD)治疗.回顾患者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胃底腺型腺癌的病灶特征,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胃底腺型腺癌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且均无幽门螺杆菌感染,10例位于胃上1/3,2例位于胃中1/3.内镜下观察病灶,最主要的特征是病灶褪色(9例),病灶均≤1 cm;内镜下肉眼分型,2例为0-Ⅰ型,9例为0-Ⅱ a型,1例为0-Ⅱ c型;病灶界限均清晰,病灶表面可见有分支的扩张血管.7例行ESD治疗的患者中5例有黏膜下浸润.免疫组化结果:9例为主细胞型,3例为混合型;11例MUC6阳性,4例MUC5AC阳性,2例MUC2阳性,3例CD10阳性;12例患者均有P53阳性,但9例Ki-67阳性<10%.1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11例存活.结论 发生在胃体上部、有褪色改变、表面有分支扩张血管的息肉应警惕胃底腺型腺癌,对于胃底腺型腺癌患者ESD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梁杏花; 尹良钰; 胡娟
    • 摘要: 目的 分析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包括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TSA)、无蒂锯齿状腺瘤(SSA/P)]与增生性息肉(HP)的内镜特征.方法 选取行结肠镜检查的72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260例患者有息肉,其中结直肠锯齿状息肉197例,包括锯齿状腺瘤患者43例[TSA患者29例(作为TSA组),SSA/P患者14例(作为SSA/P组)],HP患者154例(作为HP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下特征,分析锯齿状腺瘤/HP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锯齿状腺瘤检出率为0.60%(43/7225),其中TSA检出率为0.40%(29/7225),SSA/P检出率为0.19%(14/7225);HP检出率为2.13%(154/7225).三组患者的息肉发病部位、病变有无蒂、病变直径、病变大体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的部位、直径为锯齿状腺瘤/H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通过对锯齿状息肉,包括TSA、SSA/P与HP的内镜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病理检查,可更好的分辨三者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及随访.
    • 张学云; 郑松柏
    • 摘要: cqvip: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消化系统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全球CR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列第三位和第二位[1]。结直肠息肉是位于结直肠内的隆起性病变,年龄作为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一直备受关注。正确认识、了解老年人结直肠息肉的特点对老年人结直肠息肉及CRC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老年人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就此进行综述。
    • 颜学良; 陈畅; 周本刚; 艾耀伟
    • 摘要: 目的 分析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临床和内镜特征,并探究LGIN进展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于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初次病理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的411例LGIN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每间隔3~6个月进行1次随访,并进行内镜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灶部位、大小、形态、颜色、外观,有无胃癌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腌制品饮食史,以及是否合并肠化生或萎缩及其程度、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依据末次随访结果,分析进展与非进展患者以上各因素的差异,以及LGIN患者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1例LGIN患者中,男261例,女150例,男女比例为1.74∶1;年龄(范围)为(57.5±10.3)岁(30 ~86岁);临床症状以腹痛、腹部不适、腹胀为主,分别占30.7%(126/411)、25.8%(106/411) 、20.9% (86/411);245例(59.6%)病灶发生在胃窦部,344例(83.7%)病灶最大径为0.5~ <2.0 cm,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病灶分别有232例(56.4%)、104例(25.3%)、75例(18.2%);发红病灶298例(72.5%),正常或发白病灶113例(27.5%);病灶表面糜烂171例(41.6%),表面溃疡61例(14.8%);272例(66.2%) LGIN合并肠化生,其中轻、中、重度肠化生分别占50.4%(137/272)、33.8% (92/272)、15.8% (43/272);1%例(47.7%) LGIN合并萎缩,其中轻、中、重度萎缩分别占58.2% (114/1%)、29.1% (57/1%)、12.7% (25/1%);368例(89.5%)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45.1% (166/368),其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59.6% (99/166)比40.4%(67/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37,P<0.05).174例LGIN患者成功随访,其中11.5% (20/174)的患者LGIN病灶进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进展(20例)与非进展患者(154例)在病灶部位构成、大小、形态和外观,是否合并萎缩,以及有无胃癌家族史、饮酒史和腌制品饮食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1.950、22.370、8.964、8.552、10.362、7.139、5.913、4.66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体病灶、病灶最大径≥2.0 cm、凹陷型病灶、溃疡病灶、合并萎缩、有胃癌家族史、有饮酒史、有腌制品饮食史是LGIN进展的危险因素(比值比=4.796、5.457、4.431、3.521、1.380、21.405、3.294、1.832,95%可信区间2.028 ~6.431、3.256~ 8.943、1.356~6.410、1.305 ~5.706、1.013~2.805、5.062~25.391、2.012~5.826、1.072 ~3.790,P均<0.05).结论 病灶发生于胃体、病灶最大径≥2.0 cm、凹陷型病灶、溃疡病灶、合并萎缩、有饮酒史、有腌制品饮食史、有胃癌家族史是LGIN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当LGIN患者有此类特征时,可考虑内镜下治疗.
    • 霍晓霞; 李周; 刘茜; 战蓉蓉; 王杨; 尹凤荣; 郭惠芳; 张晓岚
    • 摘要: 目的 归纳肠白塞病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诊断为肠白塞病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并发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针刺试验结果;消化道受累部位、溃疡形态;同时比较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7例肠白塞病患者中,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26例(55.3%);消化系统症状以腹痛最常见,其他依次为腹泻、纳差、腹胀和肛周脓肿,发生率分别为80.9%(38/47)、46.8%(22/47)、42.6%(20/47)、36.2% (17/47)、2.1% (1/47);并发症以消化道出血、肠穿孔、肠梗阻为主,发生率分别为40.4% (19/47)、4.3%(2/47)、4.3% (2/47);37例(78.7%)存在不同程度的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5 g/L),36例(76.6%)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36例(76.6%)红细胞沉降率加快,22例(46.8%)存在轻度以上的贫血(血红蛋白< 90 g/L);针刺试验阳性25例(53.2%);消化道受累部位依次为末端回肠和回盲部、结肠、食管、十二指肠和空肠、胃、直肠,分别占57.4%(27/47)、27.7%(13/47)、23.4%(11/47)、23.4% (11/47)、17.0% (8/47)、8.5%(4/47);47例(100.0%)均出现口腔溃疡,62.1%(18/29)的患者内镜下表现为多发溃疡,按形态依次为圆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分别占48.3%(14/29)、34.5%(10/29)、17.2%(5/29).女性肠白塞病患者的外阴溃疡发生率高于男性肠白塞病患者[85.7%(18/21)比30.8%(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89,P<0.01);女性与男性肠白塞病患者的口腔溃疡、腹痛、腹泻发生率和针刺试验阳性率比较[100.0% (21/21)比100.0%(26/26)、85.7%(18/21)比76.9%(20/26)、42.9%(9/21)比50.0%(13/26)、52.4%(11/21)比58.3%(14/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肠白塞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口腔溃疡、腹痛、腹泻、外阴溃疡等,女性肠白塞病患者较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外阴溃疡;内镜下表现以多发溃疡多见,按形态依次为圆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好发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回盲部最多见,其他依次为结肠、食管等部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