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5-06-25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胃癌是我国高发的主要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率低,晚期多采用综合治疗.本文对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主要包括中药结合化疗,手术、化疗结合中药等,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疗效肯定,但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治疗过程中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体现不够。中医认为,人体有体质禀赋的不同,既有气血阴阳的偏盛,又有寒热虚实的差异。现代中医学家对胃癌的认识亦有不同观点,有持“蕴毒”观点者,有主张“痰结”学说者。由此可见,胃癌在不同个体的具体表现具有差异性,不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使用中医药治疗胃癌是存在瑕疵的,也就是说,更加准确的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胃癌中的作用还可以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疗效。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广大的中西医工作者密切配合,各取所长,形成针对性更强、疗效更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为胃癌患者造福。
  • 摘要:胃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胃癌和胃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由于胃肿瘤在内镜下的表现形态各异,大量的胃肿瘤患者被漏诊和误诊,重视这些胃肿瘤的识别至关重要,通过介绍胃炎型胃癌,浅表扩散型胃癌和V型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胃肿瘤的生命体征,分析了内镜下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和分化类型的识别,指出中国的胃癌早期发现和治疗尤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胃炎型胃癌、表浅扩散型胃癌、胃MALT淋巴瘤和皮革胃等的内镜下识别。内镜工作者亦应重视胃癌内镜下勃膜色泽和皱璧的改变,为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方式选择的和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我国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水平。
  • 摘要:肖汉玺先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擅长脾胃病的治疗,对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有独到见解,并提出微观辨证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延伸和丰富了中医的辨证内容.
  • 摘要:证侯作为中医的一个关键概念,代表着人体在特定的内部或外部条件下所表现的整体的病理生理学反映.本研究将借助提出的"证侯组学"新理论,整合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针对脾气虚证,从系统水平上研究人体内不同层次的分子网络和该证侯的关联.同时以经典中药复方为对象,整合ADME、网络药理学、系统药理学关键技术,阐明复方主要有效成分、揭示药物作用的靶点及其作用机制.最终尝试在分子、细胞、动物和人体四个层次上揭示脾气虚证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本研究将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
  • 摘要:我国目前有两个完整的医药体系,一个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医疗实践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中医药宝库体系,另一个则是在近200年来西方传入的现代医学体系.两者都在维护人民健康、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党中央提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宝库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通过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炎症性肠病、病毒性肝炎等一些消化领域的疾病,并总结了西药的治疗效果,提出了中药在治疗该领域内的优势,从而为优化联用中西药提供了思路。
  • 摘要:中药漏芦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的上品,近代医药学家对漏芦做了很多临床和实验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临床工作,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总结有关漏芦的文献资料,介绍了其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降血脂作用,改善记忆障碍和益智作用,抗肿瘤和免疫增强作用,并介绍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目前,关于漏芦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在临床上还常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脉管炎、子宫肌瘤等,外用还可治疗斑秃等,均有报道。关于中药漏芦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很多,现就本人临床工作的一些经验体会与同道交流分享,请诸多指正。
  • 摘要:《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白术、甘草、山药组成,炼细末,枣汤调服,该方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泻或吐,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缓或虚缓,笔者将本方改汤剂治疗消化道癌术后、化疗后,患者大病术后,脾胃之气受损,以致脾胃之气亏虚,故治疗拟健脾益气立法,方用参荃白术散治疗。肺与大肠相表里,结肠手术后使表里关系失调,加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致患者出现食少、大便塘泻,日4-5次,该患者在补脾益气的同时加用了调理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祛湿止泻之品仙鹤草、凤尾草,另外仙鹤草民间称脱力草,有较强的强壮身体及促进大病恢复得作用,这是笔者临证一得。该案患者服用近二月,未见任何副作用,体现了中医药简便有效,经济的优势。
  • 摘要: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出现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引起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甚至吞咽困难等症状.本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人群中约10%~20%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有所上升,RE发病率为1.92%.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和胃合剂是本院任顺平主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制剂,为了进一步证实其疗效,观察了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指出RE属中医学之吐酸、嘈杂等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情志不遂,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乘土,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情志不畅,肝气犯胃为本病之关键,而气机郁滞,郁久化热,是其变证;痰瘀互结。则是其终归。所以笔者认为,本病绝非单纯寒热之证可以解释,而是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痰痕互结之证。当以寒热并用,虚实兼顾,苦辛通降之和胃合剂治之。该合剂以小柴胡汤、旋覆代赭汤、平胃散、左金丸四方化裁组成,取其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辛开苦降之功,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嗜酸性食管炎(Eosinophilicesophagiis,EoE)是一种临床病理诊断,应该具备:1.有吞咽困难、异物感、哽噎感等食管功能紊乱的症状;2.食管活检病理提示为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3.同时又排除了引起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继发原因.EoE是一种相对比较新的疾病,许多临床医师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易于漏诊和误诊.
  • 摘要:目的:探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随访对策及临床转归,着重讨论其中胃癌筛查情况及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rn 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瑞金医院消化专病门诊370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定期随访及内镜复查,符合指征者行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及病理学检查,了解其转归及胃癌筛查情况.rn 结果:370例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主要位于远端胃(81.62%),LGIEN组290例病灶镜下主要表现为粗糙糜烂(29.31%)及多发增生(23.45%),HGIEN组80例病灶则以溃疡凹陷为主(58.57%).LGIEN组最终随访结果为消退者186例(64.14%),检出HGIEN 8例(2.76%)及胃癌26例(8.97%).HGIEN组最终随访结果消退16例 (20.00%),LGIEN 18例(22.50%),维持HGIEN12例(15.00%),检出胃癌34例(42.50%).不同病灶形态间转归情况具有显著差异.HGIEN组胃癌检出率显著高于LGIEN组(P<0.0001),且两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同期普通人群.其中符合内镜下漏诊/可疑漏诊者19例,漏诊/可疑漏诊率达31.67%.rn 结论:胃镜活检病理检查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定期胃镜随访有望早期检出胃癌病灶,部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同时存有癌灶,内镜短期、重复检查可减少胃癌漏诊率.
  • 摘要:柴胡疏肝散是由疏肝解郁之祖方-四逆散加减而成,其最早出自《医学统旨》,原方用于"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有"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上作一服.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包括上腹痛、上腹饱胀感、早饱、暖气、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通过检查可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感觉异常、胃肠电节律紊乱等胃肠源性因素有密切关系,而胃肠动力学的病理生理改变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总结了柴胡疏肝散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柴胡疏肝散中单味药对胃肠道的影响研究主要以方中的理气药积壳、陈皮、香附的研究较多,对胃肠道功能影响较大,以调节胃肠动力为主,柴胡对胃肠道也有一定的影响,与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治疗功能行消化不良的理论相符合。综上所述,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显著,虽然目前对该方及该方中成分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来清晰的阐明其治疗机制和其优越性,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带来福音。
  • 摘要: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的探讨,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发展变化规律,运用中医四诊与电子胃镜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用药规律,从而取得一定的疗效。
  •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逐渐增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人数也与日俱增,人们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腺体肠上皮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笔者认为,与其无休止的争论,不如运用所学,更好的利用二者的优势。中医要想更好的发展,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只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也要了解西医基本原理并借鉴西医先进技术;同时必须注意二者熟本熟末,不可本末倒置,要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西医先进技术,将西医先进手段作为辅助,中医为体,西医为用,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本病进行辨证分型,并将西医电子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检察技术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其进行分析。治疗时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同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西医检查结果,辨病施治,中体西用,共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 摘要:通过对未病概念的解析,总结了体质的涵义,无证可辩是指患者为病未发或己病而未传变。在临床中乙肝在发病初期这一阶段病人的体质好,只表现为病毒指标阳性,而在客观体征上没有症状和体征,此时就出现无证可辩,给辨证用药带来困扰。临证实践中,笔者认为只要微观上发现乙肝病毒指标阳性就可以辨病为主,根据中药多靶点的特性,充分结合现代某些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理论重点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然后根据患者的体质特性伍以相应的药物,中医理论的临床辨证,根据疾病病机特点分析,补肾健脾解毒,调整阴阳可考虑为主要治则,临床多有效验。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是既病防变的典型代表。治未病既要求治疗的着眼点不能仅满足于改善当前的肝功能,提倡结合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中医病机特点,确立长期治则,筛选、优化能真正改善慢性乙型肝炎预后的中医治疗方案。
  • 摘要:腹胀是消化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其病因,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湿阻、水停、食积等均可导致腹胀.本文介绍以中药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之法治疗一例肝硬化所致的顽固化腹胀,该患者腹胀是由肝郁血滞所致,故前医投疏肝和胃,理气消涨之剂而不效。致用活血祛瘀,疏肝理气之法治疗后,患者腹胀得以迅速消除。值得一提的是,腹胀一症可以出现在肝硬化整个病变过程中,早期是血瘀气滞所致,随着病情演变,血瘀日久,脉络淤阻,血循不畅,进而导致湿阻水停,此时治疗除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之外,还需加通络利水之品,方能奏效。
  •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法.方法:将1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药对照组54例,予以西药常规治疗;中药对照组54例,给予单纯中药治疗;治疗组56例,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西药对照组显效7例,总有效率70.38%;中药对照组显效9例,总有效率79.64%;治疗组显效14例,总有效率92.86%.治疗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基于观察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sCD40L及防御素-7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作用.rn 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n=15)、SAP对照组(SAP组,n=15)及SAP-CNI1493干预组(SAP-CNI1493组,n=15).采用50g/L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建立SAP模型,术后1、3、6h处死大鼠并取血.对胰腺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测定大鼠腹水量.RT-PCR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P38-MAPKmRNA及回肠末端组织defensin-7mRNA表达;ELISA方法检测血清sCD40L水平;光镜下评估胰腺组织病理学积分.rn 结果:SAP组各时间点P38-MAPKmRNA、sCD40L水平、腹水量及胰腺组织病理学积分较SAP-CNI1493组明显升高(P<0.05);SAP组各时间点defensin-7mRNA表达水平较SAP-CNI1493组下降明显(P<0.05).rn 结论:sCD40L及defensin-7可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对SAP病情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较高,中药非手术综合治疗的优势越来越备受关注.rn 方法:对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病历设为治疗组,中药方剂采用微观中药西用新方法组方;对单纯接受西医治疗设对照组.rn 结果:治疗组9例,治愈7例,基本治愈中转手术2例,治愈率为77.8%,平均住院天数9天;对照组1 5例,治愈7例,8例未愈自动出院或转院,治愈率为46.7%,平均住院天数1 1天.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减少.rn 结论:按照中药现代药理作用组方,方剂综合发挥了抑制炎症介质,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抗内毒素,抑制炎性渗出,减少肠道毒素吸收,抑制NO的过度产生,改善腹腔脏器微循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症状,保护重要器官.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彰显优势.
  • 摘要: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得胃黏膜慢性炎症,临床主要以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其诊断难度不大,但其治疗仍然是一直值得探讨的问题,西医对其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黏膜、促动力药等,治疗效果还不十分令人满意,且复发率高,而中药对其的治疗虽有特色,但临床疗效并不稳定,易受医师中医水平的影响,为探寻一种治疗效果相对稳定且易推广的方法,笔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西药对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型)患者进行跟踪治疗,本研究采用穴位注射,具有穴位刺激及药物双重治疗作用,针刺可以调整或增强胃液分泌,控制胃酸的分泌量,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增强胃肠蠕动及幽门括约肌舒缩,促进血液循环及局部微循环。局部穴位给药使药物发挥其相应特有的治疗作用。通过8周临床观察,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判定,A组总有效率为87.27%,高于B组,疗效显著。而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穴位注射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易于操作,安全性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胃癌脾虚证是胃癌的常见证型,其在机体免疫及肿瘤基因表型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细胞分子学特征.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胃癌脾虚证的本质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脾虚证的机理,有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疗法通过多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包括改善脾虚症状、调节免疫、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侵袭转移等,指出中西医结合疗法己逐渐成为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扩大,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脾虚证的优势和机理将逐步彰显,胃癌脾虚证的规范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有待呈现。
  • 摘要:目的:通过结合临床逆转10例肝硬化的病例特点,探讨肝硬化逆转时机和方法.方法:分析临床10例被逆转的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肝硬化逆转的时机和方法.结果:肝硬化逆转的可能时机在代偿性肝硬化,以及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早中期.方法是可以通过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抗病毒、护肝等),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可一定程度上逆转肝硬化.
  • 摘要: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动力疾病,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和便后不尽感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普芦卡必利是一种二氢苯并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为新一代高选择性、高亲和力的5-HT4;受体激动剂,可通过兴奋肠肌间神经元的5-HT4受体释放乙酰胆碱,刺激平滑肌收缩和蠕动,从而起到推动结肠运动,加速排便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普芦卡必利治疗CC患者25例,结果显示的普芦卡必利(2mg qd)能显著缩短结肠转运时间,且以对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症状和TCTT)最佳,说明其对于增加结肠动力有很好的疗效。同时本研究还显示该药物对于减轻排便费力、梗阻感等排便习惯,减少排便时间,增加Bristol评分,增加排便频率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摘要:宋代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逍遥散,由医圣张仲景名方四逆散加减化裁而成.因其疏肝理脾功效卓著而广泛用于脾胃病.该方原为肝郁血虚所致的头痛、胁痛、月经不调等证所设,笔者据其疏肝理脾、和营养血之功,取其法而不拘于其方,审证变通加减用于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诊断,但病程中又兼现其他系统内科杂病亦获良效.
  • 摘要: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错综复杂,肖汉玺老师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诊治与肝有密切关系。脾与肝是两个关系密切的脏器,脾属土,肝属木,在生理上是土生木,肝木得脾土的滋养则生机勃勃,肝气调达,在整理肖老的医案当中,最常见的辩证为肝胃不和证,围绕肝胃不和又有病机演变,如肝脾不调,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证方药以四逆散为主。总结肖老经验,凡临床脾胃之病辨证时多考虑与肝有关系,正是由于肝脾同属中焦,有着生理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和病理病机上的互相影响,从而为从肝治脾胃病提供了依据。因脾胃肝胆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肝木条达,气机调畅,气血冲和,运化水湿,统五脏而衡阴阳。正如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醒胃必先制肝,培土必先制木”。实为从肝治脾,胃之纲领也。
  • 摘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笔者试对张仲景"养慎"思想作一浅探,认为“养慎”思想是对“治未病”思想的发挥,并探究了其与“慎独”思想的区别,并分别从饮食、起居以及情志方面介绍了“养慎”的注意事项。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中的一种,是消化内科常见病,而重度溃疡性结肠炎(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SUC)为UC的严重类型,属临床危重病症,文章对近几年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指出虽然近年来新的生物制剂和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但对UC治疗成功率并无明显突破,如何提高激素抵抗型患者治疗成功率,深入理解UC发病机制并找到特异性更强的药物或方法,仍是临床尚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临床运用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该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认为:应用半夏泻心汤时,一应掌握寒、热、虚、实病机,四要点,二要抓住心下痞硬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重要标志,重视心下痞硬腹证诊断,这样通过本经方辛开苦降的药物配伍,达到”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只要抓住腹部触诊出现心下痞硬,结合舌脉等兼证,便可大胆使用经方半夏泻心汤,方获良效。
  • 摘要: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其发生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情志刺激,或中焦虚寒,失于濡养,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艾灸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有独特的疗效,对胃脘痛的治疗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发挥艾灸优势,推广艾灸在脾胃疾病护理中的应用,近年来我科引进了多功能艾灸治疗仪,现将我科2014年3月-2014年9月应用多功能艾灸治疗仪治疗胃脘痛的情况,指出艾灸疗法继承了传统艾灸疗法的理论、疗效等优点,且无烟尘无污染,多穴同艾效率高,可控温度,操作方便。应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胃肮痛可以起到温经通络,理气和胃的作用,使胃部气血畅通,胃和则气安,胃脱痛则愈。多功能艾灸仪用于胃脱痛的治疗及护理,操作方法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摘要: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具有优势和特色,中成药方便服用,用药依从性好,开发治疗该类疾病的中成药制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功能性胃肠病特点,文章介绍了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中各个要素的关键点,同时提出一致性评价在功能性胃肠病疗效评价中的重要性.本文对于规范功能性胃肠病新药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和疗效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和直肠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及肠外表现.UC黏膜上皮异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多年丰富的经验,且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很大的优势和广阔前景。笔者运用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60例,穴位敷贴是一种无创无痛的疗法,首先把所选用的药材磨成细粉,用醋、蜂蜜、油等调成糊状或膏状,直接敷贴于穴位患处。此疗法是中医外治常用方法之一,施术简单,疗效持久。通过透皮给药和经络榆穴理论相结合治疗疾病,激发经气直达病所从而治疗疾病。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胃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随访的1例以消瘦、发热、上腹胀痛为主要表现的可疑胃结核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诊断性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腹水消退,全身症状改善.结论:胃结核的诊断可以采取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可以提高活检病理的阳性率,必要时手术探查可明确诊断,又能进行治疗。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便秘患者采用健脾益气法进行治疗全过程的详细描述,指出便秘患者初期表现为实证者居多,临床上大多采用泻下、润燥、行气导滞法治疗。然随着病情变化及泻下苦寒药的应用,中气亦逐渐耗伤,况医者多畏甘温药,恐其生热化燥加重便秘,而久进寒凉药,则愈加耗伤脾胃中气。大便虽出于魄门,但需气之推助,方能传导下行。脾胃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故便秘日久不愈。根据辨证,本例采用健脾益气,升阳助运法以达到腑气运,肠道通的效果。药证相符,故可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一种以胃粘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为病理特点的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其病机复杂,病程较长,在此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称为胃癌前病变。CAG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或即使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因此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故CAG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确诊应以病理诊断为依据。CAG的病机复杂,其发生发展并非某一机制单独作用且细胞的代谢、分化、生长和死亡等生命活动都与信号传导途径有关。大量研究表明众多的信号转导途径并非独立存在、独立完成某种生物学功能,它们在不同的层次上存在着信号交流,在CAG及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至少包括Wnt, NF-K B和Stat3、H1ppo(lol四条信号通路在内的多种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可见CAG的病机可互相交错,加强其某一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不同病理机制的相关性研究,更有利于认识、治疗本病及预防、控制癌变。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无器质性原因可究的,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中上腹症候群.我科利用低频电脉冲治疗该病,结果表明针刺手法针疗仪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针刺经络穴位具有疏经理气调整生理平衡的作用,笔者运用辨证施治和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以疏调气机,调整生理平衡,针灸选穴上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肤经为主旨在调理肝脾,温补脾肾,疏补气机,平衡阴阳。在临床研究中,针刺手法针疗仪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提示该仪器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配合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故能取得较好疗效。经系统观察和随访,疗效满意,未见有任何副反应。
  •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方法: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疏肝健脾化湿组)和对照组(匹维溴铵组),疗程4周.结果:两组对疾病严重程度的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有效缓解主要症状,对腹痛腹胀的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对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耐受性均可,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肝健脾化湿法辨证治疗IBS-D疗效肯定,对改善大便习惯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优势.
  • 摘要:目的:观察榆白缓释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53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以榆白缓释栓肛内置入配合中药汤剂口服为主,对照组(25例)以柳氮磺胺吡啶栓肛内置入配合中药汤剂口服为主,观察两组临床之间疗效的差异.rn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应的手段治疗一个月后,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肠镜表现上进行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湿热内蕴证的治疗中,榆白缓释栓可以作为柳氮磺胺吡啶栓的替代药物使用;配合榆白缓释栓肛内置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操作简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减轻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以结肠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常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腹胀、肠鸣矢气或粘液便等,结肠镜或钡剂灌肠造影无器质性病变.著名消化病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肖汉玺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研究认为此类患者多具神经质,焦虑或抑郁,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常伴有心慌失眠、纳呆、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并从中医角度对该病进行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老年人长期便秘、婴儿巨结肠、颅脑外伤后长期卧床以及各种腹部手术后,都可引起完全或不完全肠梗阻发生,多数病人反复发生.中医认为,脐为任脉之神阙穴,任脉乃奇经八脉之一,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为经络之总枢,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在脐部外敷药物.可通络活血,行腹部气机,消除腹胀。同时,应用中药敷脐治疗简单、安全,无不良反应,价格低廉,易为大多数患者接受,并介绍了芒硝外敷脐部、大黄外敷脐部以及大黄、芒硝合用外敷脐部等验方应用于肠梗阻的临床实践中。
  • 摘要: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患病率逐年增高,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西医治疗需权衡利弊,中医药作为一种治疗模式运用于UC,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时多采用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病例资料样本量大,中药数据复杂多变,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其中隐含的辨证用药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本文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江苏省中医院300份首诊病历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复杂网络软件,分析得出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专家治疗UC的核心药物及常用配伍,运用中医相关理论知识,对UC药物组方进行探讨,得出溃疡性结肠炎从肝论治的思想观点,并与临床结合,加以论述.
  •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rn 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脾胃病科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针灸联合内服汤剂治疗的针药联用组、单纯给予内服汤剂治疗的中药组、单纯给予柳氮磺毗啶的西药组,观察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评分、粘膜情况评分及机体免疫功能.rn 结果:(1)针药联用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高于中药组、西药组;(2)针药联用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粘膜病变评分均低于中药组、西药组;(3)针药联用组患者的CD3+、CD4+、CD4+/CD8+高于中药组、西药组,CD8+含量低于中药组、西药组.rn 结论:中医针药并用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粘膜情况,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具有积极价值.
  • 摘要:慢性结肠炎是一组以炎性病变、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总称,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因饮食不节,情绪失调,寒湿之邪外侵、素体脾虚、肾阳不足等因素所致,本研究应用温肾固肠散从肾论治、诊治肾虚型慢性结肠炎,指出慢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肠风”肠辟”“脏毒”范畴,临床表现各异,表现为不同症型,主要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寒,外感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过劳食积,使脾肺肾肝受损,致寒湿血瘀食滞于肠道而致病。本临床观察肾虚型慢性结肠炎以肾阳不足,肾失温煦致脾阳不振、脏腑失和、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常致泄泻。治以温肾助阳健脾为主,方中金樱子、补骨脂、巴戟天、干姜等补肾阳祛风湿,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等健脾益气渗湿,久病必瘀,三七粉活血养血祛瘀生新,柴胡生阳助脾。因此临床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采用中药温肾固肠散治疗肾虚型慢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背景:紧密连接是肠上皮细胞间的主要连接方式,在维持肠上皮细胞正常通透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属应激反应因子,能够引起肠上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前期研究发现细胞角蛋白8 (CK8)参与肠易激综合征(IBS)肠上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有研究提示角蛋白为应激相关蛋白,CRF可以引起P38 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并参与调控NF-κB,而NF-κB的活化与CK8过表达相关,CRF是通过何种途径引起CK8表达升高从而作用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引起肠上皮细胞通透性改变需要进一步研究.rn 目的:探讨CRF通过P38 MAPK/NF-κB途径上调CK8,从而介导紧密连接蛋白改变。rn 方法:利用HT-29细胞株建立肠上皮屏障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及RT-PCR检测CRFRl及CRFR2受体,分为对照组和CRF处理组,CRF处理组以lOOnMCRF分别处理细胞72h后,免疫荧光检测两组CK8、肌动蛋白(F-actin)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Claudin-1、Occiudin)的表达,以lOOnMCRF分别处理细胞24h、48h和72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应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及磷酸化P38 MAPK、NF-κB P65的表达。rn 结果:HT-29细胞表面存在CRFR1及CRFR2受体,CRF处理后HT-29细胞CK8的荧光强度增高,F-actin外周轮廓模糊,zo-l和Claudin-1荧光减弱、Occiudin胞内颗粒样浓聚。rn 结论:CRF可能通过P38 MAPK/NF-xB途径上调CK8表达,从而介导F-actin重排及紧密连接蛋白改变。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西医对于本病尚无特效的方法,通过对该病进行辨证分型,包括湿热困脾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等六种类型,并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探究ACE2-Ang(1-7)-Mas轴及炎症因子在双氯芬酸钠相关IEC-6损伤中的表达变化,阐明ACE2-Ang(1-7)-Mas轴在其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rn 方法:CCK-8法确定ACE2拮抗剂DX600和Ang(1-7)受体拮抗剂A779干预浓度分别为0.75μM和1μM.造模方法为腺病毒感染IEC-6细胞28h后,予800μM的双氯芬酸钠(Dic)造模IEC-624n,ACE2抑制剂(DX600)、Ang(1-7)特异性受体拮抗剂(A779)造模前1h干预细胞.rn 结果:FCM检测细胞早、晚期凋亡率:过表达模型组较空载模型组早、晚期凋亡率均明显减少;DX600、A779干预组均可使过表达ACE2模型组细胞的晚期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rn 结论:1、ACE2-Ang(1-7)-Mas轴对双氯芬酸钠所致IEC-6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拮抗AngⅡ、下调磷酸化p38MAPK有关。2、ACE2-Ang(1-7)-Mas轴有可能成为防治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小肠损伤新的靶点。
  • 摘要:陈治水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多年,注重中医现代研究,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脾胃病、肝病以及疑难杂病,尤其擅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文初步总结了陈治水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型治疗、辨病专方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的思路.
  •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观察中药清热利湿法治疗前后及不同疗程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粘膜、致炎因子TNF-α、IL-6、免疫球蛋白A(血清IgA、肠道SIgA)的影响,并与传统西药美沙拉秦缓释颗粒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深化对UC发病机制的认识,进一步阐明中西药治疗UC的作用靶点及疗效机制,探讨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rn 方法:选取Ba/b/c,小鼠80只,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对照组、单纯造模组、造模后西药组、造模后中药组,每组20只。rn 结果:温热型溃疡性结肠炎造模成功,造模后小鼠出现大便稀塘,有脓血便,精神差,结肠病理组织学符合UC表现.rn 结论:中西药物均能明显改善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粘膜,与传统西药美沙拉秦相比,清热利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机体TNF-α、IL-6水平、提高lgA、SlgA水平等相关免疫指标有关,且随疗程增加,中药在调节上述免疫指标方面优于西药,为临床中医药治疗UC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采用益气健脾法对一例五更泻患者进行治疗,指出此型患者多有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病史,表现为乏力,口淡无味,面色萎黄,色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等脾虚证候。《丹溪心法》曰:“有每日五更洞泻,但得每日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其机理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归正位,下趋肠府,故大便溏泻,久泻不己。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荣于面,不足已充养四肢,故面色萎黄无华,肢倦乏力,舌淡苔薄,脉缓无力。《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故在治疗上应以益气健脾,固摄止泻为要。
  • 摘要:目的:运用现代医学量表(中医情志因素相关),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情志因素、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三者结合起来,进行调查并量化积分.选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无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成功配对130对.结果:IBS患者的主要病因是内伤饮食和情志失调,受到惊(恐)情志方面的影响居七情情志之首;IBS患者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频度和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采取消极应对的,IBS患者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情志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疾病的发病中起着主要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对一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过程,指出本病属祖国医学中胃脘痛范畴。脾气虚弱,故神疲乏力;胃失和降,则可出现呕逆;气机不畅,故胃脘胀满;气滞则血疲,疲血阻络,故胃脘部疼痛;气血疲阻日久,则化热伤津,故出现口干咽燥、食少纳呆等症状。在治疗上应以健脾理气,化瘀清热为主。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柴胡、陈皮、木香、川楝子、元胡、栀子、蒲公英、丹参、赤芍行气活血,清热消炎止痛;麦冬益胃生津;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理气,化瘀清热之功。药证相符,故收效满意。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诊断为疣状胃炎患者的病例的介绍,指出本例患者缺乏疣状胃炎癌变的确切依据。而很可能为疣状胃炎与胃癌共存,即由于大量的疣状胃炎病灶及相关症状,致使胃镜复查中忽略了统状胃炎病灶中共存的胃癌病灶。根据胃癌的发生发展规律,似此例己形成2×2cm灶的胃癌患者,诊断应无困难,本例被忽略和遗漏的胃癌病灶的原因包括内镜检查时未服用优质祛泡剂和祛黏液剂链酶蛋白酶,致使内镜下视野不清晰;内镜下发现多发统状灶后对其间及周边黏膜及异常改变未仔细观察;内镜操作者对胃癌的识别能力不足;未行多块多方向活检或索取活组织过浅过小,致使病理学上无法正确诊断,这是应该认真吸取教训的。
  • 摘要: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幽门螺杆菌(下称H.pylori)致病机制非常复杂,H.pylori致病因子对胃黏膜的损伤及其对人体损伤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H.pylori的致病机制包括:H.pylori的定植、毒素引起的胃黏膜损害、宿主的免疫应答介导的胃黏膜损伤以及H.pylori感染后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调节失衡所致的胃酸分泌异常等.H.pylori致病性因宿主和菌株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并介绍了胃黏膜保护剂种类繁多,包括西药和中药,不论哪一种,其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机制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加胃黏膜血流;②增加胃黏膜细胞粘液分泌;③增加碳酸氢盐的分泌;④增加胃黏膜细胞前列腺素的合成;⑤增加胃黏膜和液中糖蛋白的含量;⑥增加胃黏膜和黏液中磷脂的含量,从而增加粘液层的疏水性;⑦隔离胃酸、吸附毒素等。
  • 摘要: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脾胃学说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地运用.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制定一个初步的纲领籍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诊治水平,总结了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中医病机,辨证和治疗做了一个概要的阐述,由于这类疾病,概括的病种较多,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较大,治疗灵活多变,很难全面一一细述,宜掌握要领,抓住关键,结合临床,灵活运用。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陈治水教授的从医经历,重点总结了其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系列性研究,并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为攻关的突破口,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脾胃虚弱,免疫功能失调”是UC主要发病机理的观点,制定了健脾益气调节免疫治本,清肠解毒,涩肠止泻,行气活血,养血生肌治标的治则,创制“健脾灵片”开展了大样本、多中心、随机盲法对照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并率先在国内用免疫方法复制成功UC动物实验模型,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 摘要: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伴发出血者病情凶险,是肝硬化常见致死原因之一.有报道显示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同时轻度静脉曲张以每年8%的速度进展为重度静脉曲张,且首次出血1周内的死亡率达25-50%,而未行有效的预防1年内再出血死亡率高达20-35%.EVL主要作用于翻膜层及翁膜下层的曲张静脉,使其缺血缺氧、血栓形成及发生无菌性炎症而使曲张静脉闭塞。EIS则主要通过破坏血管内皮,引起白细胞浸润,形成血栓性静脉炎,逐渐形成肉芽组织再纤维化进而闭塞静脉腔,并可进入深层静脉,消除深层曲张静脉及交通静脉。吴云林教授总结数十年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经验,提出食管静脉曲张按需治疗的新理念,切合临床实际、行之有效,且并发症少,其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内镜下治疗,或单用圈套结扎、硬化剂注射,或二者序贯治疗,目的在于尽快消退患者曲张静脉,并能维持较长时间不出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接受外科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目前世界流行的消化系统疾病,有发病率高、病程长、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据各国流行病学调查,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群受到本病的困扰,并消耗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如在美国其费用就名列消化系统疾病的第一位.非糜烂性反流病属于其中的一种,内脏高敏感又称内脏感觉过敏,主要表现为低阂值刺激即可引起相对剧烈的反应或不适,生理性刺激成为引起明显临床症状如胸痛、烧心等的“病因”,且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强烈,临床上出现症状与器质性损伤表现不一的情况。内脏高敏感包括外周与中枢机制,Trimble等对20例pH监测阴性而症状指数阳性的NERD患者进行食管内球囊扩张的研究,结果发现,这类患者食管感觉阈值明显低于存在病理性酸反流的患者和Barren食管患者;而他们躯体感觉闽值与对照并无差异。提示这类患者症状的出现可能与食管对低阈值刺激的高敏感性相关。
  • 摘要:本文分析张正元教授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的学术观点,并介绍张正元教授在临床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经验.
  • 摘要:王小娟教授系湖南省名老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教授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中西结合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舒胃汤是王小娟教授经20余年潜心研究及临床科研验证、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发展、疾病转归的变化而创制出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效方,王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一种非器质性疾病,其总得基本病因病机归结为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该方本着疏肝、健脾、和胃为原则,充分体现出王教授遵循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灵活变通,辨病与辩证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 摘要:辣椒素是辣椒中的主要成分,小剂量辣椒素不仅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的愈合,还有抗炎镇痛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辣椒素还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通过总结辣椒素的理化性质,研究了其在胃组织中的分布特征,介绍了辣椒素对胃酸分泌的影响与胃癌的关系,指出辣椒素作为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药物,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近年来辣椒素在抗肿瘤方面作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年来多数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素通过激活TRPV1通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凋亡,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中医药也有可喜研究方向。因此今后应中西医结合展开对辣椒素及其受体、抗肿瘤作用机制、信号通路及临床应用的深入研究,为广大的胃癌患者又赢得一份生存的希望。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病理过程上经由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中度萎缩→重度萎缩发展,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随着病理的演变,中医证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其在不同阶段的证候是有差别的,其演变是有规律的.目前关于本病的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在证候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CAG证候的演变规律进行探讨,本研究提示,CAG是一个慢性演变的过程,早期在气,肝胃气滞多,日久则胃阴受损、瘀血内结,符合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的理论,瘀血是形成CAG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CAG早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行气和血;在后期,瘀血症状明显时,可用红花、桃仁、生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等药加强化瘀散结治疗。
  •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病人数与日俱增,人们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胆汁反流性胃炎亦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指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行降低幽门功能的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而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目前,西医主要是抑酸止痛、保护胃黏膜和促进胃肠动力等对症治疗,但疗效尚不理想.李佃贵教授从事中医事业40余年,承“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全身心致力于中医脾胃病研究,在中医脾胃、肝胆等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努力挖掘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浊”和“毒”记述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特点,首创“浊毒学说”,并基于浊毒理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李教授立法明确,用药灵活,治疗时以化浊解毒为根本大法,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病情配合清热利湿、疏肝理气、行气活血、滋阴益胃等法,灵活选择方药,辨证与辨病结合,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 摘要:现代医学对慢性胰腺炎治疗效果差,为了提高对本病的疗效,采取中医辨证分型,将慢性胰腺炎分为湿热内蕴,气机阻滞;脾虚湿阻,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瘀血阻滞三型进行论治,经大量临床实践,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胰腺炎,使治疗具有个体化,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使病情得到控制.故对慢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准确辨证是至关重要的.
  •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肝益泰片联合恩替卡韦对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免疫耐受期HBV携带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使用恩替卡韦口服,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本院自制药肝益泰片口服.分别于第3、6、9、12个月时复查肝功能,HBV-M,HBV-DNA等.结果:不同时段病毒标志物下降及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疗程越长病毒标志物下降及阴转率越高.结论:肝益泰片可有效地打破HBV携带者的免疫耐受,激活其免疫应答,增强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提高病毒标志物的下降及阴转率.
  •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熊去氧胆酸(UDCA)是唯一被证实对其有效的药物.但部分患者对UDCA不完全应答,其预后较差.经研究证实,这类患者可通过以下4种方法改善预后:1.UDCA联合布地奈德、调脂类药、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激动剂、S-腺苷蛋氨酸;2.利妥昔单抗;3.间充质干细胞移植;4.民族医药治疗.由此,对于UDCA应答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PB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曾认为与感染、中毒、环境因素等有关,但无恒定关系,基因多态性是决定PBC易感性的基本病因。目前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免疫介导机制(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2.分子模拟及胎儿微镶嵌机制;3.疏水性胆汁酸的毒性作用。
  • 摘要:对于不可切除性胰腺癌,临床上已有多种消融手段被使用,主要分为温度消融、激光消融和非温度非激光消融方法三种.温度消融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和冷冻消融(CSA);激光消融包括光动力疗法(PDT)和钇铝石榴石激光;非温度非激光消融方法包括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不可逆性电穿孔(IRE)和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IRE技术是新兴发展起来的一门消融方法,从目前的IRE消融对胰腺癌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可见其在有效杀伤肿瘤组织的同时,对主要脏器及对靶区周围组织都是安全的,在坏死的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间有清晰的界限,未见明显的胰腺炎、胆漏、出血、针道转移等不良反应,与其他消融方法相比具有较多的优越性,特别是其不损伤血管、胆管、胰管和神经及无热沉降效应的特性,使其较之于别的消融方法,有更好发展前景。由于胰腺解剖生理功能的特殊性和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制约,大部分胰腺癌患者无法手术治疗,物理治疗胰腺癌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目前许多仍处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阶段,其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证实。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物理因素调控技术、治疗定位技术、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相信胰腺癌的物理治疗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 摘要:目的:观察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及口服多潘立酮治疗,对照组仅口服多潘立酮;治疗10天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疗效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好,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是否可以在体内促进胃粘膜正常上皮间质转化,并阐述其中的机制.rn 方法:根据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被研究者,在被研究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获取其胃粘膜组织标本.根据革兰染色结果分为Hp感染与非感染组,HE染色判断各标本炎症、肠化及萎缩程度,免疫组化实验比较两组间上皮间质标记NF-κBp65、p-NF-κB p65、E-cadherin、CK8/18、N-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rn 结果:Hp感染患者胃黏膜组织炎症程度明显高于Hp非感染组(p<0.05)但两组间黏膜萎缩及肠化差异不显著(p>0.05)。Hp感染后NF-κB-p65表达无明显增减(p>0.05)。rn 结论:幽门螺杆菌可以在体内促进胃粘膜正常上皮细胞部分间质化,表现为vimentin、N-cadherin表达上升,E-cadherin表达下降,但NF-κB通路并不是胃粘膜上皮细胞体内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决定性通路。
  • 摘要:慢性肝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慢性肝脏病变,包括病毒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肝脏疾病.慢性肝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许多慢性肝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而肝纤维化是向肝硬化转变的重要病理阶段,进而并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大出血、肝肾综合征、肝癌等.Fibroscan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及脂肪含量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下面就Fibroscan在各种慢性肝病的应用作一综述,指出Fibroscan在慢性肝病的诊治上具有一定的灵敏性,其属于无创操作,易于操作,即时出结果、在费用上比较低廉;在操作上,受到增益、频率、聚焦、波衍射控制,因此无操作者及设备依赖性;在技巧上,本仪器以VCTE技术为基础,无需操作者具备超声影像技能;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越严重,CAP值越高,并且可以和硬度值同时得出,而此硬度值正与纤维化相关。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适合慢性肝病的筛查及长期随访。肝瞬时弹性超声成像的测定向着“肝活检成像”目标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难治性、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的炎症性肠病.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lcerative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UC-CR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UC-CRC是溃疡性结肠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此病是多环节、多因素、多基因改变综合作用的结果,被WHO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在UC-CRC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机制以及中医药干预作一综述,指出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展示出比较好的优势,今后研究的方向应该是拓展中医治疗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前病变的用药途径,进行拆分研究,进一步明确复方的有效成分,并在祖国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继续深入研究并明确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结肠癌前病变的机制。
  • 摘要:目的:观察清肠化湿方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IL-6/JAK2/STAT3通路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可能机制.rn 方法:以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 osis Factor-α,TNF-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共刺激诱导HT-29细胞炎症模型,实验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清肠化湿方高、中、低剂量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IL-6含量,Real Time PCR法检测细胞JAK2、STAT3mRNA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JAK2、p-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上清IL-6水平、细胞p-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清肠化湿方各剂量组细胞上清IL-6水平、p-JAK2、p-STAT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呈剂量依赖性.各组JAK2、STAT3mRNA表达未见明显差异.rn 结论:清肠化湿方可减少HT-29细胞IL-6的分泌,抑制p-JAK2、p-STAT3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 摘要:越鞠丸是治疗郁证的代表方,用之临床效佳力弘,常有令人赞叹之效,深得后世医家所推崇.是不可多得的良方圣药.本方由苍术、香附、川芎、六曲、栀子所组成。在临床上,根据”越鞠丸解诸郁”的原则,辩证治疗内、妇、杂病等多种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加减得当,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 摘要:通过对一例胃炎患者的治疗过程,总结了其反复发作的原因,可看出患者急性胃炎的发生频率与吸烟明显相关,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吸烟量多少相关。烟草中有上千种化学物质,有不少物质可损伤胃粘膜或干扰胃功能。吸烟可使胃十二指肠反流增多,降低胃排空速度。吸烟导致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较不吸烟者明显多,且吸烟量多少与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相关。
  • 摘要:萧汉玺主任为我国著名名老中医,出身六世中医世家,而萧氏素以脉诊闻名,著有《萧氏脉诀》传世.萧氏认为"脉法为施治之本,善诊者,首先求本,而脉为求本之法也.盖五脏六腑具其位,气血之循行,诸病必现于脉,或内伤,或外感,脉皆应之,识其脉而知其病,内伤外感概不混杂,细心推求之,不致误病也."萧汉玺主任强调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脉诊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从手腕附近的寸关尺就可初步了解患者身体每个部位所传递的讯息,这个讯息包括气血、阴阳、脏腑、寒热等,是一种朴素的生物全息理论。
  • 摘要:本研究将便秘分为气虚型、血虚、阳虚、阴虚以及实热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便秘,提出了不同的药茶验方,从而为药茶应用于便秘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 摘要: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在于比较ESD和外科手术在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rn 方法:检索1966年1月~2014年12月Pubmed、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有关比较ESD和外科手术治疗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由两位独立的研究者进行检索与交叉核对,并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共纳入8项回顾性研究(7篇全文,1篇摘要),其中包括1343例ESD治疗组,958例外科手术治疗组。Meta分析显示在治愈性切除率(704/733, 96%、,871/993, 87.7%, P=0.13)、复发率(3.4%vs2.7%,P=0.98)和平均手术时间(78-131 min vu001es 50-265 min, P=0.44 )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rn 结论:ESD与外科手术相比,在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而安全性更高。这一结果可能需要未来更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实。
  • 摘要:董建华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治疗内科、妇科及儿科疑难重症及多发顽症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特别是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通过总结其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董建华教授运用调肝法的经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数年患者.2014年1月11日及3月28日无诱因下突然呕血2000ml及500m1,日本PENTAX电子胃镜下见食管广泛的静脉曲张及其交通支、近期出血后的血栓头和贲门部曲张静脉延伸段,内镜下行皮圈结扎术(EVL术),创面理想,评注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EVL术后3-20天内时有再出血,皮圈结扎处坏死脱落引起出血是最常见的原因,尽可能应用药物如特利加压素控制出血,此时的内镜干预性治疗风险较大。本例患者的临床处理也很合理。
  • 摘要:目的:观察危北海教授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疗效.方法: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患者30例,按照危北海教授"调升降、益脾胃、化瘀血"的辨治思路,给予危老经验方(由旋复花、柿蒂、厚朴、清半夏、黄芪、北沙参、郁金、三七面等组成)进行治疗,疗程均为6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主要症状和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患者临床痊愈24例,显效5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主要临床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经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危北海教授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良好的临床疗效,其辨治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摘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侵及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常形成溃疡、糜烂、出血、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性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数年或更久.自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自拟健脾清肠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2例,健脾清肠汤以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健脾益气、燥湿止泻,白芍养营和血,配甘草和里缓急、柔肝止痛,白花蛇舌草、白头翁清热利湿、凉血止痢:白槿花性味甘平,对下焦湿热能迅速改善症状;配败酱草能增强清热利湿之效,并有活淤、消肿、排脓作用;炙甘草赶温补中,调和诸药,合而为方,共奏健脾益气、和胃理中,以治其本,清热祛湿,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消化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较为棘手.在临床中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治疗强调饮食调理,西医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中医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克罗恩病,收到较好效果.作者认为该病的发生多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脏腑亏虚所致.脏腑亏虚以脾虚为主.脾气受损,湿从内生,湿滞日久,多从热化,湿热薰蒸,壅滞肠间,传导失司,与气血相搏结,损伤血络,气凝血滞,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湿邪内蕴为其标实,脾虚为其本虚. "不通"亦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寒、热、湿、食、气、血等阻滞胃肠,耗伤脾胃,不通则痛,日久则变生积聚、肠痈等疾患.治疗以健脾益气培土为主,辅以化脓,祛湿,行气活血.临证以辨证为根本,根据辨证选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随证加减,补脾益气,辅以祛湿化痰,清热解毒,化瘀化脓等等,治疗中时时顾护正气,脾气.在临证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共奏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妙.
  • 摘要:目的:基于观察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sCD40L及防御素-7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作用.rn 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n=15)、SAP对照组(SAP组,n=15)及SAP-CN I1493干预组(SAP-CN I1493组,n=15).采用50g/L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建立SAP模型,术后1、3、6h处死大鼠并取血.对胰腺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测定大鼠腹水量.RT-PCR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P38-MAPK mRNA及回肠末端组织defensin-7mRNA表达;ELISA方法检测血清sCD40L水平;光镜下评估胰腺组织病理学积分.rn 结果:SAP组各时间点P38-MAPK mRNA、sCD40L水平、腹水量及胰腺组织病理学积分较SAP-CNI1493组明显升高(P<0.05);SAP组各时间点defensin-7mRNA表达水平较SAP-CNI1493组下降明显(P<0.05).rn 结论:sCD40L及defensin-7可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对SAP病情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腹胀患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腹胀祖国医学又称其为“腹满”,顽固性腹胀具有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证属脾肾阳虚,在治疗上应以温补脾肾,散寒行气为主。正如《金匾要略》所说:“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方中附子味辛,性大热,温肾、助阳、祛寒,本品能以命门之火而暖脾土;干姜味辛,性热,善温里寒;党参、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脾阳;木香、厚朴、积壳、乌药理气温中、散寒行气;夜交藤、远志安神定志。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暖脾,行气散寒,安神定志之功。药症相符,故收效满意。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指上腹部疼痛和/或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和早饱感的症状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但缺乏可能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脾虚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健脾消食1号对其胃排空及血清胃泌素(GAS),P物质(SP)、生长抑素(SS)的影响,从而探讨该方治疗FD脾虚证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表明FD的发病与胃肠动力障碍和胃肠激素分泌紊乱有关,健脾消食1号可以调节脾虚大鼠血清GAS,SP,SS含量,这可能是其治疗FD的作用之一,为临床上应用健脾消食1号治疗FD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但其具体是通过哪条调节通路而实现的有待于进一步实验探讨。
  • 摘要:炎症性肠病为消化系统疑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全国名老中医宋乃光教授以经典理论结合伏邪学说指导本病治疗,本文选取一例克罗恩病验案加以分析,导师认为邪气壅滞肠道是复发的重要病理基础,将影响肠道正常疏泄功能,阻碍其腑气通降的一切病理因素,包括瘀血、湿热、宿食、冷积、气滞、疫毒等的壅滞,统称为积滞,血瘀、积滞既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部与全身的重要病理变化,亦是使其复发的病理基础。因此,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抗复发的核心思路,而祛除积滞则是活血化瘀法的有益补充。
  •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介绍一例五更泄患者的治疗过程,指出五更泄是指五更时即泄。因其每天早晨天末亮之前即肠鸣泄泻,故亦称其为“晨泄”。其泻势急迫,刻不容缓,泻下如注,顷刻而毕。病机十九条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凡暴泻如注,势不可挡,皆火热之故也。或有腹痛者,泄后痛减,此皆属邪实之证。黎明时分,阳气发动,病发此时,实乃木克土也,故辨证为肝胆郁热,下迫阳明。用清利肝胆,疏调脾土法治之,使肝胆郁热得清,厥阴脾土得扶,故收良效。
  • 摘要:本文介绍了四种中药验方应用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包括取肉桂、广木香、吴茱萸各5g,丁香、地榆各4g.将上药共研成细粉,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48小时换药一次,连用3次.2.取胡椒10g,五味子15g.共研细末,用藿香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一次,连敷3~5天等方剂.
  • 摘要:目的:探究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rn 方法:1.搜集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的患者170例,长期服用非蒽醌类泻剂的患者162例,对此332例病例行结肠镜检查,记录结肠镜检查时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等的检出情况,并对检出的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行病理学检查,分析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与结直肠癌的关系.2.选择已行结肠镜检查并经活体病理组织检查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的425例患者,选择同一时期住院的非肿瘤患者1 350例.对两组患者服用泻剂史进行对比.rn 结果:1.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的病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结直肠癌检出情况与长期服用非蒽醌类泻剂的病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直肠癌组中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者和长期服用非蒽醌类泻剂者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并不增加便秘患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局部炎症持续的时间越长、病变范围越广,相应就会增加肠癌发生率.癌变发生与NF-κB异常激活与肠道微生态紊乱密切相关,缺乏有效干预手段.从中医伏邪致病理论角度,UC相关癌变的发生由脾气亏虚,湿热瘀毒内伏所致,建立在此病机理论上的效方可有效防治本病,为防治UCAC提出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 摘要:背景:树突状细胞(DC)是肠道粘膜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是IBS免疫激活中重要成员.JAWSⅡ细胞株属未成熟DC,被认为具有结肠DC的特性,能够反映DC在肠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肠黏膜免疫异常应答中具有众多细胞因子的参与,不同状态下的DC亦能分泌大量不同的细胞因子.rn 目的:检测JAWSⅡ细胞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及其受体CRFR1、CRFR2的表达,探讨CRF对JAWSⅡ细胞株免疫应答过程的影响。rn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检测JAWSⅡ细胞株表面CRFR1及CRFR2的表达,RT-PCR检测CRFmRNA的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观察JAWSⅡ细胞于CRF处理6h前后,细胞表面标记的变化。rn 结果:JAWSⅡ细胞株具有CRFR1、CRFR2及少量CRF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提示其表面存在CRFR1及CRFR2。CRF处理6h后,其表面标记MHCI,MHCII, CD86,CD80,TLR4和TLR9均未有改变。rn 结论:JAWSⅡ细胞能够分泌微量CRF,其表面存在CRFR1及CRFR2的表达,CRF对未成熟及成熟JAWSII的表型无改变,且LPS诱导JAWSII细胞成熟后,CRF处理后能够促进其炎症反应。
  • 摘要:背景:本研究团队前期工作提示树突状细胞(DC)异常免疫应答在IBS病理生理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与IBS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提示CRF参与肠道免疫的调节,但在IBS应激状态下,CRF对肠道DC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鲜少见报道.rn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IBS大鼠,予以CRF基因沉默,旨在研究CRV对IBS大鼠肠道DC表型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rn 方法:以母幼分离联合结直肠扩张刺激建立SD大鼠IBS模型,以腹部收缩反射(AWR)实验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造模成功后模型组随机分为两组,CRF基因沉默组(CRF干扰慢病毒第三脑室注射)及阴性对照组(阴性病毒第三脑室注射),采用磁珠分选技术分离3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MLNDC) ,流式检浏分选纯度及健表面MHCⅡ类分子及CD80的表达,Westetrn-Blot法检测3组大鼠MLNDC中MHCⅡ、CD80,p-p38、p-ERK1/2, p-JNK的表达情况。rn 结果:与时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大鼠内脏敏感性显著升高(P<0.05),而CRF基因沉默组内脏敏感性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磁珠分选后的MLNDC表型变化。rn 结论:CRF可以引起IBS大鼠肠道DC高表达MHCIⅡ分子,其可能与细胞内ERK1/2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介绍一例便秘患者的诊治过程,指出导致便秘的原因很多,本案系阳气虚弱,津血亏损,中气推送无力,大便失于濡润。用温阳之法可使阳气振而气血足,肠液充而便可润,再加理气药,使传导有力,自然大便得通。此方用温阳补肾药功可暖命门,益精髓,充血脉,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临床使用中疗效显著。
  • 摘要: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气血才能运行无阻.脾以风木为用,肝又以湿土为化源,脾气虚则肝之化源病,而风气不达,木还乘土而郁于地藏矣.泄泻是肝脾不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肝脾不和泄泻的辨证要点为:胸胁胀闷,郁怒或情绪紧张时易发作,泻必腹痛,泻后痛减,肠鸣,苔白,脉弦或缓.肝失疏泄分为疏泄不及之肝气郁和肝疏泄太过之肝气逆两种类型.因此,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也有木不疏土和木旺乘土两种情况.据观察总结临床上肝脾不和型泄泻,其具体可分别在脾气与营血虚弱的基础上出现肝强疏泄太过与肝弱疏泄不及的四种不同证型.各型泄泻有单一出现者,有合并出现者,亦有相互转化者。所以各种治法,应随证灵活选用。临床上病情错综复杂,证治异类,总结临床治疗原则:据脾虚和肝郁之主次,分而治之;不同阶段,同病异治,随证治之;防患未然,当先实脾;兼调情志,怡情宜性。
  • 摘要:肝硬化腹水俗称肝腹水,是指由于肝脏疾病导致肝脏反复炎症,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后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如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等引起腹腔内积液的临床症状.通过介绍臌症丸的组方特点,臌症丸是在传统古方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在消除腹水同时全面调理肝、脾、肾,起到利水消肿,除湿健脾的疗效,临床适用于臌症,胸腹胀满、四肢浮肿、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病症。臌症丸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1.33%,可明显改善肝硬化腹水病人的腹胀、浮肿、尿少、大便异常等症状,患者服药后尿量增加,腹水逐渐消退,腹围变小,体重减少且用药安全。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病变部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及肠外表现,病程多在4~6周以上,通过介绍该病的分型,包括寒症、热证、辨清阴阳的盛衰,分清湿与热的轻重等,并提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容易因生活或饮食不适,诱发或加重疾病,本病为“娇贵病”,有着适应性下降,提出了饮食、情志以及起居等方面的禁忌,从而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 摘要:目的:研究缬沙坦对双氯芬酸钠相关小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观察RAS中ACE2、AngⅡ、Ang(1-7)及Mas受体表达的变化,探讨缬沙坦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rn 方法:研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采用800μM双氯芬酸钠干预24小时,缬沙坦组用10μM缬沙坦在造模前1小时干预,后予造模剂量双氯芬酸钠共培养24小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RT-qPCR检测AC E2-mRNA、AngⅡ-mRNA及Mas-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CE2、AngⅡ、Mas及P-p38MAPK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定位细胞中Ang(1-7)表达。rn 结果:透射电镜可见空白对照组细胞间存在连接致密的带状结构,有微绒毛从细胞表面伸出,线粒体丰富,嵴清晰可见。模型组细胞表面微绒毛脱落,细胞间连接较松散,线粒体肿胀,嵴变短减少,胞质内可见较多空泡。缬沙坦组细胞间亦可见紧密连接,线粒体肿胀不明显,空泡较模型组明显减少。rn 结论:缬沙坦对双氯芬酸钠相关IEC-6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ACE2-Ang(l-7)-Mas轴,抑制AnyⅡ、p-p38MAPK等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相关。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缺乏特异性和根本治愈的方法,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实际临床工作中,很多医学工作者尝试把临床上行之有效的多种治疗方法联合起来应用,以求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部分针灸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针灸治疗UC的方法.尽管针灸治疗UC的疗效己经得到认可,但是,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的报道,由于设计上缺乏严谨性,其结论受到质疑或者参考意义值得商榷。为了评价针灸治疗UC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赵霞等检索了CBM、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按照循证医学及流行病学的原则与方法,将自1978年1月开始到2010年4月为止发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类型及方法学、一般情况、疾病诊断及纳入和排除标准、盲法、分配隐藏、疗效判定标准、随访、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50篇,这其中有35篇在文章中体现了随机字样,8篇对具体的随机方法进行了阐述,7篇采用了半随机对照试验,作者最终得出针灸治疗UC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的质量有待提高的结论,并强调迫切需要正确实施随机、隐藏及盲法、安慰剂对照、有公认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价、合理设计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在UC的治疗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探索,只有严谨的研究方案,严格的研究过程,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和结论。如何的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认可针灸治疗UC的做用,还需要针灸工作者去继续努力,努力提高疗效,努力用科学界共同认可的研究方法、表达方法来向世界宣告你的研究结果,这不仅仅是针灸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